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近年来,藏族影视作品频繁地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创作者除了寄情于藏区风土人情.同时也将藏人家的狗——藏獒也拉进了大众的视野里。以影视人类的角度解读藏族影视作品.从形象构建、起源说、现象论、文化误读等方面对藏獒文化进行影视人类阐释。剖析影视创作者主客位视角,得出“你我”场域差异结论;解读影视作品中的象征符号,推理藏区的文化变迁;描述纪录片中的民族志影像,反映藏区真实文化景象;借用艾柯符码,深描藏族物质文化变迁;列举麦茨语义组合,深描藏族社会结构变迁;阐释视听语言符号,深描藏族精神文化变迁。进而更有效地把握藏人与藏獒的关系解读.甚至认知藏族文化的深刻影响,这也是21世纪更决促进民族融合与民族团结的有效途径。

  • 标签: 影视人类学 藏族文化 深描 藏獒
  • 简介:现象的创始人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因此人们也将现象称为胡塞尔现象。他开创了一种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同时对现代社会也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在纯粹现象当中,还催生了世界现象等重要的分支。我们非常关注现象对于摄影图像有怎样的意义,也可以说是尝试探索和发现现象对于摄影理论以及摄影实践的积极价值。摄影指的是采用专业的设备记录影像的整个过程,通常也将摄影称为照相。从本质上说,其是借助物体反射的光线

  • 标签: 关系探究 图像现象学 摄影图像
  • 简介:在家具仿生设计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对仿生设计进行了分类,结合实例介绍了现代仿生设计过程,分析了家具仿生设计的现状,并总结出了影响家具仿生设计发展的因素,提出了家具仿生设计的原则,以达到改善现代技术并创造新的工艺技术的目的。

  • 标签: 家具 仿生物设计 形态 方法
  • 简介: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层面也加大了对各高校专业教育的政策引导、制度建设以及资金投入力度,旨在为我国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培育更多的专业化人才。特别是基于素质教育的时代大背景,高校美术教育的开展价值得到了愈来愈多主体的实践与认可。鉴于此,本文立足于版画教学在高校美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价值,探讨了提升这一教学工作开展有效性的具体策略,希望理论的研究可以对实际育人工作的开展有所助益。

  • 标签: 版画教育 美术教育 创新优化策略
  • 简介:文章主要以图像的方法对新中国建立后(以下简称建国后)“十七年”红色文学书籍的封面图像进行研究与阐释。首先分析了封面人物图像的类型与内涵.其次分析了封面场景图像的类型与内涵.最后分析了割面中版画和红色的应用。图像研究有助于理解和认识“十七年”红色文学书籍封面图像的社会政治含义。

  • 标签: 建国十七年 红色文学 书籍封面 图像学
  • 简介:《明室》是罗兰·巴特的摄影研究札记,也是他生前最后一部作品,在他的作品星系里显得尤为独特。《明室》中罗兰·巴特从主观私我出发,迎向摄影的现象世界。本文首先论述了《明室》中所呈现的现象视角下的摄影研究,再分析了摄影的本质与“爱与死”的双重主题之间的关系,最后回到罗兰·巴特在言语之间所针砭的现代社会的病症,这些病症至今仍拷问着我们所生存的数码摄影时代。

  • 标签: 罗兰·巴特 摄影 现象学 情感 时间
  • 简介:从民族音乐在中国的发展及其研究现状来看,主要呈现出注重“音乐本体”的研究、注重“音乐中的文化”的研究和注重音乐与跨学科研究融合等研究趋势。当下中国民族音乐则注重的是后两个方面的研究,至今已有一大批在该学科领域中学术性突出的学者,并陆续出现了一系列相关的具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跨地域”等丰富多样的研究内容的学术成果。但是在学科的发展历程中,尤其是当下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中,民族音乐的研究也呈现出了诸如学科“离界”“泛化”“去音乐化”“音乐与文化的两张皮现象”“一地一题模式化”等问题。从某种角度来说,这也是与民族音乐的学科本质特征——“音乐中的文化,文化中的音乐”相悖而行的。

  • 标签: 民族音乐学 回溯 反思 研究动态
  • 简介:艺术社会面临着一个两难困境:若偏于艺术;进行审美介入,就可能成为主观的艺术批评;若偏于社会,恪守审美中立,就可能与其他社会无异,并且遗漏事实的审美层面。要解决这样的两难困境,只有小心翼翼地保持艺术与社会的平衡:对偏于艺术的来说,要在审美介入之前,加入社会研究,使主观评判有客观基础;对偏于社会的来说,要在社会研究之中,加入艺术分析,既保留艺术社会的特质,也不致遗漏事实的一个重要层面,即审美层面。

  • 标签: 艺术社会学 审美介入 审美中立 阿多诺 贝克尔
  • 简介:中国传统元素在世界上已经成为了中国独特文化的代表,在国际多元化的影响下,只有把传统元素和现代多种元素相结合,中国传统元素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进而作为独特的文化发展延续。设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设计师们一直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提炼、加工,使中国博大的文化精神在设计的各个领域中体现。

