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酒神精神'是尼采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审美意向,影响了后世无数文坛巨匠,'五四'时期的郭沫若即是其中之一.从郭沫若对尼采'酒神精神'的接受,在酒神精神状态下营构自己的艺术宫殿,以及作品中包涵的'酒神精神'等几个方面来看,尼采的'酒神精神'对郭沫若创作的影响较大.

  • 标签: 尼采哲学 酒神精神 郭沫若 创作
  • 简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深远。郭沫若的小说创作鲜明地印记了这一理论的影响。郭沫若运用弗氏理论尝试文学创作的实践过程和创作成果,表明了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与思潮这一历史与现实的重要命题,总结和展示了弗氏理论对中国新文学创作的指导性价值和意义。

  • 标签: 郭沫若 弗洛伊德 小说创作 精神分析学
  • 简介:郭沫若以西方现代生命哲学为导引,融贯古今中外哲学要义尤其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阐发自己的人生追求,在对社会历史的积极参与和改革中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最大实现,并在个体价值的实现与自我超越的律动中求得与社会宇宙的和谐统一。

  • 标签: 郭沫若 生命哲学 泛神论 天人合一 宇宙本体论
  • 简介:一些研究者对巴金的抗美援朝创作给予了否定或较低评价,对此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巴金的抗美援朝创作质量并不低。巴金当时到中国人民志愿军中体验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是带着塑造新时代新英雄形象的使命进行体验生活和文艺创作的。无论是在报告文学还是在短篇小说,巴金在反映新生活、塑造人民英雄形象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巴金关于抗美援朝的报告文学作品具有突出的艺术特点:忠实于"真"的原则;重在揭示灵魂,突出英雄品质;具有浓郁抒情性,赋予作品强大的感染力。

  • 标签: 巴金 抗美援朝 报告文学 新英雄 中国人民志愿军
  • 简介:一些研究者对巴金的抗美援朝创作给予了否定或较低评价,对此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巴金的抗美援朝创作质量并不低。巴金当时到中国人民志愿军中体验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是带着塑造新时代新英雄形象的使命进行体验生活和文艺创作的。巴金关于抗美援朝的小说在艺术上亦有着可贵的尝试和收获:将故事置于立体多维的空间中,展开了广阔的生活画面,容纳了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塑造了一系列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新人形象;进行真和崇高统一的新的审美追求。创作小说《三同志》的失败,不足以颠倾巴金抗美援朝创作所取得的成就,《三同志》失败的基本原因在于巴金在中国人民志愿军中的生活还不够。

  • 标签: 巴金 抗美援朝 小说 新英雄 《三同志》
  • 简介:庐隐是五四时代具有叛逆精神也是极为悲情的女性作家。庐隐的很多小说都涉及到死亡这一敏感的话题,死亡意识始终贯穿庐隐的创作过程。苦难的身世和对生命的体验,让庐隐感受到人生的悲观与缺陷,感受到生活的艰辛与冷漠。爱与生、爱与死在庐隐笔下得到另一层的阐释,让我们感受到庐隐悲观的的人生态度以及在悲哀中进行精神家园重建的韧性。

  • 标签: 死亡意识 悲剧 精神重建
  • 简介:当代意识的崛起和强化必然引起文学艺术自身发生嬗变。新时期以来,实验话剧在创作上勇于探索敢于借鉴立足实验的精神即是这种当代性渗透的结果。新时期实验话剧剧本中出现的荒诞、象征、梦幻、意识流、戏仿、寓意等创作策略,不仅丰富了实验话剧的表达空间和艺术表现,也有力地拓展了实验话剧的开放意识、生命意识和思想内涵,同时为实验话剧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思路。

  • 标签: 实验话剧 新时期 荒诞 象征 意识流 戏仿
  • 简介:在一切皆娱乐的当下,影视创作者仍应持有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导致部分创作者过分重视作品表层的视听效果,创作对象也往往脱离社会底层群体,而第六代电影人的近期作品则与之形成了对照。日常的底层小人物及其所附着的中国最大范围的现实成为他们的审美载体,他们对此朴素而真诚的表现进发出强大的艺术魅力,从而体现出审美理想的有无对作品所具有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 标签: 影视创作 审美理想 娱乐
  • 简介:决定大众文学品质的,不是创作主体的身份、地位和生活阅历,而是与精英文学创作主体不同的独特的创作心理和思维方式,这就是:线性想象,扇形心理,以及表现欲望等。要做到大众文学和精英文学真正融合是不容易的,这种融合也没有必要成为文学发展的方向。

