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香港回归祖国已经两年,澳门回归在即,港澳回归表面雷同,实际上却存在很大的差异。无论是从历史背景、内部机制、中英或中葡关系还是谈判过程都有很多不同之处,澳门有澳门的政情、民情和地情,这就是“澳门特色”。澳门回归可以以香港回归为借鉴,但决不能简单照搬“香港经验”。

  • 标签: 港澳 回归 异同
  • 简介:俄罗斯电影业受苏联解体、经济陷入困境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一度举步维艰。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俄罗斯政府的改革措施实施以来,俄罗斯电影业正经历从低谷走向回归的过程。俄罗斯电影工作者十分注重提高电影的艺术品位,试图创作出经典叙事以及富有俄罗斯民族精神的电影。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电影,是本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最佳途径。

  • 标签: 俄罗斯 电影 爱国主义
  • 简介:本文以“九九”回归为背景,分析了澳门金融业的现状,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缺陷,如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结构单一、金融业对外依赖性强、信贷资产结构不合理存在金融泡沫及资金利用不充分等等,并影响到澳门金融业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针对上述问题,对回归后澳门金融业如何进一步发展,逐步完善其结构,发挥现代经济的核心作用,作了对策性探讨。

  • 标签: 澳门回归 澳门金融
  • 简介:香港回归祖国之后,香港问题对中英两国关系的负面影响减少。英国工党新政府上台后,积极调整了对华政策,并借香港回归的契机与中国政府共同努力使中英关系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得到较大改善。

  • 标签: 香港回归中英关系
  • 简介:“人的安全”概念强调普通人的安全和福利以及他们作为人的尊严和幸福。它已成为新的研究和政策议程的组成部分。人的安全从出现开始,就在中国学术界得到了讨论,但政府很少使用该术语。就政策领域而言,中国式“人的安全”路径的一个特点就是接受或发展了人的安全的思维并付诸实践,或是殊途同归,但不使用“人的安全”这一特定术语。然而人的安全的本质却反映在中国的内政外交政策中,并且随着国内政策思想而转变为“以人为本”。人的安全已经嵌入中国的安全思维中。作为理解、解释以及更好地分析安全的新视角,引入“人的安全”和“以人为本”是对研究和政策议程的一个积极发展。在中国语境中,尽管“以人为本”的原则并非人的安全最完美的对应物,但它至少表明,当处理国内外与安全相关的事务时,个人安全比过去更加重要了。比起接受“人的安全”这个术语本身,中国更愿意将人民的安全(和幸福)作为政策导向。“以人为本”和人的安全是互相联系和本质一致的。

  • 标签: 人的安全 以人为本 中国路径
  • 简介:2017年4月1日,由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郑州大学国际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大数据国际关系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网络空间安全治理和数据治国暨郑州大学首届国际公共安全研究高端论坛”在郑州大学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军事科学院、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等全国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三十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 标签: 郑州大学 安全治理 网络空间 论坛 治国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简介:新加坡作为东南亚地区的旅游发达国家,旅游业是其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是典型的入境旅游国家,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本文基于新加坡入境旅游2005~2015年数据分析,运用地理集中指数、季节集中指数和年际集中指数分析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的时间和空间的特征,并根据旅游者的行为特征,研究入境市场中旅游者消费行为选择。结果表明:新加坡入境旅游市场客源地地理集中指数位于31%~35%区间,且变化较为稳定,旅游客源市场较广;入境旅游季节集中指数R值位于0.5~1区间,客源地年际集中指数位于0~4区间,表明旅游客流的季节变动强度较小,客源地游客年际变化较小,入境旅游市场客源量较为稳定;旅游者的旅游消费行为具有多样性,旅游购物和奢侈品消费的支出有所下降,

  • 标签: 新加坡 入境旅游 地理集中指数 旅游消费行为
  • 简介:作为社会学科研究的国际问题研究需要回答四个方面的问题:描述性的问题、解释性的问题、预测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严格遵循社会科学研究的程序,这四个方面的国际问题研究就会表现出一些共同特点:客观性或者说可重复性、规律性或者说普遍意义、简约性或者说主次分明。大数据研究能够让决策者获得更加全面、充分的信息,从而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在进行描述性的国际问题研究时,大数据可以起到十分突出、甚至是革命性的作用;在解释性的问题方面,大数据的长处是用来发现相关性,而不是做出因果解释;大数据还可以发现有价值的解释性问题;大数据在预测和对策研究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它所发现的规律性现象不仅可以用来预测,也可以帮助人们做出选择。大数据应用到国际问题研究领域也有其局限性,有些局限性是这一方法本身所具有的,例如不能进行因果机制的分析和解释;有一些是国际问题研究领域所具有的,例如"成本-收益问题"、数据主权问题等。在国际问题研究领域,大数据并不适合用于做战略研究,而更多适宜于对国际发展态势的宏观描述以及为具体的外交行为提供精准的指导方案。总之,大数据有助于发现更全面和客观的事实、提出更多规律性的问题以及帮助研究进行预测和做出选择,但大数据自身不能完成整个解释的过程,需要研究者进行专业的因果机制的分析和解释。

  • 标签: 大数据 国际问题研究 国际安全态势
  • 简介:2011年以来,席卷西亚北非的"阿拉伯之春"运动对埃及和突尼斯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在该运动产生的各种研究议题中,参与过此次运动的民众对于该运动的评估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作者以"革命者的失望"为视角对此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革命者的失望"这一变量反映了"革命联盟"在胜利后的分裂进程,是转型阶段中各种政治力量权力斗争、经济冲突与理念冲突的体现。以上三种类型的冲突可操作化为民主支持度、经济地位和政治伊斯兰等三个变量,并根据"阿拉伯民主晴雨表"的数据,对以上变量与"革命者的失望"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在突尼斯和埃及两国都出现了先前运动参与者对此运动发展的失望问题,不过,具体影响失望的变量在两国有所不同。在民主支持度上,虽然埃及和突尼斯民主支持度对参与者的失望都有着显著的影响,但是其方向完全相反。在经济地位上,突尼斯呈现出了显著的影响,但是埃及却没有出现显著的影响。在政治伊斯兰问题上,作者创新性地将政治伊斯兰分成政策伊斯兰、政党伊斯兰和政权伊斯兰等三个维度,并且发现三个维度的政治伊斯兰在埃及和突尼斯两国呈现的影响并不相同,反映了政治伊斯兰与"革命者失望"之间的微妙复杂联系。

  • 标签: 阿拉伯之春 后革命政治发展 革命联盟 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