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正>近期以来,在王蒙和巴金的某些作品的讨论中,人们提出了审父意识和自审意识的概念,也有人对此,尤其是对自审意识(以下我称之为“审己意识”)的提法不以为然。我却认为,目前文坛上日益强化的审父意识,特别是审己意识,鲜明地标示着新时期文学在文化内容方面的重要进步,突出体现着愈来愈多的作家努力确立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批判意识的追求。

  • 标签: 文化反思 审父意识 自审意识 新时期文学 传统文化 批判意识
  • 简介:早在九十年代的新式批评家们面对所谓的新时期文学无法用旧有文学模式对发展了的文学形式命名,从而把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分为两段并命之为后新时期文学之前,所谓的新时期文学实际上就已经由先锋小说家为这段时期的文学发展历程划上了不是句号至少也是分号。前有文学文本占领了几乎所有的文学意识形态空间,已有文学模式的改造更新,似乎无论如何难以显示其显在的存在意义时,先锋小说家们在符号编码的空地上实行了一场文学变革。这种变革不只是形

  • 标签: 先锋小说 意识形态性 文学文本 否定的物质性 文学意识 性符号
  • 简介:当代小说政治意识漫论李运抟在中国,像梁启超那样看重小说之功用者,怕确实少见。他那篇众所周知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竟断定“欲新”国民、道德、宗教、政治、风俗、学业、人心、人格等这些极重要的社会存在,就不可不“必新小说”。这还不说。梁先生竟还以为欧洲...

  • 标签: 政治意识 当代小说 极左政治 政治小说 政治生活 文学与政治
  • 简介:新时期的文艺创作和评论中常常可见“当代意识”、“现代意识”或“时代意识”之类的词。什么是当代意识?是不是当代人所有的意识都是当代意识?是不是自称用了“当代意识”的创作和评论都是有当代意识的作品?究竟如何对“当代意识”作出科学的、接近实际的、比较明确的界定?笔者认为它不仅是个理论问题,而且更是牵动全局的实践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文艺发展方向。贯穿这些认识,本文就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中的当代意识与文艺创作的有关问题,谈一些粗浅认识。当代意识意识形态按照马思主义观点,要认识文艺创作中的当代意识,当然离不开意识形态性质。尽管文艺有其特殊性,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一切意识形态现象和精神现象的客观实践规定性,对文艺都是适用的。这是因为,人之成为艺术的对象,不是作为生物的存在,只有人和人的一切生命现象的社会属性,才是审美再现的客观基础。这就是文艺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形式之一,并且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的缘故。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巨著中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论证这一点时,他们坚持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一步指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

  • 标签: 当代意识 文艺创作 社会主义文艺 客观实践 时代意识 精神现象
  • 简介: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劳动,特别需要发挥创作者主体意识的创造精神。在打破文艺由于哲学上机械唯物主义的影响,而形成简单照搬的“反映论”模式之后,作家艺术家摆脱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桎梏,突破了对于文艺功能的狭隘理解,思想上获得了很大解放,创作上也获得了很大自由。作家艺术家主体意识的觉醒和重新确立,追求艺术表现上从外部观照的反映甚至是机械化的复写,转向内心世界的揭示,通过敏感捕捉和深入细致地探索人物心灵深处的思想、情绪、感受及其产生的原因与发展过程,在人物心灵世界的细腻刻画和呈示中,开掘人

  • 标签: 心灵深处 精神劳动 阶级斗争为纲 文学世界 毛泽东文艺思想 中国现代社会
  • 简介:在中国少数民族作家的群体里,海涛是位数得着的青年作家。他的小说往往不仅给人于一种质朴、清新乃至流畅之感,而且还往往唤起人们的一种深沉的反思。读他的小说,不管是从文字上还是从笔法上,你都感到是轻松的、自在的,往往是一口气读完一点都不觉得累,但若等你真正读完之后,你却就再不是那么轻松也再不是那么自在了;而这时候你感到的却是沉重,也许是从未有过的沉重。于是,你就不得不掩卷沉思。在深沉的思索中,一种印象会渐渐泛起,而且越来越清晰:他永远在宣扬属于本民族的东西。对了,海涛是仫佬族。是这个民族优秀的一位小说家,他一次又一次地再现他

