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进入新世纪,准中产阶级或中产阶级们一味追求高价物品,强调消费的中心化和政治化,使得消费成为个人身份的表征,购买力成为地位、品位以及时尚的语义所指.消费社会运作结构善于将人们漫无边际的欲望投射到具体产品消费上去,使社会身份同消费品结合起来,消费构成一个欲望满足的对象系统,成为获得身份的商品符码体系和符号信仰的过程.由此使得大众彼此模仿攀比,进入一个高消费的跟潮的消费主义状态.大众在模仿他者偶像之中"挪用"他者的形象,这种消费式的模仿将权力视觉化,或者将话语权力的表征表面化和消费化.本文从学术前沿的角度,分四个方面讨论东方消费主义问题:准中产阶级的浮升与消费政治凸现;东亚消费主义背后的西方文化意识形态进入;消费主义"身体"扩张与全球同质化潜在逻辑;媒体消费主义中的当代中国文化立场.

  • 标签: 东方消费主义 身份表征 中产阶级 身体话语 同质化 文化立场
  • 简介:丹尼尔·贝尔说:“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的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当下,视觉似乎已经具有一种本质主义的特征,视觉冲击力这个词描述的不是对对象一种无功利的赏玩,而是对人的眼球毫无掩饰地剥夺和占有。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审美文化中,催生了一个新的语词“唯漂亮主义”:这个肇始于电影评论的美学用语,是郝建先生对以张艺谋为代表的一些商业影片和一些带有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片的风格特征的界定。

  • 标签: 本质主义 审美变形 消费社会 漂亮 视觉冲击力 主流意识形态
  • 简介:手工艺,作为一种有弹性的物质制造生产力,手工艺人、生产工具、制造物、消费对象以及这四者之间所构成的文化情境和社会维系脉络,成为当下以机器大生产为物质创造模式的一种补充与注脚。本文以寿山石雕刻工艺为案例研究,分析作为传统手工艺的寿山石雕刻艺术,怎样介入并作用于福州本土的生活习俗与文化习惯,

  • 标签: 手工艺人 文化消费 娱乐 传统手工艺 生产工具 文化情境
  • 简介:我不知在堂堂北大学府研讨小女人散文本身是否具有嘲讽意味,但于纷纷扬扬的当今,不管你是否喜欢这些小女人散文,她们却已经通过报刊专栏、畅销丛书的商业性包装,摇着扭着涌到你的面前。在一个欲望已经决堤而开放度富裕度尚且有限的社会,它成为颇受青睐的某种一次性消费的快餐文化自然有它的道理。我们不妨以它为切入口,对文坛热点稍作一番剖析。(一)小女人散文的走俏

  • 标签: 散文 消费文化 男性中心话语 报刊专栏 包装 文学
  • 简介:一、偶像的新质客观地说,文化偶像的更换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伴随着金庸小说走入大学讲堂、文学大师排座次、"断裂"问卷调查以及"新概念作文"打造韩寒、郭敬明神话等文化事件,经典意义上的文化偶像已经步入黄昏。新世纪大众娱乐传媒的迅速发展,以影视为核心的流行文化不可遏制的兴起,

  • 标签: 文化偶像 符号经济 消费 青春 新概念作文 90年代
  • 简介:消费文化和艺术电影院线这一实体本身是相互矛盾的两方,消费文化本质是商业性,而艺术电影院线本质追求艺术性,对于丰富影片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二者似乎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但是,众所周知,电影是艺术和商业结合最好的产物,院线处于电影产业链下游的放映环节,对一部影片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样,艺术的文化价值只有当它被使用时才能实现。在消费文化消费主义的市场环境下,艺术电影院线依然有其极强的可能性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 标签: 电影院线 电影产业链 商业电影
  • 简介:工业革命的到来加快了人们社会生活及社会生产的步伐,并催生了快速消费文化的形成。在这种背景下,设计成了企业盈利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这些为了迎合快速消费而忽略了社会、环境及人的自身发展利益的设计引发的问题不可忽视。

  • 标签: 消费文化 设计 文化背景 社会生产 社会生活 工业革命
  • 简介:现代招贴是消费文化的重要视觉符号,是19、20世纪之交在社会生产、消费实践促推下产生的实用艺术的新类别,是大众消费传播的新媒介。法国“新艺术”运动招贴被认为是现代招贴早期发展的一个范本,产品招贴、娱乐招贴是其中最主要的两种类型。从消费文化的角度对法国“新艺术”运动招贴的考察,可为人们理解设计活动与消费实践、生活方式、大众文化以及媒介表达等多方面的关系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

  • 标签: “新艺术”运动招贴 消费文化 视觉符号 法国
  • 简介:近几年,华语电影界刮起了一股怀旧之风,以大学青春成长故事为题材的小清新怀旧电影成了黑马,不断斩获令人瞩目的票房成绩。其中,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以下简称《那些年》)在内地上映第二日起,便迅速超过同档期的两部超级大片——《金陵十三钗》与《龙门飞甲》,成为了单日排片量全国第一、观影人次全国第一的“双冠王”。

