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段毛囊移植治疗特殊部位白癜风的疗效。方法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纳入10例19 ~ 28岁稳定期白癜风患者(男4例,女6例),共26处白斑合并白发,其中18处为头皮,8处为眉部。采用毛囊单位提取法从枕部或耳后区域获取毛囊,并均分为上下两部分。患者每处白斑合并白发皮损分为2部分,上下两部分毛囊分别移植于白斑的不同区域。术后每4周随访1次,观察复色及毛发生长情况。结果12周时,移植毛囊上部26处白斑中痊愈3处,显效5处,好转12处,无效6处,有效率30.8%(8/26),且均未见毛发生长;移植毛囊下部的26处皮损中痊愈5例,显效7例,好转11例,无效3例,有效率46.2%(12/26),8处皮损出现毛发生长。移植毛囊上部组与移植毛囊下部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1.30,P = 0.25)。结论分段毛囊移植术适用于头皮和眉部白癜风合并白发的治疗。

  • 标签: 白癜风 毛囊 移植 分段毛囊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特殊部位骨样骨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预后。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骨科治疗的46例儿童骨样骨瘤分析、遴选特殊部位骨样骨瘤,分析其分布、临床特点、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41.30%为近关节的特殊部位骨样骨瘤,以松质骨型为主,滑膜炎症状明显,手术切除后症状均消失,无病理性骨折、关节畸形。结论特殊部位骨样骨瘤均位于近关节区域,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周缘骨质硬化少,但结合骨样骨瘤的临床特点、患病部位疼痛及影像学可见典型的瘤巢,对特殊部位骨样骨瘤的诊断并不困难,近关节及骨骺内骨样骨瘤瘤巢位于松质骨内,手术易刮除。

  • 标签: 骨样骨瘤 近关节 瘤巢
  • 简介:摘要在直肠癌手术过程中,肠系膜下动脉(IMA)的结扎是一关键步骤,然而关于IMA结扎部位的选择却已经争论了百年余,不论是高位结扎还是低位结扎均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在不同的时期内人们对选择何种结扎方式有着不同的意见,并且一直消长不停,现为更加明确两种结扎方式的由来以及历史衍变,本文进行溯源及阐述。

  • 标签: 直肠肿瘤 肠系膜下动脉 结扎部位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部位周围神经鞘瘤的CT、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109例不同部位的周围神经鞘瘤,总结病灶的位置及走行、形态、大小,及其CT、MRI影像学特征。结果109例患者病灶位于四肢34例,颈部21例,胸壁17例,腹膜后15例,胃壁10例,其他少见部位12例,共113个病灶。病灶以椭圆形为主(82/113),类圆形次之(27/113),边界清楚、光滑。四肢、颈部及胸壁病灶(67/75)多沿神经方向走行。四肢病灶MRI多表现为典型脂肪分离、神经出入和靶征。颈部、胸壁病灶以典型CT、MRI表现为主:均匀或欠均匀低密度/等信号,T2WI像呈靶征,增强后表现为中心逐渐强化的靶征。腹膜后、盆腔病灶则以不典型CT、MRI表现为主:多房囊状或厚壁囊状不均匀密度/信号,增强后呈多房囊状延迟强化;胃壁病灶CT多表现为均匀等密度,增强后明显延迟强化。结论不同部位的周围神经鞘瘤有相似的影像学表现,但是每个部位肿瘤根据所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不同表现有所差异,认识其CT、MRI影像学特征,有助于术前正确诊断。

