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毛泽东品评诗歌,主张“先钻进去”,然后“再爬出来”,做到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将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结合起来;他认为“诗有这诂”,赏诗者应“以意为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赏诗过程,也是一个诗境与赏诗者心情相统一的过程,即寻觅知音的过程。

  • 标签: 爬出来 诗有达诂 以意为之 寻觅知音
  • 简介:摘要:《毛诗序》借鉴《礼记》和荀子的音乐情感理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点和作用,从情感抒发的角度对诗歌乃至文艺的功能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是对传统儒家文艺政教理论的突破和补充。《毛诗序》在承认诗歌情感抒发需要的同时又以儒家的礼义规范对情感加以限制,巧妙地将诗歌的言志抒情糅合为一体,是两汉诗论文论的一个突破。提高了抒情诗歌在中国文学中的价值和地位。

  • 标签: 毛诗序 政教 儒家 道德
  • 简介: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切入,运用概念隐喻理论(CMT)与合成空间理论(BT),以古今中外例证,来阐释诗歌通感现象。CMT与BT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特点,两者互补,对诗歌通感具有极强阐释力。

  • 标签: 概念隐喻 合成空间 诗歌隐喻 诗歌通感
  • 简介:赵进美是明清之际山左诗坛的重要作家,入清前后的诗歌创作差异很大,从悲天悯人走向清真绝俗。他的诗歌史观和创作理论有别于七子派和公安派,独具一格,对王士禛的神韵说发生了影响。

  • 标签: 赵进美 山左诗坛 王士禛 神韵说
  • 简介:初唐时期在诗歌理论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前人对初唐诗歌革新理论的认识还存在着某些误解和偏差。本文认为:高宗、武后时期已基本肃清了浮靡轻艳的齐、梁诗风的影响,杨炯、卢藏用、王勃的有关文章与陈子昂的《修竹篇序》一样,都是讨伐齐、梁诗风的檄文。初唐诗风的转变,主要是诗歌内部矛盾斗争的必然,也是许多有识之士共同努力的结果;追求浓烈的情思和高昂的基调,倡导“风骨”、“兴寄”、“风雅”,正是矫正南朝诗风的正确途径。其实质就是主张诗歌创作应该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干预生活,干预政治。初唐时期的诗人在创作实践中不断完善了律诗这一形式,律诗在比“沈宋”略早的“四友”,特别是杜审言的手中已经成熟、定型了。

  • 标签: 初唐 诗歌 革新理论 唐代 诗歌 情感
  • 简介:上个世纪90年代,海外汉学界围绕着北岛诗歌的英译发生过一场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其实就是第三世界文学在国际文学市场中生产、流通和消费的政治和伦理问题。自觉不自觉地从中心立场出发,宇文所安虽然预言了全球资本在向更恶劣方向发展,但忽视了第三世界文学书写当代经验的正当性;奚密、周蕾等海外华裔学人熟练运用理论揭示了西方话语的矛盾性,有力地论证了中国当代文学的伦理诉求,但其有意识选择边缘地位的立场无法引爆第三世界文学的政治动能。后理论从时间和空间上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世界想象和文学未来。论辩各方对翻译的遗忘显示出重新认识翻译素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中国文学和理论的政治和伦理力量来自从更大的空间书写和表述中国经验,为人类和地球寻找逃离人类纪的可能性。

  • 标签: 世界诗歌 全球资本 中国经验 后理论 海外汉学
  • 简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其诗歌风格平易自然。本文试图从张耒诗歌理论诗歌创作两方面分析张耒自然平易的诗风,揭示其不同于江西诗派的鲜明艺术个性。同时也反映出张耒在创作上由于过分追求自然,艺术上流于草率。但总的来说,瑕不掩瑜,其诗风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宋诗 张耒 风格 自然平易
  • 简介:诗歌是人类的语言瑰宝,可以提高人的精神修养、艺术修养和语言修养。然而,目前的英语诗歌课堂效果普遍不佳,许多学生对英语诗歌望而却步。因此,结合"陌生化"理论,探究英语诗歌教学策略,提出三步教学模式:第一,以"主题包"形式改变传统预习方式,使对象陌生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第二,革新课堂教学模式,从听觉刺激、语言体会、思维感知、文化碰撞入手,延长学生审美体验过程;第三,改变考查方式,培养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能力。

  • 标签: 陌生化 英语诗歌 教学策略
  • 简介:回顾课改,在诗歌教学方面,方家探索出了许多可行、有效的教学方法,但囿于中考、高考等诸多因素,在诗歌课堂教学中还多固守着诗歌讲读、训练等一般程式。课堂教学忽视了学生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弱化了学生阅读思维能力。课堂上,学生对诗歌意蕴的理解比较浅显,没有体现出真正地自主学习诗歌的过程。评点,作为一种传统的读书方式,能够充分地体现阅读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这契合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本文试图借鉴清代金圣叹评点《秋兴八首》(其一)的评点方法,以《登高》为例,来构建诗歌教学的一般思路,提升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 标签: 诗歌教学 学生阅读能力 秋兴八首 语文新课程标准 自主学习 课堂教学
  • 简介:摘要:诗歌一直以来都是高中语文教学过程当中的重点内容,诗歌鉴赏又是诗歌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内容之一。如果学生有着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则能一定程度上提升自己语文的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将对泡开诗歌、读懂诗歌的有效对策进行分析。

