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受修辞叙事学与认知叙事学影响,当代叙事研究对阅读过程的情感体验与审美方式给予了充分关注。本文对这一研究动向进行介绍与评述,阐述围绕"情感"(feeling)议题呈现的两个理论立场:其一,以亚里斯多德"模仿"论为基础,研究者假设故事结构与读者情感之间存在对应关系,继而对某些故事类型及其叙事策略具有的"情感影响力"(affectivepower)进行解释;其二,以修辞叙事学从读者角度对意义多样性的论述为基础,研究者强调审美体验对情感体验的调整与修整,从而揭示叙事作品对情感(故事人物情感与读者阅读情感)的建构。前一种立场强调叙事与人类情感互相模仿,后者关注叙事以审美方式对情感进行调整。

  • 标签: 修辞叙事学 情感叙事学 情感
  • 简介:口译是一种以交流为导向的'实时''快捷'和'高效'的语际服务活动,其实现过程主要是跨越语言层面的障碍、弥补跨文化方面差异,因此语言交流在维度方面的考虑有其侧重。基于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中'三维度'观点,即'语言维度''文化维度'和'交际维度',该文主要探讨'交际维度'在口译中侧重之必要性、意义和具体实现方法。

  • 标签: 口译 生态翻译 交际维度
  • 简介:

  • 标签:
  • 简介: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哈洛得·品特对戏剧的挑战和变革终于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可和赞同。本文着重从荒诞、戏剧、诗学对品特性和他的“威胁喜剧”进行了审美阅读。指出了荒诞戏剧是荒诞人生的表现,“诗人要表达的真理只能用诡辩的语言”,因此哈洛得·品特作品中的重叠、赘述、矛盾等都具有了现代美感。同时,本文对新品特性如诗意与音乐的交融,冲突的转变,停顿与静默和语言的互文性,不确定性等也作了进一步探讨。

  • 标签: 品特 戏剧 审美 新品特性
  • 简介:这两年,“第二眼帅哥”似乎格外流行,从BBC版《神探夏洛克》中的“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到《雷神》中的“抖森”汤姆·希德勒斯顿,再到《爸爸去哪儿》中的张亮,他们凭借独特的容貌和出彩的个性魅力征服了观众,人气急速蹿升。其中,卷福更是靠着那张长27厘米的脸在审美趋势逐渐改变的好莱坞混出了名堂,成为全球大红大紫的性感男星,走出了一条充满戏剧化的男神之路。

  • 标签: 好莱坞 审美 个性魅力 夏洛克 BBC 戏剧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从莎剧内涵的深刻性、复杂性、生动性、丰富性、抒情性与哲理性探讨了莎剧的审美特征。

  • 标签: 莎士比亚戏剧 审美 经典
  • 简介:文学翻译以原作审美情感的移植为核心,这一过程可描述为情感判断、情感体验、情感移植的线性序列.情感判断着眼于挖掘原文审美意象系统构筑的意境和蕴涵的情感;译者的情感体验以虚静为前提、想象为中枢、移情为目的;译者最终在语词、语音、修辞和标点四个形式层面再现原作情感.

  • 标签: 情感判断 情感体验 情感移植 审美意象
  • 简介:作为鬼怪小说意义上的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给人最强烈、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它们怪诞的存在本身。怪诞的标志就是幻想与现实之间的有意识的融合。在将怪诞与现实有机相融的过程中,英国哥特小说与中国六朝志怪小说表现出了寓幻于真和寓真于幻的共同特征。然而,它们的怪诞表现又具有本质的差异:前者于怪诞中显温情,令人流连往返;后者则于怪诞中见恐怖,让人毛骨悚然。

  • 标签: 英国哥特小说 中国六朝志怪小说 怪诞 同质性 异质性
  • 简介:外语教学法始终是外语教学的核心问题。从四个维度对它进行思考和评价,就本体论而言,其语言观的本质是建构语言学,体现为语言学的建构性循环网络;就认识论而言,该理论建立在对外语教学法流派的历时分析基础上,坚持实践、发展和多角度综合研究的眼光;其价值论体现在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突破和提高;而其方法论意义已经体现在如上三个维度的分析之中。

  • 标签: 建构主义外语教学论 本体论 认识论 价值论 方法论
  • 简介:审美体验是文学阅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在目的语文本中成功地建构一个与源语文本相似的审美空间,译入语读者方能在新的语境中获得相同的审美体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美学理念的参与、翻译思维的运用以及对翻译距离的把握对传达相同的审美体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审美 思维 翻译距离
  • 简介:网络英语学习者有其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因而学习效果与在校生亦不尽相同。本文旨在探讨中国英语网络学习者的不同维度的词汇量(被动、半主动及主动)以及写作文本质量之间的关系。本文测试对象为北京某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英语专业一年级学习者(N=31)。

  • 标签: 被动词汇量 半主动词汇量 主动词汇量 写作质量
  • 简介:中国和英国的古典咏秋诗大多以秋天为背景、或通过描写秋景等手段抒发悲情,但前者的特点是悲而求静,后者的特点则是悲而思变化。本文将上述特点纳入审美范畴进行观照,认为它们是两种不同审美取向的反映,也是中英民族传统文化的折射。文章还深入挖掘了形成该两种不同审美取向最本质的原因。

  • 标签: 中英 咏秋诗 审美 对比 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