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国家赔偿》(1995)第28条规定"对财产权造成其他损害的,按照直接损失给予赔偿",《国家赔偿》(2010)第36条继续沿袭了该规定。"直接损失"的概念从民法中引进,但其目的和理念却与民法大相径庭,学界对直接损失的定义加深了司法实践的困惑,使得国家赔偿上的直接损失理论不能为司法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引,反致理论与实践出现背离。本文通过对司法实践中法院对直接损失的认定标准与学者所设计的理论进行对照,辅以民法上相关概念的考察,试图揭示当前国家赔偿直接损失理论存在的缺陷,并进而提出两个优化方案:即国家赔偿标准上直接适用民法规定的理想方案,以及对直接损失作重新解释的稳妥方案。在保持现有国家赔偿制度稳定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赔偿标准理论上的自洽与事实上扩大受害人赔偿范围的融合。

  • 标签: 国家赔偿 直接损失 间接损失
  • 简介: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宪法基本权利的直接效力已成为世界性的一项宪政惯例。宪法基本权利的直接效力是落实基本权利的必然产物,是维护人民主权、建设法治国家的客观需要。文章认为我国现在已基本具备了实现宪法基本权利直接效力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法律条件;宪法基本权利的直接效力具有现行宪法和普通法律的充分依据;我国实现宪法基本权利的直接效力应走“先公后私、先易后难、逐步扩展”的道路;最后提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五项制度构想。

  • 标签: 宪法基本权利 直接效力 宪法法院 宪法权利 直接适用 法治国家
  • 简介:南京私企老板邵建波,满腔热忱致力慈善事业,去外地出差,他首先去福利院、敬老院捐款;和别人谈生意,他要对方先去捐助一个贫困学生才肯继续谈下去;困难群众找他求助,他首先要考察一下对方是不是献过血、捐过款……23年来他累计捐款达300余万元,其中捐给政府慈善机构100多万,助学391人、助残320人,并利用自己的生意资源帮助2000多名下岗职工创业致富,被人亲切地称为“慈善狂人”。

  • 标签: 慈善事业 捐款 狂人 私企老板 贫困学生 困难群众
  • 简介:早在1994年的《世界投资报告》中就有专题对“国际直接投资政策自由化”问题进行了阐述,经济自由化在今天已是一个风靡于全球的热门话题。国际直接投资政策自由化是通过法律来推进的,什么是国际直接投资政策自由化?法律主要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来保障自由化?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直接投资政策自由化前面临挑战,应该怎样去应对?

  • 标签: 国际直接投资 经济自由化 政策 发展中国家 推进 法律
  • 简介:2004年是中国法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年。有着55年历史的大及大人,在推进中国法治进程和法学教育的过程中,任重道远。

  • 标签: 法治建设 法学教育
  • 简介:我国缔结的双边引渡条约与引渡之间的冲突普遍存在,当双边引渡条约与引渡发生冲突时,应当且必须优先适用双边引渡条约。当双边引渡条约与引渡法规定相同时,实际上也应当且只能优先适用双边引渡条约。在我国,双边引渡条约能够直接适用。

  • 标签: 双边引渡条约 引渡法 优先适用 直接适用
  • 简介: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也加快进行,城市中一些房屋需要被征用拆除。房屋作为人们重要的基本生活资料、财产的主要组成部分,遇到拆迁就会涉及到对房屋所有者的权益如何处理问题。因此,拆迁人与被拆迁人之间常常在拆迁补偿、拆迁安置等方面产生意见分歧而导致发生纠纷。那么,这些纠纷经过双方协商以后

  • 标签: 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 被拆迁人 最高人民法院 城市建设 解决纠纷 当事人
  • 简介:<正>在法制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法律观念越来越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能量。因此,对中国传统的法律观念进行深入的研究,显得颇有意义。本文拟通过"刑"、""、"律"字演变的阐述,来考察先秦人的法律观念及特征。一、"刑"字的产生、演变——"刑"的观念文字是特定历史文化的产物,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而语言是表达思维的最主要形式,不能脱离人的思维。因此,特定文字的产生、演变和发展,能够反映出某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认识。文字的产生遵循着事物、概念、语言、文字四者相递产生的规律、事物在先,然后在人们的思维中产生

