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SUA)合并其他先天性结构畸形胎儿的临床预后评估。方法选择2014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于中、晚孕期孕妇胎儿超声检查提示为SUA的1 160例胎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其他先天性结构畸形,将SUA胎儿分为观察组(n=175,SUA合并其他先天性结构畸形)和对照组(n=985,孤立性SUA)。回顾性分析孕妇和SUA胎儿的相关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及秩和检验,对2组胎儿染色体异常率、妊娠结局,活产儿出生时情况等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经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穗妇儿科伦通字〔2019〕第11600号)。所有孕妇对各项检查知情同意,并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观察组胎儿合并的其他先天性结构畸形共计239个,按照受累系统及占比,前3位依次为心血管畸形、泌尿生殖系统畸形及消化系统畸形,占比分别为43.5%(104/239)、17.5%(42/239)及15.1%(36/239)。②对1 160例SUA胎儿的介入性产前诊断结果显示,其染色体异常率为2.2%(25/1 160)。观察组胎儿染色体异常率为11.4%(20/175),显著高于对照组胎儿的0.5%(5/985),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046,P<0.001)。观察组胎儿中,合并多发畸形SUA胎儿的染色体异常率为20.0%(10/50),显著高于合并单一畸形者(8.0%,10/125),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81,P=0.024)。③随访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胎儿活产、晚期流产、胎死宫内、选择终止妊娠构成比分别为84.6%与98.5%、1.1%与0.1%、4.0%与1.2%及10.3%与0.2%,2组妊娠结局构成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287,P<0.001)。④观察组活产儿出生胎龄及出生体重分别为38周(36周,39周)与2 820 g(2 240 g, 3 245 g),均小于或低于对照组的39周(38周,40周)与3 200 g(2 560 g, 3 470 g);而早产儿及小于胎龄儿比例分别为14.9%、20.3%,均高于对照组的3.7%、9.7%,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8.019、-4.610,χ2=32.476、14.575;均为P<0.001)。结论对SUA胎儿应常规进行宫内生长指标超声动态监测,并对超声检出胎儿SUA合并其他先天性结构畸形孕妇,进一步进行产前诊断以评估胎儿结局,及时采取措施减少出生缺陷儿出生。

  • 标签: 超声检查,产前 单脐动脉 先天畸形 畸形,多发性 染色体畸变 妊娠结局 孕妇 胎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栓塞的临床特点及妊娠结局。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研究对象为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在厦门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18例动脉栓塞患者。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妊娠并发症、产前超声提示动脉情况等)、妊娠结局(分娩方式、胎儿或新生儿结局等)及胎盘病理检查资料。对数据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本单位动脉栓塞的产前检出率为0.062%(18/29 130)。18例孕妇年龄(30.1±6.1)岁,其中4例高龄产妇(年龄≥35岁),1例<18岁;17例为胎妊娠,1例为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胎妊娠之一。超声首次提示动脉或可疑动脉栓塞的孕周为(35.1±2.6)周,其中16例孕晚期超声提示动脉,2例可疑动脉栓塞。18例患者的妊娠并发症主要包括妊娠期糖尿病(8例)、胎儿生长受限(4例)和脐带插入点异常(3例)。(2)18例中的16例活产孕妇均为剖宫产分娩,产妇结局均良好;2例胎儿宫内死亡。16例活产新生儿中,早产9例,足月产7例;平均出生体重(2 434±816) g;4例为小于胎龄儿;3例发生新生儿窒息。11例新生儿收住重症监护病房,其中5例存在脑损伤。(3)18例中,17例胎盘病理检查提示2条动脉中的1条血栓形成,1例合并静脉血栓。11例脐带过度扭转,3例脐带插入点异常。1例拒绝胎盘病理检查。结论妊娠晚期超声首次提示动脉时,应警惕血管栓塞。分娩时机应综合考虑早产及突发不良事件的风险。分娩方式建议考虑剖宫产。