  • 标签: 小说题材 少数民族作家 青年作家 掩卷沉思 民族文化意识 民族文学
  • 简介:一英国著名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引人注目的《美学意识形态》(1991),经王杰等译出,已经在去年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这在我国美学界应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尤其是面对文化转型时期竞相出现的种种困顿,我们的美学颇有迷失方向之感的今天。《美学意识形态》很可以...

  • 标签: 伊格尔顿 美学意识形态 弗洛伊德 西方马克思主义 传统美学 资本主义
  • 简介:既要适应市场,又要引导市场,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出版社提出的一个崭新课题。适应市场,就是适应读者的需要,这一般不难做到;而引导市场,则是引导图书消费,引导读书潮流,这需出版社对图书市场进行超前性的预测,根据时代的需要和形势的发展,不断发掘新的、可创品牌的精品投放市场,而不是迁就和迎合一些读者的不健康或不正当的需求。儿童教育是人生关键时期的教育,儿童读物则更应有引导市场的责任,不能平庸图书多,重复选题多,粗制滥造的书多,而应用最精美、最新颖、最生动的出版物教育和丰富儿童。所以,儿童读物应具有精品意识,坚持以精品书引导市场。

  • 标签: 儿童读物 市场引导 图书市场 引导市场 精品意识 儿童文学作家
  • 简介:<正>我曾经采访过日本劳工,也曾经采访过对日索赔的慰安妇,我也曾到过日本。珠海事件发生时我在深圳出差顺便到珠海去玩,当时珠海老百姓非常义愤。世界上有3种文化类型,海洋文化、大陆文化和岛国文化,日本是典型的岛国文化。了解与日本有关的事件或者日本,

  • 标签: 大陆文化 海洋文化 文化类型 我在 文化心态 中国女人
  • 简介:意识形态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核心。对文艺意识形态论的质疑乃至否定出自两种情况:一是政治上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敌视,二是学术认识上的错误与片面.把意识形态简单地等同于统治阶级的虚假意识,是造成某些激进理论家错误地以艺术的审美性对抗与否定文艺的意识形态性的一个原因,而文艺存在现象和文艺本质问题的复杂性、多方面性,也是造成诸多以“片面的深刻”为理论呈现姿态的多种非意识形态文艺本质以产生的重要根源.在文艺意识形态论研究中应申明两个前提性认识:其一,迄今为上,人类仍是在意识形态的网络中展开自己的历史创造活动包括文艺活动;其二,文艺的意识形态性是一个真问题.也是面向未来的中国文艺理论建设需要认真加以对待的一个基础性、核心位理论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文艺意识形态论 文艺本质 文艺理论研究
  • 简介:破坏和发现:现代汉语诗歌语言意识的觉醒及其实验○张福贵白玮“朦胧诗”后的诗歌创作以巨大的先锋意识对传统的语法规范和权威话语发出了严厉的背叛,后新时期诗歌的这种对规范的析解与颠覆无疑形成了现代汉语自身发展的一大文化奇观,它的突破与发现无疑又给现代汉语诗...

  • 标签: 诗歌语言 现代汉语 语言意识 “朦胧诗” 诗歌创作 “口语化”
  • 简介:<正>近一时期,读了几篇谈意识形态问题的文章(其中有的是专门对我的《文艺意识形态本性辩析》一文的的批评),特别是陆梅林先生的《所谓意识形态》一文,原来的认识又有所变化,感到对社会意识这一十分复杂的现象,还要开阔思路,扩展视野,进行深入地实事求是地研究,方能得出更切合实际从而也更科学的结论。我原来的认识,也是受了某些解说意识形态理论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在传统的认识社会意识现象的格局模式(什么是社会意识形式、什么是意识形态形式等等)里转来转去,因而也是捉襟见肘,漏洞百出,不能把问题说得更为圆通。无数事实证明,科学研究每前进一步,

