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3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队列研究是探索病因和疾病防治知识发现的最有效工具之一。队列研究在我国已有60余年的工作基础,尤其自2016年科技部首次对队列研究专门立项以来,我国队列研究的种类和数量急剧增加。现代队列研究需要在经典的队列研究设计原则基础上,充分应用现代多学科资源和技术方法,以使暴露与结局关联分析和病因推断更加系统和精准。本文介绍了京津冀自然人群队列研究设计的理念、研究进展和挑战,以及在实施中应对的关键问题,可为国内队列研究及其随访机制建设提供参考。

  • 标签: 京津冀 自然人群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首位儿童性致盲眼病,筛查出有致盲危险的严重ROP患儿并及时处置是ROP防治的重点。然而,大约有70%以上的患儿病变会自然退行,无需治疗。全面深入了解ROP自然退行的特征,有助于加深对其自然病程的了解,并为制定ROP筛查和防治策略提供参考。本文旨在对ROP自然退行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退行时程、相关影响因素及视功能情况等进行系统性总结。(中华眼科杂志,2021:57:150-155)

  • 标签: 早产儿视网膜病 视敏度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Perthes病患儿早期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的病程演变,探讨早期手术治疗Perthes病的意义。方法收集自1997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67例Perthes病患儿资料,分为手术组(35例)和保守组(32例)。手术组35例,男32例,女3例,年龄(8.3±1.0)岁(范围7.0~11.8岁),左侧21例,右侧14例;保守组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8.4±1.4)岁(范围7.1~12.0岁),左侧22例,右侧10例。每3个月摄取骨盆正位及蛙式位X线片,参照改良Waldenström分期评估Perthes病的病程演变,在系列观察未发现改良WaldenströmⅡb期视为跳过碎裂期。在愈合期后的骨盆正位及蛙式位X线片根据Stulburg分级评估结果,并且测量患侧与健侧干骺端宽度比值和股骨头骺高度比值。结果35例手术组进入Ⅲa期所需时间(0.58±0.33)年(范围0.1~1.5年),32例保守组(0.96±0.30)年(范围0.4~1.8年),进入修复期所需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59,P<0.05);手术组病程跳过碎裂期共11例(31%),保守组5例(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626,P<0.05);手术组干骺端患侧与健侧比为108.0%±6.0%(范围101%~123%),保守组115.8%±11.2%(范围101%~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50,P<0.05)。手术组股骨头骺高度患侧与健侧比为82.5%±8.2%(范围61%~96%),保守组74.7%±1.3%(范围3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1,P<0.05)。手术组改良Stulberg分级为Ⅰ类髋关节29髋,Ⅱ类髋关节6髋,Ⅲ类髋关节0髋;保守组Ⅰ类髋关节16髋,Ⅱ类髋关节10髋,Ⅲ类髋关节6髋。两者进入Ⅳ期后Stulberg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86,P<0.05)。结论早期手术改变了Perthes病的自然演变,早期手术治疗缩短Perthes病碎裂期病程,使其更早进入修复期,并且有机会跳过碎裂晚期,改变其自然病程,愈合后股骨近端形态改变更接近正常。

