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报道1例肺动脉肉瘤合并原发结肠腺癌的老年男性患者资料,患者主要表现为活动后气促和双下肢浮肿,于外院诊断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压,但抗凝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最终通过EBUS-TBNA和肠镜活检确诊为肺动脉肉瘤及结肠腺癌。通过对本例资料及相关文献进行汇总分析,以期提高对此类患者的认识。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龚亮 孙崟 常晓燕 费贵军 赵林 吴东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24
  • 出处:《中华消化杂志》 2021年第10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 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病理科 100730,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肿瘤内科 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 100730
  • 简介:摘要肠套叠指近端一部分肠管及其肠系膜套入邻近的远端肠管内,导致机械性肠梗阻的一种疾病。成人妊娠合并肠套叠极为罕见,且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容易被误诊和漏诊。现报告1例以腹痛、腹泻、便血和产后肠梗阻为表现的妊娠期肠套叠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情况。

  • 标签: 肠套叠 妊娠 肠梗阻 结肠肿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结肠腺癌中微小RNA(microRNA,miR)-134-5p的表达,分析其与细胞增殖的关联性,探讨其与肝转移的关系。方法2013年4月至2014年8月,收集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确诊为结肠腺癌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共69例作为研究对象,选取肿瘤组织作为观察组,选取距肿瘤的边缘>5 cm的正常结肠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二组中miR-134-5p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观察组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miR-134-5p在观察组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1.15±0.38比1.55±0.42,t=6.67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R-134-5p的表达在不同肿物最大径(1.01±0.26比1.35±0.25,χ2=3.110,P<0.05)、有无脉管累犯(0.85±0.25比1.32±0.27,χ2=4.990,P<0.05)、不同浸润深度(1.02±0.30比1.35±0.31,χ2=3.040,P<0.05)、有无淋巴结转移(0.95±0.22比1.28±0.40,χ2=3.540,P<0.05)和不同TNM分期(0.98±0.29比1.36±0.28,χ2=3.980,P<0.05)的分组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miR-134-5p与PCNA呈负相关(r=-0.560,P<0.05)。随访中肝转移者miR-134-5p的表达低于无肝转移者(0.78±0.11比1.44±0.32,t=6.950,P<0.05),随访显示miR-134-5p的表达与生存时间相关(χ2=4.330,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iR-134-5p在结肠腺癌组织中低表达,对肿瘤的形成和进展有重要作用,miR-134-5p异常表达时可能对细胞增殖有促进作用。miR-134-5p的表达可能与预后有关。

  • 标签: 结肠腺癌 微小RNA 增殖 肝转移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肠腺癌组织中DNA结合/分化抑制蛋白2(inhibitor of DNA binding2,ID-2)与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1月至2015年9月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确诊的67例结肠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根治术,以肿瘤组织作为观察组,以距肿物边缘>3 cm处的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标本组织中ID-2及癌组织中Ki67的表达。构建过表达ID-2结肠癌SW480细胞系,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应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ID-2和Ki67的相关性,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Log-rank检验分析ID-2的表达对判断结肠腺癌预后的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ID-2的阳性率49.3%(33/67),高于对照组的9.0%(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927,P<0.05)。观察组患者癌组织中ID-2的表达在不同浸润深度[浆膜及以外为68.7%(22/32),未及浆膜为31.4%(11/35)]、分化程度[低分化为80.0%(8/10),中分化为57.9%(11/19),高分化为36.8%(14/38)]、临床分期[Ⅲ、Ⅳ期为64.3%(18/28),Ⅰ、Ⅱ期为38.5%(15/39)]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有为70.8%(17/24),无为37.2%(16/43)]、癌栓[有为75.0%(12/16),无为41.2%(21/51)]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311、4.023、4.349、6.967、5.575,P均<0.05)。ID-2与Ki67呈正相关性(r=0.65,P<0.05)。生存分析显示结肠腺癌中ID-2的表达与患者的预后有关(χ2=5.29,P=0.013)。相对于空载体转染组和空白对照组,过表达ID-2结肠癌细胞中PCNA表达升高(P<0.05),细胞活性升高(P<0.05)。结论ID-2在结肠腺癌中高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相关,ID-2异常表达可能对增殖有一定调节作用。