  • 标签: 周围神经鞘瘤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测定竹节参根、茎、叶中竹节参皂苷Ⅳa含量,挖掘其开发价值。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竹节参根、茎、叶中竹节参皂苷Ⅳa含量,色谱柱为Inertsil ODS(4.6 mm×150 mm,5 µm),乙腈-0.2%磷酸(35∶65)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柱温35 ℃,检测波长210 nm。结果竹节参皂苷Ⅳa在1~10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5),竹节参根、茎、叶中竹节参皂苷Ⅳa含量分别为2.169%、0.269%、0.169%。结论竹节参根、茎、叶中均含有竹节参皂苷Ⅳa,以根中含量最高,茎中次之,叶中最少;根可作为其药用部位,茎和叶也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 标签: 竹节参 竹节参皂苷Ⅳa 药用部位 含量测定(中药) 高效液相色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同期肢体多关节部位瘢痕挛缩畸形整复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8年6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针对24例患者同一肢体多关节部位瘢痕挛缩畸形进行同期手术整复,其中男16例、女8例,年龄3~42岁;上肢15例、下肢9例;一次手术整复腋窝和肘部瘢痕挛缩3例,肘窝和腕掌侧瘢痕挛缩4例,肘窝和手部瘢痕挛缩5例,腕掌侧、手掌和手指掌侧瘢痕挛缩3例,腹股沟和膝内侧瘢痕挛缩2例,腘窝和踝后瘢痕挛缩1例,踝前和足背瘢痕挛缩6例。多关节部位瘢痕挛缩松解后,皮肤缺损面积140~580 cm2,采用自体全厚皮移植修复7例,自体中厚皮移植修复4例,自体全厚皮移植联合局部皮瓣改形修复9例,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自体薄皮片移植修复4例。术后采取综合康复措施,观察所有皮片成活情况;术后6个月~8年随访患肢功能,其中上肢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下肢术后检查关节活动度以及行走和下蹲功能,并记录患肢挛缩复发再次手术情况。结果22例患者植皮术后皮片全部成活;2例患者全厚皮小块坏死,其中1例患者创面经清创植皮后修复,1例患者创面经换药后愈合。各整复关节处瘢痕挛缩畸形完全或基本纠正。随访6~96个月,15例上肢瘢痕挛缩患者功能评定优12例、良3例;9例下肢瘢痕挛缩患者中除1例3岁患儿因膝内侧瘢痕挛缩复发5年后再次行手术松解植皮外,其余8例患者整复术后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效果较佳。结论同一肢体多关节部位连续性瘢痕挛缩畸形,采取同期手术松解植皮整复,可减少手术次数、获得较佳手术效果。

  • 标签: 四肢 瘢痕 外科,整形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HPLC法测定雷公藤根不同部位中雷公藤甲素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色谱柱为Agilent Technologies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乙腈-水(33∶67)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柱温30 ℃,进样量20 μl,在波长218 nm处检测雷公藤甲素。结果雷公藤甲素在0.204~2.040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3.35%,RSD为1.56%(n=6)。雷公藤根木质部雷公藤甲素含量大于皮部。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准确,可用于测定雷公藤根中雷公藤甲素的含量。

  • 标签: 雷公藤甲素 含量测定(中药) 木质部 皮部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标记方法下手术部位皮肤消毒的效果。方法2015年6月—2018年8月选择健康志愿者200名在某医院手术室采集样本。采用自身配对设计,在每名志愿者上腹部设立空白对照A区,另用灭菌记号笔按B、C、D、E区进行标记,其中B、C区直接在腹部皮肤标记划线(B区划实线,C区划虚线),D、E区先消毒皮肤后作标记划线(D区划实线,E区划虚线)。消毒后分别在A、B、C、D、E区采集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检测消毒效果。结果200名健康志愿者共采集到1 000份样本,其中细菌培养阳性39份,阳性样本检出的菌落数为1~6 cfu/cm2;划实线标记区的皮肤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划虚线区,不同分区的标本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51.87,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先划线后消毒的B、C区与A区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0.05、9.09;P<0.05);而先消毒后划线的D、E区与A区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区的细菌检出率高于C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7,P<0.05);D区的细菌检出率高于E区,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手术部位皮肤进行标记、消毒会对皮肤消毒效果产生影响,建议手术部位皮肤先消毒、后标记,并采用虚线进行标记的方法。

  • 标签: 消毒 手术部位 皮肤标记 细菌培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治疗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2016年9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2例,采用先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术,2~3 d后再行宫腔镜下妊娠病灶电切术。对照组26例,直接行宫腔镜下妊娠病灶电切术。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失败2例(均为Ⅲ型),其中1例联合腹腔镜行妊娠病灶清除术,1例转行经阴道病灶清除术。对照组失败6例(Ⅰ型1例,Ⅱ型4例,Ⅲ型1例),其中3例术中急诊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其后行宫腔镜手术,2例联合腹腔镜行妊娠病灶清除术,1例Ⅲ型术中出现难以控制的大出血,立即转行开腹手术。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成功率、住院时间、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恢复正常时间、月经来潮时间、术后阴道出血量、术后阴道出血时间分别为(17.09±3.62)min、(32.6±5.6)mL、95.2%(40/42)、(4.76±1.63)d、(18.00±6.62)d、(30.28±4.23)d、(32.75±8.32)mL、(3.26±1.06)d,对照组分别为(49.51±3.41)min、(60.3±13.6)mL、76.9%(20/26)、(7.23±1.96)d、(22.00±6.91)d、(36.41±7.62)d、(46.23±11.73)mL、(6.42±2.45)d,两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68、14.09,χ2=5.189,t=5.62、2.30、4.27、5.54、7.35,均P<0.05)。结论双侧子宫动脉栓塞联合宫腔镜治疗剖宫产瘢痕部位妊娠成功率较高,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Ⅰ型与Ⅱ型瘢痕妊娠。

