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词”是一种与音乐相结合、可以歌唱的新型抒情诗体,它盛行于宋代,是继诗后的又一文学艺术形式.词与曲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词的结构、句式、平仄字声等都与曲调息息相关.词为“声学”,音乐性是词突出的艺术特征之一,因此不了解词与音乐的关系,便不能深入词的本质,更不能彻底地认识宋词的艺术真谛.

  • 标签: 宋词 音乐 文学
  • 简介: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政府,在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政策'。清代人关之初厉行海禁,康熙二十三年(1684)始开禁,准许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口通商,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则只准广州一口通商。当时清政府在广州指定若干特许的行商(洋货行或外洋行)垄断和管理经营对外贸易,又被称为'十三行'。

  • 标签: 梨园行 《蜃楼志》 清代戏曲 十三行
  • 简介:2018年10月26日至29日,第一届“嘉定法宝杯”讲好中国故事曲艺展演活动在上海嘉定成功举办,取得了曲艺作品、理论成果的双丰收。在为本次活动的曲艺与法治文化建设成功融合“点赞”之余,本文笔者从理论上解读曲艺与法治文化建设交互关系的必然,追根溯源二者交互的具体表现以及推动曲艺繁荣发展与法制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 标签: 法制文化建设 曲艺 交互 法治 展演活动 中国故事
  • 简介:鲍元恺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在创作时善于从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汲取养料和精华,其作品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总是尽可能保留着我国五声性质的旋律线条,这些民歌式的旋律似乎也成为了作曲家个人的一种符号式的象征。同时,作曲家善于使用西方音乐中的作曲技巧,经过多声部等和声语言艺术处理,使其成为艺术品,本文主要论述其作品中的调关系交替技术。

  • 标签: 鲍元恺 和声语言 调关系交替
  • 简介:古典芭蕾中的“性格舞”的素材多来源于民间生活,经过舞蹈细节的整理和艺术的加工形成具有人物性格化的意识表现形式。代表性性格舞在古典芭蕾中不仅作为插入性表演的形式,同时也成为推动舞蹈剧情发展,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的重要环节。本文从代表性性格舞的产生以及特征分析着手,重点分析性格舞的审美特征表现,并分析代表性性格舞在古典芭蕾中的作用和意义,为古典芭蕾舞蹈学习者提供一些参考。

  • 标签: 代表性性格舞 古典芭蕾 芭蕾舞
  • 简介:所谓声乐演员即用歌声、嗓音为主的音乐表演者,整个表演艺术讲求美学原理,集表演者的脑、体、想象、表现等能力为一体。而声乐演出中的美既包括歌声、嗓音的美,也包括形体、神情的美。如何判定一个声乐演员的演出是否无与伦比,就在于演员是否将演唱和舞台形体表演融为一体,给观众带来生动、形象、自然而又准确的舞台形象和独特的歌声。

  • 标签: 声乐演员 舞台形象 形体表演 音乐表演者 演唱 美学原理
  • 简介:清代是中国学术的总结期,就音乐美学而言,"淡和"和"尚实"构成了它的两个维度。《乐记》以及宋儒的音乐观念在清人乐论中回响不绝,从而表现出明显的"淡和"倾向。同时,清代乐论又带有崇实、尚用特征,不仅能够客观地看待雅俗、古今问题,而且所论问题更重技法。"淡"与"实"实为一体之两面,前者是思想层面的有意选择,后者是现实层面最终归宿,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就音乐与文学的关系而言,清代是音乐文学的解体期,虽仍有"诗乐一理"的倡导,表现出以乐理比附"文章之理"、"诗歌之理"的特征,但这种比附已经十分生硬,且在创作实践中对文学性的重视已经淹没了音乐性因素。因此,清代乐论的"尚淡"、"崇实"倾向未与文学思想和文学实践产生共鸣,从而预示了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潜力的消亡,以及音乐文学实践的终结。

  • 标签: 清代 乐论 美学 文学
  • 简介:“经典”和“通俗”是一组相对的、一致的概念。在音乐领域,人们赋予了“经典”和“通俗”的特殊内涵。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学的现状是怎么样的呢?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处理“经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地位,调节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要如何优化中小学音乐教育。

  • 标签: 流行音乐 中小学音乐教学 音乐审美 经典音乐
  • 简介:在诸多音乐作品的一度创作中,创作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通过作品的二度创作得以展现其内涵,通过分析二度创作中的忠实性与创造性探究一度创作的内涵,并阐述对二度创作忠实性与创造性之辩证关系

  • 标签: 二度创作 情感基调
  • 简介:研究中古时期音乐制度及乐人社会身份问题,根本目标是研究中古伎乐演化过程。其中心点在于伎乐与乐人。通过显性研究,考察中古社会变迁中乐人群体的形成与发展、聚合与离散、生活职能与社会身份;通过隐性研究,分析中古时期政治秩序更迭变化中造成音乐文化的散佚与及对传统的回拨。乐人的音乐创造活动及伎乐形式与内容的构建,二者之间所具有的二重关系,指出了伎乐作品生产源头与传播路径是一个系统、完整、严密、地位低下的乐人制度,它们共同地推动了中古伎乐的演化发展。

  • 标签: 中古时期 伎乐 乐伎 中古音乐史
  • 简介:现存最早的琵琶谱及若干种乐器谱保存在日本,还有日本人用这些谱式传写编撰的新谱集。时间集中在8—14世纪初。在中国12世纪中期,姜夔用一种完全不同性质的半字谱记写他的自度曲。这种记谱体系至今仍然保留在北方笙管乐种中,呈活态传承,却从未出现在日本的藏本中。通过对写本面貌及背景的分析,文章提出一个观点,即至晚在九世纪初,中国宫廷燕乐音乐已经通行半字谱并逐渐成为雅俗并用的谱式。对这种谱式的剖析延伸到西安鼓乐和南音。

  • 标签: 半字谱 工乂谱 宫调 西安鼓乐 弦管(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