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6 个结果
  • 简介:分析司法裁判,恶意串通行为被广泛适用,但在主观恶意”的裁判上存在问题。认定恶意串通行为人的“恶意”,应坚持意思主义,即当事人明知其恶意串通行为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利益且具有故意、积极追求损害结果的发生。受故意的限制,行为人过失的串通不具有“恶意”。串通行为无效的原因在于该行为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利益,并非其具有主观上的“恶意”。最后,恶意串通行为的“恶意”非以获利为必要。

  • 标签: 恶意串通 司法裁判 恶意 损害 获利
  • 简介:网络世界不是乌托邦,网民们在浏览网页时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注册表突然被篡改,IE浏览器默认首页,标题栏等变成了一个色情网站或黑客网站的首页与标志。每肖打开IE浏览器就自动跳出一个令人生厌的页面,或当打开“Internet选项”对话框竟发现不能修改主页设置时,你会有什么感受?而这就是人们有意或无意浏览某一暗藏恶意代码网站时被攻击后的结果。

  • 标签: 打开 恶意网站 IE浏览器 黑客网站 页面 主页设置
  • 简介:恶意诉讼是由特定当事人推动、利用诉讼程序掩盖非法目的、与法治精神相背的诉讼行为。其产生与法律制度上的缺陷、诉讼的负面效应、不法利益或非法目的的驱动、立案审查不严或者个别办案人员素质不高等有关。我国应详细规定被告的资格,在刑法中增设民事伪证罪和诉讼诈骗罪,提高罚款数额,确立诉讼侵权损害惩罚性赔偿制度,赋予受害人提起反诉、事后另诉的权利以及刑事诉讼请求权和司法制裁请求权,最大限度地遏制恶意诉讼。

  • 标签: 恶意诉讼 法律规制
  • 简介: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社会竞争更加激烈,人们的利益冲突愈发突兀,致使纠纷不断,诉讼越来越多,且日益复杂化,而恶意诉讼现象亦日趋严重。恶意诉讼行为作为一种社会公害,扰乱了无辜人平静的生活,使其合法权益遭受不应有的侵害,破坏了社会秩序,浪费了国家审判资源。在我国现有法律制度下。恶意诉讼的受害人尚难以寻求法律的有效保护,以致恶意诉讼在社会中呈泛滥之趋势,使人们对法律的作用和功能产生怀疑。本文通过对民事恶意诉讼内涵进行比较研究得出较为恰当的界定,进而理性分析了它的成因,最后提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 标签: 恶意诉讼 问题探究 民事 法律制度 社会进步 经济发展
  • 简介:POS机非法套现近年来,出现越来越多的利用POS机套现的恶意透支案件,且套现金额日益增加,目前在互联网上可查询套现案件最高涉案金额竟高达43亿元。所谓“套现”,是指行为人成功申领信用卡后,为套取卡内资金,以付一定手续费的方式联系所谓特约商户帮助其采用虚假消费的方式套取银行资金。一般来说,信用卡的正常合法交易包括:通过柜面、自助机具、POS机及互联网等渠道进行消费、取现、存款(还款)。

  • 标签: 恶意透支 POS机 涉案金额 银行资金 特约商户 合法交易
  • 简介:  恶搞并不新鲜.  当1917年杜尚为蒙娜丽莎画上两撇高高翘起的山羊胡须的时候,当1986年崔健穿着一件颇像大清帝国时期的长褂子,身背一把破吉他,两裤脚一高一低地蹦上北京工人体育馆舞台的时候,当1995年满大街的人听到"曾经有一段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露出会心一笑的时候,恶搞其实已经发生了.……

  • 标签: 不应恶意 恶意搞 恶搞不应
  • 简介:随着当今时代的高速发展,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也伴随着社会中诚信的缺失,恶意民事诉讼案件在司法实践中已经不在少数,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它的存在不仅侵害了受害人的正当权利,还影响了司法的权威;我国虽然在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中加强了对于恶意诉讼的规制,但并不能够与实际的司法实践相适应,因此应当完善我国恶意民事诉讼的法律规制体系,以遏制恶意诉讼的泛滥,维护正常的司法秩序,促进社会和谐。

  • 标签: 恶意诉讼 法律规制 完善
  • 简介:多招骗领信用卡在检察机关办理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案件中,发现很多行为人在申领信用卡时处于无业状态。这些人之所以能成功申领信用卡,主要基于以下几种原因:一是持卡人通过虚报身份、虚构收入状况的方式以达到申领信用卡所需的资信要求,其在申领信用卡之初就具有非法占有银行资金的目的。如杨某信用卡诈骗案,其因赌博欠下高利贷,于2013年2月向某银行提供虚假的工作单位、住宅地址及联系方式,成功申领了一张商旅白金贷记卡,杨某多次持卡透支消费或取现用于抵偿赌债,共透支人民币9.9万余元。

  • 标签: 恶意透支 诈骗案件 银行资金 信用卡 检察机关 收入状况
  • 简介:'恶意欠薪'何以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如果我们重新审视一下拖欠民工工资的行为性质和适用法律方面的问题,就可以发现:在惯性思维的影响下,我们一直是把拖欠民工工资问题当成劳务纠纷来处理的,没有注意到其中一些拖欠民工工资行为性质的转化,民工缺少刑法保护与承包人抗衡,其结果只会使一些'恶意欠薪'的承包人有恃无恐.因此,本文将运用刑法的有关理论重新审视这一问题.

