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9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三个方面考察“因为所以”和“既然那么”的差异,提出在这两种句式中原因的信息性质、结果的语义内容,特别是对因果关系的识解方式都存在差异:“既然那么”的句式意义是“某人因为想到P,所以认为Q”。

  • 标签: 原因事件 结果事件 因果关系 识解
  • 简介:"既然"和"因为"主观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前者表交互主观性,后者不一定表交互主观性。"既然"有预设结构,说话者将其原因小看成听说双方共知的命题;作为一种演绎推理过程,其大前提一般符合常理或逻辑,因而其结论一般也是听说双方共同接受的,像英语"since"小一样具有人际主观性。

  • 标签: “既然”句 “因为”句 交互主观性 预设结构 人际主观性
  • 简介:以《左传》语料为例,考察先秦汉语的动性与静性。重点讨论动性和静性不同的表达特点,动性和静性各自的语用特征,动性与静性之间的变换关系等问题。认为从语法理论上确立汉语句子的“动静观”,有助于对古汉语句子从形式到内容,从结构到功能的全面深入认识。

  • 标签: 先秦汉语 语法理论 汉语句子 语用特征 古汉语 语料
  • 简介:本文援用"位"概念,结合语言交际中信息传递的情况,分析同一位的不同变体,揭示了因隐性形式、扣合等形成的位变体之间的动态语法联系。只有进入信息传递的层面,从对意义的阐释延伸到对信息动态传递过程的分析描写与探索,才能实现对句子的真正理解。

  • 标签: 隐性形式 扣合 句位变体 信息传递
  • 简介:反事实“如果”可分为两类:1.重在表达逻辑推理;2.重在表达非逻辑推理。前者又可分为三类:强调前件的否定命题,肯定前件的否定命题,否定后件。后者也可分为两类:单纯表示虚拟世界,兼表虚拟世界与主观认识。反事实“如果”有语用和语义两方面的功用:1.凸显言者的主观态度;2.描绘反事实的虚拟世界。

  • 标签: 反事实 如果 主观态度 虚拟世界
  • 简介:<正>根据我们的统计,《孟子》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共有一百五十一个,从形式和意义结合的原则出发,可以大致归纳出五个句型,所以说“大致”,是因为这些句型几乎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句型1可+V句型1共有四十二句,约占《孟子》全部被动的百分之二十八,是比较主要的一种被动,上古汉语一个动词前出现“

  • 标签: 被动句 被动意义 句型 宾语 《孟子》 古汉语
  • 简介:韩国留学生直到中级阶段才逐渐习得“没有”和“不如”。由于母语中缺少相对应的句型,“不比”直到高级阶段才有所习得,其使用频率明显低于汉语本族语者,常被“没有”替代或产生截搭的偏误。正确使用频率“不如”最高,其次是“没有”,“不比”最低。

  • 标签: 韩国留学生 比较句 习得
  • 简介:湖北钟道杰有些领导干部讲话.不分场合、不分对象、不分具体情况.大篇大篇地套用政治术语.既没有联系实际.语言又干瘪无味,其结果只能使听者兴味索然。例如,一个领导到市内一所初中参加开学典礼,他讲话时大谈一些理论性很强的政治术语,最后嘁出了几句空洞的学习与成才的口号,由于听者是初中生.他们根本就听不懂这位领导在讲什么,整个会场闹哄哄的。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 标签: 政治术语 联系实际 开学典礼 领导 理论性 初中生
  • 简介:<正>一、引言存在的研究近几年有较大的进展,最突出的成就在于扩大了研究领域,从静态存在进入了动态存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例如宋玉柱的《动态存在》和《存在句中动词后边的“着”和“了”》,李临定的《现代汉语句型》一书中《存在句型》一章里的“飘型”一节,陈建民的《现代汉语句型论》一书中《存现宾语句》一节里的有关论述,戴雪梅的《关于静态存在和动态存在》,特别是聂文龙的《存在和存在的分类》更把这种研究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标签: 静态存在句 完成体 “了” “着” 结果宾语 动词结构
  • 简介:时下有些领导讲话不抓人,问题就出在信息量不足上。有些领导讲话.洋洋洒洒数万言,听完后仔细一想,也就是那么一点点信息,本来几句话就能说清楚.他们却花了几个小时。这种喋喋不休、费时劳神、效果不佳的讲话.不但难以起到信息沟通的作用.而且影响人们的情绪.还有损领导自身的形象。

