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一、原始主义是一股世界性文化思潮。它是以推崇原始状态下本真、批判文明带来痼疾为其特征。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信仰进化论社会观,认为历史是沿着直线发展。从原始采集——狩猎社会到农业社会再到工业社会,每一个历史阶段跨越都意味着一次进步。在这种世界观支配下,“原始”不啻是“野蛮”与“愚昧”同义语。然而,原始主义却从截然不同思路进行文化反省,力图证明人类在得到同时也失去了什么,每一次进步同时也隐伏着某种更大危险。因此,原始阶段并非一片混沌与黑暗,相反,返朴归真倒是补救现代文明种种缺陷药方。早在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名著《论人类不平等起源和基础》里,

  • 标签: 质朴性原始主义 西方现代文明 十八世纪 文化思潮 东方文化 文化反省
  • 简介:那时我在西藏野战部队服役。一次徒步到草原上进行野外作战训练时,偶然发现就在我们安营扎寨不到20米地方,一个放羊的藏族小男孩也在忙着搭帐篷。小男孩脸上明显高原红里透着黝黑而原始健康。小男孩见到我们,用藏语高喊:"金珠玛米亚格嘟!"("解放军叔叔好")我们互相对笑着问候,然后各自继续搭帐篷。虽然只是个暂时栖身之所,但要一点点处理草皮、拉绳

  • 标签: 作战训练 帐篷 理由 偶然发现 西藏 部队
  • 简介:唐开元中有三位著名诗人,即王昌龄、高适和王之涣。这三人都是当时“边塞诗派”大师级人物。三人中王之涣是长兄,大王昌龄十岁,大高适十四岁。因为性情及对诗歌审美情趣相近,三人形成“诗歌沙龙”,经常一起出行伴游,饮酒赋诗。

  • 标签: 诗人 审美情趣 王昌龄 王之涣 高适
  • 简介:  打开电视,手中遥控器无意中搜到这样一个场面:一个女孩儿在讲述她经历.  女孩儿身材小小,脸上带着微笑,眼里却闪着泪光.我还没听清她在说什么,就被她微笑和泪光吸引住了.女孩儿正在讲述她上学时一段经历,"当时是冬天,特别冷.我趴在教室外墙上,听老师讲课.老师提了一个问题,班上没有一个同学能回答出来.我想,这么简单问题,他们怎么都不会呢?我也没想那么多,就把答案喊了出来.……

  • 标签:
  • 简介:伽达默尔和利科对"真理"和"方法"两个概念及其内在联系理解有着明显分歧。利科认为伽达默尔诠释学导致了真理与方法断裂,而伽达默尔指出利科倡导方法不能达到一种更普遍诠释学真理。本文指出,二者分歧体现是海德格尔存在论真理两种不同发展路径:伽达默尔以柏拉图对话为范式,强调诠释学对话中开显出来理解真理;利科以对文本结构分析为基础,关注以反思为中介达到自我理解真理。利科理解说明辩证法和伽达默尔问答辩证法都远离绝对真理,强调理解历史性和诠释学经验开放性。两位哲学家都试图让诠释学从海德格尔彻底基础存在论回到具体精神科学,并从不同角度为精神科学独特真理提供了辩护。

  • 标签: 伽达默尔 利科 真理 方法 精神科学
  • 简介:在人类学关学研究中,原始社会审美活动附属于其他活动之中,美学家关于艺术以其直观特质充当人类根源性活动研究又表明审美活动不仅不附属于他者,而是一切活动根源基础。鉴于两者理论相悖所带来问题,即审美活动原初、本源、本真性价值是否不适用于原始社会,原始人是否是没有审美活动另类人,美学上需要论证审美活动根源意义原始发生。从对原始艺术三重心理研究中发现,原始审美活动具有较大独立意义,甚至表现出了审美活动根源意义。对于原始审美活动理论遮蔽,起因于语言陈述、功利因果、生理生存、共同体假定等理论陷阱。

  • 标签: 审美活动 根源意义 起源
  • 简介:时间给勤劳的人带来聪明,也能把懒惰人聪慧夺走。数学,我一直很骄傲,因为有史以来,我没有什么问题不会迎刃而解。一天,上数学课时候我在写自己东西,不时看看钟、玩玩笔,半堂多课时间老师讲了什么我一句也没听。'叮铃铃.'下课了,老师布置作业,我也没在意,看都没看一眼,就和同学跑得没影儿了。回到家,我拿起笔就做作业,前思后

  • 标签: 时间老人 老人公正
  • 简介:  健康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看法和回答.健康就像我们身边一个陌生而熟悉朋友,快乐时候,她会和你流露一样灿烂笑容,悲伤时候,她会亲热地拍拍你肩膀,对你指出前面的哪个地方会有荆棘或绊脚石.……

  • 标签: 人类坚硬 坚硬骨头
  • 简介:男人感情世界脉络很深,不触到深层次,最有价值感情发掘不出来,造成许多资源浪费.男人自信,凭表层那点零零星星感情元素,对付一次乃至多次平常婚姻,够了,又何必去发掘自己?做男人很累,他们将感情化为理智,慢慢去熔化事业之门、仕途之门,去做一些未必心甘情愿又非做不可事,那种时候要他喋喋不休对妻子说点带感情的话,反而虚假.女人习惯了婚姻常轨,也就习惯了平平常常才是真.男人毕竟是男人,该消停时候,懂得怎样娇惯自己;该付出时候,又特别能挑担子,要不怎么叫大丈夫.