  • 标签: 脐动脉 血栓栓塞 脐带 异常扭转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胎儿静脉血流率与动脉搏动指数比值(VAI)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816例正常胎儿。通过测量胎儿双顶径、头围、腹围及股骨长获取胎儿体重;测量腹内段静脉血流量(Quv);获取羊水中游离段动脉血流搏动指数(UA-PI);将Quv按照胎儿体型标准化,计算静脉血流率(nQuv)、VAI。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分析Quv、nQuv 、UA-PI、VAI与胎儿孕周的相关性;统计VAI以±s表示,取95%参考值上限及5%参考值下限作为VAI增高和减低的标准。将VAI低于正常值参考值5%的26例胎儿及VAI高于正常值参考值95%的20例胎儿纳入病例组。结果①胎儿Quv与孕周呈正相关(r=0.893,P<0.001),nQuv、UA-PI与孕周呈负相关(r=-0.552、-0.827,均P<0.001),VAI与孕周无明显相关性(r=0.000,P=0.758)。②VAI均值、标准差、5%参考值下限、95%参考值上限分别为195.81、55.61、105.95、293.33。③VAI异常病例组中26例VAI减低(孕妇高血压疾病16例,并发重度子痫前期13例,并发子痫前期1例,脐带扭转40圈1例,死胎3例,早产16例,新生儿低出生体重19例,1 min Apgar评分≤7分4例,动脉血pH<7.2者6例,孕期母体胎儿及随访新生儿均无异常1例);20例VAI增高(胎儿重型α-地中海贫血10例,地中海贫血2例,骶尾部畸胎瘤1例,门体静脉分流1例,胎盘绒毛膜血管瘤3例,孕期母体胎儿及随访新生儿均无异常3例)。结论胎儿VAI的测量、计算简单易行,作为一个综合指标在中晚孕期保持恒定,便于异常胎儿的追踪观察,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超声检查 胎儿 脐静脉血流量 脐动脉搏动指数 脐静脉血流率与脐动脉搏动指数比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儿动脉闭塞的超声特征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广东省妇幼保健院首次发现及外院转诊的胎儿动脉闭塞病例共13例,孕妇年龄19~38(28.08±6.25)岁,分析其产前超声特征,随访胎儿结局。结果(1)11例在晚孕期发现,2例在中孕期发现。孕期产检均发现2条动脉,后期发现1条动脉。(2)5例发现胎儿经线小于孕周,1例胎儿结构异常,1例球拍状胎盘,1例脐带绕颈2周,1例胎儿静脉腹内段囊状扩张,1例胎心率减低,其余3例未发现其他异常。(3)6例孕妇选择及时终止妊娠或2 d内行剖宫产手术。(4)11例胎儿存活,2例未存活。结论胎儿动脉闭塞具有明显的超声特征,临床仅发现动脉闭塞分娩时间要综合早产并发症及胎儿情况而定。