  • 标签: 社会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理论 社会意识形式 上层建筑领域 存在形式 科学研究
  • 简介:一、意识形态:“回到马克思”尽管马克思不是意识形态概念的创立者,也不是意识形态理论的始作俑者,但讨论意识形态问题必然要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开始,因为马克思的理论是具有开创意义的。用美国弗·詹姆逊(F·Jameson)的话来说:“意识形态分析的形式正是马克思主义最有独创性的贡献之一,其目标就是要通过揭示各种观点在一场持续的阶级斗争中作为合法化的工具和武器这样一种作用来使其单纯外表的‘非神秘化’。这一类的常被认为是还原性的,当然只能是这样:它意味着粗暴地将那些以纯粹的思想为表象的东西还原为它在社会生活中不那么令人喜爱的实用功能。这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和弗洛伊德所发动的那场革命一样广泛……”,“‘意识形态’一词,使用这个词就意味着你必须解释,找到人们所说、所做的事背后的意义。”

  • 标签: 意识形态理论 经济过程 审美论 马克思主义 开创意义 形态分析
  • 简介:本文特意标明是“一种表面的叙述”,主要是因为在这种以产代和叙述“事实”为主的过程中,对一些问题的深入探讨受到限制。我试图通过对章太炎、王国维、鲁迅等的思想进行重新阐释和叙述,探讨中国现代意识的发生与原有文化资源的考掘和重造、现代意识与个人性承担、现代主体的确立及其位置、现代主体内部的精神世界等问题的;通过对中国新诗的现代焦虑、中国都市文学兴盛一时等文学现象的考察,描述和分析现代意识的文学表达,并试

  • 标签: 20世纪上半叶 中国 文学 现代意识 现实环境
  • 简介:对于一个多年在外国文学园地耕耘的学者而言,能将自己的代表作辑成一册在对象国发表,将自己最为精华的学术成果呈现在对象国同行面前,以接受对象国同行的检阅,应当说是一个孜孜以求的心愿。

  • 标签: 比较文学 古典小说 问题意识 视界 自觉 传说
  • 简介:<正>《文艺理论与批评》1992年第4期上发表了《略论“不平衡关系”与“意识形态论”——对一个学术问题的友好探讨》(以下简称《友好探讨》)一文,这篇文章对拙作《体系框架中的意识形态论》的一处观点提出了意见,认为是“不符合马克思的看法,是不对的”.对这种坦诚的商榷或批评,笔者十分欢迎.

  • 标签: 不平衡关系 意识形态论 同一性 马克思 意识形态性 《导言》
  • 简介:“现代意识”这个词组一般而言,主要指的是以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和文艺创作为核心的思想和文学意识,早基于欧美的文化和文学的历史情形而建构出来的,但是在描述和讨论中国文学的问题时关注的重点不在于文学的双关关系,也不是中国文学中的西方问题,应该着力凸现身处中国自身的历史情境之中的中国主体的思想、文化和文学反应。中国现代意识既不是一个和西方现代意识相隔绝、相对立的概念,它接受西方现代意识的启迪和激发,同时它

  • 标签: 20世纪 中国 文学 现代意识 中国主体
  • 简介:张新颖兄的新作<20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经过4年时间的"艰难"写作,终于出版问世了.这是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反复修改而成的.虽然其主要的思想路径和对于具体个案的精彩分析,笔者在平时与他的谈话中就已经有所了解,其中的大部分篇章在3年前初稿形成时即已拜读,但我在拿到这本完整的著作后,仍有一股重读的冲动,而且,一旦展开,便一口气读了下来,读完后的感受是,与初稿相比,这部论稿的思路更加完整、成熟,表述也更趋清晰,我不仅感到十分过瘾,而且还引发了许多思考.

  • 标签: 中外文学关系 比较文学 中国文学 重读 新颖 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