  • 标签: 妊娠,异位 栓塞,治疗性 子宫动脉栓塞术 宫腔镜检查 剖宫产术 瘢痕 产科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体断层瘢痕组织复合皮修复儿童功能部位瘢痕挛缩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患儿共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3~10岁,均为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就诊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的烧伤后瘢痕挛缩畸形患儿。瘢痕挛缩畸形部位分别位于腋部、肘部、腘窝及躯干等14处。其中腋部瘢痕黏连挛缩导致肩关节上举角度仅为30°~60°;肘部瘢痕挛缩导致肘关节伸直角度仅为45°~90°;腘窝瘢痕导致膝关节伸直角度仅为95°~110°,侧胸腹部瘢痕挛缩致同侧乳头下移5 cm,伴站立位中线向患侧屈曲约20°。术中彻底松解瘢痕挛缩,恢复关节活动度,复位移位器官,并形成继发创面,范围5 cm×10 cm~11 cm×20 cm。选取其他瘢痕区域作为供区,其中背部8处,大腿6处。用鼓式取皮机或电动(气动)取皮机先切取厚层瘢痕皮,再以0.5 mm厚度切取自体断层瘢痕组织,按1∶1比例制备网状瘢痕支架,其上覆盖取自头部的刃厚皮片,形成自体断层瘢痕组织复合皮,植于瘢痕挛缩松解后继发创面。切取的瘢痕表皮回植原瘢痕供区。供、受区均常规加压包扎,7~10 d后更换敷料,查看皮片成活情况并进行随访观察。结果12例患儿共移植14块自体断层瘢痕组织复合皮,所制备的复合皮均与瘢痕松解后继发创面大小、形状一致,其中12块皮片成活良好,2处因局部感染导致部分皮片坏死,经换药后治愈。随访2~24个月,自体断层瘢痕组织复合皮术区外观满意,腋部、肘部、腘窝等关节均充分松解,肩关节挛缩患者术后上举达150°~170°;肘关节挛缩患者均可基本伸直,达170°~180°;膝关节挛缩患者可完全伸直,达180°;侧胸腹部瘢痕挛缩松解后患侧乳头恢复正常位置,站立位中线基本正常。14块瘢痕表皮回植区皮片均成活良好,外观与术前无明显区别。头部供皮区愈合良好,无瘢痕形成及脱发现象。结论自体断层瘢痕组织复合皮修复儿童功能部位瘢痕挛缩畸形效果较好,为儿童深度烧伤后遗畸形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新手段。

  • 标签: 儿童 烧伤 瘢痕 复合皮 移植
  • 简介:摘要强迫症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病程迁延,且难以治愈的精神障碍。强迫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但部分患者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经颅磁刺激是一种无创的神经刺激技术,目前在神经精神疾病有着广泛的应用。经颅磁刺激治疗强迫症的应用正逐渐增多。目前国内外已有研究报道经颅磁刺激能改善强迫症症状并有助于提高其认知功能,但研究的刺激部位、刺激参数、样本大小和刺激时间长短不同,报告的临床疗效多不一致。特别是近几年来,关于强迫症的经颅磁刺激研究在靶点选择、刺激序列、刺激方式等方面有了进一步的探索。重点关注不同的刺激部位对治疗强迫症的临床疗效,为强迫症的进一步干预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强迫症 经颅磁刺激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烧伤瘢痕患者由于体表皮肤受损,瘢痕增生、挛缩,导致瘢痕部位可供输液的外周静脉数量少,条件差,护士静脉穿刺的难度较大。本文从外周静脉留置针在烧伤患者的临床应用,做好瘢痕部位血管选择,静脉留置针的穿刺、固定与维护以及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更好地保护瘢痕患者有限的外周静脉血管,提高烧伤瘢痕患者静脉输液的整体护理服务质量提供依据。