  • 标签: 超声检查 胎儿 脐动脉 闭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Ⅰ、Ⅳ fimA型牙龈卟啉胞菌脂多糖(Porphyromonas gingivalis lipopolysaccharide,Pg-LPS)对共培养条件下人动脉平滑肌细胞(human umbilical artery smooth muscle cell,HUASMC)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探讨牙周炎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相关的生物学基础和机制。方法厌氧培养Ⅰ、Ⅳ fimA型Pg,分别提取、纯化并鉴定两型Pg-LPS;体外原代培养人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和HUASMC,并采用鼠尾Ⅰ型胶原建立HUVEC-HUASMC共培养细胞模型;实验分为T1组(质量浓度为0.5、1.0、2.0、5.0、10.0 mg/L的ⅠfimA型Pg-LPS刺激共培养细胞)和T2组(质量浓度为0.5、1.0、2.0、5.0、10.0 mg/L的ⅣfimA型Pg-LPS刺激共培养细胞),以及阴性对照组(不加LPS组);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检测HUASMC的增殖能力,Transwell迁移小室观察HUASMC的迁移能力。比较各组不同质量浓度Pg-LPS刺激共培养细胞2、8、24及48 h后,HUASMC的增殖及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共培养细胞在Ⅰ、Ⅳ fimA型Pg-LPS的作用下,在24及48 h时,两型Pg-LPS的各质量浓度组中,HUASMC的A值均较阴性对照组显著上调(P<0.05);在48 h时5.0、10.0 mg/L ⅣfimA型Pg-LPS 刺激共培养细胞后,HUASMC的A值(分别为1.386±0.044、1.455±0.058)均显著高于相同浓度ⅠfimA型Pg-LPS刺激共培养中HUASMC的A值(分别为1.168±0.064、1.204±0.088)(P<0.05);此外,在48 h时,5.0、10.0 mg/L Ⅳ fimA型Pg-LPS 刺激共培养细胞后,HUASMC的A值均显著高于0.5、1.0 mg/L Ⅳ fimA型Pg-LPS 刺激共培养中HUASMC的A值(分别为1.170±0.082、1.239±0.089)(P<0.05)。HUASMC的迁移结果显示,在8、24及48 h时,Ⅰ、ⅣfimA型Pg-LPS各质量浓度组中,HUASMC的迁移数量均较同组内2 h时相同Pg-LPS质量浓度下HUASMC迁移数量显著上调(P<0.05);在48 h时,除10.0 mg/L ⅣfimA型Pg-LPS外,其余各Pg-LPS质量浓度组HUASMC的迁移数量均较同组内24 h时相同Pg-LPS质量浓度下HUASMC迁移数量显著增加(P<0.05);且在48 h时,2.0 mg/L Ⅳ fimA型Pg-LPS刺激共培养细胞后,HUASMC的迁移数量(204.00±20.98)较相同浓度下Ⅰ fimA型Pg-LPS刺激后HUASMC迁移数量(141.89±18.28)显著上调(P<0.05);在同一观察时点,同型Pg-LPS浓度越高,HUASMC的迁移数量越多(P<0.05)。结论Ⅰ、ⅣfimA型Pg-LPS均能促使共培养细胞中HUASMC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增强;Pg-LPS的毒力与其fimA基因型相关,ⅣfimA型Pg-LPS较ⅠfimA型Pg-LPS刺激作用更显著,更易导致HUASMC功能紊乱,从而为重度牙周炎更易促进As的进展提供依据。

  • 标签: 紫单胞菌,龈 脂多糖类 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动脉粥样硬化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胎儿一条动脉栓塞的声像图特征及血流动力学表现,提高产前超声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4月重庆市妇幼保健院5例一条动脉栓塞病例的产前声像图及胎儿血流动力学表现,总结其特征。结果5例均为晚孕期首次发现一条动脉内血流信号消失且以往超声检查为两条动脉;5例均为膀胱右侧动脉血流信号消失;5例脐带横切面显示三个管腔;4例脐带长轴切面显示一条动脉内稍高回声且无血流通过,1例未显示动脉内确切稍高回声仅表现为无血流通过。5例动脉的收缩期/舒张期流速比值(S/D)均<2.0,依据相应孕周参考值,其搏动指数(PI)均<5th;4例大脑中动脉PI<5th,1例大脑中动脉PI>10th但<25th;5例脑胎盘血流比无异常。1例孕妇拒绝住院,4 d后发现胎儿宫内死亡;其余4例新生儿结局良好。5例产后脐带检查均明确一条动脉栓塞,脐带扭转1例,螺旋过少1例;5例胎盘外观无异常,病理检查4例,均发现胎盘局灶梗死及钙化,2例绒毛膜下纤维蛋白沉积及炎细胞浸润。结论一条动脉栓塞有特征性产前超声表现。一条动脉栓塞时,未闭塞动脉所测S/D、PI对胎儿宫内状态评估作用不大,大脑中动脉PI对评估胎儿宫内状态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超声检查,产前 脐动脉 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我中心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GA)行动脉调转手术的疗效,探讨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0月至2017年12月确诊完全性大动脉错位并行动脉调转手术的381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解剖诊断、手术年龄、术前状态、是否合并冠状动脉畸形、是否合并主动脉弓病变等情况,分析手术死亡及再干预的相关因素。结果全组死亡17例(4.5%),再干预14例(3.7%)。随时间推移,每百例手术死亡比例明显下降,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手术不增加手术死亡风险,但急诊手术组死亡比例高于非急诊手术组;合并冠状动脉异常组死亡比例显著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与TGA/室间隔缺损组及TGA/室间隔完整组相比,右心室双出口-TB组合并主动脉弓异常更多见,且合并主动脉弓异常者较无主动脉弓异常者死亡风险显著增加。全组14例因肺动脉瓣及瓣上狭窄、主动脉弓缩窄、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新主动脉瓣反流等因素再干预,术后死亡1例,中远期随访无冠状动脉相关再干预及死亡。结论完全性大动脉错位早诊早治的效果良好;术前患儿状态可影响手术结果;手术死亡比例增加与冠状动脉畸形、DORV-TB合并主动脉弓异常相关。