  • 标签: 累-卡-佩三氏病 股骨头 儿童 对比研究 X线透视检查
  • 简介:摘要不断的发现和发明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经之路,但是关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谁更重要这一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本文站在自然科学的角度,从发现和发明的定义和相互关系、诺贝尔奖的发现和发明观、发现到发明再到理论的循环过程以及发现权与发明权归属等四个方面,比较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对自然科学的推进作用。该文着重统计了1901年至2019年的334项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的内容特点,发现大多诺贝尔奖颁发给了自然发现,尤其是90.9%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颁发给了相关科学发现。希望广大自然科学工作者们,要注重原始发现这个"源头活水",要有质疑精神,要敢于发现,更要有追根溯源的魄力和耐心,只要这样才能发现被遮盖的"事物本源"。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自然分娩失败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郑州仁济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02例行阴道分娩试产的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年龄(28.76±2.41)岁,年龄范围为23~35岁。记录产妇的年龄、产前体质量指数(BMI)、孕周、孕次、瘢痕厚度、距离前次剖宫产手术的时间、合并前置胎盘情况,分析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自然分娩失败的影响因素。结果自然分娩成功者79例,失败者23例。根据自然分娩是否成功将所有产妇分为成功组与失败组。失败组产妇产前BMI[(31.12±1.26)kg/m2]高于成功组[(27.25±1.35)kg/m2、距离前次剖宫产手术的时间[(18.64±3.73)个月]少于成功组(25.84±5.18)个月],合并前置胎盘的比例[78.3%(18/23)]高于成功组[24.1%(19/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产前BMI偏高、合并前置胎盘是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自然分娩成功的危险因素(OR>1,P<0.05),距离前次剖宫产手术的时间偏长是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自然分娩成功的保护因素(OR<1,P<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产妇自然分娩失败与产前BMI、距离前次剖宫产手术的时间及前置胎盘密切相关。

  • 标签: 瘢痕子宫 再次妊娠 自然分娩 体质量指数 前置胎盘
  • 简介:摘要反复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解剖异常、免疫失调、内分泌紊乱、感染或血栓、染色体异常及基因多态性等有关。目前男性配偶对RSA的影响机制也开展了很多研究,本文主要从男性遗传物质异常方面归纳了对RSA的作用,有助于对流产病因的综合诊断以及遗传咨询。

  • 标签: 自然流产 染色体异常 sSMC 多态性 表观遗传学
  • 简介:摘要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CM)是神经外科少见疾病,约占颅内CM的4%~35%,最常见于脑桥,高发于30~40岁,也可见于儿童。其发病与CCM1、CCM2及CCM3基因的缺失性突变、静脉血管异常等相关。出血风险较其他部位的CM更高。研究发现,病灶位置深在、出血史、女性等均为脑干CM出血的危险因素。目前,该病治疗方式的选择仍存在争议。本文针对脑干CM的自然史及其诊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CM)是神经外科少见疾病,约占颅内CM的4%~35%,最常见于脑桥,高发于30~40岁,也可见于儿童。其发病与CCM1、CCM2及CCM3基因的缺失性突变、静脉血管异常等相关。出血风险较其他部位的CM更高。研究发现,病灶位置深在、出血史、女性等均为脑干CM出血的危险因素。目前,该病治疗方式的选择仍存在争议。本文针对脑干CM的自然史及其诊治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仿生学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诞生,其内容主要是模仿生物的特点从工程学角度设计机械或设备,解决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一系列需求。仿生学在军事、医学等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笔者在对仿生学、医学仿生学、骨科仿生治疗理念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提出脊柱创伤仿生治疗学(STBT)这一新理念,并对其概念和内涵进行阐述,为攻克脊柱创伤治疗难题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脊柱损伤 仿生学 治疗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缺氧缺血(HI)自我复苏的新生SD大鼠模型外周血微小RNA(miRNA)指标。方法3只孕鼠所产幼鼠按窝别分为3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HI组,C组备用。采用高通量深度测序方法比较对照组和HI组新生4日龄SD大鼠外周血中miRNA的表达谱。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这些差异表达的miRNA。采用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学百科全书(KEGG)分析方法预测相关的细胞信号通路和功能。通过miRBD预测miRNA及与缺氧缺血性脑病(HIBD)相关的靶基因。应用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结果经外周血深度测序后可得到成熟miRNA序列为1 049种。A组miRNA种类为525种;HI组miRNA种类为524种;其中A组有27种miRNA与HI组存在差异,且2组间miRNA种类呈高度相关。HI新生大鼠外周血中有38个miRNA表达异常,并存在显著差异表达(2-ΔΔCt值>2.5,P< 0.05),其中21个miRNA显著过表达,17个显著低表达。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GO分析显示这些差异的miRNA与谷氨酸能突触通路、髓鞘脂类代谢、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和血管上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与缺氧/缺血诱导的脑损伤有关,并且过度活化。2组间幼鼠脑组织未见皮质及胼胝体下白质病变、脑室扩大、灰质神经元排列紊乱和明显凋亡。结论HI自然复苏模型大鼠外周血中miRNA差异表达提示,miRNA对缺氧缺血有积极的应答。存在高度显著差异的miR-200家族、miR-471家族、miR-429、miR-216和miR-871,与神经系统损伤分子生物学机制有关,有望成为HIBD或HI新的生物学诊断指标,对HI新的治疗靶点的研究探索是有益的。