  • 标签: 结肠腺癌 DNA结合/分化抑制蛋白2 增殖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在侵袭转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于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手术切除肺癌组织及其对应的癌旁组织180例,构建组织微阵列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组织中MACC1与β-连环蛋白(β-catenin)的表达情况。采用慢病毒介导的小干扰RNA(siRNA)下调MACC1在A549细胞中的表达,分为对照组、慢病毒空载体组和敲低组。构建短发卡RNA(shRNA)质粒实现MACC1-shRNA干扰质粒后慢病毒感染H1299细胞(购自美国ATCC公司)使MACC1基因的沉默,分为质粒转染组与慢病毒空载体组,采用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EdU)法、Transwell小室实验、划痕试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能力、侵袭性和迁移性。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显示肺腺癌组织中MACC1与β-catenin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397,P<0.05);慢病毒介导A549细胞MACC1下调后引起β-catenin表达下降[对照组(0.83±0.04)比空载体组(0.91±0.09,t=-0.241,P>0.05;空载体组(0.91±0.09)比敲低组(0.24±0.02,t=1.940, P<0.05);对照组(0.83±0.04)比敲低组(0.24±0.02,t=1.699,P<0.05];沉默MACC1后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H1299的β-catenin表达显著下降(0.79±0.07比0.38±0.08,t=3.267,P<0.05),且质粒转染组H1299细胞平均穿膜细胞数[(18.3±2.36)个]少于慢病毒空载体组[(36.2±2.1)个,t=-13.460,P<0.05];划痕实验显示24 h后质粒转染组[(266±27) μm]距离明显小于慢病毒空载体组[(931±36) μm,t=2.631,P<0.01]。结论MACC1在肺腺癌中高表达,促进癌基因β-catenin的表达,从而促进肺腺癌的侵袭转移。

  • 标签: 肺腺癌 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 β-连环蛋白 侵袭 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探讨结肠腺癌中胶原三股螺旋重复蛋白1(CTHRC1)基因表达的意义。方法采用GEPIA2分析工具分析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和GTEx数据库中结肠腺癌CTHRC1基因的表达及其与患者生存预后之间的关系;采用ULACAN分析工具分析TCGA数据库中CTHRC1基因在结肠腺癌组织和正常结肠组织中的甲基化水平。采用cBioportal网络分析工具分析CTHRC1基因突变。采用TIMER分析工具分析基因表达与免疫细胞浸润、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浸润以及功能性免疫细胞之间的关系。采用STRING数据库分析与CTHRC1相互作用的蛋白,并进行富集分析。结果在结肠腺癌组织中,CTHRC1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结肠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CTHRC1基因在正常结肠组织中呈现高甲基化水平,在肿瘤组织中为低甲基化水平(P<0.01)。2 480份结直肠腺癌结肠腺癌样本中共检出19例突变,其中结肠腺癌标本CTHRC1突变3例,突变位点为R235H、A124V和R193C,突变类型均为错义突变。CTHRC1基因表达与CD8+ T细胞、CD4+ T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树突细胞、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浸润均呈正相关(均P<0.01)。CTHRC1基因高表达患者的总生存、无病生存均差于CTHRC1基因低表达患者(均P<0.05)。结论CTHRC1基因甲基化、肿瘤相关免疫细胞的浸润可能在结肠腺癌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CTHRC1基因表达和免疫细胞浸润可以作为结肠腺癌患者生存预后的预测指标。

  • 标签: 结肠肿瘤 腺癌 计算生物学 胶原三股螺旋重复蛋白1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患者为老年男性,既往有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便秘等慢性疾病。主因腹胀、上腹部不适3个月,加重伴腹痛3 d入院。3个月前经结肠镜检查确诊为结肠黑变病,未行治疗。入院后腹部CT检查提示结肠气囊肿综合征,予甲硝唑、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口服,同时予高压氧治疗,5 d后腹痛消失,10 d后复查腹部CT示原结肠周围多发气体和部分肠壁气体密度影消失。结肠气囊肿是一种预后良好的少见疾病,结肠黑变病合并结肠气囊肿临床罕见。结肠黑变病可引起肠道蠕动减少、肠壁菲薄、肠道压力升高,可能是结肠气囊肿的诱因之一。

  • 标签: 气腹 结肠黑病变 结肠炎囊肿 高压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精灵在结肠镜检查中对结肠息肉检出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12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的患者资料共18 667例,按时间段分为5组:A组3 131例(2016年11月—2017年4月),B组3 703例(2017年5—9月),C组3 134例(2017年10月—2018年2月),D组4 347例(2018年3—7月),E组4 352例(2018年8—12月),进行回顾性分析。A、B、C组单纯行电子结肠镜检查,D、E组应用内镜精灵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对各组息肉检出率,大、小息肉检出个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 667例患者中5 770例患者检出息肉,共检出息肉18 797个。A、B、C 3组息肉检出率分别为21.88%(685/3 131)、26.55%(983/3 703)、22.94%(719/3 134),检出小息肉个数占比分别为87.31%(2 161/2 475)、87.70%(2 751/3 137)、84.57%(2 356/2 786),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3.786,P=0.151; χ2=2.177,P=0.377)。D、E组息肉检出率分别为36.16%(1 572/4 347)、41.61%(1 811/4 352),检出小息肉个数占比分别为90.67%(4 390/4 842)、88.68%(4 928/5 557),2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χ2=2.934,P=0.087; χ2=2.416,P=0.120)。内镜精灵结肠镜检查组(D+E组)与单纯结肠镜检查组(A+B+C组)比较,息肉检出率[38.89%(3 383/8 699)比23.95%(2 387/9 968), χ2=485.668,P<0.001]、小息肉检出个数占比[89.60%(9 318/10 399)比86.54%(7 268/8 398), χ2=29.21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电子结肠镜检查时应用内镜精灵,结肠息肉检出率显著提高,特别是小息肉检出率显著提高。