  • 标签: 完全性大动脉错位 动脉调转手术 病死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总结微创冠状动脉外科的术式选择、手术风险、术后并发症和相应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外科完成的小切口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05例,其中男381例(75.4%),女124例(24.6%),年龄(61.39±9.79)岁。采用左前外侧肋间切口(MIDCAB)479例,机器人辅助MIDCAB(RA-MIDCAB)21例,胸骨下段小切口(DIMS-CABG)5例。记录并分析患者基本情况、手术数据、术后并发症和处理,以及术后随访结果。因MIDCAB病例占大多数,本研究主要分析MIDCAB组479例患者数据资料。结果术后死亡1例,死因为心功能衰竭。因出血二次开胸6例,围手术期心肌梗死4例,卒中2例。7例因乳内损伤或胸膜粘连术中转正中开胸;另7例乳内动脉损伤,术中获取右乳内动脉或大隐静脉,续接左乳内动脉,完成血运重建。术后复查冠状动脉CT或造影81例,其中旁路移植血管闭塞8例(9.88%)。完成电话随访405例,患者均生存,生活质量良好,无心脑血管事件。结论微创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术前详细评估、术中谨慎操作、充分的应急预案和合理的应对措施可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发生。

  • 标签: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微创 小切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早产儿动脉血气分析pH值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产科分娩的有动脉血气分析结果的573例胎、活产早产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早产儿动脉血气分析pH值的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Spearman和Pearson相关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不同胎龄早产儿动脉血气分析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74,P=0.077)。Spearman相关分析未发现胎龄与早产儿动脉血气分析pH值存在相关性(r=0.003,P=0.940),Pearson相关分析未发现出生体重与早产儿动脉血气分析pH值存在相关性(r=0.025,P=0.548)。阴道分娩、母亲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早剥与早产儿动脉血气分析pH值均存在线性相关(t值分别为-5.72、-3.99和-4.52,P值均<0.001)。结论不同胎龄的早产儿动脉血气分析pH值水平相近。对于母亲合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或胎盘早剥,且即将阴道分娩的早产儿,需加强监测,做好充分的复苏准备。

  • 标签: 脐动脉 血气分析 氢离子浓度 婴儿,早产 影响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新生儿动脉血气分析(umbilical arterial blood gas analysis, UABGA)有助于发现围产儿缺氧和酸中毒,为新生儿生后早期诊疗提供参考。为规范和指导我国UABGA的实施,现组织相关专家讨论,围绕UABGA的意义、采样、检测、结果判读及指导临床决策等方面的临床问题,参考国际UABGA指南和临床研究结果,制定本共识,以指导临床实践。

  • 标签: 脐动脉 血气分析 多数赞同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孕中期超声检测子宫弓状动脉动脉血流参数用于诊断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临床价值。方法以自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于诸暨市人民医院定期接受产检并终止妊娠的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患者80例及同期健康妊娠期女性8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检测子宫弓状动脉血流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动脉血流PI、RI、收缩期与舒张期流速比值(S/D)等参数,观察研究对象胎盘后血流状况,分析子宫弓状动脉动脉血流相关参数与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相关性。结果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组子宫弓状动脉血流PI和RI分别为(0.45±0.12)和(0.38±0.08),均显著低于正常妊娠组的(0.59±0.17)和(0.46±0.11),而子宫弓状动脉血流PVS和动脉血流PI、RI、S/D分别为(45.13±4.62)、(1.16±0.27)、(0.73±0.22)和(3.32±0.31),均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的(34.27±3.82)、(0.79±0.21)、(0.52±0.13)和(2.71±0.24)(t=3.057~9.241,均P<0.05)。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组胎盘后可见丰富且混乱血流信号的比例[91.25%(73/80)]显著高于正常妊娠组[86.25%(69/80)](χ2=96.341,P<0.01)。妊娠期子宫弓状动脉血流PI和RI检测数值均与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发生呈负相关(r=-0.742、-0.716,均P<0.05),而子宫弓状动脉血流PVS和动脉血流PI、RI、S/D检测数值均与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的发生呈正相关性(r=0.759~0.885,均P<0.01)。结论超声检测妊娠期女性子宫弓状动脉动脉血流参数,并观察胎盘后血流状况,对前置胎盘合并胎盘植入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妇科临床应予以关注。

