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对于中国是否存在遗嘱继承制度,虽然从不同的角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是目前法史学界的共识则是肯定的,从这一肯定的前提出发,以宋代的遗嘱继承制度为主勾勒出中国遗嘱继承制度的概貌。

  • 标签: 遗令遗嘱 遗嘱 继承的效力
  • 简介:游侠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从法史学的视角观之,游侠缘起于社会变动和复仇之风,且随着国家权力集中化逐渐发生了变迁,因其自身的弱点及国家的严密控制致使产生异化并直至消亡。游侠在法律上可以界定为一种私力救济,私力救济的扩张在现代社会仍有必要。从法社会学和法律文化的视角观之,游侠与社会法制状况密切相关,游侠之出现是对于社会普遍不公正的一种补偿和对抗,侠文化可以透视出民间百姓大众的法观念,侠义精神是中国法治的本土资源。基于此,对游侠的研究对于考察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仍具意义。

  • 标签: 游侠 侠义精神 私力救济 法观念
  • 简介:古代中国的法律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传统:礼法互补、综合为治,德主形辅、明德无讼,执法原情、法情并重,立法等差、良贱有别,皇权至上、法自君出,漠视权利、详订义务诸端,可以说是其中最有特色的,它们反映了中国的特殊国情和文化背景,于今有着借鉴和批判的意义。

  • 标签: 古代法律 中国古代 法律思想 德主刑辅 执法 特殊国情
  • 简介:中国的犯罪原因论胡新中国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里产生犯罪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思想家们关于犯罪原因与治理措施的各种论述?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同犯罪作斗争,开展综合治理是会有所裨益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曾经指...

  • 标签: 犯罪原因 控制犯罪 中国古代 具体原因 治理措施 预防犯罪
  • 简介:刑讯制度是人类司法制度中最为久远,同时又是公认最不能达到目的但又难以消除的制度之一。中国刑讯的产生比较早,国家在法律中也承认。国家对刑讯制度的承认并不意味着国家对刑讯制度的放任,相反,国家往往通过多方面的立法对刑讯制度进行规制。中国国家主要通过对刑讯制度的刑讯前提条件设定、刑讯对象的限定、刑讯方式的约束、刑讯工具的规范、刑讯数量的确定、刑讯部位的预定、刑讯人员的限定及制定严格的法律责任等,达到减少和限制刑讯带来的副作用。当然,在实践中相关立法的作用和效果的有效性是值得反思的。

  • 标签: 刑讯 法律规制 中国古代
  • 简介:自古以来统治者视"刑德"为治国之"二柄",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经济繁荣,为此统治者们都会制订相应的法律制度来加以规范。这样,中国市场管理立法便随之而生,并且随着生产的进步,经济的繁荣发展而不断发展完善。在中国历史上,市场管理立法更能反映出当时经济发展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还代表着政治乃至文化的发展状况。古代市场管理立法也可以说是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对封建时期商品经济的市场化的管理,它极力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为封建统治的中央集权提供制度保障。

  • 标签: 税收制度 财政金融 手工业管理 农业管理 专营制度
  • 简介:中国有过形式多样、比较发达的刑侦手段。它对司法官迅速侦破刑案,惩治罪犯,保护百姓的合法权益,都起过积极作用。本文拟对其中的一些问题作些述论。中国的刑侦手段有多种,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这些。1、利用特工人员进行化装侦查对一些较为复杂或隐蔽的案件,司法官往往

  • 标签: 中国古代 地方司法官 犯罪嫌疑 刑侦 特工人员 述论
  • 简介:<正>中国法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对一些具体问题和制度也有细致入微的论述——如肉刑、复仇、大赦及律令例的相互关系、立法变法的具体程序、法言法语的准确表达及一些具体条文的更改。梁启超曾作《中国法理学发达史论》,将中国法理研究的内容分为"法之起因"、"法字之语源"、"旧学派关于法之观念"、"法治主义之发生"四个方面。其中,旧学派法之观念主述儒

