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亚历山大·勃洛克是俄罗斯20世纪伟大的抒情诗人、剧作家、政论家,俄罗斯象征主义文学和"白银时代"文学中最光彩夺目的代表.他对象征主义的一大诗学范畴--"音乐精神"的理论阐释和创作体现,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他充满变化的思想历程和别具一格的诗歌风貌.本文从勃洛克如何走近音乐入手,论述其作为"世界乐队"的鉴赏家,在各个创作阶段所捕捉到的不同的"音乐冲击".

  • 标签: 亚历山大·勃洛克 俄罗斯 诗歌创作 音乐艺术 文学评论 鉴赏能力
  • 简介:<正>富贵不淫贫贱乐:《贫富兴衰记》简介:无名氏作品。末本,四折一楔子。山西蒲城书生徐伯株,父亡家贫,虽有满腹诗书,却为进京赶考的盘缠犯了愁。伯株叔叔徐员外是大财

  • 标签: 元杂剧 末本 折一 妒妇 金锁 四婵娟
  • 简介:俄罗斯有句谚语:“不是蜜,却可以粘住一切。”谜底是语言。的确如此。语言极富粘性,它粘住词句,粘住思想,粘住气象万千的物质世界,也粘住幽微深邃的精神世界。因此,英语语言学中有语篇学,专门研究句子间的衔接和语篇的语义连贯。汉语有类似的章法学等。正如中外语言学者们普遍认为的那样,语言中词句决不是无意义地盲目堆砌,它们之间有某种“有形的网络”和“无形的网络”在粘连。但无论这个网络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它应该与语言的基本特征相吻合。语言首先是有声的,而且是有序的,传情达意的。它变化起伏,有韵律,有更多还原

  • 标签: 英语语言学 审美鉴赏 语篇衔接 美学效果 抽象名词 连接词
  • 简介:尽管纪弦曾断言,“新诗乃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但考察二十世纪的中国新诗文本,就会发现纪弦的说法未免武断,并不完全符合实际。事实上,从白话新诗的鼻祖胡适开始,二十世纪的新诗创作和评论鉴赏,都程度不同地禀承了古典诗歌传统的一脉血缘。小到

  • 标签: 古典诗歌 新诗 传统文化 创作手法 艺术风格 意象
  • 简介:李白和李益分别是盛、中唐著名诗人,两人均写过"闻笛"诗,其中李白《黄鹤楼闻笛》和李益《春夜闻笛》都是遭贬谪时写的,两诗表现出不同的审美风格,李白诗愁苦却不绝望,李益则愁苦而怨望,这正反映了盛、中唐诗风的不同。

  • 标签: 闻笛 愁苦 思乡
  • 简介:中国现代诗歌凝练、含蓄,其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涉及很多知识,赏析起来有一定难度。笔者结合自己欣赏现代诗的经验,从接受美学和现代诗学角度,尝试着对如何鉴赏现代诗歌作一些初步探索,希望对爱诗者、读诗者赏析现代诗有所帮助。

  • 标签: 中国现代诗歌 意象 审美意蕴
  • 简介:熟悉萧红玉的人都知道,她是一个极其好强的人,连她最好的朋友都没见过她流泪。但是有一次一个日本的爵士乐队表演完毕之后,已经是凌晨三四点,客人也走光了,十来个音乐人一起在台上玩即兴的音乐,她坐在下面看着他们,没缘由地泪流不止。

  • 标签: 音乐人 萧红 现场 乐队 爵士 即兴
  • 简介:<正>音乐与小说原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艺术类别:音乐是将有组织的乐音构成艺术形象,用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而小说则是运用文学语言,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依靠完整的人物形象,生动的故事情节、典型的场面环境来展示社会生活,表现矛盾

  • 标签: 小说作家 人物形象 主导意象 性格特征 思想感情 罗曼·罗兰
  • 简介:舞蹈与音乐是人类艺术中最为古老的艺术种类,其二者从古至今都是紧密联系着的艺术形式,在表演活动中”联袂”演绎。尽管随着各类艺术的发展,体系逐渐成熟,分类越来越清晰,但舞蹈与音乐表演二者却始终密切相关,尤其是在舞蹈中音乐始终作为一项重要的因素影响着舞蹈的表演活动。因此,深刻分析舞蹈和音乐的关系能更好地认识到舞蹈中音乐的作用,这无论对舞蹈编导家还是舞蹈表演者都具有重要的影响,甚至也能为舞蹈观赏者提供正确的理论,从而更好地引导观众的观赏活动。

