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早期青白瓷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之一。2006年发掘的铜锣山、道塘里窑址被认为是景德镇地区最早烧造青白瓷的窑业遗存。借助类型学和色度学方法,本研究对两窑出土早期青白瓷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所谓的早期青白瓷,绝大多数更接近于定窑白瓷,而明显不同于典型的湖田窑青白瓷。研究为了解景德镇地区早期青白瓷的釉色特征、技术来源与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线索,为进一步研究景德镇早期青白瓷的缘起与演进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景德镇 早期青白瓷 类型学 色度
  • 简介:山西是我国古代陶瓷生产的主要地区之一,仅志书记载的就达50余处。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山西瓷窑的调查发掘工作陆续展开,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然而山西陶瓷文化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开展还比较薄弱,仍处于起步阶段。这也是山西陶瓷文化保护的主要不足之处。此外,保护中还面临着其他一些突出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 标签: 山西陶瓷 文化遗产 现状 建议
  • 简介:作为历史文化遗存,不可移动文物反映了国家的辉煌,表现了过去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它构成了城市的独特看点和文化价值。多年来,从经济建设和改善民生的需要出发,那些非移动文物遗产始终处于"拆"和"保"的博弈之中。因此作者建议政府和社会各界尽快行动起来,保护好这一不可再生和复制的文化资源。

  • 标签: 非移动文物 消失的非移动文物 保护措施与意义
  • 简介:为配合西安航天工业园区的建设,200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凤栖原考古队对园区的汉墓群进行清理时,在K4陪葬坑发现了一件铜漏壶。通过对漏壶的保护修复及表面附着物的显微观察,不但有效地控制了粉状锈,而且还发现了铜漏壶上携带的大量实物信息,这些遗留物到底为何物,与漏壶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漏壶本身是如何计时的?本研究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为研究西汉当时的生活习俗、社会礼制、丧葬制度及计时水平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 标签: 西汉铜漏壶 保护修复 附着物显微观察 计时机理
  • 简介:本研究以新疆阿斯塔纳出土的唐代米色绢的保存现状为依据,选择合适的保护方法对其进行保护修复。首先采用丝蛋白加固技术对绢袜进行加固,用以改善其应力应变性能。在此基础上,利用针线法对绢袜进行修复保护,选用与之厚薄一致的电力纺作为背衬材料,运用铺针和行针对绢袜进行修复,复原了绢袜的形制,同时使绢袜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 标签: 唐代绢袜 阿斯塔纳 丝蛋白 针线法 保护
  • 简介:为了对南京明代石拱桥襟湖桥的科学保护技术进行系统研究,首先通过现场调研,对南京明代石拱桥的残损进行分析,找出其可见的病害。然后通过ANSYS有限元模拟分析其结构性能,找出其潜在的病害,并进行结构构件的重要性分析。最后,综合残损调研及数值模拟结果,提出了适用于明代石拱桥的保护技术,得出的结论可供同类型石拱桥的加固修缮参考。

  • 标签: 明代石拱桥 残损分析 结构性能 保护技术
  • 简介:2016年11月22日,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九次学术年会开幕式在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举行。国家文物局科技司副司长罗静,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李化元,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重庆市文化委员会主任张洪斌,重庆市文物局局长幸军等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 标签: 文物保护 重庆市文物局 文化遗产研究 国家文物局 上海博物馆 文化委员会
  • 简介:做好陶瓷类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要了解文物现状,遵守修复原则,制定实施方案,准备好设备,运用传统技术和现代科技。

  • 标签: 陶瓷文物 保护 思考
  • 简介:文化遗产和艺术作品的数字化保护与数字内容应用是近年来国内外文化界和科技界的一个共同研究热点,也是我国积极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为了更好地开展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佛山石湾陶瓷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工作,研究了非接触式光学三维扫描设备进行表面反光的陶瓷作品三维数据扫描和形态整合的问题。同时研究了利用HDR技术进行陶瓷表面色彩纹理信息采集和复原的技术方法,得到完整的陶瓷作品数字化模型,达到了对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数字内容建设的目的。最后,讨论和研究了文物数字化内容的宣传和推广方法,并给出了实际应用的案例。

  • 标签: 数字化文物保护 数字内容 石湾陶瓷 文化创新
  • 简介:本文调查了太平天国英王府金龙屏门的保存环境、病害特征,并利用体式显微镜、扫描电镜(SEM)观察了该门的剖面结构、显微形态,得出该门地仗工艺采用的是典型的一麻五灰工艺;颜料层有两层颜色,主要为红色和金色。通过X射线衍射(XRD)、能谱分析(EDX)、拉曼光谱(Raman)分析得知红色颜料为朱砂,黄色颜料为雌黄,颜料层下有一层白色的石灰石作为打底层。通过上述研究,为该门设计了合理的保护修复方法,并取得了理想的保护修复效果。

