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20世纪的中国革命中扮演着十分特殊的角色。处于两大阶级阵营的中间地带,他们的革命、启蒙及其动力从何而来?本文试图以一个世纪以来几个时间节点上的小说为案例,从文学的角度发现历史解读的线索。小资产阶级先是作为启蒙者,后来又作为被教育者,再往后又被贬为革命的对象,这一系列的身份转换无不体现出革命话语或阶级话语与启蒙话语的交汇、纠缠和冲突。文学的视野在宏大的整体性描述之外,补充了革命内部的种种复杂经验以及道德问题。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顽强地将启蒙话语植入文学,关注社会成员的精神质量,这迄今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主题。

  • 标签: 小资产阶级 中国革命 文学 文化症候 知识分子 启蒙话语
  • 简介:“新媒体”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上至政府工作报告,下至网友之间的交流,该词成为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日常用语。移动数据盛行以来,文学批评日益彰显自由、提倡创新。媒介技术的图—文—声融合、媒介信息的迅即多维度辐射、批评方式的开放动态等特征改组和分化了原有的文学批评行为和组织机构,使其遵循的文学经典规定性、评判标准和话语秩序遭遇新媒体时代的冲击。

  • 标签: 文学批评 新媒体时代 媒介技术 媒介信息 商业计划书 移动数据
  • 简介:本文以西藏当代母语戏剧文学为主题,从当代西藏戏剧文学的总述,母语戏曲文学创作代表人物,相声、小品创作的领军人,曲艺创作的三足鼎立人物等内容展开,详细的谈论了当代西藏的母语戏剧文学的创作、及其对西藏精神文化所起到的作用。

  • 标签: 大明代母语 戏剧文学 创作
  • 简介:无论从定义、特征,还是谣言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等角度来看,谣言都应该视为民间文学的一支。谣言的文类特征除了民间文学集体性、匿名性、口头性、变异性、传承性等共性特征之外,最具特色的是它的情绪性和现实性。谣言的情绪性主要表现为传谣者的“谣言信仰”,传谣者往往固执地认同谣言所讲述的故事,赞成谣言所表达的观点,乐于见到谣言蔓延所派生的后果,不愿承认谣言的虚幻本质。谣言的现实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谣言所讲述的故事,总是指向最近的时间、最近的地点、熟悉的人物;二是谣言的生产和传播都受到或隐或显的现实诉求的驱动。数字革命改变了谣言口口相传的单一传播格局,新的传播手段让谣言如虎添翼,并由此滋生了一系列新问题、新特点。但核心的四个文类特征并没有改变。

  • 标签: 谣言四性特征 谣言变异 谣言信仰 谣言在地化 网络谣言
  • 简介:在视觉文化语境和"文化迫力"作用下,"红色经典"文学作品衍生出数量庞大、形态多元的改编图像。文章以美术的视角,以跨艺术种类、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从历时和共时两个维度,研究了建国后图像对"红色经典"的再现问题,分析了"红色经典"图像改编中的诸多变革和新的特点,得出"红色经典"文学与据其改编的图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语图关系,同时指出图像改编对艺术发展、"红色文化"绵续产生的影响。

  • 标签: 红色经典 图像改编 图文关系 审美转换
  • 简介:本文从1977年"共同美"的提出与讨论入手,借助相关史料还原"共同美"这种美学主张的由来,分析其文化政治内涵。和20世纪50到70年代的"阶级美/阶级性"相比,"共同美"讨论给出了一组替代性的范畴"共同美/普遍人性",这组范畴成为"新时期"文学奠基性的美学观与人性观。从"阶级美"到"共同美",美学的和解构建着阶级的和解,这体现在王润滋表现"大和解"的小说《内当家》中。然而如何处理新的社会差别,构成了"新时期"文学的内在矛盾,《内当家》续篇《内当家之死》已然呈现了这一内部危机。此外,在张一弓的小说《黑娃照相》中,以"共同美"为基点的美学,逐渐呈现出新的"美"的差别。在这个意义上,"美学"或者说对于"美"的阐释机制,并不仅仅是学科意义上的,而是参与到现代化的意识形态询唤之中。

  • 标签: 新时期文学 共同美 差别 和解 美学主张 起源
  • 简介:澳大利亚华侨中文学者谭达先,一生执著于中国民间文学事业,积极向海外传播中国民间文学和文化。在此领域辛勤耕耘56年,硕果累累。谭达先扩展了大中华民族概念,将中国民间文学研究范围扩及港澳台和海外华人华侨领域,同时把国内的民间文学成果传播到了境外26个国家的华人语域。作为萨义德笔下的"流亡知识分子",处在中西文化冲突中的谭达先,与周围环境不妥协而保持人格独立,恰好成为中国民间文学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的良好交际者。从文化传播视角看,谭达先对中国民间文学学科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 标签: 谭达先 中国民间文学 海外传播 身份认同
  • 简介:民间传说《支格阿鲁》是彝族重要的民间文学经典。《支格阿鲁》在万三坪村的流传形式已经从口头传承扩展到当地的重大节日、宗教仪式等村落活动中,与该村的村落生活紧密相关。文章研究民间传说《支格阿鲁》在万三坪村的传承现状,探索其对万三坪村村落生活的具体影响和作用,以期对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更深的理解。

  • 标签: 民间传说 功能 支格阿鲁 万三坪村 传承 村落生活
  • 简介: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王峰教授新著《美学语法——后期维特根斯坦的美学与艺术思想》(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以下引文凡出自该著者均只标注页码),是国内研究后期维特根斯坦美学与艺术思想的最新成果,不仅对维氏思想做了富于洞见的梳理与阐释,更能以之重审美学与文艺理论中一些基础性问题。尤为难得的是,该书通过对具体文学案例的解读,与维氏展开生气勃勃的对话,其细致的辨析、大胆的修正与创造性的重构形成合力,初步构建起自成一派的“美学语法”。要全面评述该书非我所能,本文挑出书中讨论真实与虚构问题的章节进行重点分析,尤其关注王峰对约翰·塞尔文学虚构观的处理。这既是要做一种管中窥豹、以点带面的考察,更是希望能以王峰的论述为参照,对文学虚构这个老问题做出新的探讨。所以在下文中,王峰的著作首先是讨论的帮手或者说对手,而非评论对象。

  • 标签: 后期维特根斯坦 文学虚构 艺术思想 审美学 王峰 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