  • 标签: 怀旧 青春 80后 文化 消费 成长故事
  • 简介:“革命历史小说”曾是当代文学前三十年最为重要的文学体裁。按照已成惯性的当代文学史的历时性描述,这一题材虽然丧失了“在场性”以及介入性叙事的合法性,但是迄今连绵不绝。近年来,“后革命”叙事的研究逐渐增多,昭示出研究界对“革命”主题的某种深沉的眷顾,俨然2003年左右对“左翼文学”的重新审视。在一个消费主义时代讨论“革命”,如不是奢华的文学游戏,就是对一种文学重大命题的深深的担忧。“后革命”叙事研究能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作出的贡献应该在于阐释清楚“革命叙事”断裂的深层次的原因,这不仅是“中国当代文学史”最重要的事件,而且更是中国当代思想史跋山涉水中的歧路选择,当然也涉及到当代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在消费主义时代如何写作的态度问题。

  • 标签: 革命叙事 消费主义 后革命 文化语境 中国当代文学史 面具
  • 简介:电影是典型的工业文化形式,它一开始出现,就因其仿真效果和复制性对其他艺术形式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它的直观性在满足公开窥视欲望的同时也被告知了它是最具号召力的大众文艺形式。但是,所有的艺术形式从来就不仅仅是“艺术”的,只要它进入叙事,就不可避免地同时也是“意识形态”的。在西方,电影创造了新的时代神话,但票房价值的炫耀——传媒夸张的惊讶和投资者对商业奇迹满足的微笑,已经不加掩饰地张扬和肯定了

  • 标签: 电影文化 艺术形式 “艺术” 票房价值 创造 典型
  • 简介:在电子媒介时代,整个艺术领域都受到了巨大冲击,人们甚至发出了"艺术即将消亡"的呼声。在新世纪的文化语境下,人们更加趋于追求快餐式的文化娱乐体验方式,而忽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黄梅戏就需要不断地继承与创新,在变革下实现质的发展与超越。本文试图在对黄梅戏传承的基础下,结合考虑电子媒介时代戏曲文化的艺术理念、品牌塑造、选题策划、营销网络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来探寻黄梅戏的未来发展之路,逐步形成地方戏曲艺术的商业品牌艺术发展模式。

  • 标签: 黄梅戏 文化传承 电子媒介 文化消费
  • 简介:近期,随着”小鲜肉”被荧幕和粉丝热捧,且渐呈大众审美新趋势,也成了舆论的焦点.有追捧也有批评,但毋庸置疑的是”小鲜肉”确实创造了叹为观止的庞大粉丝经济效应。而在产业链的背后,是资本市场的话语权角逐,是对利益“大饼”的瓜分.也引发对诸如女权、代际、网络剧等领域的争议。

  • 标签: 鲜肉 消费 男色 批判 娱乐 大众审美
  • 简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决定指出,要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要实现这一目标,文艺工作者负有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 标签: 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 文艺工作者 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
  • 简介:近年来,“互联网+”已经在行政力量与资本力量的竞相追捧、合力推动之下,成为一个具有实体性表征的热门概念。按照产业界与学术界对这个流行概念的界定和描述,我们可以将“互联网+”大致理解为,依托蓬勃发展的新兴信息传播技术,实现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社会经济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无论“互联网+”的广泛流行在多大程度上得益于媒体推波助澜的造势行为,这个概念确乎已然可以用来命名我们这个时代的某种意义重大的社会变动趋势。本文将着眼于“互联网+”时代的媒介融合,着重探讨这种媒介融合对于文化消费者的赋权与形塑,进而讨论获得媒介赋权的文化消费者与经历数码转型的文化产业之间的博弈关系,及其对于当代流行文化样态的塑造。

  • 标签: 互联网+ 媒介融合 文化产业 消费者 赋权 信息传播技术
  • 简介:近年来,或者更早——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有关文学批评存在危机的话语就没有停息过。先是“批评的缺席”,后是“批评的失语”,既像是发自内部的自我反思,也像是来自外部的攒眉千度。一句话,批评及其不满,构成了世纪之交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特殊语境和现象。

  • 标签: 文化批评 马克思主义 批评家 随笔 九十年代 文学批评
  • 简介:进入新世纪以来,昆曲的生存景观大为不同,昆曲所呈现的面貌、昆曲的从业者、爱好者及受众对于昆曲的认识、意见和以往也有迥然相异之势。总的说来,在中国社会的文化空间中,昆曲不仅获得了一个确定而且优先的位置,而且和当代文化有着较为深入的纠缠。

  • 标签: 社会文化空间 昆曲 文化实践 社会主义 生存景观 中国社会
  • 简介:在曾经是海防前线的厦门,一点也感觉不到紧张,正好相反,闲适和温情无处不在,充溢着城市的每个角落.陈文令的出现在厦门,无疑是这个城市视觉现实中的一个另类.也许正是当代艺术与这个城市所形成的张力关系,在这样的环境里更能凸现出它的精神指向.

  • 标签: 时代精神 消费时代 精神寓言
  • 简介:陈凯歌作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在电影表达方面显出极强的人文精神与哲学思考。从《黄土地》到《霸王别姬》,再到《妖猫传》,这些作品无不体现陈凯歌对于中国传统审美意象的运用以及对历史文化的敬畏与思考。陈凯歌在电影画面的艺术性、内容创作的意味性、表现手法的写意性方面都体现了深刻的东方哲学韵味。

  • 标签: 陈凯歌 人文精神 审美意象 哲学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