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60 个结果
  • 简介:郁贤皓主编的《中国文学作品选》中选了林觉民的《致妻书》,其中有一句“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教材中将“卒”注释为“终于”。《阅读与写作》2009年11期载周宗旭《此“卒”“终于”》一文,认为“卒”不应解释为“终于”,而是通“猝”,意思是“突然…‘出乎意料”,整句译成“谁知道我突然就要比你先死啊!”这个解释值得商榷。

  • 标签: “突然” 《阅读与写作》 “终于” 2009年 中国文学 作品选
  • 简介:外源词指的是从外族语言中借来或受外族语影响而产生的词。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移民杂居,战争征服等各种形态的密切接触密切接触,都会引起语言的接触,词语的借用是语言接触中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对受惠语而言,大量外源词涌人,一定程度上会给本族词语的结构和语义方面带来影响。本文主要探讨来自英语、日语的外源词对汉语词义的影响。

  • 标签: 语言接触 外源词 汉语词义 汉语文化
  • 简介:金色的头发,白皙的皮肤,有那么点婴儿肥,有那么点小雀斑,记者面前的上海纽约大学新生Kylee一副典型美国小妞的长相,她友好地与记者打招呼,告诉我们她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中文名字是根据英文名字音译而来的,接过记者的笔记本,她写下了拼音“KAILI”,我们就把她的名字译作“凯丽”。

  • 标签: 华文教育 教育学 教学管理 汉语 高校
  • 简介:从战国至唐代,古书中大量的“坑”(阬)字经常被人们理解为“活埋”的意思,文章分析了大量例证,认为在当时“坑(阬)”字并不表示“活埋”,其词义特点有二:一是不分臧否轻重地全部屠杀,一是要通过这种从严从重的手段“惩后”。由此推论,秦始皇“坑儒”也并不是活埋儒生。

  • 标签: 训诂 坑(阬) 词义
  • 简介:作为“感知中国·土耳其行”活动组成部分的中国美食节继先后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的希尔顿酒店和中餐馆举办两场后,20日晚又走进了著名学府一中东技术大学,受到该校师生的热烈欢迎。下面请听本台驻土耳其记者侯一冰发回的详细报道。

  • 标签: 中国美食节 土耳其 高校 学生 希尔顿酒店 中餐馆
  • 简介:杨同军著《语言接触和文化互动:汉译佛经词汇的生成与演变研究——以支谦译经复音词为中心》于2011年1月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是在作者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加工而成。全书共八章。第一章“早期汉梵语言、文化接触与汉译佛经的出现”,第二章“支谦译经在汉译佛经史和汉语研究史上的重要作用”,第三章“支谦译经复音词的词汇构成”,第四章“支谦译经复音词的历史来源”。

  • 标签: 汉译佛经 语言接触 词汇构成 文化互动 出版 演变
  • 简介:先生是散文界德高望重的前辈,是文论集于一身的作家、学者。我有幸得到过他多次的教诲,自诩是他的学生。然而,当我比较完整深入地阅读了他的散文作品时,我发觉,作为一个学生,我是肤浅的、不合格的,先生是深厚博大的江河,我以前只是涉足了他的清浅的支流而已!

  • 标签: 文学评论 林非 散文 情感分析 艺术网络
  • 简介:有些动词是不具备受程度副词修饰这一词汇性质的程度动词,但在句子——篇章中可出现在日常口语对话“太V了”格式的答问句或少数答问句中。这种程度动词的“太V了”格式可划分为意愿类和非意愿类两种类型。相应的,程度动词可划分为可“太”动词和不可“太”动词,可“太”动词又可再划分为意愿类可“太”动词和非意愿类可“太”动词。程度动词在句子——篇章中可受程度副词修饰,说明词在句子——篇章层面的语法性质与词汇层面的语法性质有时并不一致。

  • 标签: 动词 篇章 分类
  • 简介:普通名词作定语、普通名词和“(一)量名”词组作谓语都不指称实体,而表示所修饰或说明的名词的性质,是非指称性成分。这两种名词性成分成为指称成分的外在原因是只有在句子的层面上才能获得指称功能,它们在句子中又没作主语或宾语,而内在的语义基础是名词本身的意义,名词的意义是对实体性质的概括。

  • 标签: 指称 指称功能 非指称成分 普通名词
  • 简介:可以根据决定轻声调值的因素来给方言中的轻声分类.轻声字的调值取决于本调的,可以称之为"自主的轻声";其调值受制于前字调值的,可以称之为"自主的轻声".两类轻声都存在"调值的轻声"、"调类的轻声"、"调值调类的轻声"等次类.不同类型轻声在地域上的分布,呈现出南北的差异和渐变的特征.

