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以网络技术和公众基础为支撑的社会化媒介成为当今传播的主流,更是新闻传播学非常重要的研究范畴和热点选题。在数字时代,社会化媒介呈现与大众传媒不同的新特征——公众广泛参与成为一个凸显的社会现实与学术视角。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化媒介,颠覆了传统的媒介形态、媒介业态和媒介生态,打破了商业资本、权力

  • 标签: 公众视角 媒介公众 社会化媒介
  • 简介:新闻文风本属行业话语,在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突出了共性要求,具有明确的风格指向。新闻文风隐含着文本与受众的关系,在延安时期成为群众话语的子话语,完成了话语的跨越。此后,随着时代的变迁,市场和技术因素影响了群众路线在新闻工作中的贯彻执行,党的高层反复言说,重建这一话语,看重的正是对受众的亲和力和影响力。改版创新、'三贴近'和'走转改'等社会行动,表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把握话语权,引领社会的努力。新媒体时代的业态转型带来新的契机,党报、党台转型为新型主流媒体,当群众、受众、用户三者融为一体时,长久以来的不良文风问题可能得到根本性的缓解。究其实,文风问题属于新闻作品的形式范畴,强调文风的转变表面上是强调形式,目的在于转变内容。新闻作品言之有物,真正尊重新闻对象,热切回应新闻对象所关心的问题,才能最终构建优良文风话语。就现实而言,新型主流媒体在有效下载量和有效用户黏性方面任重道远,新闻文风话语的重建和社会行动具有召唤新闻内容突破的意义。

  • 标签: 新闻文风 话语重建 社会行动 新型主流媒体
  • 简介: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谈论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支撑作用的学科时,谈到新闻学等学科。从他一系列讲话文本来看,这种支撑作用主要表现在:探索新闻传播规律,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增强新闻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建设;强化学术研究的解释力;

  • 标签: 传播社会 新思路新方法 新语境新思路
  • 简介:中国人对死亡有着诸多忌讳,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将死亡从私人领域隔离开来,但是权力并未因死亡而停止对死者和社会进行规训,不断地将死亡拉回到公共空间。古典时期,在“家国天下”的秩序下,权力分别从“实体”的制度、法律以及从“天命观”的伦理、道德层面进入死亡,将死亡政治化,使得死亡能够在公共领域堂而皇之地呈现。现代时期,“家国天下”的秩序被破除,民族国家的观念被引入后,社会与国家成为新的两极,媒介勾连起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中国,演变出“社会媒介国家”这一新秩序。此时伦理、道德一极的死亡被科学话语、殡葬改革革除,而权力也开始从前台退场和隐藏,但权力又在媒介的遮掩下将死亡再次政治化并使死亡得以重返公共领域。

  • 标签: 家国天下 社会媒介国家 死亡政治 公共领域
  • 简介:微信是当下较为重要的社交媒介,微信广告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焦点。然而,在“技术魔弹论”为主的逻辑下,以微信为主的社交媒体广告的研究具有重技术轻用户、重精准策略轻深层逻辑的取向,从深层心理去理解用户的广告接受意愿是非常有必要但又有所欠缺的;在研究方法上,演绎推理盛行,质化与定量研究稀少。研究者通过深度访谈的定性研究发现,用户的社会存在感是其接受微信广告的关键因素,表现为:用户对社会存在感凸显的广告的追寻,对社会存在感偏差的广告的厌倦和反感;对社会存在感缺失的广告的反抗及无法反抗的无力感。

  • 标签: 社会存在感 微信广告 接受意愿 用户体验
  • 简介:作为政治信息流通、政治主体交互的主渠道,政治传播在推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建构与政治实践,同样赋予了政治传播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以新定位、新角色。政治传播只有跳出单一、单向的国家逻辑,重新审视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关系,深刻反思并系统优化作为现代国家治理术的政治宣传,着力解决政治信息单向流通、回馈乏力、传受不均等现实问题,努力构建多元、系统、现代的政治传播体系,深入推动国家与社会的协商对话,积极扩大公民政治参与,有效促进公共领域建设,才能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利益之间寻求最具优化效应的'中间点',在根本上推动以'平等对话、多元协商、社会共治'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建构。

  • 标签: 协商民主 政治传播 政治宣传 公共领域 国家治理
  • 简介:《西游记》作为我国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一直是影视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在最近30多年里,孙悟空的影视形象经历了完美之神、迷失之人、暗黑之妖三个阶段的演变,这种演变是一条但丁《神曲》式的从天堂到地狱的道路,而理想主义宏大叙事、世俗化转型、后现代魔幻则是其背后相对应的社会文化生态动因。