  • 标签: 舞蹈 音乐 节奏 相辅相成
  • 简介:贝多芬是继巴赫、海顿、莫扎特以后欧洲音乐史上的又一位巨人。《英雄交响乐》,也叫《第三交响乐》,是一部资产阶级大革命的赞歌;1823年完成的《第九交响乐》是一部杰作,这是贝多芬的最后一部交响乐。贝多芬集古典派的大成,开浪漫派的先河,他不朽的艺术创造永远在艺术的殿堂中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 标签: 贝多芬生平 第三交响乐 第九交响乐 鉴赏
  • 简介:本文主要通过阐述《红楼梦》中的审美思想,对《红楼梦》的音乐描写审美展开多方面多角度的探讨:依托戏曲,映射音乐美学内容;依托仪式音乐,体现礼乐文化;依托音乐美学,刻画人物性格;依托人物音乐选择,彰显市井音乐通俗之美。

  • 标签: 《红楼梦》 音乐 审美
  • 简介:范西姆男,壮族,1939年11月出生,广西凭祥市人。著名壮族音乐家。先后进人湖北艺术学院音乐附中、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学习,1966年毕业于中围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民族音乐学家、作曲家,

  • 标签: 音乐人 中央音乐学院 民歌 民族音乐学家 1939年 艺术学院
  • 简介:阴法鲁先生(1915-2002),山东省肥城县人,著名古典文献学者和音乐舞蹈史专家。193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1939年在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毕业。1942年昆明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首届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

  • 标签: 阴法鲁 文学研究 音乐 西南联合大学 北京大学 1939年
  • 简介:乔治·爱略特在《丹尼尔·德隆达》一书中对犹太形象的塑造与其对“音乐趣味”的讨论密切相关。通过犹太音乐家克莱斯默尔与中产阶级女主角关德琳在“音乐趣味”上的冲突,爱略特一方面再现了19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物化倾向,另一方面则凸显了犹太文化的情感力量。在她看来,“情感”所蕴涵的道德力量不仅能与中产阶级商品文化中的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相抗衡,而且能修复物化了的人类本性所产生的冷漠与狭隘。可见,在《丹尼尔·德隆达》一书中,“音乐趣味”不只是一个趣味问题,它折射了爱略特对19世纪中产阶级道德观与价值观的批判与反思,并丰富了英国文化批评传统的内涵。

  • 标签: 《丹尼尔·德隆达》 音乐趣味 犹太文化 情感
  • 简介:因为“虚荣”,走上音乐之路“如果那时,我选择去北大,可能这辈子就不会和音乐结缘了。幸好当时的虚荣心让我进了音乐学院,现在能够为观众奉献美妙的音乐。”

  • 标签: 民族音乐 世界 音乐学院 虚荣心
  • 简介:爵士乐不仅成为托尼·莫里森小说《爵士乐》的一种叙述策略,还构成她独具匠心的行文风格,成为她笔下非裔美国黑人生存境遇的一种隐喻。小说自始至终都回荡着爵士乐的旋律和声音,引导和召唤着读者去重组故事情节,阐释和解读美国非裔黑人百年的历史画卷。本文从文本的音乐性展开,追寻爵士乐的叙述策略,剖析重复、即兴创作、和声和对位技巧等爵士乐音乐元素在小说《爵士乐》的结构、人物、叙述内容和叙述主体等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展现一个摆脱了历史重负、富于爵士乐精神的黑人文化新视野。

  • 标签: 《爵士乐》 音乐性 行文风格 生存隐喻
  • 简介:据加拿大《明报》报道,由加拿大华人社团联会主办的迎世博、庆祝加中建交40周年上海轻音乐团专场音乐会,4月4日晚在列治文河石剧场上演,为在温哥华的同胞献上一场精彩纷呈的演出。

  • 标签: 专场音乐会 加拿大 上海 华社 《明报》 华人社团
  • 简介:终于有时间开始写“表象下的魔鬼”这一经济学专栏,希望这一专栏的开始,是大家对现实世界另一种理解的真正开始。其实,自从博士论文完成以来要写、可写的东西实在太多。用自己常劝诫自己的一句话来说,那就是这个世界的“诱惑”总是太多。不过最后笔者还是忍住了这些“诱惑”,情不自禁地搁置了其他更富有经济效益的写作计划,转而开始这一专栏的写作。一方面,为的是把自己以前对现实世界的各种洞察记录下来,尽快地与读者共享,更希望这样的阅读能让读者从表象的诱因中挣脱出来,获得对现实世界的真实侦破能力;另一方面,

  • 标签: 陈宇峰 《经济学的侦探能力》 中国 当代文学作品 杂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