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本文认为汉语研究如果能把视角扩大一些,看看其他语言特别是亲属语言的特点,做些语言间的比较,就会发掘出单个语言研究所看不到的特点和规律。文中还举例说明如何从语言视角发现问题、解释问题以及验证已有的认识。

  • 标签: 跨语言 反观 验证 解释 藏缅语 汉语
  • 简介:语言磨蚀是语言习得的逆过程,当受蚀者的语言能力出现退化时,语言成分磨蚀的顺序与其习得的顺序正相反,呈现回归性特征。国外验证回归性假说的实证研究涉及到多个语种的不同的语言层面。文章通过介绍西方的几个主要语种和日语,以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外语磨蚀的研究,分析了不同目的语在外语磨蚀中的表现及其回归速度。

  • 标签: 语言磨蚀 回归假说 阈值水平 再学习
  • 简介:副词“也”的基本作用是建立在主体认知对比的基础上,其语用表述的核心结构为“也”+动词或形容词性成分,,语义特征表现为“[+单比]、[+类同]”或“[+通]、[+类同]”。单比的句模为“甲(不)VP/AP,乙也(不)VP/AP;甲也(不)VP1/AP1,乙也(不)VPE/AP2;甲也(不)VP1/AP1,也VP2/AP2”,句法规约是后项对前项的复制和语义顺延;通的句模为“……,NP也VP/AP;SP,NP也VP/AP”,接受零前提或表示周遍、强调、时段和频次等构式的规约。语用上单比侧重句内语境,通侧重句外语境,语力后者强于前者。

  • 标签: “也” 单比 通比 句模 语用
  • 简介:本文对《醒世姻缘传》中的“”字句进行了穷尽性的分析描写,从汉语“”字句历时发展、现时比较的角度,揭示其诸多不同特性,以求为人们进一步认识汉语“”字句及其发展提供共时平面的有力佐证。

  • 标签: “比”字句 比动句 差比 异比
  • 简介:“XY还W”具有统一的构式意义,即反预期比较。“XY更W”的构式意义为递进比较。二者在构式上存在着差异,没有共同的语法意义。二者还具有主观性差异,还可以兼容共用。二者在句法表现上也有差异,这些差异可以通过构式意义得到解释。

  • 标签: X比Y还W X比Y更W 反预期 递进
  • 简介:菲茨杰拉德的经典作品《了不起的盖茨》,奠定了其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了不起的盖茨》之所以了不起,正是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叙事技巧,使得原本缺少浪漫色彩的故事转变为了一个独特的悲剧,使得这部作品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这部作品运用了第一人称内聚焦模式,使得故事情节和主题更加突显,故事的主人公同是故事的叙述者,进而多层面传达出作品的意蕴。因此,本文从叙事时间和叙事手法两个角度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深入挖掘这部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 标签: 《了不起的盖茨比》 叙事艺术 叙事
  • 简介:美国现代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通过一个满怀'美国梦'的青年,在目睹一个美国梦实现者暴富、纠结和死亡的整个经过后,幡然悔悟,看清了所谓上层社会的真面目,最后放弃了美国梦的心路历程,反映了美国二战后的社会现实。这部小说无论是选材,还是写作技巧,都具有新意。在故事叙事上,作者采用循环的叙事艺术,通过主人公的所见来推进故事的发展,使小说既有悬念,又具备真实感。

  • 标签: 了不起盖茨比 叙事艺术 摭谈
  • 简介:一百多年以来,《一千零一夜》从文学改编为艺术的历程理应成为研究的课题之一。考察《一千零一夜》从文学到艺术近两个世纪的演化过程,为艺术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案例。

  • 标签: 跨艺术 《一千零一夜》 改编
  • 简介:由于对弱者的蔑视超过怜悯,由于习惯了用严峻的眼光观察一切事物的内在,我对李清照那传诵一时的名句,“帘卷西风,人黄花瘦”,可以说是反常地,保持着一种十分不愉快的感觉。它总使我想到一幅很凄楚的图画:一个瘦小的女人弱不禁风地站在一丛菊花前。因而引起了许多近乎是无可奈何的联想。它使我强烈地意识到李清照在这个句子中是故意显示自己的柔弱,而目的在引起别人的同情。她深深地沉浸在自我怜惜中……

  • 标签: 李清照词 黄花 同情 人类 自我 思想
  • 简介:菲茨杰拉德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中独树一帜的思想和艺术形式,使他成为20世纪美国'爵士时代'的代表作家。《了不起的盖茨》主要叙述了20世纪20年代的年轻一代人的道德表现,揭示人们在那个时代大背景下对婚姻、金钱和伦理道德的态度转变,它尝试用新的叙事形式讲述故事情节并取得一定的艺术效果,促进美国文学创作向前迈进一步。《了不起的盖茨》以独特的感

  • 标签: 中的感官 了不起盖茨比 叙事分析
  • 简介:勘互参法本是前人常用的一种校勘方法,将这种方法推广到训诂领域,就发展成了一种很有效的训诂方法。其依据是有关语料所存在的相应性;其效用则主要有四个,即考文字、破通假、求义训、辨疑义。

  • 标签: 训诂方法 语料 通假 义训 辨疑 论略
  • 简介:在时下新闻教科书认定的新闻文体中,新闻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消息(新闻),一类为通讯。这只是大范畴的分类,具体而言,消息(新闻)又可分为动态消息、经验消息、解释性消息、述评性消息、人物消息等;而通讯则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特写等,这从理论上看似乎很清晰,但用这些“尺子”去衡量具体的新闻文体时,却是那样的勉强、生硬。