  • 标签: 孙悟空 影视形象 世俗化 后现代 社会文化
  • 简介: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情感转向"背景下,考察作为一种意识形式的情感在真人秀节目中是如何呈现及调适的。由于作为现代娱乐体验来源与"情感机器"的真人秀节目编制独特的"情感规则",具有公共属性的真人秀节目的情感叙事呈现独特的娱乐修辞与人文底蕴。然而,检视媒介属性、发生机制、外在作用机制等发现,从情感编码到接受链的效果显现存在不足,并造成能指与所指错位的情感传播误区。基于此,要重构现代情感的认知,提升情感的符号互动、生产反思性情感、从符号化到社会化情感转向。

  • 标签: 后情感社会 真人秀节目 情感规则 公共属性 社会化情感
  • 简介:随着大量陌生人成为微信联系人以及用户隐私担忧的增强,越来越多的用户对社交媒体产生倦怠情绪。为了解社交媒体倦怠的原因和带来的影响,研究以微信朋友圈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采集一手经验数据(N=486),从社会交往压力视角出发,基于压力源-负担-结果(SSO)框架,构建社会交往压力源、社交媒体倦怠和社交媒体不持续使用意向模型。研究发现,社交过载和信息过载压力源正向影响社交媒体倦怠,而隐私关注和消极社会比较不影响社交媒体倦怠。此外,社交过载、信息过载和隐私关注(压力源)会通过影响社交媒体倦怠(负担)进而影响社交媒体不持续使用意向(结果),社交媒体倦怠在社会交往压力源与结果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最后,社交媒体自我效能感也会影响社交媒体倦怠与社交媒体不持续使用意向的关系,在两者之间发挥着调节作用。

  • 标签: 社会交往压力 社交媒体倦怠 不持续使用意向 微信朋友圈
  • 简介:立足赋权理论视角,通过针对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网民个体的问卷调查,呈现了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网民的个体赋权现状,阐述并检验了参与式网络传播行为对个体赋权的影响。研究表明:网民个体自我、人际和社会参与三层次的赋权程度呈逐层弱化分布,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网民个体自我层次的赋权程度有显著差异。互联网使用强度和网络内容生产意愿对网民自我、人际和社会参与三层次个体赋权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不同的互联网使用需求偏好、信息处理方式和网络内容生产偏好对网民个体三层次赋权程度的影响有所差异。参与式网络传播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网民个体的赋权状态,且社会个体赋权依然受制于社会结构性因素。

  • 标签: 互联网使用 网络内容生产 个体赋权 社会经济地位
  • 简介:伴随着十九大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习热潮的到来,新闻传播学界对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理论的砥志研思也逐渐热起来。既往相近研究主要沿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与习近平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脉系而展开,但相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新闻理论的研究取向与旨趣来说,其前期成果整体上仍然存在着方法上陈旧、视野上内敛、创新性不强等问题。故而,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进行学理探讨,今后应在秉持'开放、包容、创新'等研究原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研究深度与广度,视角与视野,不断拓展新的研究方法与理论资源。

  • 标签: 中国特色新闻理论 既往研究 新时代前瞻
  • 简介:为深入了解迈克尔·舒德森的学术思想,笔者以他的新著《知情权的兴起》为出发点与他展开学术探讨,对知情权的概念做了延伸性解释,并就此书的研究方法、立场、观点提等与其进行了线上直接对话。舒德森回应称:他的'社会史'著作也可被称作'文化史'著作,因为主要是在追溯某些流行的政治、文化观念的兴起过程,《知情权的兴起》即为其一;知情权有法律和政治维度,但他视之为文化权利,因为它只是美国社会普遍认可的一种文化观念或一种文化期待,而不是一项法定权利;知情权会受到各国不同文化的影响,但未因互联网的兴起而出现重大转变;他探讨知情权的目的之一是阐释监督民主,即一种现实主义的民主观。在书写媒介社会史时,一定程度的'碎片化'无法避免,新闻传媒的作用无法准确评估,研究者不必过于在意;研究者应多关注个体和事件,应深读新闻文本和记者的书信以求新知。当下,舒德森之所以离开媒介史领域,是因为希望跳出以媒介为中心的视野,对公共领域做整体性考察。

  • 标签: 知情权 媒介社会史 文化史 文化权利 监督民主
  • 简介: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与传播,2017年12月16日,由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传播与大众化研究中心、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协同创新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与传播论坛”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马克思主义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 习近平 论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简介:伴随全球文化市场的形成,如今我们能看到不同文化语境产出的风格迥异的电视产品,其中媒介话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电视情感调解类节目为研究对象,进行话语方式的对比研究,从中外代表性节目案例中剖析节目主持人的话轮控制方式、专家团的调解策略等差异性特点,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来看文化语境及其背后的社会关系结构对节目话语在创作理念、表达方式的影响,从而探索提高改进节目主持人、专家等传播主体的话语素养,为中外节目模式互相借鉴提供可能性。

  • 标签: 情感调解类节目 电视综艺 文化语境 话语方式 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