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6 个结果
  • 简介:伴随银信合作监管政策的收紧,曾经颇受市场追捧的银信合作理财模式逐渐走向式微。作为客户资产管理的有效方式之一,如何在引导这一模式良性发展的同时保障投资者利益成为问题的关键。美国和日本都曾出现过与银信理财模式类似,但由于金融机构违规操作导致投资者利益受损的案例,并分别为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进行了监管改革。在加强信息披露及明确客户资产管理中的风险承担机制等方面,美、日的经验可以为我国进一步发展银信合作提供借鉴。

  • 标签: 银信合作 客户资产管理 投资者保护 比较分析
  • 简介:罪责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等原则,乃是今天法治国家刑法的传统内核,在德国,这些刑法的基本原则已经逐渐转型为现行宪法上的内容了。这一转型过程,使得我们在进行刑法讨论时,需考虑宪法上的视角。刑法的解释方法中也增添了宪法导向的解释和合宪解释的选项。刑法基本原则宪法化,虽使得刑法的问题变得更为复杂,也可能削弱刑法的明确性,但同时它也使刑法基本原则具备了“实定、现行宪法”的身份,提升了规范层级,进而在实践中变得更加有效。这些特点体现在击落客机案、静坐案和竞选捐助案等德国联邦宪法法院的判例中。从德国角度看,尽管具体案件情况殊异,对这一宪法化转型总体上仍应予以正面评价。不过,这不意味着要取代刑法基本原则和取消刑法学的独立思考。

  • 标签: 刑法基本原则 宪法化转型 合宪解释 德国联邦宪法法院
  • 简介:军政关系的宪政化对于美国宪政的起源与发展意义重大。虽然人民主权、民主原则、分权制衡和法治等重要理念是美国宪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军政关系的宪政化,即宪政对军权的规范。本文重在对美国军政关系宪政化的影响因素、军政关系的宪政安排及其意义作出梳理与考察,旨在加深对美国宪政之基础的理解与认识。

  • 标签: 美国 宪政 军政关系
  • 简介:一、传统[1]定罪量刑与情感是"相忘于江湖"(一)传统定罪量刑拒斥情感的原因1.对情感的不信任在西方,对情感的研究一直处于哲学社会学的边缘,如"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认为,激情是灵魂的一种不合理的不自然的运动,或者是一种过度的刺激。而克吕西波甚至探讨了情感的产生和最主要的情感形式,认为人们对情感不仅要节制,而且应该彻底根除。根除了情感,人就是自由的"。[2]究其原因,可归结为情感的诸多与生俱来的特点,即作为元命题的不可定义性,以及情感自身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不易把握性等特点。一言以蔽之,就是情感始终没有获取哲学、社会学家的"信任",这也就决定了

  • 标签: 论情感 人身危险性 情感关系 社会危害性 希腊哲学家 克吕西波
  • 简介:教育政策与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化构成了教育政策的背景,制约着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文化界定了教育政策利益相关者群体,造成了不同群体间的文化冲突;教育政策本身发展着自己的组织文化。文化问题成为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教育政策制定者及执行者应该关注文化对教育政策的影响,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以保证教育政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并建立起良性的教育政策文化。

  • 标签: 文化 教育政策 身份群体 利益相关者 教育政策文化
  • 简介:如何正确处理诉讼调解与司法裁判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与实务界共同面对的一个重大难题。本报告在调取和分析1943—2013年有关调判关系的重要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调判关系理论研究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梳理,提出了今后实现理论创新的突破方向和改善措施。从整体上看,这个时期有关研究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呈现出十分活跃繁荣的学术景象,但是,也形成了一些重大理论争点,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学术与实务两张皮,实践与理论相脱离"的实际问题。调判关系问题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建设的一个核心课题。加强这个课题的理论研究,改善科研管理,进一步总结和提炼"调判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深入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诉讼运行规律,从理念论、本质论、价值论、程序论、方法论、目的论、功能论和主体论等八个方向突破思想障碍,实现调判关系理论认识的新飞跃。

  • 标签: 诉讼调解 调判关系 问答逻辑 协商民主
  • 简介:刑法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客观联系,而刑法的规范性又决定了危害行为与结果的规范性,进而赋予刑法因果关系规范性特征.为了体现刑法的规范性,并且坚持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刑法因果关系的认定应在条件说建立的事实基础上,以客观归责理论蕴含的风险实现原理,即通过行为产生的具体风险与结果的直观比对,对因果关系进行规范的判断.

