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时间测试:国际录像艺术研究观摩展"(后简称"时间测试")是由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联合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布罗德美术馆共同策划的影像展览.该展以录像艺术的发生、发展为主轴,分别由两个互有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单元组成:第一部分由凯特琳·多尔蒂策划的"移动的时间:录像艺术50年,1965—2015"(SectionI-MovingTime:VideoArtat50,1965–2015);另一部分是董冰峰、王春辰策展的"屏幕测试:1980年代以来的华人录像艺术"(SectionII-ScreenTest:ChineseVideoArtSince1980s).两个部分相互呼应,共同呈现出近50年以来中外艺术家的典型录像作品.关于展览使用"录像艺术"而非"影像艺术"之称呼,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王璜生馆长指出,策划本次展览的出发点更是对新的媒介艺术的发生及发展过程的学术意义描述和研究.

  • 标签: 录像艺术 艺术研究 测试 时间 观摩 国际
  • 简介:一、背景概述国人有俗语,开门7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食活动建构了传统中国人日常生活起居的基础。厨房作为饮食活动的中心,自然在心中的分量不一般。国人对于厨房的用心经营从来都不亚于任何其他生活细节,同时对于厨事的用心经营体现着对家人的悉心关照。

  • 标签: 厨房 技术应用 物联网 创新 储存 中国人
  • 简介:文化遗产是人类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先祖智慧的结晶;对其保护与传承,历来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增强现实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目前,我国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尚处在起步探索阶段,还须做更多的技术开发与理论研究工作。本文通过分析当下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应用现状,尝试开展数字化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创新应用。

  • 标签: 增强现实 虚拟现实 数字化技术 文化遗产 保护应用
  • 简介: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对民俗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开发为基础,运用低技术的设计手法对传统民居进行设计改造。在重视地方的人文情感的基础下,合理运用营造手法,尽可能地保留原有建筑,以较低的技术含量和成本达到的预期目的。"低技术"也是对传统技术的传承与发展,与传统手工技艺的低效率相比较,"低技术"的高效率更加适宜于现代社会的发展。

  • 标签: 低技术 高技术 全球化 在场性 情感表达
  • 简介:徽派建筑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个性鲜明、特殊价值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浓缩。徽派建筑的保护已经引起了我国的高度重视,并成为世界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非遗保护因国情原因起步较晚,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文化部才开始对民族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和保护。

  • 标签: 徽派建筑 传统民居建筑 新媒体技术 古徽州 民族文化遗产 传承保护
  • 简介:一、形体构成要素形体对雕塑而言,不是头脑中想象的,也不是描绘在画面上的,是指占有实际空间位置的实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体块。其实际固有的厚度或纵深度,是形体构成的关键,同时也是立体造型的关键所在。因此,形体之厚度乃是形体构

  • 标签: 形体构成 几何形体 空间位置 雕塑家 造型艺术 存在方式
  • 简介:新媒体艺术的本体性研究是对新媒体艺术根本问题的探讨,可将其看作新媒体艺术研究萌芽期的成果。本体性研究涉及新媒体艺术的本源、本质、关联和评价的因素,有着质性研究的特征,也为外延性研究提供了基石。新媒体艺术本体性研究包括:技术与艺术的融合研究、新媒体环境的影响研究、新旧媒体的比较研究、创作与评论的关联研究

  • 标签: 新媒体艺术 研究范式 本体性研究
  • 简介:书法具有音乐之美,这是古今书法理论家的共识。张怀罐《书议》的“无声之音”,韩愈《送高闲上人序》“雷霆霹雳,歌舞战斗,”雷简夫《江声帖》的闻江声而悟笔法,均是古人的切身体会。

  • 标签: 书法理论家 节奏 音乐 歌舞 笔法
  • 简介:钟馗图作为中国古代的民俗艺术.有悠久的传统。早期文献记载中的“钟馗样”因无实例,一直无法知晓其内容。从文献记载中,可知“钟馗样”与钟馗传说有关,描绘钟馗击鬼的动作。本文以日本平安时代的“辟邪绘”中的钟馗图与元代刻本的钟馗插图为据,因其图像内容与早期文献相似,而成为“钟馗样”的确存世的例证。

  • 标签: 钟馗样 击鬼 民俗艺术
  • 简介:人们的视觉可以看到层次丰富的物象,但一般我们所关注的都是人、物等实体(正型),更被实体的色彩、光影所吸引,往往会忽视背景空间。在本期的"名师授业"栏目中,我们邀请了中央美院的丁一林教授为大家讲授"画面图形研究"的课题:不妨将物象的自然形演化为抽象的黑白灰图形,在此基础上研究各种抽象图形的串联和排列,通过"图形整理"、"图形串联"、"图形转化"、"图形立意"四个循序渐进的课题,最终建立一种"图形意识"。

  • 标签: 抽象图形 画面 图形转化 循序渐进 物象 实体
  • 简介:一、汉碑转折分类通过分析汉碑作品,笔者归纳出七个方面的转折。现列举如下:(一)转笔和折笔转,《说文·车部》:"运也。"《康熙字典·广韵》:"动也,旋也。"转,采用圆笔,即所谓"转以成圆",指运笔时写出圆转回旋、没有棱角方折的笔画。其关键处在于笔转的时候,不能停驻,且要提着笔写(如图1、2)。折,《康熙字典·集韵·韵会·正韵》:"拗折也。"

