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0 个结果
  • 简介:1949年新中国成立,共和国体制的建立为这个忧患深重的国度带来一次真正更新重造的机会。一般而言,社会剧烈的转型势必引起多元价值的撞击,进而导致伦理秩序的紊乱,然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这种巨大社会转型所必然滋生的历史与道德的疏离和悖反却被有效地弥合了。

  • 标签: “十七年文学” 国家伦理 民间伦理 新中国成立 多元价值 伦理秩序
  • 简介:伍茂国在《浙江学刊》2004年第5期“叙事伦理伦理批评新道路”一文中说:伦理道德与文学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伦理批评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高居文学批评的榜首,但近代唯美主义产生以后,伦理批评渐趋衰微,到现代形式主义出现,审美批评以压倒之势占尽批评的风光。

  • 标签: 叙事 文学批评 审美批评 唯美主义 风光 衰微
  • 简介:恩格斯说过:“民间故事书还有这样的使命,同圣经一样培养他的道德感,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爱。”由这个意义看,壮族民间文学中的悲剧性作品同样具有这个作用。它除了表达人民的憎爱情感外,必然包含有一定的伦理思想,这些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祖先崇拜的意识在悲剧性作品中,我们看到壮族先祖(女米)六甲是由花变来的,人是(女米)六甲用土造的,人的性别也是她用杨

  • 标签: 伦理思想 祖先崇拜 故事书 文化思维 达备之歌 一段段
  • 简介:国内翻译界对误译问题的探讨始终没有停止过,而近十年来研究重心已经发生了明显的转移:从最初的文本错误分析发展到了对误译现象的理论研究。本文借用切斯特曼关于翻译伦理的五种模式,即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规范伦理和承诺伦理,来规范译者的行为,进而对其误译作出评价,在翻译伦理的基础上界定消极误译和积极误译。

  • 标签: 误译 翻译伦理 译者
  • 简介:"诚意"是《大学》中的八条目之一,王阳明对"诚意"非常重视。不仅把诚意看成大学八条目的核心,而且作为其讲学的宗旨。阳明以"心之所发"来释意,指出意念流动的可善可恶,由此突出了"诚意"的必要性和伦理指向。他从"意之所在便是物"的命题出发,将物解作事,强调了意向结构中的主体性特征,论证了诚意作为修身之本的内在依据,同时也表明了其"心外无理""知行合一"的心学立场。

  • 标签: 诚意 格物 良知
  • 简介:在一个个体叙事的欲望如此旺盛的时代,传记写作已成为很多人的需求。但相对于传记文学写作来说,传记理论的研究却相对滞后。理论的力量可以规约和影响实践,在传记泛滥的今天,如何把握传主?如何规约传者与传主的关系?如何呈现传主的生平,这些是理论问题,实质上却相当深刻地影响着传记创作的实践。作为叙事艺术,成功的传记由于其文体内容与历史真实之间稳定的关联性,尤其容易影响当下人们的伦理精神,今天的传记写作却刚好忽略了这种意味,传记写作的泛滥与意义的空洞化,正成为侵蚀传记创作的重大痼疾。

  • 标签: 传记写作 文学写作 叙事伦理 传记创作 个体叙事 人的需求
  • 简介:朱朱的第四部个人诗集《故事》出版于2011年,其主题包含着两个层面的怀旧。一是作为文化共同体的一员对构成经典文本与集体记忆的某些人与事的复写,如《江南共和国》的柳如是,《再记湖心亭》的张岱,《海岛》上的放逐者苏轼,《多伦路》旁的解剖学家鲁迅,等等,是诗人那种故事新编式的写法的延续。朱朱一直致力于此,比如重构《金瓶梅》的那组《清河县》。

  • 标签: 叙事伦理 解剖学家 文化共同体 经典文本 集体记忆 柳如是
  • 简介:王阳明继承了儒家论'情'的传统,'情'的心学特质通过良知学说自然彰显。阳明所论之'情'逻辑地涵括在本然良知、道德良知、道德境界等伦理向度中,既承袭于儒家传统,又是对儒家思想理论空间的新开展。良知作为'情'的内核,'情'的心学化倾向实已彰明较著。在人性论基础之上,心学之'情'不仅通过良知得以彰显价值,其内涵亦向伦理道德的多维向度顺势延展:本然良知之'情'蕴于'未发之中';道德良知之'情'旨在'发而皆中节谓之和';道德境界之'情'则寄予'致中和''致良知'。于此,本然良知是'情'之根基,道德良知是'情'之开展,而道德境界则为'情'之诉求。

  • 标签: 阳明心学 良知 伦理
  • 简介:王船山的分配伦理思想是王船山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王船山基于对生产、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内在关系的正确认识,本着德本财末的重要观点,提出了"敬天地之产而秩以其分"的分配伦理理念。王船山改造了传统的"均平"理论,铸成了"均其心以均天下"的新观点;他批判了两种违背分配伦理的分配理论,强调实现分配伦理要遵循"絜矩之道"。由于船山视域中的"絜矩之道"包含生发出"公共理性"的可能性,凸显了分配伦理中"需要"的原则,体现了全面的自由精神,因而是实现"均平"的重要原则,是通向分配正义的重要路径。王船山分配伦理思想中的许多合理、进步的思想成分,即使对于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实现分配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依然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 标签: 王船山分配伦理 “均平” 絜矩之道 需要原则
  • 简介: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在中国近代的历史舞台上一直活跃着他忙于救国救民的身影。面对列强瓜分中国之势,面对水深火热之中挣扎的民众,他赤诚的爱国之心让他一直怀着救国的梦想,并不断地探索着救国之道。作为主张通过维新变法实施救国方案而未能达到预期救国目标的失败者,