  • 标签: 因果关系 事实判断 规范判断 相当因果关系说 客观归责理论
  • 简介:随着构建新型检律关系工作的深入,律师执业“三难”得到进一步解决,检察人员法治意识不断强化,检律双方沟通协作成效明显。但是仍存在对律师执业“三权”保障不充分,与律师沟通协作内容相对抽象,检律双方监督制约机制的功能发挥停留于形式等问题。要以新型检律关系理念为指导,提高检察司法活动法治化水平,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律师“三权”保障实现全面化,以积极有效的探索促进检律沟通合作迈向具体化,以完善健全的配套机制确保监督制约功能实质化。

  • 标签: 检律关系 律师 检察机关
  • 简介:绪论在我国现行制度下建筑物及其占用范围内的土地使用权~②各为独立的不动产(权利),但是基于土地与建筑物的天然联系,为使建筑物有其存在根基,并符合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设立宗旨,我国法律上明确规定建筑物处分时应与其下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同时处分;建设用地使用权处分时应与其上的建筑物同时处分。这一原则被称为"房随地走,地随房走",亦即"房体一体原则"。为方便本文论述,此处的"房"指建筑物,"地"指建设用地使用权。

  • 标签: 建设用地使用权 抵押权登记 法律关系 地上权 所有权人 一体原则
  • 简介:罗马法系与普通法系是当今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两个法系,两者都有一套自己的法律系统及实施机制。二者作为成熟的法系,却在很多特征上呈现出相反的情形。~①但两大法系的这些近乎相反的特征却履行着相同的社会功能,实在是令人不解。特别是以罗马法系的法律视角和法学理论去解释普通法,甚或得出普通法不是成熟的法律的结论。然

  • 标签: 路径探析 罗马法系 世界影响力 契约法 法学理论 关系契约
  • 简介:刑事犯罪理论中的因果关系理论庞大复杂,在我国传统刑法理论中,因果关系主要存在必然因果关系说和偶然因果关系说之争。玩忽职守罪本质上应归属于不作为犯罪,因其因果关系的特殊性,及司法实践中在认定上的误区,要求在判断行为人的行为是否构成该罪时把握基拳要点。

  • 标签: 玩忽职守 因果关系 认定
  • 简介:"以审判为中心",是我国刑事诉讼改革的必然方向。"以审判为中心",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刑事诉讼的基本构架,其与审判中心主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作为追诉方,检察机关与公安机关的追诉行为要得到审判的确认,就必须以审判为标准和方向,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必定会影响到侦诉关系。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背景下,检察机关既要与公安机关加强协作,又要强化对侦查行为的约束,构建新型侦诉关系,是应对诉讼制度改革的必然。

  • 标签: 以审判为中心 侦诉关系 协作 监督
  • 简介:法律保障宗教自由,但宗教规范与宗教行为必须遵守国家法律,不得与国家法律相冲突,违反国家法律的宗教规范将不被认可。这些都是长期以来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上升为法律制度的理念,也是我们今天处理法律与宗教规范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宗教作为一种有组织的活动,必然有自身的行为规范来约束其教徒和信众的行为,但前提是这种规范不得与国家法律相冲突。我国宪法和法律在这个问题上,相关界限是比较清晰的。首先,明确了对宗教行为规范的宪法原则;其次,完善了规范宗教活动的法律法规体系;此外,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在不违反法律基本原则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变通处理。