  • 标签: 综述 烧伤 瘢痕 输注,静脉内 静脉留置针
  • 简介:摘要特络细胞(Telocytes,TC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间质细胞,其有小胞体和1~5个(2~3个常见)极长而薄的细胞突起(Telopodes,Tps)。TCs存在于多种器官与组织中,其特殊的形态结构和组织分布特征与器官或组织的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有关。迄今为止,在肾、膀胱、输尿管、尿道等组织中也发现TCs,其可通过Tps在间质空间形成错综复杂的3D网络,使TCs与其他细胞相联系,并可通过释放信号分子,向邻近细胞传递化学信号;TCs还可能具有干细胞潜能,或为干细胞的支持细胞。TCs可能在维持泌尿系统生理稳态和促进器官再生方面有巨大潜能。

  • 标签: 再生医学 特络细胞 泌尿系统 细胞外囊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中心新生儿外科手术部位感染(neonatal surgical site infections, NSSI)的可能危险因素以及感染菌源谱及敏感药物的应用。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外科自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行新生儿期外科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按有无发生切口部位感染,将患儿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比分析两组患儿分娩方式、有无早产、性别、出生体重、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切口类型等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按发生感染的伤口类型不同,对比分析不同类型患儿发生率。所有NSSI病例常规行伤口脓液培养及细菌药敏试验,搜集相关信息,对NSSI感染菌源谱和敏感药物进行分析。结果10年期间共收治新生儿外科手术患儿1 133例。其中,男654例,女479例;平均年龄4.12 d。其中有42例(3.7%)发生NSSI(感染组),伤口感染临床表现时间5.8 d(范围2~13 d),住院平均时间41.9d(范围18~180 d),早产低体重儿感染4例(0.35%)。NSSI与性别、出生体重、分娩方式无关,而与伤口类型明显有关(P=0.001)。NSSI病儿伤口脓液培养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中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及大肠埃希菌居多,分别为16例(35%)、11例(24%)和10例(22%)。革兰氏阳性菌则以屎肠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多见,分别为9例(47%)、4例(21%)和3例(16%)。革兰氏阴性菌的敏感药物以阿米卡星35例(83%)、妥布霉素25例(60%)和庆大霉素25例(60%)多见,而革兰氏阳性菌则以利奈唑胺17例(89%)、万古霉素16例(84%)和替加环素12例(63%)多见。结论伤口类型是NSSI相关危险因素,特别是胃肠造口手术部位。感染部位脓液培养结果均呈阳性,以革兰氏阴性菌居多。

  • 标签: 新生儿 伤口感染 危险因素 细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放大内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活检部位的引导价值。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吉林省人民医院内镜中心接受胃镜检查,可疑诊断为CAG的1 145例患者,其中行FICE放大内镜检查者528例(FICE组),普通内镜检查者617例(普通内镜组)。内镜下对胃黏膜进行仔细观察,同时取组织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病理组织学结果证实,FICE组CAG诊断的符合率为98.9%,明显优于普通内镜组的90.0%(P<0.05)。结论FICE放大内镜可以仔细观察胃黏膜表面微细结构及毛细血管形态,对活检部位引导性价值高于普通内镜,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 标签: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 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前结核病有复燃趋势,高龄老年人成为结核病的易感人群。近期我科成功救治高龄多部位复发性结核病一例,本例为80岁女性患者,以高热、气短入院,乙型流感病毒咽拭子检测阳性,但病毒感染控制后患者仍反复发热;多项肿瘤标记物升高,肺CT显示肺内渗出及粟粒性结节呈加重趋势,颅内多发病变伴强化,胸椎旁占位并有脊髓受压表现,存在多系统受累。试验性抗结核治疗后,患者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均好转。