  • 标签: 传统文化 海报设计 标志设计 室内设计 数字媒体设计
  • 简介:独立的物质解读方式是中国美术考古学学科成立的首要前提。面对考古物质所携带的复杂信息,中国美术考古的物质解读方式需建立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对立统一关系,在质性分析的统合下,以量化比较还原历史形态,在物质形态、文化思考和艺术本体逻辑之间建构相互补充与平衡的分析模态,来确立其物质解读的方法自觉性。

  • 标签: 美术考古 美术考古学 考古物质 艺术本质 经验主义
  • 简介:“中国红”是多民族中国最重要的视觉象征符号。从他者命名到本土色尚,“红色中国”的视觉经验凝聚并非孤立僵化的历史遗存,而是一个不断生成、接纳、转化和传递的动态过程。“中国红”的符号建构和族群认同,体现了本土与外界器物交换、技术交换、制度交换和观念交换的历史成果。作为文化遗产的“中国红”也因此包涵两个面向:一是基于认同的文化统合力;二是强调区别的艺术生产力。

  • 标签: 中国红 传统色彩 丹砂 文化遗产 艺术人类学
  • 简介:'中国当代艺术与比较符号'国际研讨会于2018年9月25日—26日在上海大学东区文学院楼306室举行。本次会议由意大利都灵大学传播跨学科研究中心、上海大学批评理论研究中心以及上海大学中国语言文学高原学科联合主办。围绕'中国当代艺术与比较符号'这一议题,来自意大利都灵大学、上海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的十余位学者展开讨论。

  • 标签: 中国当代艺术 符号学理论 都灵大学 文化符号学 国际研讨会 上海大学文学院
  • 简介:清代山水画为何衰落及怎样衰落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两个观点:其一,就中国艺术史而言,由于山水画在明末失去了主流地位,于是清初山水画对传统的承续便出现分流的情况;其二,就山水蕴意而言,中国山水画的寻道之旅自清初逐渐停步,山水之道开始失落。这一讨论的逻辑起点,是将清初众多而复杂的山水画群体归为四者:模仿前人的正统派山水、东山再起的僧人山水、个人主义的创新山水、向世俗妥协的文人山水。清代山水画衰落的实质可以借鉴格雷玛斯的符号矩阵,描述文人山水作为主流的衰落路径,描述艺术元语言的失落,以及清代绘画分流的生态,还有雅各布逊的传播模式和克里斯蒂娃的后结构主义理论的支撑。

  • 标签: 分流 失道 格氏矩阵 互文性 对话 复调
  • 简介:马库斯提出,视觉经验由于具有审美性,没有在人类中得到应用。在和艺术家、舞台设计师和剧场艺术家费尔南多·卡尔萨迪利亚(FernandoCalzadilla)合写的一本书中,马库斯认为,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人类丧失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但人类学家并不使用艺术工具(如视觉经验),以便完善自己的研究,使其合法而可行。事实上,人类学界出现了诸多人类的跨学科作品,通过对若干作品的讨论,批判了马库斯的这一观点,展示了人类学家是如何将研究方法与艺术工具结合在一起的。

  • 标签: 艺术方法 人类学 马库斯 科学 民族志
  • 简介:近年来,广东省乃至全国的高考艺术生逐渐减少,很多艺术类专业招生都不理想,不得不改变招生策略,而美术基础作为教育部规定的高等院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课程之一,必定受到关注。本文以互动与兴趣教学为研究方法,从目前美术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出发,以'0'美术基础的数字媒体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互动与兴趣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为'0'美术基础的学生实现与艺术类专业'0'障碍对接的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新路。

  • 标签: 数字媒体专业 美术基础 改革 探究
  • 简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大高校毕业生持续增加,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美术专业的毕业生作为整个高校毕业群体的一部分,也面临着多方面的压力。如何帮助大学生进行职业发展定位,如何引导大学生顺利就业,这些都是高校及美术专业的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更是高校美术教育中的重要研究课题。一、高校美术专业的培养模式现状为了对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这一职业群体的职业生涯规划特征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山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三个本科批次美术专业的340名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查。

  • 标签: 美术学专业 培养模式 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美术专业
  • 简介:婚礼文化是藏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了解藏族独特文化的窗口。藏族婚礼仪式过程,从多个侧面反映了藏族社会历史发展、社会结构、经济和宗教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现代化与传统文化激烈碰撞的今天,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而位于云南省香格里拉市的布伦村仍保留着传统的藏族婚礼仪式过程。文章通过对云南藏区传统婚礼中的仪式单元的分析,旨在阐释婚礼仪式过程以及仪式所发挥的社会功能。

  • 标签: 云南 藏区 婚礼仪式
  • 简介:城市边缘群体的边缘性表现之一就在于其生活的社会空间受到挤压和扭曲。这种空间的挤压又使得该人群被进一步边缘化。借助影像的直观性、易读性、共享性和可操作性等特征,参与式影像实践可以拓展边缘群体的社会空间,建构其自身的主体认同。城市社区中的社会组织可以通过拍摄培训、影像创作和影像分享等一系列影像实践活动,来帮助边缘群体积累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建构自身主体性的精神空间,从而以这种平民化艺术生产方式扩展和再造了边缘群体的社会空间。但是,边缘群体的流动性以及组织自身资源的相对缺乏也使得这一社会空间难以长期维持。

  • 标签: 影像 视觉人类学 边缘群体 社会空间的生产 社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