  • 标签: 领导干部 语言形式 表达能力 工作效果
  • 简介:传统语法中存在“主谓倒装”,从句法、韵律、语义、语用等几个方面把它和“常规话题”比较后发现,这些句子中的“倒装成分”跟“常规话题”中的“话题成分”相当,因此把这类句子称作“句末话题”更为合适。汉语中的“句末话题结构”和“常规话题结构”之间有一种严格的对当关系,在这一点上修正了Gundel(1988)的观点。“常规话题”和“句末话题”是由说话人在口语交际活动中不同的交际意图造成的,具备一定的语用功能,并不是孤立的、任意的语法现象。

  • 标签: 句末话题 话题——述题结构 述题——话题结构 语用差别 交际动因
  • 简介:“N受+V”说略范晓0引言0.1“N受+V”句中的V表示动词性词语,“N”表示名词性词语,“受”表示动作的受事,“N受”就是表受事的名词性词语。这种句子在词类结合上属“名+动”结构,在语义成分的搭配上属“受+动”结构。实例如:①大门紧紧地关着。②奴...

  • 标签: 被动句 受事主语句 主语宾语问题 语义平面 句法平面 动核结构
  • 简介:歧义,指同一词语或句子表达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这是由于作者遣词造句的粗疏和草率而致的。歧义会妨碍信息渠道的畅通,可能带来种种不良后果。因此,认真辨析和消除歧义,有助于说话、写作的准确明晰,保证信息传递的准确性。现把辨析和消除歧义的几种主要方法举例简介如下。

  • 标签: 歧义句 辨析 句子表达 词语 准确 写作
  • 简介:<正>许多电台播送广告节目常常说“××厂的地址在某地”。这种说法的意思本来应该是××厂所在地点的文字记载在某个地方,例如:××厂的地址在老张抽屉里××厂的地址在采购员那儿

  • 标签: 所在地 文字记载 谓语 主语 采购员 解释为
  • 简介:本文以“的确”为例,探讨汉语副词性非主谓的成规约,从三个角度进讨论:一、句法上要求具备自由性、语境依赖性;二、语义上具有可预测性及主观性;三、语用上是焦点算子及具备传信功能。副词成受到各种条件限制,本文从认知、功能的角度作了解释。

  • 标签: 的确 副词性非主谓句 成句规约
  • 简介:被动结构不等于被动杨宗兵众所周知,被动是相对于主动而言的。马建忠的“受动字说”即指被动而言:“外动字之行,有施有受,受者居宾次,常也;如受者居主次,则为受动字,明其以受者为主也。”(《马氏文通读本》,吕叔湘、王海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第2...

  • 标签: 被动结构 被动句 《古代汉语》 《史记·淮阴侯列传》 语法功能 被动句式
  • 简介:《论语》中的“N问N”陈思坤本文所谈的是《论语》中语段开头的起始的一种句式,兼及《法言》中的同类句子。所引《论语》材料出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58年6月第一版。所引《法言》材料出自新纂门目五臣音注杨子法言,影世德堂本。《论语》中语段的...

  • 标签: 《论语》 《法言》 宾语 主谓短语 孔子 卫灵公
  • 简介:含[+属性]义动词和属性洪波0.1汉语的性质形容词是表示属性的,动词中有很大一部分也能表示属性,能表示属性的动词都含[+属性]语义特征。不过含[+属性]语义特征的动词不一定仅含此一种语义特征,因而不能把含[+属性]语义特征的动词称为属性动词。我们把...

  • 标签: 表示属性 非自主动词 语义特征 心理状况 “三个平面”理论 动词构成
  • 简介:一天,在酒店上夜班的李女士,下班后打出租车回家。车到门口后,她拿出100元钱给司机,没想到司机随口说了一:“这钱不干净。”

  • 标签: 司机 语言学 说话艺术 争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