  • 标签: 高中语文 诗歌鉴赏 教学策略
  • 简介:借助符号学理论,对诗歌音乐性相关问题作出新的阐释。运用幻象论分析了音乐性的本质和功能,指出音乐性在本质上是诗歌中的“第二级幻象”,受诗歌中所创造的生活与经验这一基本幻象的统摄,并对后者发挥支撑功能;运用刺点论分析了诗歌中的“不协和音”现象,指出在一定限度内,不协和音可增强诗歌的表现力,拓展其诗意空间;运用标出性理论分析了音乐性历史演变现象,指出这一现象与诗歌对形式标出性的追求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与既有研究相比,符号学理论对于诗歌音乐性现象的阐释更为清晰、有效,更具理论深度。

  • 标签: 诗歌音乐性 符号学理论 幻象论 刺点论 标出性理论
  • 简介: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在小学诗歌阅读教学中为使学生透过形式看本质教师应合理发挥言意理论教学意义。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言意理论转化下小学诗歌阅读教学对策,并从朗读、提炼、意象等角度进行探究,以供参考。

  • 标签: 小学诗歌 阅读 言意转换
  • 简介:摘要: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春秋时期著名的诗歌创作理论,它贯穿于历代诗歌的创作实践中,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本文将“兴观群怨”思想加以拓展和充实,深刻挖掘其中的汉语教学元素,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当代汉语教学发展中寻找契合点,并在探求对外汉语课堂中古诗词教学新模式的同时,运用其理论精髓指导现在的汉语教学与讨论其教育意义。

  • 标签: 兴观群怨 汉语阅读课 李白诗歌教学
  • 简介:摘要:诗歌是弘扬并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方式,同时也是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方式,为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当将沉浸理论诗歌教学进行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沉浸理论是指学生能够在自身兴趣的引导下,主动投入学习或其他活动中的情绪体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对诗歌拥有更加全面的认知与了解,实现其学习能力的提升。本文从沉浸理论视角下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角度出发,旨在提高学生的诗歌学习效率。

  • 标签: 沉浸理论 中学诗歌 课堂教学 诗歌教学 初高中衔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古典诗词凭借独特的艺术形式传承者中华文化,并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文学艺术的魅力,有利于帮助现代人了解祖先的生活,从我们先辈的思想经验中获取知识,才能长见识。在历年高中语文升学考试中,高考诗歌命题往往呈现取材、题材和考查形式多样化,以主观题为命题的主流,考查的综合程度逐年提高,分值一般在11分左右,由此可见,古诗词教学中需要考生掌握的内容是多方面的,限于篇幅,本文仅从诗歌题目入手,介绍如何的,限于篇幅,本文仅从诗歌题目入手,介绍如何借助诗歌题目来领悟诗歌的魅力。

  • 标签: 诗歌 中华文化 艺术形式 古典诗词 文学艺术 综合程度
  • 简介:<正>(一)要反复钻研、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从作品的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对所教的每一篇作品,都要事先反复钻研,做到熟悉诗0、理解诗.这样,在分析讲解时,才能随时准确而熟练地引用原诗,把诗的感情表达得逼真、感人,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备课时,在了解和掌握作品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应该尽力把诗歌的跳跃性和诗歌的含蓄性理解清楚,这样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去深入分析和领会.

  • 标签: 诗歌教学 作品 毛主席 延安 韶山 含蓄性
  • 简介:图形一背景理论源自20世纪早期的格式塔心理学,后被应用于探索介词的意义及理解文学作品的语篇特征含义与联想意义。本文基于介词的拓扑空间方位分析诗歌文本《微暗的火》中的内包关系方位词,通过图形一背景理论解读诗歌文本《微暗的火》的语篇意义,并彰显诗歌写作者谢德的时空观及其对自我的认知过程,进而阐明作者纳博科夫的自我意识观。

  • 标签: 图形-背景 拓扑空间方位 时空观 自我意识观
  • 简介:摘要学会鉴赏古诗词是课标对初中生的基本要求,而古诗词教学又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中学生学习的难点。近几年中考古诗词考查对学生的鉴赏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以往的诗词教学又往往停留在“背诵默写”层面,忽视了古诗词中所承载的中华优秀文化,古诗词的学习失去了它的终极价值。本文就古诗词教学的鉴赏问题进行探讨,旨在寻求一条古诗词教学的新路。

  • 标签: 古诗词教学背景意象意境手法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