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的书斋里悬挂着一幅略旧的匾额。上书:不用九畹滋,无须百亩树。有此一茎香,诗心自清素。辛未春日观兰口占二绝之一。郭沫若辛未年指的是一九三一(昭和六年)年。这横匾大概是那之后的两三年,文求堂主人田中庆太郎送给我的。当时田中堂主告诉我:"郭先生很少给人写字的。"所以在当时,这幅字肯定是很珍贵的。我上大学的时候,大约是昭和3-5年间。那时我很热衷于中国新文学。当时正是创造社的鼎盛时期,很自然的,我也喜读郭沫若和郁达夫的作品。

  • 标签: 郭沫若先生 郭先生 田中庆太郎 清素 兰口 中国新文学
  • 简介:我们翻译郭先生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原书名)、《十批判书》之后,《图书》杂志邀请我们撰写译后感想。我觉得这个工作交给其他同译者会更为妥当,我倒希望写一写和郭先生的会面。昭和五年(1930年——译者),我从学校毕业之后,就开始从事史学杂志的编辑工作。我在书评栏目里介绍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 标签: 郭先生 郭沫若先生 判书 编辑工作 国防文学 平冈
  • 简介:郭沫若这封关于《屈原研究》中"乱"字复李嘉言先生的来信,虽然很短,却颇为重要。它和李先生的来信,曾作为张长弓先生的《释乱》一文的"附录",发表在1946年9月出版的《国文月刊》47期,未收入郭沫若已出版的任何集子。现将往来的信件,并张先生的文章,一并刊载,供读者参考。

  • 标签: 郭沫若 李嘉 《屈原研究》 《国文月刊》 出版 张先
  • 简介:为了演出《浮士德》(刘盛亚先生据歌德名著,莱辛原作并参考其他有关浮士德之作品二十余种改译)一剧,中央青年剧社决定在排演之前,做一个时期的研究工作,包括讲演、座谈与阅读等等,好让每一个参加演出的演员和职员,都有一点比较系统的认识和了解。第一次讲演,于十二月二十七日上午十时在该社排演室举行,特请最先介绍歌德和《浮士德》到中国来的郭沫若先生讲《歌德与浮士德》,并欢迎戏剧界人士参加。天阴雨着,听讲的社员和来宾挤满了排演室。准十时,郭沫若先生由张骏祥先生陪着冒雨而来。开始由张骏祥先生说明举行讲演的意义:郭先生是无须介绍的,他在热烈的掌声中走近了讲桌。

  • 标签: 浮士德 郭沫若先生 张骏祥 莱辛 刘盛 《时事新报》
  • 简介:桂林,奇山秀水,无山不诗,无水不画。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造访游历,流连忘返。我因曾任《桂林日报》记者、编辑,有机会与当代来访的不少文化名人接触和访谈。他们对桂林的点赞,赞不绝口,令我记忆犹新。这里说说郭沫若先生迷恋山水文化,以诗赞美桂林,也别有一番情趣。郭沫若先生是我崇敬的著名诗人。

  • 标签: 郭沫若先生 山水文化 于立群 奇山秀水 九马画山 诗兴大发
  • 简介:1946年3月15日,上海杂志联谊会编辑并发行了《为陪都血案争取人权联合增刊》登载见证"较场口事件"目击者的文章,抗议陪都暴行。其中载有朱维基《寄郭沫若先生》诗歌一首,不仅仅反映了朱维基对当时"人"与"事"的评判,更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时代背景。从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诗歌作品反映的内容出发,对诗歌进行解读,或许可以更好地从诗歌作品出发来回望历史,从历史史实出发来反观文学。

  • 标签: “较场口事件” 郭沫若 朱维基 “政治协商会议” 民主事业
  • 简介:记者抵达郭沫若先生窦乐安路寓宅时,太阳拖斜了树影,宅外花园式的草场上,郭先生的孩子们在草地上,说着四川话跳跃着,一位十岁左右的公子与男工友在廊沿上修理好像小脚踏车的机件,郭先生从楼上下来,穿着旧的布的学生装,布鞋,这天天气相当热,显然是为了接见而移其服装的,白边眼镜是随着年岁而不戴了。为了想知道郭先生近来写作的情形,

  • 标签: 访问记 郭沫若先生 郭先生 四川话 生窦 乐安
  • 简介:《龙门阵》一九八二年第二辑“对联丛话”栏发表了张秀熟先生的《漫谈对联——莫将联语等闲看》一文,文中谈到了郭沫若题杜甫草堂对联的问题。张先生说:“郭沫若同志于广元皇泽寺、江油李白纪念馆题联,俱用四言体,亦均工整。独于草堂一联,上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不免信手杂凑。有如下联‘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只能是诗中资料,于圣哲何涉。我们重视对联,不仅为了赏心乐意,更应于兴、观、群、怨,能有所得,是不能囫囵吞枣读