  • 标签: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子宫弓状动脉血流 脐动脉血流 前置胎盘 胎盘植入 妊娠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胎儿动脉及脑中动脉血流超声检测预测帆状胎盘患者妊娠结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20年4月于衢州市妇幼保健院定期产检并最终分娩确诊的帆状胎盘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于孕中期对所有患者进行经腹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胎儿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血流阻力指数(RI)、收缩期与舒张期流速比(S/D),比较不同胎儿妊娠结局患者胎儿动脉和大脑中动脉RI、S/D检测数值差异,统计帆状胎盘患者胎儿动脉和大脑中动脉RI、S/D检测数值与胎儿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结果妊娠结局不良患者胎儿动脉血流RI和S/D检测数值分别为(0.72±0.08)和(3.08±0.46),均显著高于妊娠结局良好患者的(0.63±0.05)和(2.59±0.35);胎儿大脑中动脉检测数值分别为(0.55±0.06)和(3.41±0.37),均显著低于妊娠结局良好患者的(0.79±0.09)和(5.26±0.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327~15.429,P=0.000~0.000<0.05);帆状胎盘患者胎儿动脉血流RI和S/D检测数值与胎儿不良妊娠结局均呈正相关性(r=0.779、0.883,P=0.004、<0.05);帆状胎盘患者胎儿大脑中动脉血流RI和S/D与胎儿不良妊娠结局均呈负相关性(r=-0.752、-0.847,P=0.007、<0.05)。结论孕中期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胎儿动脉及脑中动脉血流S/D、RI参数,对帆状胎盘患者胎儿妊娠结局的预测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妇产科临床应予以关注。

  • 标签: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帆状胎盘 胎儿脐动脉 大脑中动脉 妊娠结局 相关性,诊断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幼儿膨出腹壁重建时部定位的选择。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膨出患儿共55例,其中男35例,女例20;出生体重范围为1 800~3 920 g。患儿均为部型膨出,其中小型膨出16例,巨大膨出34例,巨大膨出术后腹壁疝5例。收集统计150例正常腹壁小儿的部位置临床资料,按年龄将正常腹壁小儿分为早产儿组、足月儿新生儿组、3个月月龄组、6个月月龄组、1岁龄组以及2岁龄组共6组,每组均为男12例,女13例。通过测量正常小儿不同年龄组剑突至部的距离(xiphoid-center of umbilicus,XU)、剑突至耻骨联合上缘的距离(xiphoid-pubic symphsis,XP),统计正常小儿XU/XP的特点,作为指导部定位的依据,55例患儿根据腹壁缺损大小、腹壁肌肉发育情况以及膨出物大小,选择不同的手术方式。结果不同年龄组正常腹壁小儿的XU/XP值为0.53~0.56,平均值为0.54。55例膨出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10例小型膨出腹壁缺损较小(约1~2 cm)的在腹壁缺损处行部重建;6例小型膨出腹壁缺损稍大(约3~5 cm)的在缺损下缘行部重建;29例巨大型膨出在XU/XP为0.54处行部重建例;5例巨大膨出因腹壁肌层发育较差,仅缝合腹壁皮肤和筋膜层,未予以部重建;5例巨大膨出术后腹壁疝小儿在XU/XP为0.54处行部重建,术后见位置良好。结论XU/XP为0.53~0.56是一个理想的重建位置的选择,膨出腹壁重建时可以此为参考。