  • 标签: 传统法律观念 先秦 法观念 甲骨文 现代化进程 金文
  • 简介: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如何通过对学生直接兴趣与稳定兴趣的培养来调动、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热情,从而产生持久的促进作用。

  • 标签: 直接兴趣 稳定兴趣 培养
  • 简介:直接言词原则是大陆法系国家诉讼制度的基本原则,在内容上包括直接原则和言词原则两个方面。新时期下,我国积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而审判中心主义的实现,需要贯彻直接言词原则。直接言词原则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确立和适用,存在着以卷宗为中心的审理模式、审判委员会制度、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以及司法行政化等制约因素。因此,需立足我国刑事司法实践,完善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等措施,以期对正在开展的庭审实质化改革有所裨益。

  • 标签: 直接言词原则 以审判为中心 庭审实质化
  • 简介:[民间·民族习惯专栏主持人手记(八)]多年前,我指导的法律硕士厉尽国同学以《法学研究中的“民间”范式》为题,完成了他的硕士学位论文,并受到答辩组全体成员的一致称赞,无可争议地获得了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据我所知,这是我国法学界就民间作为法学研究的范式问题所进行的首次系统和专门的论述。尽管在此前,梁治平、朱苏力、田成有等在他们的论著中,也捎带着对这一问题做过一些论述,但并非专门就此问题而展开。

  • 标签: 民族习惯法 民间法 专栏 硕士学位论文 法学研究 法律硕士
  • 简介:社会作为寓于法律社会化过程中的公法与私法相融合的第三法域,在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作为经济领域法律社会化现象的经济.因而,一方面,经济具有广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另一方面,经济与狭义社会之间,各自所对应的国家干预在范围、宗旨和手段上都不尽相同,但在经济与社会趋于一体化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需要完善其功能的配合.

  • 标签: 经济法 社会法 法律社会化 国家干预 广义社会法 狭义社会法
  • 简介:近年来,源于德国的结果加重犯直接关联性理论受到我国许多学者的青睐,但其中存在不少的争议与误解。"直接关联性"是德国法院从多个判例中逐渐形成的规则,其主要功能在于限制结果加重犯的成立范围。从"直接关联性"出发,德国学界发展出风险关联性理论、轻率关联性理论、基础犯罪的保护目的关联性理论等学说。在当代中国刑法教义学中引进直接关联性理论,需要坚持历史的观点和体系性的思维方式,并将其融入客观归责理论体系中。如此才能既保持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又能保证合理地限制结果加重犯的成立范围。

  • 标签: 直接关联性 结果加重犯 客观归责 体系性地位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行为时、中间、裁判时的适用问题属于刑法的时间效力问题或溯及力问题。从旧兼从轻原则、不溯及既往原则,是刑法界比较熟悉的刑法时间效力原则,是处理犯罪行为时和犯罪裁判时法律不一致情况下的法律适用原则,这是新旧两的选择适用问题。但在近期的刑事司法实践中,因涉及适用刑法修正...

  • 标签: 刑事司法 法的适用 时间效力 刑法 裁判 法律适用原则
  • 简介:经济主体范畴的提出,意味着主体内涵与外延的明确界定,决定着经济的效力范围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是经济范畴体系的重要一环。

  • 标签: 经济法 法主体 范畴
  • 简介:文章从分析法律移植与中国法的国际化进程,法律移植与国家主权、国家意识形态、中国法的本土资源以及立法成本等关系入手,指出法律移植是世界法律发展的一个基本历史过程,是法律发展的规律之一.文章最后对法律移植与21世纪中国法的发展作了展望.

  • 标签: 法律移植 中国法 法律发展 立法成本 世界法 国家主权
  • 简介:<正>玩忽职守案件一般具有牵连人员多、责任分散、而且各有关人员的责任并不等同的特点。在众多的责任人员中,哪些责任人员应负刑事责任,哪些责任人员负非刑事责任?是司法实践中最为复杂、最难把握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笔者拟对上述问题作如下探讨。一、直接责任人员应当承担刑事

  • 标签: 直接责任人员 玩忽职守案 承担刑事责任 因果关系 重大损失 行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