  • 标签: 大众文学创作主体 线性想象 扇形心理 表现欲望
  • 简介:铁凝是善于挖掘人性隐秘深处的作家。从发现美、表现美到对于现实、历史和心灵的冷峻追问,分裂意识的存在使其作品意蕴更为丰厚,使其对灵魂的追问和剖析,具有了多重的向度。她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对人类世界中的多种悖论和矛盾进行观照,表现了人类社会处于分裂状态的一种真实存在。在不断超越自身的艺术探求中,她以对现实世界多维、立体、全面的展现,成就了自己完整、丰富的艺术世界。

  • 标签: 铁凝 创作 分裂 完整
  • 简介:厨川白村的创作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苦闷的象征》一书中。该书出版不久,鲁迅便对其进行了翻译,并且大为激赏。本文从厨川白村的创作思想出发,分别从位于其思想核心的"苦闷"与"象征"两方面挖掘其与鲁迅创作产生的共鸣,探讨其对鲁迅20世纪20年代后期作品的诸多影响。

  • 标签: 厨川白村 创作论思想 鲁迅 苦闷 象征 共鸣与影响
  • 简介:中国文学史上,因政治上的不得意而在文学上取得斐然成绩的人很多,柳宗元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中年时的贬谪经历在其文学作品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记,使其作品在贬谪前后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貌。

  • 标签: 柳宗元 传文 贬谪 美学风貌
  • 简介:妙悟是佛学术语,为禅宗所重,指对佛法的新解和觉悟。而在严羽的《沧浪诗话》中,他借用禅法来讲述诗歌创作的原理,他认为所谓"妙悟"是针对"兴趣"而说的,也就是现代人说的灵感。妙悟在诗歌创作中,特别是在诗歌创作的萌芽阶段具有重要的作用。

  • 标签: 妙悟 灵感 诗歌创作 理性
  • 简介:严骏生是嘉道之际词风转变时期的词人,金陵词坛名家,然学界对其研究甚少。他的词既突出了浙派的清幽雅丽,又能够直抒其性灵,并兼有常派的比兴寄托。通过对其词学活动的研究,探讨了他的词学主张与创作

  • 标签: 严骏生 词学活动 词学主张
  • 简介:于坚的作品彰显人本主义的创作理念。其哲学基础是体验哲学所主张的"现实——认知——语言",强调语言与世界同构。而于坚的人本主义转向与中西方朴素哲学有关,还受到法国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也与自体参照式艺术体悟有一定联系。于坚人本主义创作理念的核心是:人本主义的历史观、时间观、语言观和艺术观。其作用在于纠正了激进的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某些片面性观点,肯定了此在的栖居。

  • 标签: 人本主义 哲学背景 转向原因 核心理念
  • 简介:鲍义志的小说质朴,富有生活的质感.从他小说中对人性的关注,以及他忠实于现实和用生命来写作的风格,可以窥探出他的创作观.他对土族人民的关注,也说明他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家乡文化的深刻体悟.也许是生活的赐予太多了,他才能够将民族文化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紧扣时代的脉搏,创作出了富有生命力和质感的作品.通过对他作品的解读,他的创作观也跃然纸上.

  • 标签: 土族 当代作家 鲍义志 创作观 民族文化
  • 简介:从文化研究的角度探讨詹姆斯创作中所体现的欧美文化差异,这主要体现在:天真单纯与世故成熟,独立自主与墨守成规,发达的物质文明与高雅的精神文明。这种差异是与詹姆斯所处的社会、家庭和性别意识相联系的。

  • 标签: 亨利·詹姆斯 文化研究 欧美文化差异
  • 简介:对张洁的整体创作历程进行了梳理和回顾,主要讨论了张洁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在创作上的个人特色,显示了以爱情和生活经验为主要书写内容的个人话语在其小说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以《无字》为范本提出了作者作为对政治、历史有独特情结的"那个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展现的新的历史风范和历史感觉;分析了由于自传式的叙事特色和叙事手法使小说呈现出的个人极端的情绪表达。

  • 标签: 个人话语 叙事 新历史主义
  • 简介:河南作家阎连科致力于追求人的"心灵真实",倾向于在极端化书写中表现生活的可能性,进而揭开人性的真相。他摒弃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利用寓言体建构起荒诞的文学世界。阎连科的寓言化书写始终围绕着生命、权力与城市三个中心,以暴露人性深层的欲望,反思与批判由欲望衍生出的人性的病态与人格的扭曲,最终形成其个人创作的艺术特色与审美特征。

  • 标签: 阎连科 寓言体 荒诞 人性
  • 简介:江苏籍女作家黄蓓佳近年来小说的创作风格,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说由"梦幻"文体转向冷静现实的叙述文体,内容从注重表现人物的心态和情绪,发展为客观冷静地讲述富有情节性的故事.她的中篇正是这种风格变化的转折点,对这篇小说的分析是理解黄蓓佳小说风格变化的关键.

  • 标签: 黄蓓佳 梦幻 现实 创作风格 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