  • 标签: 腹壁 脐膨出 重建
  • 简介:摘要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能有效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本研究对中心显微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手术步骤进行总结,以促进术中规范操作及技术交流。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运用经切口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治疗儿童胆总管囊肿的效果,总结临床体会。方法收集155例于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贵州省人民医院确诊为胆总管囊肿并接受同一主刀医生施行的经切口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患儿的相关资料。其中男44例,女111例;平均年龄为4.3岁,年龄范围为2个月至13.7岁;Ⅰ型134例,Ⅳ型21例(Todani分型)。结果除3例患儿中转开腹手术,1例转为4孔腹腔镜手术外,余151例患儿均行经切口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0 ml,平均手术时间为3.3 h,手术时间范围为2.0~5.3 h,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的时间范围为3~5 d,出院时间范围为术后6~8 d。经切口腹腔镜下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无明显学习曲线,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与手术时间的长短无相关性,胆总管囊肿的直径及切除时间与手术时间呈正相关。术中损伤十二指肠1例,同期行腹腔镜下十二指肠修补术;胰管损伤1例,中转开腹行胰肠吻合术;术后出现胆漏2例,对其中1例行保守治疗,另1例行穿刺引流后痊愈;肠坏死1例,行肠切除、肝管十二指肠吻合术;胰漏1例,行穿刺引流后痊愈;术后迟发出血1例,行再次手术止血;部切口疝1例自行愈合。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4.3年,随访时间范围为2个月至6年。行肠切除的1例患儿在术后2个月出现呕吐、腹泻,家属于当地医院就诊,放弃治疗后死亡;2例出现胰腺炎,行保守治疗后痊愈;1例出现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目前尚在随访中。所有患儿均无吻合口狭窄、胆管炎等并发症,肝功能正常。结论运用经切口腹腔镜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治疗儿童胆总管囊肿是安全可靠的,疗效确切,切口美观。

  • 标签: 胆总管囊肿 腹腔镜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动脉血气与Apgar评分的相关性,以及动脉血低BE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20年9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和田地区人民医院、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分娩的无先天性畸形的新生儿进行前瞻性研究,出生后行动脉血气分析,根据Apgar评分分为低Apgar评分组和正常Apgar评分组。根据动脉血BE分为BE<-12 mmol/L组和BE≥-12 mmol/L组。比较低Apgar评分组与正常Apgar评分组血气分析指标及pH、BE异常发生率,分析动脉血低BE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 351例,低Apgar评分组208例,正常Apgar评分组1 143例;动脉血BE<-12 mmol/L组115例,BE≥-12 mmol/L组1 236例。低Apgar评分组pH及BE异常发生率高于正常Apgar评分组[50.0%(104/208)比13.8%(158/1 143),34.6%(72/208)比3.8%(43/1 143)]。动脉血pH、BE均与1 min Apgar评分正相关(r=0.402、0.398,P<0.001)。羊水Ⅲ°污染(OR=3.155,95%CI 1.972~5.025,P<0.001)、胎盘早剥(OR=3.968,95%CI 1.992~7.874,P<0.001)是动脉血BE<-12 mmol/L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新生儿动脉血pH及BE均与1 min Apgar评分成正相关,羊水Ⅲ°污染、胎盘早剥是引起新生儿动脉血低BE的危险因素。

  • 标签: 婴儿,新生 脐动脉血气 Apgar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术中自制髂动脉分支支架(IBD)在主髂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保留髂内动脉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13例主髂动脉腔内修复术中使用自制髂动脉分支支架重建髂内动脉患者资料,其中2例重建双侧髂内动脉,11例侧髂内动脉,术后观察盆腔缺血症状发生、髂内分支支架通畅率、有无内漏及瘤体扩张等情况。结果应用自制IBD保留髂内动脉技术成功率为100%,术中出现2例Ⅲ型内漏,1例Ⅱ型内漏,围术期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随访9(4~12)个月,无瘤体扩张,支架内未见明显血栓形成,无瘤体相关性死亡,2例Ⅲ型内漏消失,1例Ⅱ型内漏持续存在,但瘤体无增大;IBD支架和髂内动脉通畅率为100%。1例对侧髂内栓塞患者术后出现对侧臀肌跛行,随访3个月后症状消失,无勃起、大小便功能障碍等症状出现。结论术中自制IBD的应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近期效果理想,远期管腔通畅率还有待进一步随访。