  • 标签: 微小RNA 二代深度测序 缺氧缺血 早产
  • 作者: 苏红 韩冰 陈贵 许天民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8-14
  • 出处:《中华口腔正畸学杂志》 2021年第01期
  • 机构: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第一门诊部,北京 100034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正畸科,北京 100081 口腔数字化医疗技术和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口腔数字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1
  • 简介:摘要目的探寻未经治疗状态下错患者上颌第一磨牙倾斜度(UM/PP)自然代偿的最主要因素。方法共纳入1403例患者,涉及36个变量,以UM/PP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相应的变量影响权重解释模型。结果治疗前上颌第一磨牙近远中倾斜度的回归模型纳入16个有意义的变量,包括年龄、是否双颌前突、安氏分类、垂直骨型、覆覆盖以及部分头影测量变量等,可解释56.5%的变异。排名前三位的影响因素分别为SNB角(Beta值0.690),下颌第一磨牙萌出高度(Beta值0.481)及上颌第一磨牙萌出高度(Beta值0.423)。结论自然发育状态UM/PP影响因素回归模型中,SNB角、下颌第一磨牙萌出高度和上颌第一磨牙萌出高度是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中SNB角对UM/PP影响最大,下颌越后缩,上颌第一磨牙越代偿性后倾。

  • 标签: 上颌第一磨牙倾斜度 自然代偿 影响因素 下颌后缩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导乐陪伴联合分娩镇痛对初产妇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收治的20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实施分娩镇痛,依据是否实施导乐分娩分成导乐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无导乐分娩),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和χ2检验,比较两组产妇的产程及分娩结局。结果导乐组自然分娩率为76%(76/100),明显高于对照组[61%(61/1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4,P=0.022)。导乐组第一、二、三产程时间分别为(8.35±3.59)、(1.07±0.26)、(0.54±0.19) h,对照组分别为(10.94±4.76)、(1.86±0.63)、(0.78±0.21) h,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354,P=0.016;t=5.312,P=0.042;t=8.169,P=0.039)。导乐组及对照组新生儿窒息率分别为1%(1/100)、3%(3/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1)。导乐组及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3/100)、10%(10/100),产后尿潴留发生率分别为0(0/100)、6%(6/100),新生儿早吸吮成功率分别为98%(98/100)及90%(90/10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45、0.029、0.017)。导乐组的住院时间为(3.17±0.85) d,明显短于对照组(5.64±1.29)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59,P=0.031)。导乐组患者产后2 h视觉模拟疼痛评分为(3.49±0.98)分,明显低于对照组(5.82±1.0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327,P<0.001)。结论导乐分娩联合分娩镇痛能有效减轻宫缩疼痛,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有助于提高产科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值得在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推广。

  • 标签: 导乐分娩 产程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但其自然病程和治疗管理尚未得到国际指南和会议共识的明确建议。既往研究表明PVT可自发再通,而抗凝治疗明显有利于PVT的再通。由于肝硬化患者本身存在凝血功能受损和门静脉高压带来的出血风险,目前对于肝硬化患者PVT的抗凝治疗存在争议。然而,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抗凝治疗对肝硬化伴PVT患者是安全的,且有利于血栓再通。现基于肝硬化患者PVT的自然病程和抗凝与止血平衡,对肝硬化伴PVT抗凝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肝硬化 门静脉血栓形成 血栓再通 抗凝治疗 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视角回顾我国老年医学科研发展进程,为未来学科发展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利用2008—2017年老年医学领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资料,统计描述项目数量与构成、资助金额、依托单位等基本情况,并分析整体变化趋势,利用词频分析汇总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问题。结果2008—2017年老年医学领域累计立项总数为446项,立项数量和资助金额均呈增长趋势;项目类型逐渐丰富,结构不断优化,2014年以后每年立项的基金类型均包括6种或以上,且各类重大项目均实现突破;华东地区的立项数量和资助金额始终处于第1位;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是立项水平最高的3个省市,立项数量和资助金额占比均超过全国的10%;此期间获批立项的依托单位共114个,其中74个单位的立项数量为2项或以上;词频分析中,衰老(229次)、细胞(161次)和蛋白(120次)是频次最高的3个关键词。结论我国老年医学领域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立项数量和水平上均显著提升,但在医学科学部中的占比始终偏低;项目的地区和机构分布不均衡,存在以优势学科单位为中心的聚集现象;基础类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主要类型;衰老机制研究是老年医学领域的核心内容。