  • 标签: 形象建构 维新变法 救国救民 新中国未来记 哀希腊 政治小说
  • 简介:<正>一仅仅从形象思维的角度把握艺术思维,阐述它与科学思维(逻辑思维)的性质区别,这显然是不够的。艺术思维作为主体性的人类思维的一个构成部分,本身意味着它要受到人类思维机制和水平的整体制约。两者的关系既是结构性的,又是功能性的。功能是结构的必然产物。人是符号的动物。恩斯特·卡西尔曾指出:“符

  • 标签: 艺术思维方式 思维机制 非理性 四个阶段 思维发展 潜意识
  • 简介:焦循是乾嘉时期著名的经学大家,著有《孟子正义》三十卷,其戏曲专著有《剧说》和《花部农谭》,《花部农谭》成书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是焦循在柳荫豆棚之下和乡邻谈“花部”剧目的札记,

  • 标签: 花部 伦理思想 焦循 《孟子正义》 乾嘉时期 经学
  • 简介:“五四”文学语言变革倡导白话代替文言,“活”语代替“死”语,而当时国语尚处于建设过程中,白话的成分相当复杂的。除了胡适所说应该多读“模范的白话文学”如《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对来自不同区域的作家来说,“活”语与其各自秉持的方言因子难分难解。

  • 标签: “五四”时期 文体建构 方言 新诗 “五四”文学 《儒林外史》
  • 简介:一新的社会精英出现的基础,其实是由于社会制度的改变而带来的新的阶层秩序的产生。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之前,"左翼"政治精英产生的主要基础是现代化过程中农村传统结构的破坏。而在社会主义社会,随着大规模工业化的进程,社会精英的产生就不再依赖于农村的社会结构体,

  • 标签: 工业化 伦理问题 城市文学 “文革” 社会精英 社会主义制度
  • 简介:中国的散文研究曾经饱受责难,甚至被一些人看作混乱、保守、无所作为、缺乏现代意识的同义词。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散文研究已有了很大的改观,其标志是继"大散文"的讨论后,散文的一些重要范畴如散文的定义、类型以及"真情实感"、"真实与虚构"等概念得到了清理和较为明确的界

  • 标签: 散文理论 批评视野 散文研究 杨朔 散文作家 文化散文
  • 简介:摘要生态的语文教学就好比放风筝,我们必须敢于放、善于导、善长动。具体说,就是敢于放,就是要让学生有自由驰骋、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善于导,也就是教师顺学而导,让学生飞得更高,学得更好;善长动,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们要紧抓风筝之线,让学生自由自在的飞翔。

  • 标签: 生态课堂 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善于放
  • 简介:自诩“从事于文史校雠,盖将有所发明”(《章学诚遗书》卷二九《上钱辛楣宫詹书》)的章学诚,虽然近代声名大噪,如日中天,但于考据之学盛行的18世纪却是另外一副面目,他在《文史通义》卷四《知难》篇中描述自己“知难”的境遇时,称“为之难乎哉?知之难乎哉?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言者,天下寥寥矣;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后来治章氏者并没有深究这段话的丰富内涵和它在章氏思想史上的独特意义。这段话可注意的有两点;其一在考据风气影响之下,章学诚孤独无助、知音难觅心态的反映,这种不为世人所理解所接受的论述于章氏著作中随处可见,他在《与族孙汝楠论学书》中说:“辈朋征株,不特甘苦无可告语,

  • 标签: 章学诚 《诗》学 解释学 《文史通义》 18世纪 思想史
  • 简介: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中国就断断续续有评论家呼吁重建文学的人民性。他们认为当下文学的危机归根结底源于对人民性的疏远,因而恢复人民性是义学走向复兴的必南之路。或许是出于对特定历史经验的恐惧和警觉,大多数文学家都对这种声音持谨慎的回避态度,其结果便是呼吁者在很多时刻只能慷慨激昂地自说自话。应和者稀并不意味着这种呼吁没有价值。既然人民自现代性诞生以后就是社会生活的主体,那么,建构文学的人民性在现代语境中就是个完全合法的命题。问题的关键实际上不是要不要建构文学的人民性之维,而是怎样的建构才能实现真正的人民性。

  • 标签: 文学 人民性 应和 建构 慷慨 现代性
  • 简介:现阶段小学教育存在多种模式,要构建小学教育的专业特色,首先要明确教育目标,突出专业特色“四性”是必不可少的。一援“四性”耦合,凸显小学教育专业特色优势(一)师范性师范性就是针对教师而言教师教育的专业性,它是专业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职业素养等各方面在具体教育活动的直接体现,同时也是教师教育与其他相关专业教育所不同的特殊性与本质属性之所在。

  • 标签: 小学教育专业 教师教育专业 四性 教育目标 师范性 教育实习
  • 简介:本文对中国近现代具有代表性的翻译版权思想,在翻译伦理学的行为准则下进行了审视,从而管窥中西文化在交流对话中的交锋,并以此思索了翻译中,如何实现翻译伦理学行为准则的理想。

  • 标签: 翻译伦理学 中国翻译版权思想 跨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