  • 标签: 人工智能 结肠镜检查 结肠息肉 计算机视觉 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在结肠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获取结肠腺癌数据集,分析GPX4在结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总生存(OS)的预测价值。选取国家人类遗传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提供的2009年11月至2010年5月行手术治疗的结肠腺癌组织93例及其配对癌旁组织87例,应用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GPX4蛋白表达水平。分析GPX4蛋白表达情况与结肠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OS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建立和绘制预测OS率的列线图。结果对TCGA数据库数据分析显示,380例结肠腺癌患者中GPX4在结肠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结肠黏膜组织[中位每千个碱基的转录每百万映射读取的片段数(FPKM)值:85.654(20.351~356.237)比56.230(48.783~63.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150,P<0.05);GPX4高表达组(FPKM ≥83.614)的OS较GPX4低表达组(FPKM<83.614)差(中位OS时间84.40个月比94.03个月,5年OS率58.6%比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结肠腺癌组织GPX4蛋白高表达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38.0%(35/92)比7.3%(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27,P<0.01);GPX4在左半结肠腺癌组织中的高表达率高于右半结肠腺癌组织[47.2%(25/53)比25.6%(1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P=0.036);GPX4高表达组患者的5年OS率低于低表达组患者(25.7%比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51,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N1~N3期)(HR=2.241,95% CI 1.242~4.046,P=0.007)和GPX4高表达(HR=2.783,95% CI 1.598~4.848,P<0.01)是结肠腺癌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应用上述因素建立预测结肠腺癌患者预后的列线图,C指数为0.739,提示该列线图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结论GPX4在结肠腺癌组织中表达上调,且其高表达与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及不良预后相关。

  • 标签: 结肠肿瘤 腺癌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肠癌转移相关基因1(MACC1)和驱动蛋白超家族23(KIF2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5年2月至2020年11月临沂市人民医院和临沂市肿瘤医院病理学确诊的97例乳腺癌组织和对应癌旁组织,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上述组织中MACC1和KIF23表达,进行χ2检验统计学分析两者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MACC1在乳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71.13%(69/97),明显高于在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18.56%(18/9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205,P<0.01)。KIF23在乳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5.98%(64/97),明显高于在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20.62%(20/9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48,P<0.01)。MACC1在表达水平与乳腺癌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χ2=5.026、7.570、4.47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IF23表达水平与乳腺癌肿瘤大小、组织学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χ2=5.206、8.521、5.165、6.820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检测乳腺癌组织中MACC1和KIF23的表达有助于判断乳腺癌生物学行为。

  • 标签: 乳腺癌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 简介:摘要结肠重复畸形是一种极罕见的先天性疾病,占整个消化道重复畸形的6%~7%,且绝大多数2岁之前确诊。本文介绍1例17岁结肠重复畸形患者的腹腔镜下诊治过程。

  • 标签: 结肠重复畸形 临床表现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UC)的结肠镜下表现,分析U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河南宏力医院收治的178例经结肠镜诊断的UC患者的病历资料,查阅并记录UC患者在结肠镜检查下的表现及临床特征,记录并比较不同病情程度UC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进一步分析临床特征与UC患者病情程度的关系。结果经结肠镜检查发现,178例患者病变均呈连续性分布,其中黏膜充血、水肿、有颗粒状改变145例;有浅表、多发密集糜烂及溃疡形成124例;伴假性息肉形成35例。178例UC患者常见临床表现为腹泻伴黏液脓血便,其次是腹痛、食欲减退,共10例发生肠外表现。重度组结肠型占比、黏膜活检病变分级为Ⅲ级占比、血清白蛋白(ALB)下降率均高于轻度组(P均<0.05);而轻度组与中度组、中度组与重度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情程度UC患者年龄、病程等其他临床特征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UC患者病变范围、黏膜活检病变分级、ALB下降均与病情程度存在一定联系(P<0.05)。结论UC结肠镜下以黏膜充血、水肿、有颗粒状改变等表现为主,常见临床表现为腹泻伴黏液脓血便,其次是腹痛,病情以轻中度多见,轻度以直肠型为主,重度以结肠型为主,且UC患者病变范围、黏膜活检病变分级、ALB下降均与病情程度存在一定联系。