  • 标签: 髂动脉瘤 自制髂动脉分支支架 腔内修复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TAVR)术式简化的中心临床经验。方法2020年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开始有计划地对经股动脉途径TAVR(TF-TAVR)的术式进行进一步简化,开展超声引导主入路穿刺,桡动脉副入路、无导尿,左心室导丝起搏等策略。本研究回顾性连续收集2020年10月之前3个月(2020年7—9月,常规组)和之后3个月(2020年10—12月,简化组)患者的基线特征、手术相关数据、术后30 d随访结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93例,常规组42例,简化组51例。简化组中计划应用超声引导入路穿刺51例,成功应用51例(100%);计划应用桡动脉副入路49例,成功应用45例(92%);计划无导尿48例,最终无导尿35例(73%);计划左心室导丝起搏12例,最终成功应用11例(92%)。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器械成功率、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术后瓣膜功能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简化组的平均手术时间[(62.5±17.9)min 比(78.3±16.7)min,P<0.001]、手术室时间[(133.7±25.1)min 比(159.2±42.6)min,P<0.001]、X线照射时间[(17.2±6.5)min比(20.2±7.7)min,P=0.027]均短于常规组。结论本中心针对TF-TAVR术式的简化方案安全、可行,有效提高了手术效率。

  • 标签: 主动脉瓣狭窄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术式简化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杂交经切口与传统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胆总管囊肿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杂交经切口腹腔镜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研究组)治疗的25例胆总管囊肿患儿,及31例行传统腹腔镜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对照组)治疗的胆总管囊肿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术后排气时间、胃管保留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前、术后肝功能及炎症指标水平差异。分类变量以数字记录,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计量资料用Mean±SD表示。患儿年龄、囊肿直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患儿性别、囊肿分型和临床症状(包括黄疸、腹痛、腹部包块)采用行×列表分析,肝功能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术前及术后第7天实验室检查结果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结果研究组术后排气时间为(1.5±0.6)d,胃管保留时间为(3.9±0.8)d,较对照组(1.9±0.7)d和(4.7±1.3)d均明显缩短,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术后第1天白细胞计数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11.28±2.98)×109/L和(21.32±11.74)mg/L,较对照组(14.15±4.02)×109/L和(31.80±27.61)mg/L显著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杂交经切口腹腔镜胆总管囊肿切除+肝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治疗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是安全、可行的,未增加患儿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且患儿术后炎症反应明显减轻、胃肠功能恢复速度显著加快,可以在临床推广。

  • 标签: 胆总管囊肿 腹腔镜检查 胆总管囊肿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经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婴儿(<90 d)嵌顿性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和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小儿外科采用经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8例嵌顿性腹股沟疝婴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4例,日龄13~87 d;病变位于左侧11例,右侧16例,双侧1例。观察术中嵌顿疝内容物成分及坏死情况;探查对侧隐匿性鞘状突发生率;记录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比较侧手术与双侧手术的差异。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结果术中探查嵌顿疝内容物为小肠13例、附件14例、结肠1例,其中1例因附件坏死致疝内容物粘连于疝囊底部,腹腔镜下复位困难,增加腹股沟区切口后完成开放手术。其余27例均顺利手术。术中发现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19例(67.90%),行疝囊高位结扎术。28例患儿手术时间12~68 (27.0±17.3) min,住院时间(4.6±1.4) d。侧、双侧手术的患儿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96、0.478, P值均>0.05)。术后26例患儿获随访1~12个月,无切口感染、阴囊(唇)血肿,发生阴囊(唇)水肿4例;1例(3.85%)于术后3个月腹股沟疝复发,无对侧新发疝、医源性隐睾出现;1例术后3个月发现患侧睾丸萎缩,于术后6个月行萎缩睾丸切除术。结论经部位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婴儿嵌顿性腹股沟疝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复发率低等优点,术中可同时处理对侧隐匿性鞘状突未闭,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建议临床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的基础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疝,腹股沟 婴儿 嵌顿性腹股沟疝 腹腔镜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