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6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编织冠状动脉(WCA)的血管内超声(IVUS)及光学相干断层显像(OCT)影像特点。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20年7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就诊,且冠状动脉造影疑诊WCA的患者37例,进行腔内影像学分析,总结确诊为WCA患者的IVUS及OCT特点。结果37例入选者中,共确诊WCA患者9例(24.3%),其中累及右冠状动脉6例、前降支2例和回旋支1例;WCA病变节段平均长度2.2 cm(范围1.2~4.5 cm)。WCA造影的直接征象为冠状动脉的某一处分出多条细小管腔,这些管腔沿着主血管走形方向缠绕而行,形成"麻花辫"样的编织网,随后再次汇合成一条正常血管。病变血管段长短不一,除非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其血流多数不受限。OCT及IVUS显示局部管腔存在多个螺旋管腔,彼此独立且每一隧道均有较为完整的三层血管结构。结论WCA具有典型的IVUS和OCT影像特征,借助IVUS及OCT有助于提高WCA检出率并指导治疗决策。

  • 标签: 血管内超声 光学相干断层显像 冠状动脉疾病 编织冠状动脉
  • 简介:摘要人类视网膜黄斑区富含黄斑色素(macular pigment,MP),MP对视网膜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且与人类视功能密切相关。MP水平可通过黄斑色素光学密度(macular pigment optical density,MPOD)来评估。研究表明,MP的减少或缺失对多种眼科疾病(包括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等)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MPOD的测量在相关全身疾病(如Sjögren-Larsson综合征)的诊断、管理和治疗中同样发挥作用。(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61-66)

  • 标签: 黄斑色素 黄斑色素光学密度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 简介:摘要光学体表引导放疗技术采用三维体表成像原理实时获取体表图像,通过与参考图像比较,可完成治疗前位置验证、治疗中实时监控和门控治疗等功能。它是一种无创无辐射的技术,其临床应用主要包括颅内、头颈、胸腹部、乳腺、四肢以及儿童肿瘤的治疗,应用研究进展包括更少体表标记、更少束缚固定、更安全碰撞预测和更准确实时追踪方面。

  • 标签: 光学体表引导放疗 应用进展
  • 简介:摘要近年来,人们对纳米金的研究已获得了长足进步,不同形貌的金纳米颗粒在药物递送及肿瘤治疗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部分金纳米颗粒目前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金纳米棒因其特殊的光学特性及光热治疗潜力更是成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从金纳米棒的光学特性与主要应用两方面进行综述:金纳米棒具有较好的表面可修饰性,可通过表面配体交换进行表面修饰以改善其生物相容性;其光热特性可通过调节长径比来进行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峰的调节,实现近红外光激发。这些特性使金纳米棒在生物大分子检测、生物体内实时成像、肿瘤早期诊断与治疗等方面均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以金纳米棒为载体,加以不同靶向分子修饰,可提高其药物传递系统的靶向性,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将化学疗法与光热疗法联合应用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将金纳米棒与干细胞或某些特异生物分子结合,形成杂交金纳米棒体系,为进一步提高肿瘤治疗效率提供了新思路。

  • 标签: 金纳米棒 光学性质 成像 光热治疗 肿瘤治疗
  • 简介:摘要调节性内斜视是儿童最常见的内斜视类型,常需配戴远视矫正眼镜矫正眼位,以提高视力和双眼视功能。但调节性内斜视的病程较长,需要长期监测患者屈光状态的变化,维持远视足矫会干扰眼球的正视化发育过程,而远视低矫又有内斜视失代偿的风险,临床医师在治疗时常有困惑。同时高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的调节性内斜视配戴双光镜的收益以及三棱镜对残余内斜视的矫正作用也一直存在争议。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结果,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针对调节性内斜视的光学矫正原则提出观点,以供同行探讨和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21,57:331-335)

  • 标签: 内斜视 调节, 眼 屈光不正 眼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LED舰用手术灯的光学设计效果。方法采用光学模拟软件lighttools,开展了全内反射(TIR)透镜的优化设计,以及舰用手术灯的照明特性分析,并对舰艇手术室照明效果进行了模拟。结果TIR透镜能够高效收集LED光线,收集率可达78%。经过二次光学设计,LED灯珠的光斑中心照度可以达到9.1 klx,单灯为42.5 klx,照明系统为200.0 klx。舰用手术灯的光斑直径为238 mm,光斑分布均匀。结论基于TIR透镜的新型LED舰用手术灯的照明指标能够满足行业标准要求。