  • 标签: 李霁宇 文学创作 中国 当代 文学研究
  • 简介:<正>1989年6月7日,我国著名学者、东北师范大学杨公骥教授因心脏病突发,不幸逝世.他工作了四十多年校园,顿时沉浸在悲痛气氛中.骥骤先师是国内外久享盛誉马克思主义学者,他逝世,是我国学术界一大损失,使文艺理论战线失去了一位忠诚马克思主义卫士.

  • 标签: 生命不朽 马列文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真理 马克思主义学者 文艺界
  • 简介:女子口脂,是将韶华一生一世印给男子,是情定三生。男子写女子纤纤素手涂抹口脂,比女子写自我梳妆诗词更精细、柔腻。南北朝江淹写“明珠点绛唇”,宋代秦观写“水鹩双眸点绛唇”,他们是以女子心中情郎角度,来解读女儿家一媚一笑,举手抬足间绰约芳华。可否予我酒一壶,笔一支,让我陪一个跃然纸上烈焰红唇女子孤旅走天涯。

  • 标签: 相思 点绛唇 女子 南北朝 男子 韶华
  • 简介:<正>创造一种正常自由讨论气氛,大家都认为十分重要.这种愿望,人们开会写文章,不知说过多少遍了,要求迫切,可是自由讨论风气至今还不能说已经真正树立起来.譬如,前几年,文学界就人道主义问题和文学创作中表现人性问题进行过讨论,可是,这却似乎犯了什么禁忌,于是大家也都只好沉默下来,本来应

  • 标签: 文学界 自由讨论 表现人 文学理论 新观念 名词
  • 简介:果戈理《死魂灵》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之作。在这部小说中,作家不仅对腐朽农奴制度和官僚制度进行了批判,还通过许多精致生活细节、生动而又富有辛辣讽刺意味语言,将俄罗斯这个古老民族具有民俗学意味乡村生活习俗呈现出来。本文将小说中富含民俗风情细节进行了归类研究,并从民俗学角度对这些细节进行探讨,从而对《死魂灵》做另一个角度审视。

  • 标签: 《死魂灵》 俄国 乡村民俗
  • 简介:出版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眼睛》是当代富有盛名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处女作。读者通过阅读该小说体验到了美国黑人在种族主义严重影响下丧失了自己传统文化从而过着被边缘化心酸生活,并且遭受着内心痛苦折磨。正是十分顽固种族歧视、黑人传统文化丢失、冷漠家庭亲情以及个人道德沦丧导致了主人公黑人女孩佩科拉悲剧。通过对佩科拉悲剧分析,读者们能看到:只有黑人们重新拾起自己传统文化才能重新建立起民族自信心,才能使自己不会迷失在主流社会之中。

  • 标签: 《最蓝的眼睛》 托尼·莫里森 佩科拉 悲剧 种族歧视 自我迷失
  • 简介:马年国庆前夕,蒙邀到区博物馆参观了钟家佐同志诗书展,匆忙看了一遍,我不懂书法,只凭爱好,鉴赏了诗词。诗词很有特色,具有强烈艺术魅力,读后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下面谈几点粗浅看法。首先是活脱灵动,刻划入微,形象思维丰富。这在展出一百多首诗词中,比比皆是,到处可见。如一九八九年春写《漓江行》,作为七律,诗人生动形容手法,几乎贯串了首尾四联。“船入群山境界开,奇峰百态共徘徊”。一开

  • 标签: 佐书 易安居士 一九 艺术特色 诗歌风格 落叶知秋
  • 简介:后新时期以来,20世纪中国批评话语出现了一种革命式断裂,一些批评家借助于西方后现代思想资源启示而告别了自梁启超和王国维以来“本质主义批评话语”。我将这种越出本质主义批评话语后另行生成的话语形态称之为“中国新批评”。与本质主义批评的话语倾向相反,“中国新批评”根本特征是“反本质主义”,它反对根据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化本质对艺术进行“真理审判”,而将无限自由“思想反思”和“意义启示”作为批评根本目标。其结果必然是,20世纪中国单一本质主义批评话语彻底“复数化”了。

  • 标签: 中国新批评 反本质主义 真理审判 意义启示
  • 简介:恩格斯在信中曾以巴尔扎克创作为例,指出现实主义甚至可以违背作者见解而表露出来,他称这一现象为"现实主义伟大胜利".围绕这一问题在东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之间及其内部,进行了旷日持久争论.文章认为,恩格斯这个说法本身包含了对艺术特殊性承认,其真实含义是生活本身包含了意识形态属性或客观倾向,现实主义胜利是生活本身胜利.文章指出,虽然处于东西方不同语境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对恩格斯所说现象存在着"诠释不足"与"过度诠释"不同情况,但讨论过程本身体现了争取艺术对意识形态某种自主性共同追求,而争论各方对现实主义和巴尔扎克推崇说明了理论形态范型滞后现象和范型更新必要性.

  • 标签: 现实主义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巴尔扎克 程本 过度诠释 范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