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应突尼斯国立行政学院高级班校友会和约旦国际事务协会的邀请,由副会长朱达成率领的交流协会代表团于2月16日至3月8日访问了突尼斯和约旦。此行既与两国的相关组织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对话,与两国政要和民间知名人士进行了沟通交往,达到了此访的预期目的.同时又一览两国之独特风景,一睹两国之灿烂文明,可谓收获颇丰。

  • 标签: 阿拉伯 国立行政学院 国际事务 相关组织 知名人士 预期目的
  • 简介:美国对1958年印尼内战的干涉是美国与第三世界关系史上一个有代表性的事件。艾森豪威尔政府从美苏两极对抗的角度认知和处理美国与新兴的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将美国对亚非民族主义国家的政策附属于美国对苏冷战战略。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政策思维,美国对印尼内战采取了干涉政策。干涉行动的失败,迫使美国决策当局重新检视对印尼政策的基本构架,并着手制定一项更为可行、更能反映印尼政治经济和社会现实的政策。

  • 标签: 美国外交 艾森豪威尔政府 美印(尼)关系
  • 简介:当前中东正经历的历史性剧变,不仅引发阿拉世界的集体大动荡,而且严重冲击地区政治、安全和地缘政治关系,也对大国的中东政策构成重大挑战。未来中东局势改革已势在必行;伊斯兰政治力量将增大,阿拉世界长期陷入内乱,伊朗、土耳其将谋求发挥更大地区影响力;美国全球战略与中东政策面临多重结构性挑战;欧盟在外交、能源、安全、移民等方面遭遇前所未有的压力;国际原油市场受冲击从而影响全球经济复苏。

  • 标签: 中东剧变 阿拉伯世界 大国中东战略
  • 简介:本文探讨的是以"法兰克福学派"和葛兰西思想为学术渊源的"威尔士学派"的"批判安全研究".该学派通过对传统安全研究本体论上的"国家主义"、认识论上的客观主义和方法论上的实证主义的"理论批判",进行了包括"深化安全"、"拓宽安全"、"延伸安全"、"人的解放"和建设超越民族国家的"综合安全共同体"的"理论建设".其理论意义在于:弥补了原有"批判理论"注重解释性理论批判而轻视实践的研究规划的不足;拓宽了安全研究的新视野和区域安全合作的新途径.其现实意义在于:注重对发展中国家安全形势的研究和知识分子的作用,增加了安全理论与实践的更紧密的相关性等.

  • 标签: 威尔士学派 安全共同体 发展中国家 安全形式 国家主权 国际合作
  • 简介:阿拉君主制国家在阿拉剧变浪潮中平稳过关,促使学术界重新关注君主制在阿拉世界长期存续的现象。阿拉世界现有8个君主制国家虽然国情差异较大,但源于传统的政治合法性、地租型经济、以家族和部落为核心的政治联盟、外部力量支持是这些国家保持政权稳定的主要原因。阿拉君主制虽然具有合法性和生命力,仍将长期存在,但也面临诸如经济、民生问题,族际、教派冲突等挑战。阿拉君主制国家须通过改革,适应快速变化的经济、社会现实。

  • 标签: 阿拉伯国家君主制 政治稳定
  • 简介:11月3—7日.澳大利亚扶轮社友人科尔格访问陕西彬县。实地考察扶轮社在当地的扶贫项目。自1996年以来。澳大利亚扶轮社在彬县援建了130多个扶贫项目,涉及教育设施、卫生设备、贫困学生就学、妇女就业、残疾人保障、解决山地农民饮用水等多个领域。援助资金达到600多万元人民币。

  • 标签: 扶贫项目 澳大利亚 科尔伯格 彬县 陕西 教育设施
  • 简介:一部轰动加拿大的魁北克小说─—评《卡莱家的女孩们》马秀兰魁北克女作家阿尔莱特·库斯迪的长篇小说《卡莱家的女孩们》1985年问世后,轰动了加拿大魁北克省,成为那里的第一畅销书,小说的影响不仅波及加拿大荧语地区,而且超越了国界,在魁北克人祖辈的老家─...

  • 标签: 埃梅 魁北克 加拿大 长篇小说 白朗 主人公
  • 简介:2010年年底以来发生在西亚北非的“阿拉之春”以及以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为代表的系列“占领”运动,被国内外学术界视为构成新一轮全球抗议周期的组成部分。作者从社会运动理论有关主框架和抗议周期之间的关系出发,考察了“阿拉之春”和系列“占领”运动之间的联系与异同。“阿拉之春”中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变革”主框架的出现,构成此轮抗议周期兴起并具备强大动员能力的重要原因;而当系列“占领”运动在借鉴“阿拉之春”的话语和象征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占领”主框架时,抗议周期在主框架上经历了从“变革”到“占领”的转型过程。然而,与“变革”主框架相比,“占领”主框架在经验的可信度、经历的可测量度和观念的重要性上存在明显不足,这是系列“占领”运动的动员能力无法与“阿拉之春”相比的重要原因。鉴于从“阿拉之春”到系列“占领”运动之间的意义和象征体系的转型并不成功,大致可以预料,除非新的社会运动对话语体系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否则,这一波全球抗议周期将趋于式微。

  • 标签: “阿拉伯之春” 占领华尔街运动 主框架 框架转型 抗议周期
  • 简介:2011年以来,席卷西亚北非的"阿拉之春"运动对埃及和突尼斯产生了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影响。在该运动产生的各种研究议题中,参与过此次运动的民众对于该运动的评估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作者以"革命者的失望"为视角对此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革命者的失望"这一变量反映了"革命联盟"在胜利后的分裂进程,是转型阶段中各种政治力量权力斗争、经济冲突与理念冲突的体现。以上三种类型的冲突可操作化为民主支持度、经济地位和政治伊斯兰等三个变量,并根据"阿拉民主晴雨表"的数据,对以上变量与"革命者的失望"的关系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在突尼斯和埃及两国都出现了先前运动参与者对此运动发展的失望问题,不过,具体影响失望的变量在两国有所不同。在民主支持度上,虽然埃及和突尼斯民主支持度对参与者的失望都有着显著的影响,但是其方向完全相反。在经济地位上,突尼斯呈现出了显著的影响,但是埃及却没有出现显著的影响。在政治伊斯兰问题上,作者创新性地将政治伊斯兰分成政策伊斯兰、政党伊斯兰和政权伊斯兰等三个维度,并且发现三个维度的政治伊斯兰在埃及和突尼斯两国呈现的影响并不相同,反映了政治伊斯兰与"革命者失望"之间的微妙复杂联系。

  • 标签: 阿拉伯之春 后革命政治发展 革命联盟 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