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8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研究切削热和切削温度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概述了切削热和切削温度的定义以及切削热的产生,介绍了测量切削温度的几种主要方式,探究了刀具切削温度的分布规律,并针对切削热的利用给出建议,为生产实际中资源的节约和效率的提高提供参考价值。

  • 标签: 切削热 切削温度 测量 利用
  • 作者: 赵翊含 林岩松 赵新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22年第08期
  • 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核医学分子靶向诊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 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核医学科,石家庄 05001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核医学分子靶向诊疗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730,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核医学科,石家庄 050011
  • 简介:摘要近年来,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大多数患者通过外科手术、放射性碘治疗和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后的预后良好,可获得长期生存,但部分患者存在疾病的持续、复发及转移。甲状腺球蛋白(Tg)作为DTC全切或近全切除术后灵敏、简便的血清学肿瘤标志物,在患者长期随访中的定期监测极为重要。然而,在高达25%的DTC患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出高水平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其存在会干扰Tg的测定,此时TgAb的变化趋势就成为判断疾病状态的替代指标。TgAb随时间推移呈下降趋势往往预示疾病好转,相反,TgAb持续升高可能是DTC复发的早期指标。笔者主要就TgAb在DTC患者中的产生制及其与临床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 标签: 分化型甲状腺癌 甲状腺球蛋白抗体 产生机制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全身性中小血管炎性综合征,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最易累及冠状动脉,可以导致如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和急性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目前关于川崎病的发病原因及致病机制尚无准确定论,本文将围绕传染性病原体、环境因素、免疫失调和遗传倾向等方面阐述川崎病的病因,并围绕免疫系统异常活化、炎性细胞因子表达上调、金属基质蛋白酶活性提高、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等方面综述川崎病的致病机制。

  • 标签: 川崎病 发病机制 血管内皮损伤 冠状动脉病变
  • 简介:摘要人乳对婴儿的营养、免疫促进及心理发育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任何食物均不可替代的,同时人乳亦可降低感染性疾病、超重/肥胖、糖尿病等疾病发生的风险,因此各国指南均主张人乳喂养是婴儿的最佳选择。但临床中人乳喂养婴儿发生食物过敏的案例屡见不鲜,有研究发现人乳中存在有活性食物抗原,可激发免疫应答,从而引起婴幼儿过敏症状。目前对于人乳喂养婴儿发生食物过敏的机制尚未明确,该文就此领域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

  • 标签: 婴儿 人乳喂养 食物过敏 机制
  • 简介:摘要乳腺癌是全世界女性肿瘤疾病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70%~80%的早期非转移性患者可以被治愈,而晚期乳腺癌伴远处器官转移是无法治愈的。乳腺癌的组织学和分子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治疗决策。乳腺癌分子特征包括激活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 2),激活激素受体以及BRCA突变。治疗策略因分子亚型而异,主要为局部治疗和系统治疗。近年来,系统治疗方法中免疫治疗越发得到重视。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十分有效且不良反应最小。文章就乳腺癌的生物学特点、发生机制及其治疗策略进行综述,以期为乳腺癌相关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乳腺癌 分子分型 机制 免疫治疗
  • 简介:摘要创新是时代进步的灵魂,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提高针对性、实效性为目的,紧紧抓住工作创新这个核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更好地发挥其作为“生命线”的作用。本文基于新时代思政工作焕发生机活力展开论述。

  • 标签: 新时代 思政工作 焕发生机活力
  • 简介:摘要放射性肠炎是恶性肿瘤经放射治疗后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目前对该病的研究日益增多,但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文章从放射性肠炎病理改变出发,对急性和慢性放射性肠炎发生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放射疗法 放射性肠炎 病理改变 发生机制
  • 简介:摘要脓毒症常合并糖代谢紊乱,导致病死率增加。笔者通过阐述脓毒症糖代谢紊乱的发生机制、控制措施及目标,为脓毒症患者血糖控制提供参考。

  • 标签: 糖代谢紊乱 脓毒症
  • 简介:摘要改道性结肠炎(DC)是粪便流改道后功能失调肠段常见的非特异性炎性反应,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肠道菌群紊乱、短链脂肪酸的缺乏及免疫炎性反应因素等有关。虽然绝大多数患者造口期间并发DC,但往往无明显临床症状,少部分患者表现为腹痛、黏液排出及便血等症状。内镜表现以肠道黏膜红斑、弥散性颗粒及血管纹理模糊最显著,病理表现以淋巴滤泡增生最显著,可用于DC的诊断及预后评估。DC应依据病情的不同程度给予差异化治疗。无症状或无手术指征的患者建议行随访和保守治疗,包括利用短链脂肪酸、5-氨基水杨酸、类固醇、纤维素溶液等药物灌肠。有明显症状、结肠炎或腹泻病史的患者,建议尽早行外科闭合吻合口术,重建肠道连续性。

  • 标签: 改道性结肠炎 肠造口术 发生机制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放射性肺损伤(RILI)是胸部肿瘤放疗过程中常见并发症,可分为早期放射性肺炎和晚期放射性肺纤维化。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糖皮质激素控制早期炎症,而放射性肺纤维化尚无有效治疗药物,患者最终会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RILI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报道的相关机制包括遗传异质性、氧化应激、细胞损伤等。本文就RILI的发病机制进行文献综述。