  • 标签: 恶意欠薪 劳动诉讼 恶意欠薪罪 谦抑性原则
  • 简介:本文在调查和综合分析高校收费、学生贷款难和欠学费问题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恶意欠费重点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如何进一步提高贷款率和偿贷率,解决贷款难和欠费严重而严重制约学校发展提出一些法律思路和决策参考。

  • 标签: 高校 恶意欠费 对策
  • 简介:女白领受情伤委屈无处申诉2010年9月,正值花样年华的张晓丽从大学毕业后,很顺利地进了一家大型的软件公司,担任风险部管理员。高薪的背后是高强度的工作任务,晓丽全身心投入,努力地为公司争创效益,慢慢也受到了公司领导的青睐,月薪从最初的几千元涨到了1万元。两年后,业务更加精通的晓丽成了公司骨干,领导将很多重要任务都给了她,晓丽自感事业顺风顺水,春风得意。然而,一次意外却让张晓丽的事业自此发生了转折。

  • 标签: 软件公司 “不” 降薪 恶意 2010年 大学毕业
  • 简介:检察机关介入对恶意诉讼的规制,作为司法实践的需要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与我国司法体制及其司法权力的配置相吻合从而具有可行性,也具有相应的法理根据。应在充分考虑恶意诉讼形态特殊性的基础上,对检察机关在恶意诉讼规制中所应遵循的原则、称谓、方式与程序等诉讼机制予以构建。

  • 标签: 恶意诉讼 检察机关 诉讼机制 反诉 调解
  • 简介:主观权和诉权是一对既重要又模糊的概念,两者存在与生俱来的关联性,而对于两者关系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诉权是“请求法官对诉请的法律基础作出判决的权利”。诉权要求有具体的法律机制,而不仅仅是司法的启动原理。诉权的行使依赖于区别于实体法律规范的“另一种法律规则”,“另一种法律规则”赋予了诉权主观权的性质。“诉权”是一种典型主观权。

  • 标签: 主观权 诉权 诉权理论
  • 简介:某法院审理了一起利用信用卡恶意透支银行资金的案件,引发了透支银行资金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争论。被告人黄×升系一无经营牌照及固定职业的个体户,1993年2月,被告向南宁市工商银行牡丹卡业务部申请办理牡丹信用卡,担保人是梁XX。同年4月,梁XX发现黄\升经常赌博,且多是用牡丹卡透支银行的资金作为赌资,便劝阻黄/升,但黄不听。于是梁XX就以“与黄X升不便联系”为由向南宁市工商银行牡丹卡业务部提出撤销对黄\升的牡丹卡的信用担保。牡丹卡业务部根据信用担保人的要求,收回了黄\升的牡丹卡。黄\升被银行收回牡丹卡后,就回家偷拿了其兄黄X恩的居民身份证,以黄X恩的名义担保其申领信用卡,并冒充黄\恩在申领牡丹卡担

  • 标签: 信用卡恶意透支 牡丹卡业务 信用卡透支 银行资金 诈骗罪 工商银行
  • 简介:【要点提示】随着银行大量发行信用卡,利用银行系统漏洞,通过无卡存款后办理冲正业务骗取银行存款的案件在全国各地大量发生。对于此类案件的定性存在很大的分歧。本文运用刑事推定的方法,从推定被告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客观行为要素出发,分析判断了被告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主观心理状态;同时从被告人获取钱款的环节、被害人的处分行为与被告人获取银行存款的因果关系出发.阐述了本案构成诈骗罪的理由。

  • 标签: 诈骗罪 利用 非法占有目的 银行存款 套现 恶意
  • 简介:恶意民事诉讼行为极易给案件当事人合法权益造成损害,也不断困扰着我国的司法实践。如何发挥检察机关对恶意民事诉讼行为的监督作用已经引起学界广泛的关注。应当采取多种监督方式相结合的模式建立针对恶意民事诉讼行为监督的机制,充分发挥检察监督职能。

  • 标签: 检察机关 恶意民事诉讼 民事诉讼法
  • 简介:本案中,债权人请求法院认定债务人与关联企业之间关于债务人主要资产的买卖合同因构成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二)项规定的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情形而无效,并要求返还原物、恢复原状。债权人通过举出充分的证据证明债务人确有损害其利益的行为,而且债务人与其财产受让人恶意串通,即债务人与受让人有故意损害债权人利益的主观恶意和串通、勾结的客观行为,从而获得了人民法院的支持。

  • 标签: 恶意串通 合同无效 买卖合同 债权人利益 三人 受让人
  • 简介:本文通过比较信用卡恶意透支行为和其他三种信用卡诈骗行为在犯罪客体、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以及责任转化等方面的差异,得出恶意透支应当独立定罪的结论,并做出立法设计,同时就恶意透支罪相应的主体范围、非法占有目的和银行催收问题提供了司法操作建议.

  • 标签: 信用卡恶意透支 定罪 恶意透支行为 犯罪主观方面 非法占有目的 犯罪客体
  • 简介:李某于2006年5月8日向某市建设银行申领了一张信用卡,并分别于2006年8月1日、8月5日、8月8日、8月15日四次从建设银行ATM机上透支6000元。2006年8月20日,李某经建设银行授权,又透支3万元,建设银行同意李某可以透支1个月。李某透支后,未按规定时间还本付息,银行于2007年2月6日、3月9日、5月11日、9月10日四次向李某发出《追讨透支贷款通知书》,

  • 标签: 信用卡诈骗罪 恶意透支 建设银行 ATM机 还本付息 透支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