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民族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各国在处理民族问题上认识不同、理念不同,处理民族问题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制度之一。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从最初提出的“联邦制”①到后来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⑦,进而使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体现了我党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定决心。

  • 标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问题 基本制度 世界性 联邦制 法制化
  • 简介:本研究从生态人类学角度全面阐释了图们江区域文化产业研究的目的、意义,建构生态资源产业化的可行性理论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文化产业三种模式和期望。即,文化内容“主题村”建设模式、图们江区域文化内容“数字化产业”模式和前两模式融合的“文化创意产业链”模式。最后指出,建构文化产业达到公益效益、社会效益和产业效益的期望。

  • 标签: 图们江区域 朝鲜族聚居村 生态文化资源保护 文化产业模式
  • 简介:清代嘉应州人于18世纪中叶开始迁移到西婆罗N(WestBomeo)开采金矿。19世纪中叶,华人金矿公司遭到荷兰殖民地政府迫害和消灭,嘉应州人和大埔人等客家族群越过边境,进入砂拉越。他们最后在打马庚(Tebakang)定居,建立一个以嘉应州人为主的华族社会,并且与马来人及比达友人(Bidayuh)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非常和谐的多元民族社区。本文主要探讨嘉应州人的此段史,对于研究海外华人历史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 标签: 海外华人 嘉应州 迁移 应和 19世纪中叶 金矿公司
  • 简介:宋明时期是左右江区域社会整合至帝国权力体系的重要历史阶段。在这一阶段,该地区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在事件的过程中,帝国与地方社会不同的政治势力围绕着具体的利益展开了博弈。博弈的过程不断改变着当地的社会结构,导致左右江地区土民所承担的赋役逐步从土司手中转移到王朝手中。这一历史过程为清代左右江地区的改土归流奠定了历史基础。

  • 标签: 宋明时期 广西左右江地区 赋役关系 社会变迁
  • 简介:2012年9月21日至25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2年年会暨“区域民族文化发展与多元文化互动”专题研讨会在甘肃兰州西北民族大学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主办,西北民族大学承办,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民族研究所协办。来自全国各地184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类学、民族学代表共550余人参加了会议,共同分享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

  • 标签: 中国人类学 多元文化互动 专题研讨会 文化发展 民族学 研讨会综述
  • 简介:近年来,互助县委、县政府紧紧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把旅游业作为带动第三产业的龙头来抓,通过引项目、强基础、打品牌、抓监管,旅游业呈现出较快发展态势。一、"大美青海"旅游品牌建设的启示及对互助县旅游业发展的有利影响近几年,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顺应省情特点,从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和时代发展的需要,精心策划,全力打造并逐渐形成了"大美青海"这一靓丽的

  • 标签: 互助旅游 做做 做强
  • 简介:一、区域文化概述1.调研点简介夏河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其东北部与临夏回族自治州相比邻,南部与合作、碌曲藏族聚居区相接,藏族人口占到全县人口的78%,藏、汉、回三个民族的文化在这里交汇,表现出一种多元共生的状况。调研点麻当乡位于夏河县东北,与东边的曲奥乡、南边的王格尔塘镇构成了由临夏入甘南、四川的咽喉。213国道和大夏河一起穿乡而过,全乡总面积达377平方公里,有6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计5673人,其中藏族达到全乡人口的68.2%,汉族和回族约占到全乡人口的31.8%。全乡有藏传佛教寺院3座,分别为孜孜合寺、格尔迪寺、果瓦塘寺。在麻当乡的核心区域(见下图),有藏传佛教寺院2座,即格尔迪寺与孜孜合寺,有2个行政村9个自然村,其中纯汉族自然村3个,藏汉回族杂居自然村2个,藏汉族杂居村4个,麻当乡街道与当地唯一的工业企业麻当水泥厂等均位于这个核心区中。笔者选取此核心区域和非核心区域的纯藏族行政村亚休作为调查重点。

  • 标签: 区域文化 夏河县 甘南州 交往关系 临夏回族自治州 民族
  • 简介:民族旅游业作为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重点,是我省少数民族发展的重要途径。近些年,民族旅游业也得到辽宁省政府的重视。但是,相对于全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我省民族旅游业的发展还相对落后。造成落后的原因,从内部看,是民族旅游地区自身经费和专业人员的不足;从外部看,则是民族旅游地区的特色文化发展相对较弱。这说明辽宁省的民族旅游业需要完善管理体制,整合特色资源,形成自己的独有品牌,使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起来。