  • 标签: 结核 结核分枝杆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多模态神经影像的虚拟现实技术在中央区及其毗邻部位脑肿瘤术前计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8年4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6例中央区及其毗邻部位脑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3.0T的MRI扫描,并利用Iplan软件将多模态影像配准融合并重建出三维虚拟现实模型,然后根据虚拟现实模型对肿瘤与功能区的关系及肿瘤周围的血管分布情况进行评估,最后与术中所见进行对比分析。36例肿瘤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术后行影像学随访。结果3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虚拟现实模型的重建,利用虚拟现实模型对脑功能区、肿瘤与功能区之间关系及脑表面血管的分布进行初步辨认,灵敏度为94.4%(34/36)。36例患者中,18例胶质瘤全切除16例,次全切除2例;10例脑膜瘤全切除9例,次全切除1例;5例海绵状血管畸形、2例转移瘤及1例淋巴瘤均全切除。术后3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一侧肢体活动障碍,其中2例3个月后恢复正常;1例术后出现短暂性语言障碍,1周后恢复正常。所有患者的随访时间为(20.2±5.4)个月(10~38个月),其中有3例患者在随访过程中肿瘤复发。结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有助于在术前对于肿瘤与功能区的关系及肿瘤附近血管的走行作出准确的评估,有助于完善术前计划,提高肿瘤的全切除率,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脑肿瘤 显微外科手术 中央区 虚拟现实技术 多模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动脉栓塞术(TACE)联合射频消融术(RFA)对高危部位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年4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100例高危部位原发性肝癌患者资料,根据不同疗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TACE组患者采用TACE术进行治疗,联合组患者采用TACE术联合RFA术进行治疗。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分析,两组患者近期疗效、1年内生存率和术后并发症采用χ2检验,两组患者的甲胎蛋白(AFP)和体力状况评分(KPS)指标采用(±s)表示,独立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联合组患者近期疗效高于TACE组(P<0.05);联合组患者1年生存率为77.9%高于TACE组1年生存率54.6%(P<0.05);术前,两组患者的AFP数值和KPS数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联合组患者的AFP数值低于TACE组(P<0.05),但KPS数值高于TACE组(P<0.05);联合组患者腹痛的不良反应率高于TACE组(P<0.05),但其他各项不良反应均低于TACE组(P<0.05)。结论TACE术联合RFA术对高危部位原发性肝癌的近期疗效比单纯TACE术要好,患者的生存期有所延长,联合术对不能实施手术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有着很好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癌,肝细胞 肝切除术 消融技术 经肝动脉栓塞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部位胃肠道穿孔所致脓毒性休克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消化道穿孔致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入重症监护病房(ICU)24 h内降钙素原(PCT)、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入ICU 72 h腹水培养结果,ICU住院期间去甲肾上腺素(NE)使用最大剂量和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急性肾损伤(AKI)发生情况及需要行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情况,以及28 d预后等。以屈氏韧带为界,将胃、十二指肠穿孔者纳入上消化道组,将空肠、回肠、阑尾、结肠及直肠穿孔者纳入下消化道组,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特征。结果上消化道穿孔致脓毒性休克33例,下消化道穿孔致脓毒性休克30例。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消化道组腹水培养病原菌主要为白假丝酵母菌(45.5%)、屎肠球菌(18.2%)及大肠埃希菌(18.2%);下消化道组大肠埃希菌(46.2%)及屎肠球菌(30.8%)为主要致病菌。上消化道组与下消化道组在PCT、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NE最大剂量及使用时间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CT(μg/L):17.69(3.83,26.62)比32.82(4.21,100.00),ICU住院时间(h):149.0(102.5,302.0)比115.5(30.8,214.5),机械通气时间(h):106.0(41.5,183.0)比57.5(25.0,122.3),NE最大剂量(μg·kg-1·min-1):1.2(0.5,2.0)比0.7(0.5,1.2),NE总使用时间(h):72.0(21.0,145.0)比26.5(18.0,80.5),均P<0.05〕,而APACHEⅡ和SOF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30.0(24.5,35.0)比28.0(25.0,33.5),10.67±4.14比9.50±3.33,均P>0.05〕。与下消化道组比较,上消化道组患者更易发生AKI(78.8%比53.3%,P<0.05)以及需要接受CRRT治疗(39.4%比16.7%,P<0.05),但28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9.4%比43.3%,P>0.05)。结论不同部位胃肠道穿孔所致脓毒性休克的病原菌、病情严重程度、ICU住院时间等特征不尽相同。上消化道穿孔致脓毒性休克患者更常见真菌感染,休克程度更重,更易发生AKI及需要CRRT治疗,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也更长;而下消化道穿孔致脓毒性休克患者的PCT升高更明显。

  • 标签: 胃肠道穿孔 脓毒性休克 溃疡 肠道肿瘤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