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6 个结果
  • 简介:在明清文人中,李渔堪称是一位奇才异人。他三十开外就放弃追逐功名,日后将小说、传奇创作视为毕生之事业,并率领家班女乐,实践自己的戏曲追求;又熟谙园林艺术、服装设计,在饮食、美容、旅游、养生诸多领域追求时尚生活趣味;他虽是布衣,而交游遍布朝野;他以自己杰出的才华勤奋"笔耕"与"舌耕",开拓出一份在清初颇有影响的文化事业。在经营文化事业的同时,李渔出游在外亦兼行商。尽管如

  • 标签: 李渔 知识产权意识 经营文化 时尚生活 家班女乐 园林艺术
  • 简介:观照方式的诗学意义是学界长期以来持续关注的一个问题,它作为艺术创作的起点,是审美活动中绕不开的一个重要环节。楚艺术中的"周"意识,上承《周易》"观物取象"的原始思维,又引导了中国艺术"观"审美观照方式的发展形成。本文对楚艺术"周"意识的生成和内涵进行发掘,以揭示其美学价值和意义。

  • 标签: 观物取象 楚艺术 周流 流观
  • 简介:本文由叙事角度切入对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的小说《洼地》的讨论,用叙述者的言说困境表明意义的不在场,用因果律的失败表现终极解释的迷失,由此阐释作者对宏大叙事的解构。与此同时,文章分析了小说中侦探、迷信、童话、谣言及传奇等成分,旨在发掘这些非主流叙事策略是如何建构个人及家族历史的。这些叙事策略也在不同层次上建构了一种循环模式,深刻表明历史和生活的循环往复特质。文章认为,小说解构与建构双向展开的成功尝试,是造就其“一叙事”的关键因素。

  • 标签: 斯威夫特 《洼地》 宏大叙事 叙事 循环模式 解构
  • 简介:陈寅恪在为陈垣所作的《敦煌劫余录序》那篇著名的序文中提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借用佛教初果之名)。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

  • 标签: 陈寅恪 治学特色 民族文化 史学研究 历史学家
  • 简介:本文通过分析契诃夫的一些作品,探讨了契诃夫叙述手法的若干特点,主要归结为两种独特的叙述模式:情境小说和生活小说。情境小说的主要特点是非戏剧化和借助于情境实现叙述重心由外向内的转换,以及内在的色彩、节奏、音调起伏等因素对于叙述结构起到重要的作用。生活小说的特点是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件和情境拼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叙述中较少使用高密度事件,多使用重复性场景,总体来看呈现出印象主义艺术的特征。

  • 标签: 契诃夫 情境小说 生活流小说 叙述模式
  • 简介:杜甫有一首《不归》诗,怀念一位从弟:河间尚征伐,汝骨在空城。从弟人皆有,终身恨不平。数金怜俊迈,总角爱聪明。面上三年土,春风草又生。

  • 标签: 数学知识 杜甫
  • 简介:新媒体时代应该有“新”文学。文学为适应传统媒体而形成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和接受(消费)方式必须有所创新,以便在新媒体时代的大潮中谋取生存发展的空间与机遇。文学要真正成为被新媒体所传递的有价值信息,就要坚守文学自身的功能的发挥。

  • 标签: 文学 新媒体 生产方式 传播方式 接受方式
  • 简介:意识是诗人艾略特在诗歌创作中用以展现人物心灵深处,难以把握的非理性化活动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段。然而在对意识的探讨和研究中,批评界却往往把非理性化的意识加以理性化。本文拟以诗人艾略特的诗歌《荒原》和《杰·阿尔弗里德普鲁弗洛克情歌》等为例,揭示出意识流在文学作品中的模糊性、矛盾性、对话性特征。

  • 标签: 识流 理性 非理性 矛盾性 模糊性 内心独白
  • 简介:对于陕西作家群而言,知识范式的缺陷渐渐走入批评家视野。陕西作家群拥有传统知识论的典型特征,然而,公共知识分子内涵、普世性人性观等概念的介入,使陕西作家群的知识范式成为必须革新的重要理念。本文意在通过对陕西作家群的知识范式的评析,更好地塑造中国文学中知识理论的转化方向,同时纠正那种将文学仅仅视为一种对生活进行模仿的褊狭理解。

  • 标签: 陕西作家群 知识范式 “愣娃精神” 西方文化
  • 简介:表中所推选的21位科学家,根据相关专业评估方法所得结果,其拥有的知识财富价值均为——科技成果有形价值(以个人科技成果产业化后所创造价值、学术专著的版权价值、所获奖项奖金价值为评估依据):人民币500万以上;科技成果无形价值(以个人科技成果产业化二十年内所创造价值、科技或学术成果对所属行业的促进性价值、个人的专业职称、社会与行业影响力与荣誉奖项等名誉价值为评估依据):人民币1亿元以上。

  • 标签: 华人知识 推选人物 知识财富榜
  • 简介:电子媒介以特殊的信息生产形式,与文化生产、文化产业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兴起电媒时代的新型文化。而这种电媒文化又直接影响了文学知识范型的转换、扩大与更新。电媒技术感知与电媒环境中文学的艺术感知同形同构,显现为现代主义文学内部的各种创作方法与艺术形式为电媒所塑造,它们与电媒属性存在对应关系。电媒带来文学知识改变的这一认知路径,有助于深入理解20世纪文学文化现象及其背后的动能与结构。

  • 标签: 电子媒介 新型文化形态 文学知识演变 文学形式的对应性
  • 简介: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副会长,著名古典诗词研究者刘扬忠先生,因病于2015年5月23日逝世,享年70岁。刘先生生前对《古典文学知识》的成长发展指导尤多,本刊曾多次刊载刘先生的治学论文。谨此致以深切的悼念。

  • 标签: 宋代文学 中国李 古典诗词 刘扬忠 学会副会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
  • 简介:《飘窗》把薛去疾在自家房屋的飘窗上看风景作为视角,写出了当代社会的众生相。分别描写了薛去疾对庞奇为代表的底层人物的启蒙到启蒙的失败,面对曾经同僚夏家骏的不屑与自卑,以及对江湖人物麻爷的鄙视到最后的下跪。薛去疾一直信奉人道主义,但是在追求人道主义这条路上并没能像他理想中那样坚持自己的操守,与最初形象的转变给读者留下一种无奈与哀叹。

  • 标签: 《飘窗》知识分子 形象
  • 简介:本文主要分析从20年代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印尼现代小说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几类知识分子形象,剖析这期间的小说比较集中地塑造知识分子形象这一文学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由此决定的不同知识分子形象的历史特征.本文认为,印尼殖民地社会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在文学作品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发展变化,其实也就是殖民地社会悲剧演进中的一个缩影.

  • 标签: 知识分子形象 现代小说 社会悲剧 文学现象 文学作品 略论
  • 简介:《昨天的故事》──列·托尔斯泰生前未发表的一篇意识小说王景生托尔斯泰最早的叙事作品是写于1851年而在1928年被载于其全集的《昨天的故事》,它属于未竟之作,具有某种“试笔”①的性质。然而,托尔斯泰生前不曾发过的这一习作,在心理描写方面显示出的特点...

  • 标签: 列·托尔斯泰 意识流小说 内心独白 什克洛夫斯基 弗洛伊德 心灵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