  • 标签: 法律与宗教 宗教自由 规范关系
  • 简介:本文以一起案例引出论题:"原告上诉后可否以撤回上诉的名义撤回起诉?"通过详细论证诉权与实体权利、诉权之间、诉权与审判权及审级制度之间复杂的协调与制约关系的理论根据,指出诉权是当事人对国家行使的一种公法上的权利,行使诉权的原因是民事权利受到侵害或与他人发生纠纷,进行诉讼的目的是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解决纠纷。诉权的行使具有公法强制力保护的外壳;行使诉权所要保护的内容是私法性质的权利。行使诉权要受对方诉权、审判权的制约;行使审判权要受诉权和审级制度的制约。认为原告申请撤诉应考虑被告是否同意,败诉的原告以撤回上诉的名义撤回一审起诉更应如此,并对立法和司法解释的修订完善提出个人见解,以期对法学研究的推进有所助益。

  • 标签: 诉权 审判权 审级制度 诉讼权利
  • 简介: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通过对法治方式基本蕴含的厘清与法治方式实践运用的生动展现以及对运用法治方式需要把握的三组逻辑关系予以诠释,揭示法治方式的科学内容与实践逻辑。

  • 标签: 法治方式 法治思维
  • 简介:司法理念就是指导司法人员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办案的思想、观念的统称。简单地说,司法理念就是一种指导司法实践的理念,司法理念离不开司法实践。司法实践对司法理念的制约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司法人员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会形成一些新的司法理念;另一方面,一些旧的司法理念因不再适应新的司法实践要求而被改变、摈弃。

  • 标签: 司法实践 理念转变 办案 司法理念 辩证 司法人员
  • 简介: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分析了北京市某派出所辖区内的人口特征变量对社区治安案件发案率的影响性。其中社区人口特征考虑了属地、年龄、收入、学历等属性。分析结果表明,社区治安案件的发案率与社区低保人口、前科人员以及高学历人口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该结论反映出在社区层面上人口的特征变量对治安案件的影响机制与一般意义上的人口与犯罪活动关系是不同的,而要进一步提高社区人口变量对社区治安案件的解释性,还需要在现有人口特征变量的基础上考虑社区人口的动态特征。

  • 标签: 社区治安案件 人口特征 回归分析
  • 简介:【裁判要旨】优先购买权具有法定性,在赋予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同时,也应保障出租人的合法权益,而并非牺牲出租人的权利来满足承租人的要求。出租人基于特殊身份关系以低于市场价格出卖租赁房屋,而离开该特殊身份关系,出租人则不愿出售房屋的,此时的承租人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同等条件的要求,承租人一般不能行使优先购买权。

  • 标签: 承租人优先购买权 身份关系 租赁房屋 出租人 合法权益 人的权利
  • 简介:1.1案例11.1.1简要案情吴某,女,44岁,2012年8月1日在工作中受伤,当日人院诊治,诊断为:L2骨折,骶尾骨骨折并骶丛神经损伤,神经性尿失禁。伤后4月余,某鉴定机构根据GB/T16180—20064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程度鉴定》“神经源性膀胱,残余尿≥50mL”之规定,鉴定其构成四级伤残。

  • 标签: 法医临床鉴定 脊髓损伤 尿潴留 因果关系
  • 简介:承诺期间要约人与第三人另行订立合同的效力分为有效、可撤销两种:要约未明确承诺期限的,要约人可撤销要约,另行订立的合同原则有效;明确了承诺期限的要约不可撤销,第三人主观为故意的,受要约人享有撤销权。合同有效的,通过竞价方式确定实际履行契约义务相对人,并对具有人身性质的合同,辅之以要约人选择权。至于各主体应承担的民事责任,要约人撤销可撤销要约不存在民事责任承担,第三人无论主观善意与否,亦无须向受要约人担责;受要约人被赋予撤销权的,不论其是否实际行使了权利,只要第三人主观为明知,与要约人间的责任分担就涉及过失相抵规则的运用。且受要约人行使撤销权产生的费用,可突破合同相对性向过错第三人主张。

  • 标签: 承诺期间 撤销权 竞价 选择权 过失相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