  • 标签: 新型LED 舰用手术灯 光学设计 中心照度 光斑直径
  • 简介:摘要眼底影像诊断技术以光和影作为基础,在眼科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多模影像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在眼科临床的应用日益广泛。按照工作特征和原理的不同,眼底影像诊断技术可大致分为解剖性影像和功能性影像2个部分,此外,随着光和影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眼科影像技术将逐渐朝着广域化、精细化、多模化、定量化和智能化的目标发展。因此,我们深知眼底的光和影远非仅如我们目前所见,尚有许多未解之谜仍待探索。新兴影像技术的临床化和产业化仍有很长的路要走,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在眼科的应用亦存在潜在的挑战。多模影像技术有助于眼科疾病的精准诊断和动态监测,为眼科疾病治疗的选择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依据。然而,面对诸多检查手段,眼科医生如何选择敏感性、特异性高的检查方法,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尽可能降低患者的医疗负担成为眼科医生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 标签: 眼底 多模影像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患者伴有血栓形成的临床与形态学特征。方法评估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金陵医院(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行颈内动脉窦部OCT检查明确有管腔内血栓形成的12例患者。通过OCT评估血栓类型与血栓评分,测量其血栓长度、面积及体积,并总结其临床特征、斑块形态学特征与临床预后。结果12例患者的OCT显示伴有血栓形成的病变,其中8例为白血栓,2例为红血栓,2例病变中两种血栓类型均存在。OCT血栓评分为1~32分。OCT血栓评分与血栓体积呈正相关(ρ=0.739,P=0.006),与血栓长度呈正相关(ρ=0.932,P<0.001)。所有病变均伴有斑块纤维帽破裂,其中10例病变为薄纤维帽富脂斑块。对12例患者均在OCT评估后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平均随访约14.2个月,评估侧血管病变无缺血事件发生或再次血运重建治疗。结论OCT可用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血管内血栓及其形态特征,定量分析其血栓负荷。

  • 标签: 血栓形成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 简介:摘要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CT)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光学成像,能够对活体生物组织内部的微观结构进行高分辨率的横断面层析成像。随着OCT技术的迅猛发展,广大研究者进行了广泛的临床前和临床期肿瘤成像,从而对肿瘤复杂的生理、细胞和分子改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OCT的临床前研究已经阐明了肿瘤生物学中许多难以理解的方面,而OCT的临床应用正在彻底改变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作为一种新型无创的检查方法,OCT技术可实现肿瘤的术中成像,提供有意义的图像资料,将为肿瘤的诊断、分级、边界判定提供巨大的帮助。

  • 标签: 肿瘤 诊断 治疗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
  • 简介:摘要眼底影像技术在过去十年间飞速发展。原有的成像技术更新换代,新型成像技术层出不穷,相关的研发投入、设备使用量和论文发表量均迅猛增长,同时向多技术联合、融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以及设备轻巧化和自动化等方向发展。但眼底影像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眼底知识体系规范化重塑、学术传播均衡性和独立性、"多模式影像"概念误读、新兴技术的有效性和适用性验证、临床影像研究创新、原始技术创新和技术储备以及面向未来的眼底影像数据集成与分析系统等诸多挑战。

  • 标签: 眼底 诊断显像 述评
  • 简介:摘要髋部撞击是引起髋关节或腹股沟疼痛的常见原因,可以导致髋关节内结构及周围组织的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髋部撞击根据发生撞击的部位可以分为股骨髋臼撞击和关节外撞击,后者主要包括棘下撞击、坐骨股骨撞击、髂腰肌撞击及大粗隆骨盆撞击等。了解各种髋部撞击的影像学特点,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对于改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对各种髋部撞击的影像学表现进行总结,希望提高广大放射科医师对该组疾病的认识。