  • 标签: 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镜 病情程度 黏膜活检病变分级 白蛋白
  • 简介:摘要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Hirschsprung-associated enterocolitis,HAEC)是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常见且危及生命的一项并发症。虽然关于HAEC发病的确切原因我们尚不清楚,但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该病的各项研究,且不断提出新的观点。因而,本文将对HAE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危险因素、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先天性巨结肠 小肠结肠炎 发病机制 危险因素 诊断 预防和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既往误治的全结肠型巨结肠(total colonic aganglionosis,TCA)病例的误治原因、再手术流程及预后,以提高对TCA的临床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1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经病理证实为TCA的71例患儿临床资料,根据首诊是否接受合适的手术方案,将患儿分为误治组与无误治组。误治组17例,无误治组45例,确诊后放弃治疗9例。误治组首诊均在三级甲等医院(综合医院9例,儿科专科医院8例)。术前误诊10例,无误诊7例。分析误治组患儿首诊信息、再手术原因及诊疗流程。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患儿预后,比较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生长发育和排便功能。排便功能评估采用Rintala评分,评估时患儿年龄需≥4岁。结果术前误诊患儿均未接受巨结肠手术,无误诊患儿6例行巨结肠手术,1例行升结肠造瘘,手术年龄为26(4,240)d。首次术后出现腹胀16例(16/17,94.1%)、排便困难14例(14/17,82.4%)、呕吐13例(13/17,76.5%)、小肠结肠炎10例(10/17,58.8%)。无误诊患儿再手术原因主要为痉挛段残留(5/7,71.4%)。除2例首次术后明确痉挛段残留以及1例吻合口漏患儿外,其余均再次接受术中多点冰冻病理检查(14/17,82.4%)。误治组17例患儿均再次接受巨结肠根治手术。与无误治组(41例已完成根治手术)相比,误治组平均手术次数、造瘘比例和最终根治手术年龄均明显高于无误治组[手术次数,3(3,5)次比1(1,2)次,P<0.001;造瘘比例,12/17比16/41,P=0.028;根治手术年龄,525(197,1971)d比164(29,464)d,P=0.007]。随访到误治组15例,无误治组31例,随访时间为5.4(2.1,8.0)年。两组患儿术后并发症、生长发育情况和Rintala评分无显著差异。结论TCA误治原因主要为术前误诊、手术经验不可靠和术中病理结果偏差。最终根治术前建议再次行多点冰冻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必要时先行造瘘。首诊误治的TCA患儿的诊疗时间明显延长,但总体预后尚可。

  • 标签: 先天性巨结肠 误治 再手术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肝曲结肠癌胃结肠韧带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探讨对其清扫的可行性及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肝曲结肠癌患者胃结肠韧带淋巴结清扫数目、转移数目,对影响胃结肠韧带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96例患者中有7例发现胃结肠韧带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7%,胃结肠韧带淋巴结3部分均可出现转移。胃结肠韧带淋巴结转移与神经侵犯、肿瘤出芽、N分期、肠梗阻均有关(均P<0.05)。结论肝曲结肠癌胃结肠韧带淋巴结清扫安全可行,并且可提供更为准确的病理分期。

  • 标签: 结肠肿瘤 淋巴结 韧带 腹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结肠同源病(Allied disorders of Hischsprung's disease,AHD)患儿中出现结肠冗长和屈曲等解剖畸形的诊断治疗和肠神经元病变的相关性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间经手术治疗的25例AHD伴结肠解剖畸形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0例,年龄为(8.65±4.10)岁。25例患儿均有顽固性便秘,且症状随年龄增加以及社会活动增加逐渐加重,需长期药物助排便,病程超过3年,保守治疗无效。所有患儿术前均通过肠系造影检查和72 h结肠传输试验而确诊。手术方式为结肠次全切除术22例,左半结肠切除术3例。结果术前胆碱酯酶组织化学检查阳性3例,阴性22例;所有患儿均存在肛门直肠抑制反射。92%(23/25)的患儿结肠传输试验72 h的标记物排出率为0。术后病理学检查诊断为肠神经元发育不良症14例,节细胞减少症11例。术后随访时间>1年,23例患儿便秘症状消失,行左半结肠切除术3例中2例复发后再手术治愈。结论结肠解剖畸形是严重便秘的一个重要原因,结肠传输时间延迟与便秘程度呈正相关。畸形肠道的肠神经元病变在结肠壁广泛分布,病变范围与结肠传输试验所提示的动力受损肠管范围高度相符,提示手术切除范围和病理学检查的重点部位。

  • 标签: 结肠 畸形 结肠传输 巨结肠同源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