  • 标签: 金龙屏门 一麻五灰 雌黄 清理 加固
  • 简介:抗战遗址是国家历史记忆的载体,吉林省作为东北地区抗日战争的前沿阵地,其中通化地区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的根据地留下了许多抗战时期的遗存,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为了更好地纪念这一伟大胜利,也为了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我们组成了吉林省通化地区抗战遗产保护与利用现状调研团队,到通化地区开展了实地调研。本文即是通化地区抗战遗产保护现状的调研报告。

  • 标签: 通化地区抗战遗址 遗产保护 调查
  • 简介:秦俑一号坑新出土一件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发现该俑彩绘病害复杂。彩绘脱落严重、泥土附着物面积过大、部分彩绘层已剥离陶俑本体并附着于背部土层上、土层厚重且严重开裂、移位,必须进行保护修复。针对这种复杂的彩绘病害情况,先期进行彩绘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局部回贴试验。在小面积彩绘回贴技术成功的基础上,通过准确定位将残存于土块上的彩绘花纹图案回贴于原位,进行大面积彩绘回贴保护,效果良好。本研究结果可为以后出土的陶质彩绘文物回贴技术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秦俑 彩绘 回贴技术
  • 简介:为对江苏省东海县博物馆馆藏青铜器进行修复保护,在研究其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了修复方案的制定和修复保护处理。由于经费、人员及时间的极大限制,除使用常规修复保护方法外,修复保护过程中也尝试使用一些新的材料和方法,以便提高修复的效率并达到较好的展览效果。在修复保护工作完成之后的4年时间,器物保存于东海县博物馆,通过对器物进行跟踪观察,未发现器物出现进一步的劣化,修复保护的效果良好,能够满足现代修复理念对于修复的要求。

  • 标签: 江苏东海县博物馆 青铜器 修复 保护
  • 简介:全球化语境下,作为传承人类文化记忆与维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公共机构,现代博物馆所具有的内涵与作用已远远超越其最初成立时单一的收藏与展示功能,呈现出多维度的发展态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理应成为当下博物馆建设的重要构成,这既是当代博物馆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也是博物馆建设的文化自觉。本文试图探讨博物馆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实现方式,以期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更好地践行自己的文化担当。

  • 标签: 非遗传承与保护 博物馆建设 历史责任 文化自觉 实现方式
  • 简介: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主办、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承办的"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九次学术年会"拟定于2016年11月在重庆市举行。本次年会以"新时期文物保护的理念、任务与方向"为主题,进行文物科技成果的展示和学术交流。学术交流范围主要包括:1.新时期文物保护理念、任务与方向的研究;

  • 标签: 文化遗产研究 学术交流 保护理念 文物保护 科技成果 考古科学
  • 简介:本文通过介绍对一批明清时期彩绘贴金佛像的保护修复及制作工艺研究的工作,旨在提倡一种前期调查—制定方案—实施保护,并在保护中对修复对象所蕴含的各种考古、历史信息的发掘和揭示的文物保护修复的工作方法。

  • 标签: 贴金彩绘 铜佛像 保护修复
  • 简介:借助超景深视频显微镜、扫描电镜、拉曼光谱仪等现代检测分析仪器对湖北柳树沟墓群出土的一件汉代薄胎残损铜镜进行了检测分析。分析包括基体的微观腐蚀形貌、合金成分、金相组织及表面锈蚀物的物相和元素组成,从而确定了此面铜镜的腐蚀程度、材质、组织结构及表面锈蚀物类型。在此基础上,采用表面清洁、点焊粘接、补全、随色及缓蚀封护等保护修复措施恢复了铜镜的型,展现了文物原貌。

  • 标签: 文物保护修复 汉代铜镜 科学分析 保护修复 湖北柳树沟墓群
  • 简介:2011年10月,为配合恩来高速公路的建设,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参考国内先进成熟的壁画保护修复方法,对恩施州宣恩县高罗乡苏维埃政府旧址红军标语墙进行了整体揭取和保护修复,效果良好。这是湖北省对该类文物的首次揭取和修复,为今后同类文物的保护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 标签: 恩施州宣恩县 红军标语 揭取 修复 保护
  • 简介:利用CNKI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对2000~2014年间国内发表的文物保护胶凝材料研究与应用的相关论文进行了查询和统计。在收集整理相关论文的基础上,使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年份、作者、机构、基金等要素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关注文物黏接、加固、防护(封护)等用途中所用传统胶凝材料和现代高分子胶凝材料的研究与应用状况,并对主要品种的研究现状进行定量分析,希望由此判断典型文物保护材料,尤其是粘结修复胶凝材料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同时探讨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 标签: 文物 保护 胶凝材料 文献计量 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