  • 标签: 中国古代社会 法理学 法思想 人性恶 董仲舒 荀子
  • 简介:死刑以其极端性、毁灭性、残酷性,历来是任何一个国家惩罚和铲除罪犯的强有力的手段。中国死刑制度随着中华法系的演进,它的产生,发展及改良,也是适应中国法制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本文将从中国死刑制度的演进过程中,讨论一下中国死刑制度的变化及特征,相信对构思改革我国的刑罚制度,会有一定的帮助的。

  • 标签: 死刑制度 中国古代 刑罚制度 中华法系 三国两晋南北朝 执行方式
  • 简介:德治是中国延绵数千年的治国传统,留下了十分丰富的官德教育资源。系统分析中国官德教育的内容体系与实施途径,把握其内在机理,对新时期干部的官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且必要的启示。

  • 标签: 官德教育 内容体系 实施途径 方法论启示 经验启示
  • 简介:廉政法制建设是中华法制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涉及惩贪立法、考课、监察以及俸禄制度等诸多方面。廉政建设首重制度保障,其次还要重视物质和精神上的保障。这既是中国历朝统治者的普遍共识,也是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吏治清明盛世的重要原因。中国廉政法制建设给我们的启示是,君主专制制度既是腐败最主要的制度根源,也是廉政建设最大的制度障碍。在君主专制的时代,惩治腐败立法的完善并不能持续有效地遏制官吏贪赃枉法的行为,吏治的清明只是一种短暂、偶然的现象,而吏治的腐败则是长期、必然的现象。

  • 标签: 廉政法制建设 吏治 考课 监察 俸禄制度
  • 简介:中国孝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独具特色.那么,中国孝文化的起源如何,其形成后又经历了哪些变迁,在这变迁运动中中国法律起了什么支撑作用,这种支撑又是如何将孝文化制度化并固化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其间孝文化又经历了哪些变异等,值得进一步关注和研究.秦汉以降的律令将中国孝文化固化为了制度体系,内化为了文化传统,此后孝文化与法律互相浸染、共生共长,因此孝文化在中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延续至今.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法治、弘扬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时,必须对中国孝文化进行全面、深入的思考,以明确当代法律传承的目标和路径.传统法律支撑中的若干糟粕必须抛弃,但其良性遗产我们可以传承,以为建设现代法治中国与和谐社会所用.

  • 标签: 中国古代 孝文化 法律支撑 当代传承 法律史
  • 简介:中国国家的形成是在没有打破原来的家族组织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氏族社会的放大。国家和宗族合二为一,氏族首领摇身一变成为国家君主,家族组织扩大为国家组织,宗法关系成为一种政治关系。基于此而产生了规范人们行为的"礼",这其中把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宗教、习惯等统统溶于一体。春秋时期,法律与道德才各立门户,呈现出分离的趋势。

  • 标签: 道德与法律 中国古代 道德规范 家族组织 法律规范 宗法关系
  • 简介:中国法律禁止民间任意观测、探究、解释和传习有关星空的奥秘,只允许官方的天文机构研究和解读天文现象。中国法律对天文研究作出如此的法律规制,既是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的客观要求,也是“天人感应”这个流传很久、影响巨大的哲学观在法律制度上的具体体现。

  • 标签: 历朝法律 天文研究 法律规制
  • 简介:司法腐败是中国社会的一大特征,古代统治者为了对之予以防治,不但建立和完善了包括官吏的选任、职务责任、国家监察在内的各种制度及法律,而且还形成了一整套使官吏成为道德模范的思想教化体系。然而这一切看似面面俱到,却并未能真正解决司法腐败的问题,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面对当今社会日益弥漫的司法腐败现象,如果我们期望能从自己的历史中寻找到根治的良方,则无异于缘木求鱼。

  • 标签: 司法腐败 中国古代社会 防治机制 官吏选拔制度 司法活动 统治者
  • 简介:儒家学说的民本主义不仅为古代中国灾民的人权保障提供了思想基础,也指导着灾民人权保障实践。统治者通过制定和实施灾前预防、灾情报勘、灾中紧急救助、灾后重建以及救灾官员奖惩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灾民的权利。从古代社会的救灾举措来看,古代灾民人权保障呈现出以下特征:以生命权和适当生活水准权为保障中心、人治型保障模式、以反射性利益为特征的保障模式以及权利保障的不平等。

  • 标签: 古代社会 灾民 人权保障 民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