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帕斯卡尔著有《思想录》,海德格尔著有《面向思想的事情》,都表现了思想家对思想的沉思。思想是人的特征及其本质,没有对思想的超越也就没有人生境界的提升,生命运动是思想的运动,生命不止于呼吸,而止于思想,善于思想是人的自觉。

  • 标签: 思想 超越 思想境界
  • 简介:政治哲学研究有关人的政治事务,而政治事务是在人性的问题域中展开的。由于人们对人性的看法不同,政治哲学在构建政治制度和政体安排方面予以不同思考。古代政治哲学是以人性善为基础,主张一种贵族制,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是以人性恶为逻辑起点,构建自由民主制政体,而共和主义政治哲学试图通过人性教化,使人向善,使共和国自治和自主。因此,我们通过反思政治哲学的人性假设,才能够认清政治哲学的政治事务的性质,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代政治制度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 标签: 政治哲学 人性 善和恶
  • 简介:中国是一个考试大国,有着悠久的考试传统,重视笔试的考试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我国考试制度能成为古代选才制度的主体是基于它的人性论基础和认识论基础。对人性的思考、对教育的信念和对贤能治国的推崇催生出了中国独具特色的考试制度。

  • 标签: 考试制度 选才制度 哲学思考
  • 简介:本文分析高校辅导员工作现状与问题,认为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应当是学生的领导者,并以学生领导者定位为基础,从其承担学生实际的管理任务入手,进而对其培训科目以及培训方式进行探讨。

  • 标签: 辅导员 领导者 管理
  • 简介:逻辑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具有的学术背景、所处的时代以及占有的无形资源决定了他们的科学哲学立场。科学哲学家在批判与超越这些立场的过程中,演绎了60年来科学哲学的发展轨迹。传统科学哲学既面临着由逻辑二分法产生的内在困境,也受到许多后现代主义者的外在挑战。除了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仍然是科学哲学的一个重要方向之外,当代科学哲学在整体上出现了六个重要走向。

  • 标签: 逻辑经验主义 传统科学哲学 命题与走向
  • 简介:思想政治工作不同于政治思想工作。新形势下影响思想政治工作的因素,主要是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个方面。思想政治工作作用的充分发挥,重要的在于思想政治工作与物质利益相结合,在于经济社会的充分发展。

  • 标签: 政治思想工作 影响因素 社会实践 哲学反思 思想政治工作
  • 简介:地球村是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1964年首次提出的一个传播概念.莱文森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地球村史理论,即地球村三个发展阶段:广播地球村、电视地球村及赛博空间地球村,即网络空间地球村.地球语是波兰眼科医生柴门霍夫创造的国际辅助语,即世界语.它与马克思主义同时诞生,它绝不是历史的巧合,而是历史的必然.它是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终于在全世界传播开来,它以民族语为基础发展为地球语,即国际普通话.地球语是世界语即国际语的新概念.地球传播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社会历史现象,至今地球传播由地球广播传播、地球电视传播进入地球网络空间传播.未来走向太阳系传播、银河系传播、宇宙传播新时代.地球传播是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传播的新概念.地球传播即全球传播或世界传播.

  • 标签: 地球村 地球语 地球传播 哲学反思
  • 简介:以明清为例,通过将中国哲学史教科书在对待明清时期思想家所表现出来的概要性与简略性和明清时期思想的丰富性进行对比研究,并从哲学的起源与"哲学"在中国的发展追溯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即学科本身的局限性、教科书式的编撰方法和编撰者的惰性。在此基础上,文章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即一种对哲学史编撰方法的新方法论尝试。

  • 标签: 哲学 哲学教科书 明清
  • 简介:梁漱溟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与钱穆先生的《现代中国学术论衡》,是二位先生的代表著作。两位先生都试图通过比较中西文化的内容与特点阐明中国哲学的方法与特质并进行中国文化新路径的探索。在对中国文化深刻思索的基础上,梁漱溟先生提出了中国哲学的“觉”,钱穆先生提出了中国哲学的“通”,二者统一于中国哲学的心性之学,同时又试图将心性作为实现中西会通的基础所在。

  • 标签: 梁漱溟 钱穆 中国哲学 心性
  • 简介:人性解放理念作为人类的思想道德理想诉求和价值目标,有其深厚的理论渊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学科理论和实践活动,其价值本位只能始终围绕着人性解放。重新塑造健全的人格主体,树立类本位思维,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是这一价值本位的体现。

  • 标签: 人性解放 思想政治教育 类人格
  • 简介:基于玛克辛·格林的存在主义教育哲学反思可见,我国外语教育在根本上应强调人文性、社会性,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语言习得理解世界,追寻意义;格林的“陌生人”理论启示外语教师需要以新的眼光反思既定的教学模式,并努力建立良好、开放的主体间性师生关系;而自由亲和的教学方法,融入了个体生活经验,有助于学生新奇感的建构。

  • 标签: 玛克辛·格林 存在主义教育哲学 外语教育 陌生人
  • 简介:在中国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中国元素、中国符号在实用艺术领域越来越受关注,在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和社会实践中,以体现中国风格为特征的中国化现象,已形成新的潮流,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则是保证艺术设计中国化正确方向的决定性条件.