  • 标签: 肺癌/放射疗法 放射性肺损伤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了解我国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流失情况,提出对策建议。方法利用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流失情况的连续性监测数据,对2012—2019年我国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流失情况进行统计描述。结果2012—2019年,我国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流失率总体为1.5%~2.0%。2015—2019年,各类机构自然减员率为0.44%~0.70%,人员转行率为0.06%~0.12%。流失人员主要是离退休和进入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各约占流失人员总数的30%。各类机构中,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员流失情况最为突出。结论卫生人员流动出现一些新特点,总体上与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逐步适应,市场机制在卫生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步显现。针对人员流失严重的机构,需要强化政策集成,引导卫生人员合理流动。

  • 标签: 卫生人力 人员流失 自然减员 离退休 转行
  • 简介:摘要铁死亡是以铁依赖性的、细胞内氧化堆积为主要特征的新型细胞死亡方式。目前研究表明铁死亡参与神经毒性损伤、肿瘤、心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我们围绕铁死亡的发生机制及其与相关疾病的关系进行综述。

  • 标签: 细胞死亡 机制 肿瘤 神经毒性损伤
  • 简介:摘要脓毒症对肝脏的影响包括缺血和休克引起的缺氧性肝炎、过度炎症导致的肝细胞损伤以及胆汁代谢改变引起的胆汁淤积等,其中胆汁淤积是脓毒症患者常见的早期并发症。脓毒症患者胆汁淤积与黄疸及肝损伤密切相关,可导致感染风险及病死率增高。目前对脓毒症合并胆汁淤积发生的确切机制仍未明确。现就脓毒症早期胆汁淤积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予以简要综述。

  • 标签: 脓毒症 肝损伤 胆汁淤积
  • 简介:摘要在冶金行业生产中,风机是生产劳作时必不可少的机电设备之一。但在其实际运行操作过程中风机一旦出现故障,促使整个机组造成突然停止运行,或者是出现负运行,不能有效保证生产质量,缩短机电设备的使用寿命。因而,在风机设备发生故障时,要从理论与实践中寻找其故障的原因,快速准确的判断出其发生故障的问题所在,并对其故障做出相应的诊断与防治,使其能够长久稳定运行。本文将对风机喘振机理与故障诊断进行浅析探究。

  • 标签: 风机 喘振现象 故障诊断
  • 简介:摘要先天性肾脏和尿路畸形(congenital abnormalities of kidney and urinary tract,CAKUT)是产前超声检查中常见的先天性缺陷。本文综述了胎儿时期的肾脏发育、CAKUT的发病机制,以及胎儿环境对CAKUT的影响。CAKUT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肾脏病变,从一过性肾积水到双侧肾重度发育不全等,是儿童时期慢性肾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遗传因素和胎儿环境异常都可能导致CAKUT。超声有助于识别CAKUT,但不能检测出所有缺陷。在CAKUT中发现的单基因变异有助于增进对肾脏发育机制的认识。

  • 标签: 泌尿生殖系统畸形 膀胱输尿管返流 遗传变异
  • 简介:摘要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致盲、致残、致死的最严重婴幼儿眼病。抑癌基因RB1缺失导致肿瘤发生。随着治疗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发展,RB治疗从眼球摘除、外放射治疗、静脉化学药物治疗、到眼动脉介入化学药物治疗,逐步实现了保生命、保眼球和保视力。但是,RB的发生机制仍存在很多空白点,眼内晚期患儿的眼球摘除率居高不下,治疗方法的创新和验证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重视RB发生机制、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加强多中心临床试验和转化医学研究,是提高RB整体治疗水平的关键。

  • 标签: 视网膜母细胞瘤 诊断 眼球摘除术 化放疗 化学疗法,肿瘤,局部灌注 述评
  • 作者: 张格格 张蕊 王天有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儿科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病中心 儿童血液病与肿瘤分子分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儿童血液病国家临床重点专科 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 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5
  • 简介:摘要范科尼贫血(FA)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X连锁(FANCB基因突变)和常染色体显性(RAD51基因突变)遗传病,其发病机制是FA相关基因缺陷导致DNA损伤修复功能障碍,造成染色体自发断裂、错排、畸变等,从而出现骨髓衰竭、先天性畸形及肿瘤倾向等临床表现。本文主要针对其骨髓衰竭的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既往特应性疾病被认为是环境与遗传易感性共同作用的复杂多基因病,但近年来一些单基因变异所致的原发性特应性疾病逐渐引起研究者的重视。现对其发病机制及临床特征进行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认识。

  • 标签: 原发性特应性疾病 单基因 过敏
  • 简介:摘要儿童长骨末端的骺板提供骨骼的纵向生长,骺板的各种损伤可导致骨桥的形成,进而导致肢体缩短和成角畸形。本文首先阐述了儿童骺板及骺板损伤的特点,然后对骺板骨桥的主要发生机制及治疗手段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骺板 损伤 骨桥 机制 治疗
  • 简介:摘要Takotsubo综合征(TTS)又称为应激性心肌病(SCM)、心碎综合征等,是以左心室尖部运动缺失和类似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基底部收缩增强为特征的一种短暂的心脏综合征。1990年日本学者Sato等首次报道了1例胸痛伴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改变,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其特征性左心室收缩状态,与日本传统章鱼鱼篓的圆形底部和窄口形似。随后,Pavin等研究发现TTS常发生在强烈情绪应激之后,且提示与应激状态下儿茶酚胺水平升高明显相关,从而提出了其应激性特征。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由于严重感染、创伤、休克等危重病态的刺激而导致严重的应激状态并且儿茶酚胺水平激增,尤其是脓毒症的患者常伴有心功能障碍,其病理机制与SCM相近,但目前的研究并没有将脓毒症相关心肌病与TTS进行明确区分。

  • 标签: Takotsubo心肌病 脓毒症 重症监护病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