  • 标签: 辽宁省民族地区 旅游 发展
  • 简介:中国同以色列作为两个千年古国,由于其所处环境、历史轨道不一,也就孕育了完全不同的文化。而两国的文化,又对两国的外交走向产生了影响。本文从文化视角出发,探寻在中以关系发展中文化的影响因素,以期为中以关系的良性发展再添助力!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介绍中以文化;第二部分以时间为轴,简述了新中国成立后中以关系演进史;第三部分则是通过对前两部分的整合,发现文化在两国交往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展开对中以关系的文化思考。最终,总结出了下一时期我国在对待中以关系上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 标签: 中国文化 犹太文化 中以关系
  • 简介:东晋时期玄佛合流而共同促进了山水审美意识的发展。玄学与佛教虽在理论上多有相似,但却有着不同的心灵构成。玄学是非时间的,肯定当下为圆满自足的存在。佛教则具有时间性,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整体时间视野中观察世界,展开内在的精神生活。因为时间观不同,佛教与玄学在逍遥观、命运观、世界观等方面也有明显的差异。玄、佛心灵构成的差异也表现在审美活动中,使得东晋山水审美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 标签: 玄佛异质 时间 世界观 审美意识
  • 简介:20世纪60、70年代,随着西方女权运动的开展和女性主义的崛起,女性主义人类学(FeminismAnthropology)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悄然诞生。它是一门女性主义与人类学交叉、结合的新学科。女性主义的发展,需要借鉴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人类学也需要借助女性主义的观点和视角,反思以往人类学研究中女性“不在场”和“失声”现象,批判西方种族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立场.

  • 标签: 女性主义人类学 西方女权运动 男性中心主义 种族中心主义 20世纪 70年代
  • 简介:经济发展是社会稳定前提条件,没有稳定发展的经济,社会稳定就缺失了其应需的经济基础,稳定与发展也只会是一句空话。但是,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之间并不只是简单的正比关系,因此,必须从甘肃藏区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具体研究。

  • 标签: 社会稳定 经济发展 甘肃藏区 经济基础 正比关系 实际出发
  • 简介: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必须承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已经处于比较弱势地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生存与发展处于困境,容易被强势文化所湮没。因此,有必要采取一定举措对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以促进其可持续性的合理发展。本文探讨了在“五化”背景之下,满族传统文化发展面临的各种困难与问题,针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 标签: “五化” 满族 传统文化 发展
  • 简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既要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又要注重文化事业的建设。发展民俗旅游既是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依托和方式,也是人民群众享有健康丰富文化生活的有效举措。打造藏区节日民俗文化旅游品牌,对于实现这一区域节日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文化传承 藏区 民俗文化 旅游
  • 简介: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是地方志部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首先要准确把握其基本精神。“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就是十八大精神的灵魂。“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地方志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专门对我国今后的文化工作和发展方向作出部署,

  • 标签: 基本精神 马克思列宁主义 科学发展观 地方志工作 哈密 忠实
  • 简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少数民族人民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建筑、生产工具等物质文化;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宗教、哲学、风俗、节日等精神文化。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地域性、民族性、互融性、传承性等特点。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省是个多民族省份,民族文化底蕴丰厚,创新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全面推进甘肃文化大省建设,倾力打造甘肃华夏文明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示范区,努力实现全省科学发展、转型跨越、民族团结、富民兴陇宏伟目标,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甘肃 创新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少数民族文化
  • 简介: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实行的双语教育政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教学模式的选择和实施策略上还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在教育优先发展为双语教育提供了良好发展机遇的境遇下,如何从实际出发确定适宜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把掌握两种语言与文化适应问题结合起来,为学生的成才打下一个良好的语言发展基础,还需深入探究。文章在比较分析西藏双语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探讨西藏双语教育应采取的基本策略,以期为更好地实施双语教育提供参考。

  • 标签: 教育优先发展 西藏 双语教育 文化 模式 策略
  • 简介:中原地区古塔数量庞大,类型丰富,创建时代早,延续时间长,演变序列清楚,先后经历了初步发展的北朝时期、高度繁荣的隋唐宋时期、过渡期间的金元时期和走向世俗化的明清时期几个发展阶段,基本类型包括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式塔、覆钵式塔、宝箧印经塔、五轮塔等,具有独特的文物、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宗教史和文化艺术史的宝贵实物资料。

  • 标签: 中原地区 古塔建筑 发展阶段 价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