  • 标签: 杜甫草堂 四言体 何涉 张秀熟 杜甫诗歌 联语
  • 简介:[公元1978年6月。[郭沫若躺在病床上。[天使般的护士们紧张而有序地实施着治疗。[女儿的画外音:“1978年6月,我的父亲郭沫若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他一会儿昏迷着,一会儿清醒着。

  • 标签: 郭沫若 画外音 天使
  • 简介:1939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远托异国的郭沫若先生为了祖国的危亡,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熟睡的妻儿,从日本市川町(市),乘风破浪、日夜兼程回国参加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月来到武汉,肩负起抗日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的重任。由于武汉的失守,辗辗转转终于在同年除夕之夜,从桂林来到重庆,“重入长别二十六年的蜀门”。1939年的3月初,回到故乡乐山沙湾镇探望

  • 标签: 政治部第三厅 军事委员会 伍柳村 除夕之夜 蜀门 抗日烽火
  • 简介:看了《湖北作家》2008年夏季号"会员茶座"上发表的胡克庆先生的署名文章:《名家题辞拾零》如鲠在喉,大有不吐不快之感。胡克庆的文章由三篇小文章组成,这三篇小文章的标题分别为:《曹禺的多一点》、《毛泽东的少两点》、《李尔重的题错改错》。第一篇是题辞,是称赞曹禺题词认真的;

  • 标签: 毛泽东 胡克 郭沫若 2008年 文章 李尔重
  • 简介:《中国文学月报》第一号封二刊载着这样一则很小的报道:第三次例会昭和十年一月二十六日学士会馆出席者一百零四名关于"易经"郭沫若氏那一天,我在学士会馆里第一次见到了郭先生。我不是去听他演讲的,而是去拜托他写稿子的。

  • 标签: 中国文学研究 出席者 郭先生 次见 学生服 堂书
  • 简介:郭沫若的题画诗中,有四首国风诗特别值得一提。作者不仅将原诗抄录,又以跋文作出新解,且皆书写于画幅之中,构成了集诗、书、画于一体的崭新艺术形式;而新解又是由谈论闻一多先生诗经研究相关内容引出,或赞同或异议,或补充或匡正,都有益于读者对原诗作出更全面更准确的理解与欣赏,也是郭沫若先生对诗经研究做出的新贡献。

  • 标签: 国风四首 不同理解 新贡献
  • 简介:从郭老逝世到今的八个年头,郭沫若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1978年6月至1981年春。这是郭沫若研究开始走向全面的时期;(二)1981年春至1983年5月。这是郭沫若研究由全面开始走向深入的时期。(三)1983年6月至目前。这是郭沫若研究由全面、深入开始走向系统的时期。由此可见,郭沫若研究的发展是健康的,有收获的。

  • 标签: 郭沫若研究 《尝试集》 积极浪漫主义 《女神》 诗体大解放 娜拉
  • 简介:人无骨不立。被誉为“创造社之骨”的郭沫若自是创造社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但是,在创造社长达十年的发展历程中,郭沫若是否始终如一地都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创造社不同的发展阶段是否有所变化,社团对郭沫若不可或缺的需要是否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层面的要求?在《寻找归宿的流浪者——创造社研究》一书中,

  • 标签: 郭沫若 《洪水》 创造社 |
  • 简介:郭沫若先生一九一八年毕业于冈山第六高等学校,后升入九州大学医学部学习,起初与妻子同住在箱崎“离大学后门不远”的当铺仓库的二楼。来福冈那年的八月下旬,在箱崎神社的海岸,与当时在熊本五高的张资平邂逅相遇。他们在防波堤石灯笼旁脱衣下水沐浴,在海边讨论祖国的文化状况,决定一起创办文艺同人杂志,并商量吸收在东京的郁达夫和成仿吾为成员,这样终于发起了有名的创造社文学运动。而今街景已变,郭先生的旧居也难找寻,海岸已被填平,石灯笼变得离海

  • 标签: 张资平 文学运动 福冈 同人杂志 文化状况 九一八
  • 简介:朱自清与郭沫若有很多相似处:年龄差别不大,又都在二十多岁就享有大名,且都从以新诗创作为主转向以古代中国的研究为主。但他们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际圈和生活方式。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的中坚力量,后来长期在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属于典型的学院派知识分子。郭沫若是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后来参加北伐与抗战,又能埋头著述,属于有学问的革命家。

  • 标签: 郭沫若 朱自清 文学研究会 古代中国 新诗创作 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