  • 标签: 汉碑 广韵 字典 康熙 折笔 列举
  • 简介:宋太宗的右文政策与对书法的个人喜好是促成《淳化秘阁法帖》汇刻的两大因素。《淳化阁帖》一代巨制,定非短期所能告竣,其汇刻当分“编次成卷”与“摹勒上石”两个阶段,淳化三年十一月六日乃《阁帖》“摹勒上石”阶段之始。王著以学识而见封,并非后世所谓识见短陋者,《淳化阁帖》的汇刻,王著只是做了其中部分的工作。《阁帖》中的伪帖,大多以南唐仿书阑入,此非编者不鉴,恐正是太宗以石替玉之意。

  • 标签: 《淳化阁帖》 书法 学识 南唐 宋太宗 编次
  • 简介:字头“亠”、“亠”:鞠,这两个字头由于在篆书中的形相近,比如“哀”、“全”,其篆书分别写作“哀”、“全”,故而其草法符号均为“亠”或“亠”,其形成应是在长期的快写中慢慢固定下来的。在这里,我们不得不重申本系列的草法研究并非单纯的草书符号归纳,而是基于文字学理论上的字形拆分,以草书偏旁与草书字根为草书体的构成元素,以汉、晋、唐时代的草书经典作品为参考标准。

  • 标签: 文字学理论 构成元素 参考标准 经典作品 草书 字头
  • 简介:王羲之《旃厕胡桃帖》(敦煌写本),小篆作“六书通”,在银雀山汉简中,我们看到字形被解散并拉长,作“银681”“成”左边一笔被缩短,这为以后书写速度加快,打下基础。在流沙坠简中由于书写速度加快,可以看到分散的笔画被连缀起来,如“流簿21”。在居延汉简中,可以从“城”字的右边看到草法已经成型,如“居乙附11”,因为这时已经和王羲之《十七帖》中的“城”如出一辙了(见附图1)。

  • 标签: 银雀山汉简 书写速度 《十七帖》 敦煌写本 居延汉简 “城”字
  • 简介:夹草书字根:,从这个字的小篆字形“晋代”来看,从“大”从“人”,仔细分析其草法,其使转以“夫”的草法表示“大”,左右“人”则以两点表示。所以,不管从文字学含义还是草书字形上来分析,此草法应为合理的草书字根,尽管其具体演变过程还缺乏字例来一一验证。我们以“侠”字为考察对象,无论在欧阳询还是怀素的作品中,其右边“夹”字草法均如出一辙。在陆游《北齐校书图跋》中,“挟”字的草法亦是遵此规律(见附图1)。所以,结合草书偏旁,我们有理由据此写出下列字的草书,如侠、浃、峡、狭、硖、陕等。

  • 标签: 考察对象 “大” 草书 “夫” 文字学 “侠”
  • 简介:今存王僧虔《论书》,实为王僧虔与萧子良二人相互论书答启。齐武帝水明年问书学著述共有八种,创造了中国古代书学史上“六个第一”,即书法评论专著、书法理论专著、书体研究专著、异体书法专著、书法史专著、书法著作注释等。永明书学可以永明五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为“美学化”研究倾向,后期为“小学化”研究倾向。其最高成就为王僧虔“美学化”研究,即《答竟陵王子良书》、《书赋》。“小学化”研究的集大成者为王倍《文字志》。王俭、萧子良为前后期过渡的关键人物。这两种倾向在唐代书学中得到综合。永明书学标志着中国古代书学研究达到自觉,诚可谓古代书学史上最为灿烂的篇章,对以后书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书学研究 书法理论 书法评论 书法史 书体 集大成
  • 简介:漆画是以传统漆艺为技法与现代绘画相结合产生的新画种,具有绘画性与工艺性的特点。漆画在其成熟过程中,借鉴其他画种是很自然的事。漆画与油画一脉相承,本质上都是用油彩作画。以油画语言替代漆画语言,是许多初涉漆画者的通病。

  • 标签: 漆画语言 油画语言 现代绘画 传统漆艺 工艺性 绘画性
  • 简介:本期我刊约请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与我院工业设计系作为教学研究互动的对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目前设有产品设计、展示设计、交通工具造型设计三个专业方向,始终坚持课题推动制的实践性研究型教学,特别注重在”情境化”的环境中,以创新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实际设计操作的能力。我院工业设计系设有产品设计、工业设计、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筹备中)三个专业方向,侧重以多元化市场需求为人才培养导向,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还建立了相对应的教学实习基地,创造平台与企业合作。双方教学各有侧重,但在教学思路上追求市场实践与课程教学的互动,以求培养出富有专业创新设计能力和市场应用经验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

  • 标签: 教学研究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创新设计能力 工业设计 导言 创新实践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文艺观念的开放,国画的语言和技法大量地借鉴了西方绘画艺术的表现形式,风格和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对国画的传播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反过来说,传播方式的变化也促进了国画创作理念的变化。现代科技手段的进步,为国画的传播提供了更为丰富、更为便捷的媒介和渠道,本文试图从传播学和国画艺术两个领域进行切入,探讨国画如何利用这些传播方式,以期达到更好的宣传和传播效应,使这门传统艺术更加充分地发挥它的审美和教育功能。

  • 标签: 国画艺术 传播方式 西方绘画艺术 现代科技手段 改革开放 文艺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