  • 标签: 环境艺术 传统文化 中国 中国化
  • 简介:改革是当今国内外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以“教育改革的哲学反思”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做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一是重审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二是直面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基础问题;三是反思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微观问题;四是重构教育改革与研究中的范式。本文就上述会议内容作简要概述,以供学界同仁参考。

  • 标签: 教育改革 教育发展 哲学反思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通识教育在高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通识哲学课作为其中的一环,其教学面临着学生对哲学课的兴趣不足、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等问题,进而影响了通识教育的实际效果。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深刻理解高校通识哲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提高学生参与度、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有效策略。

  • 标签: 通识教育 通识哲学课 教学策略
  • 简介:哲学解释学作为指导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是不争的事实,其精神已渗透到当前教育理论书写与实践操作的各个方面。客观地说,哲学诠释学为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注入了活力,其诠释原则对于消解教育场域中交往的单向化、同质化、肤面化等功不可没。但是,诠释理论在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操作领域的无限制渗透也造成了教育场域内的过度诠释。这在教育理论构想上表现为诠释主体的失中心、诠释前提的错位、诠释意义的极端开放等。造成如上结果的的原因有二:其一,哲学解释学之诠释理论本身的偏激;其二,人们运用此理论过程中出现的偏误。所有这些都导致了教育基本定位的偏差与教育交往中诸多关系的紊乱。克服过度诠释以回归教育之道有其必要。

  • 标签: 诠释 过度诠释 交往 文本 教育场域
  • 简介:哲学解释学为指导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已是不争的事实,其精神已渗透到当前教育理论书写与实践操作的各个方面。客观地说,哲学解释学为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注入了活力,其诠释原则对于消解教育场域中交往的单向化、同质化、肤浅化等功不可没。但是,诠释理论在教育理论建构与实践操作领域的无限制渗透也造成了教育场域内的过度诠释。这在教育理论构想上表现为诠释主体的失中心、诠释前提的错位、诠释意义的极端开放等。造成如上结果的原因有二:其一,哲学解释学之诠释理论本身偏激;其二,人们在运用此理论过程中出现偏误。所有这些导致了教育基本定位的偏差与教育交往中诸多关系的紊乱。克服过度诠释以回归教育之道有其必要。

  • 标签: 诠释 过度诠释 交往 文本 教育场域
  • 简介:心理学每一时代因为各自局限和偏执使得对心理学的认识与理解陷于“遮蔽”。从根本上说,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心理学的性质,把握心理学未来走向,还是应该回到心理学本身。将心理学置于文化框架之中,向文化寻求开放,寻求理解,会重新确立心理学与特定文化框架之间的关联,达到。一种深刻的对于历史、文化、人之间内在关系把握,从而步入心理学“文化时代”。

  • 标签: 哲学主义 科学主义 人文主义 文化主义 文化时代 文化反思
  • 简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反思的根本在于研究视角的转换、研究路径的判断和选择。随着人们生存的自在世界的转变,我们的自为世界也要随之改变和更新,要把时间作为人类存在的空间,把思想的现实和现实的思想统一起来,去建构一种属于我们、属于当下的新的研究范式。我们曾沉浸在形而上学之中,过于习惯用思维规定存在。但是,对于历史的发展,我们的思想终究会飞跃到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之中,这种思维便是"非规定之思"。其重要意义在于开创一种新的入思方式和体悟路径,发掘马克思主义的时代价值。

  • 标签: 范式 哲学反思 非规定之思
  • 简介:在该论文的上篇,作者在对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和认识论进行认真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不应是“以学生为中心”,而应是“主导——主体相结合”;建构主义的认识论不应是主观主义,而应是主客观统一。

  • 标签: 建构主义 教育思想 哲学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 课程整合
  • 简介:被罗蒂称作继续柏拉图对话做到“双扩大”的20世纪中叶开始的跨大西洋对话,是一次论题广、历时久,学派与人数多的现代哲学对话。其许多成果和价值之中有一项内容是对话哲学。它的丰富内涵与多样形式成了后冷战时代展开全球对话的动力和先声。以之为参照对诸如国际政治对话、天人对话、跨文化对话、与古典传统对话等进行考察,会发现各有不同的内容、限度、伦理要求与效果。若再继承古代《孟子》、《公孙龙子》、《天问》、《天对》、《声无哀乐论》等著作中的对话传统,定能丰富其内容、扩大其范围、促进人类新文明的发展。

  • 标签: 哲学对话 对话哲学 对话伦理 双向互动 换位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