  • 标签: 髋关节 撞击 磁共振成像 放射摄影术
  • 简介:摘要随着靶向、免疫等新治疗方法的出现,系统肿瘤诊治水平不断提高。这一方面带来患者生存期延长,但同时中枢神经系统转移肿瘤发病率上升。脑转移瘤的治疗决策,除了和原发肿瘤类型相关外,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病灶数目。MRI已成为显示脑转移瘤首选检查方法,但显示病灶能力、数目和很多因素相关。标准化的影像检查,不仅能提高诊断准确性,更能为患者治疗决策和评估提供最直观和可靠的依据。

  • 标签: 肿瘤,脑转移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我国人口基数大、近视人群比例较高,但眼视光教育起步相对较晚,以致日益增长的眼健康方面的服务需求与现有眼视光行业高素质人才不足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眼视光学专业本科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眼视光学专业师资水平,明确不同学制人才培养方向,建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晋升体系,健全眼视光学高等教育及终身教育体系等建议,以期促进我国眼视光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发展,满足公众对眼视光行业的需求。

  • 标签: 眼视光学 本科教育 现状 建议
  • 简介:摘要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高分辨率的光学成像技术,利用光学干涉原理可以清晰地显示支气管管壁的各层组织微结构,无需组织活检即可达到类似组织病理学诊断的效果,有助于减少有创操作和提高肺癌早期诊断率,对于肺癌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OCT关于肺癌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肺肿瘤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光学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是最经典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但光学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因素较多,涉及标本采集、转送和保存,抗凝剂及诱导剂的使用,试验仪器和耗材技术指标等诸多因素。为规范光电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提高临床血栓和出血性疾病的诊疗能力,该共识从质量管理方面对光学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的检验前、中、后过程进行了标准化,以促进光学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的规范应用和良性发展。

  • 标签: 血小板聚集 光电比浊法 血栓和出血性疾病
  • 简介:摘要腕关节撞击综合征是引起腕关节尺侧疼痛的常见原因之一。腕关节撞击综合征包括尺骨撞击综合征、尺骨挤压综合征、尺骨茎突撞击综合征、继发于尺骨茎突不连的尺腕部撞击综合征和钩月撞击综合征。了解各种腕关节撞击综合征的临床及相应的影像表现,对患者的早期诊断、精准治疗以及功能康复均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腕关节 撞击 磁共振成像 X线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表面光学系统Catalyst对不同肤色的灵敏度,以评估肤色对Catalyst引导放疗摆位的影响。方法应用肤色色卡依次粘贴于放疗质控模型,模拟患者摆位。首次监测时常规摆位(室内激光+放疗质控模型标记)后用Catalyst获取色卡影像,并将其作为参考影像;非首次时常规摆位后手动移治疗床(-5~5 mm,步长为2 mm),利用Catalyst监测摆位。记录不同肤色在腹背(AP)、头脚(SI)、左右(LR)方向床值误差及Catalyst监测的摆位误差。结果Catalyst监测时所需增益和积分时间参数随肤色加深而递增,积分时间对数与增益呈线性负相关(R2>0.9)。不同肤色与最浅色(1Y01SP)色差值ΔE≤189时,床值误差与Catalyst摆位误差相关(RSI>0.5,RLR>0.5,RAP>0.9),Catalyst监测快速、稳定;当218<ΔE≤253时,LR方向无显著相关(RLR<0.3),Catalyst监测稳定;当254≤ΔE≤285时,Catalyst监测不稳定;当ΔE>318时,Catalyst无法监测到该肤色。结论Catalyst影像采集的增益和积分时间参数与肤色有相关性。在特定肤色区间内Catalyst可准确监测。

  • 标签: 表面光学系统 肤色 摆位误差 放射疗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使用检查点抑制剂的生物免疫疗法已发展成为一种有前途的癌症治疗方法,但免疫抑制剂治疗并非对所有患者都有效,而且还普遍存在严重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分子影像可以从分子和细胞水平识别肿瘤微环境中免疫检查点(IC)的表达,不仅有助于筛选出适合免疫疗法的患者,还可以监测肿瘤的治疗反应。笔者综述了分子影像在靶向肿瘤IC治疗监测方面的现状和最新进展。

  • 标签: 肿瘤 分子影像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