  • 标签: 老年医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学科发展
  • 简介:摘要多数遗传性视网膜疾病(IRDs)可造成永久性视功能严重损害且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2017年全球首个IRDs的基因治疗药物Luxturna获得美国FDA批准,为该类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IRDs发病早、患者数量相对少,以往对自然病程的认识有限。IRDs的基因治疗研究必须基于对疾病发病机制、自然病程的深入认识,对基因疗法实施最佳"治疗窗"的选择是治疗成功的前提。目前,用于基因治疗的主要基因传递载体为重组病毒载体,其组织免疫原性、成瘤性及其与宿主细胞整合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决定了治疗的结局,故亟待建立IRDs基因疗法的临床评价技术。眼科疾病的基因疗法还涉及法律法规、伦理道德、产品流程、人种和地域环境、疾病进展过程、基因突变种类、患者获益和风险比等多种因素的考量。因此,充分考虑IRDs人群的需求,尤其是儿童患者的特殊性,积极开展我国IRDs的自然病程研究,对于科学、规范地开展基因治疗临床试验、有效确立基因治疗临床研究的终点结局指标、遵循国际规范的伦理准则都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基因疗法 遗传性视网膜疾病 自然病程 病毒载体 伦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自然杀伤T细胞在急性肾损伤小鼠肾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C57BL/6小鼠24只,8~10周龄,体重20~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6):对照组(C组)、急性肾损伤组(A组)、对照组+CD1d抗体组(C-MA组)和急性肾损伤+CD1d抗体组(A-MA组)。腹腔注射叶酸250 mg/kg制备急性肾损伤小鼠肾纤维化模型。C组尾静脉注射同型对照抗体20 mg/kg;AKI组造模前24 h时尾静脉注射同型对照抗体20 mg/kg;C-MA组尾静脉注射CD1d单克隆抗体20 mg/kg;A-MA组造模前24 h时尾静脉注射CD1d单克隆抗体20 mg/kg。注射叶酸后第14天时,眼球取血标本,检测血清BUN和Cr的浓度,然后处死小鼠,取肾组织,分别行天狼星红染色和HE染色,测定肾纤维化面积,并行肾损伤评分;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肾组织纤连蛋白(FN)、Ⅰ型胶原蛋白(Col-Ⅰ)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RT-PCR法检测肾组织IL-4、IL-13、精氨酸酶-1(Arg-1)和发现炎症区域1(FIZZ1)的mRNA表达。结果与C组比较,A组和A-MA组血清BUN、Cr浓度和肾损伤评分升高,肾纤维化面积增加,肾组织FN、Col-Ⅰ和α-SMA表达和IL-4、IL-13、Arg-1、FIZZ1的mRNA表达上调(P<0.05),C-MA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A-MA组血清BUN、Cr浓度和肾损伤评分降低,肾纤维化面积降低,肾组织FN、Col-Ⅰ和α-SMA表达和IL-4、IL-13、Arg-1、FIZZ1的mRNA表达下调(P<0.05)。结论自然杀伤T细胞激活参与了急性肾损伤小鼠肾纤维化的过程,其机制可能与促进Th2细胞因子释放,进而促进巨噬细胞M2极化有关。

  • 标签: 自然杀伤T细胞 急性肾损伤 纤维化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