  • 标签: 新闻文体 动态消息 工作通讯 教科书 一般 清晰
  • 简介: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秩律》中只有“若干石”的正秩,而没有“若干石”的“秩”,汉代官阶制中被忽略的“秩”问题由此凸显出来。通过对“秩”诸官的考察,可以认为各种职类的官员中,禄秩最初是其中“吏”即行政官员的身份标志;“非吏”类型的官员很多最初无秩。随官僚政治发展,作为官阶形式的禄秩,通过吏食俸、吏赏赐、吏传食、以爵秩等形式不断扩大影响力,逐渐形成“秩”,并向“非吏”的“宦皇帝者”、文学之官、掾属、军职甚至妃嫔们日益扩张。禄秩的这种“横向扩张”与其上端秩级不断增加的“纵向伸展”彼此交织,构成了战国秦汉间禄秩发展的主线,其背景是“以爵为本”的贵族政治残余不断消退,“以吏治天下”的官僚政治在突飞猛进。同时汉代“秩”和正秩的交错配合,也呈现为汉代等级与职类管理的一种特殊手段。

  • 标签: 《二年律令·秩律》 正秩 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禄秩序列 政治制度
  • 简介:“一M一M+VP”构式有实和虚两种类型,又可分为四种形式。该构式的形式特征主要有“M”泛化、“一M一M”固化等;句法功能方面,“一M”有指代性质,“”有关系化趋势,“一M一M+vP”的句法功能存在变异和萎缩现象;语义方面,“一M一M”具有三个语义特征,VP有五种语义类型,整个构式有两种构式义,它们分别有不同的成因;“一M一M+VP”的语用特征主要表现在主观性和蕴含义两个方面;“一M一M+VP”的形式和功能反映了其作为典型语法构式的特征。

  • 标签: 构式 泛化 固化 变异 主观性
  • 简介:句定中短语比较项的出现常常是不对称的。文章通过考察分析6种差句式变换情况,发现:(1)差句定中短语比较项具有“整体-部分”比较的意思,且具有语言共性;(2)定中短语是否表“整体-部分”义既受到领有标记“的”的制约,又受到定中短语语义关系的制约,还受到差句式构式赋义的制约;(3)形容词比较结果项的语义指向会干预定中短语比较项的“整体-部分”义的判定;(4)差句比较项的对称只存在于理想认知模型中。

  • 标签: “整体-部分”义 比较项 领有关系 对称
  • 简介:当今中国,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得有好几亿人读过。毫无疑问,它是一篇妇孺皆知的名文。而欧阳修的弟子,文名欧阳修更大的苏轼,他的写法跟《醉翁亭记》十分相似的一篇文章《东坡酒经》(以下简称《酒经》),除了文学史专家,恐怕没几个人读过。两篇文章的不同遭遇,早在宋代就成定局了。

  • 标签: 《醉翁亭记》 文章 遗忘 欧阳修 文学史
  • 简介:中国学生日语语音习得研究多数基于二语视角,近年来,有学者试图以三语习得视角研究日语语音习得,但多数是以区别性语言特征为基础的分析推理。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中的现象法(phenomenology),探索中国学生学习日语语音过程中来自母语及二语英语的语言影响及触发因子。采取目的抽样选取中国中部某大学英语专业学生为受试,数据收集工具为开放式问卷和半结构型访谈,质化数据采用内容分析法加以分析。研究发现,在三语日语语音习得过程中,语言心理类型相似性是语言影响的主要触发因子,出现为内容相似和形式相似两种类别。本研究发现将会对日语语音的教学和三语日语其他层面的研究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和理论借鉴意义。

  • 标签: 日语语音 三语习得 跨语言影响 语言心理类型相似性
  • 简介:本文以汉英元音的相似度为基础,考察美国学习者对汉语元音的习得情况。通过计算学习者和母语者的元音距离分析学习者汉语元音的准确性,通过学习者与母语者元音范畴对比,分析学习者的元音偏误。语言语音相似度与二语习得的关系表现为,两种语言间语音的感知相似度决定了母语对二语发音的影响程度,相似度越高影响越大,相似度越低影响越小。对于感知相似度较高的音段来说,当声学相似度与感知相似度的结果差距较大时,母语的影响会相应减小。语言间的相似度也会影响二语发音的准确度,两种语言中完全一致的音段和相似度较低的音段其发音准确度较高,而两种语言中存在一定相似性的音段的发音准确性较低。对于这些相似的音段来说声学相似度决定其发音的准确度,声学相似度越小,发音准确度也越低。

  • 标签: 元音相似度 元音习得 感知同化 元音偏误
  • 简介:基于汉语中介语语料库和双语对译语料,考察时间副词"才"与句尾"了"的共现偏误及其原因。研究提出,对时间副词"才"与句尾"了"不共现的本体语法解释不利于教学语法的可操作性。通过分析英、俄、韩、日、泰、越南等不同母语类型学习者的一语迁移,发现共现偏误的原因及共现偏误分布的特征,进而归纳出该偏误对所有学习者来说不具有普遍性。因此,时间副词"才"在教学语法和国别化教学中应给予区别对待。

  • 标签: 共现偏误 母语迁移 教学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