  • 标签: 轻声 调值 自主 地域差异 方言 汉语
  • 简介:自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将《老残游记》定为谴责小说后,这部书在佩戴着“四大”之一的桂冠的同时,也不得不承载着随之而来的批判,因为鲁迅先生已明确指出与讽刺小说相比,谴责小说的缺弱就是“辞气浮露,笔无藏峰,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05页。)然而,无论是以谴责小说的定义来衡量,还是与谴责小说的典型《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相比,《老残游记》这部书都包含着很多谴责因素。

  • 标签: 《老残游记》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中国小说史略》 上海古籍出版社 《官场现形记》 谴责小说
  • 简介:构思写作的思想颠覆了传统的立意、选材等写作构思技法,要求展现真实和开放的人类写作真实状态。在初中写作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创作游记散文时,也要基于构思视野设计教学策略,让学生尝试抓住景物特征写出个性认知,通过点面结合写出景物参差之美,通过升华人生认知写出哲理性,通过写出感受的方法展现情感世界。

  • 标签: 非构思视野 游记散文 初中语文
  • 简介:目前,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教学绝大多数局限在对笔译的讲授上,对于口译的研究则是少之又少。口译作为一门技能型的学科,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很强的语言输出扣表述能力。文章立足于实践教学,归纳总结了学生在口译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讨了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以便能给初学者一点启发和帮助。

  • 标签: 非英语专业 口译教学 语言输出
  • 简介:<正>一谚语属于俗语范畴,是语言中习用的定型性的现成语汇。它源于群众的口语,长期流传在群众口语中。和成语相比,谚语的定型性比较弱。特别是若干富有生命力,在群众口头长期流传的古谚语,往往在本体之外,又有多种变体。变体的出现,从历史平面考察,则表现为共时性变化。本文讨论一部分古谚语共时性的结构变化现象。为了讨论方便,姑把某一谚语最初出现于典籍的形式叫做本体,后来出现的称为变体。

  • 标签: 古谚语 共时性 结构变化 变体 本体 口语
  • 简介:公文语言是进行公务管理和公务活动的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人们在一切公务活动中利用公文语言进行思维,传递信息,完成公务活动。在依法行政和公务活动中,公文语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我们可以把这些因素分为语言因素和语言因素。所谓语言因素是指语言本身所具有的特定用法及其规律,语言因素包括词汇、语法、语感以及语言的分析和运用能力。

  • 标签: 非语言因素 公文语言 公务活动 思维工具 交际工具 公务管理
  • 简介:文章结合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探讨了偏误研究的8个步骤:(1)语料收集;(2)偏误辨识;(3)纠偏;(4)偏误点选择;(5)形式描述;(6)规则解释;(7)原因探索;(8)教学建议。语料收集可分为开放式和聚焦式两类。偏误点选择和聚焦式语料收集,可以在不同阶段介入。当这两个环节介入后,某些步骤可能要重新进行。但是,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更高阶段的循环。由于选择后的偏误点,语料会更多更全面,相关的环节,如纠偏、类别描述、规则解释、原因探索,就会更为全面、准确,提出的教学建议也就更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 标签: 语法 偏误 程序
  • 简介:越南语和汉语的疑问代词除了疑问用法以外,还有"任指""虚指""承指"和"否指"等多种疑问用法,这些疑问用法既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也存在着某些有趣的差异。运用对比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着重讨论汉语的"谁""什么"和越南语的"ai""gì"等若干典型疑问代词的疑问用法,重点指出其在句法、语义以及语用等方面的异同,并试图作出解释,希望能够从语言类型学角度认识这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在疑问代词疑问用法方面的特点。

  • 标签: 汉语 越南语 疑问代词 非疑问用法 对比
  • 简介:<正>一十年树木。《汉语学习》创刊十年,已成长为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了。它的影响遍布全世界。我在西德三城市、东柏林和波兰三城市所遇到的许多从事汉语研究和教学的人都订购、阅读或知道这个刊物。《汉语学习》成功的原因很多,我想除开它比较好地贯彻了百家争鸣的方针,广泛团结各方面的语言学工作者这一点外,其重要原因是它侧重从外族人学习汉语的角度出发研究汉语(这是《汉语学习》办刊的主要宗旨),也就是贯彻了语言比较的原则。所以我特地选了这个题目作为对《汉语学习》创刊十周年的献礼。我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比较是一种重要的认识方法。王充(公元27—约97)在《论衡·案书》中说:“两刃相割,利钝乃知;两论相订,是非乃见”。洛克(1632——1704)非常重视比较的方法。他说:“知识是由我们比较各种明白而清晰的事物而获得的。”“关系底本质就在于两个事物底互相参照、互相比较”。爱因斯坦也非常重视比较的作用。他说过:“知识不能单从经验中得出,而只能从理智的发明同观察到的事实两者的比较中得出”。在近代科学中,恩格斯指出,首先在生物学中,“应用比较的方法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必要”。对语言的自觉认识,也首先来源于比较。对此英国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罗宾斯说过:“对语言的自觉认识最早可能是

  • 标签: 语言接触 汉语学习 学习语言 妻子 《现代汉语词典》 外族人
  • 简介:到目前为止的复调解读与多角度叙事一样,仍停留在话语的现象层面上,并没有说明多角度叙事结构话语的背后的终极意义,对《喧哗与骚动》复调叙事结构的阐释也是如此。尝试复调方向解读《喧哗与骚动》的复调结构,把多角度复调叙事结构作为一种叙事话语,追寻其表达的话语语义,为理解《喧哗与骚动》复调结构开启另一扇大门。

  • 标签: 《喧哗与骚动》 复调结构 非复调解读
  • 简介:本文讨论了书面语体中非计量“一+量词”的语法功能,并从语法角度对其语体构成机制进行了思考,认为计量“一+量词”的本质功能在于为“语法句”赋予现实意义值。由于其所赋的值具有泛时空化的特征,因此该结构具有表达正式的书面语体功能。

  • 标签: 非计量“一+量词” 语法功能 泛时空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