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2 个结果
  • 简介:2010年10月17-18日,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在广西南宁市举行,本文综述与会的中国和东盟专家发言的各种观点。

  • 标签: 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 综述
  • 简介:前言世界文明承载者间的相互理解,不但被视作文明间互动的自然影响,而且到了需要计划并努力实现的阶段。塞缪尔·亨廷顿(SamuelP.Huntington)提出'文明冲突论'作为当今和未来的一大时代现象的预测①,但我们不应该将这一预测当作注定降临在全人类身上的自然法则而全盘接受。世界文明千差万别,任何一种价值体系、思想、全部的认识、习俗等,都不应成为加深人类文明间隔阂、造成文明危机乃至发展至爆发军事冲突或殖民的理由。为

  • 标签: 历史溯源 对话历史 文明对话
  • 简介:"洞朗事件"的最后结果对中印双方而言是一个双赢的结局,是中方强调的互利共赢外交的体现,也标志着中印新一轮战略博弈的开始。中方需要深入反思这一事件的成因及处理过程。作者认为有三点值得关注:一是中方没有进行战略优势转化并在战术层面缺少一线战术规则;二是中方需要调整完善国家安全体制以实现对应急突发事件的跨部门机制处理;三是中方应当针对印方战略动向和后续影响做好战略战术层面的调整。

  • 标签: 中国 印度 战略 战术 “洞朗事件”
  • 简介:2010年4月14—15日,巴西总统府战略事务部下属的应用经济研究所在巴西利亚召开了题为“后危机全球转型中‘金砖四国’的作用”的“金砖四国”智库峰会。中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四国与会学者就当前四国关注的重要议题交流了看法,为深化智库对话积累了丰富经验。主要观点如下:

  • 标签: 金砖四国 智库 对话 峰会 巴西利亚 2010年
  • 简介:2006年5月25—26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第五届中德安全对话——“中东问题发展前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德国联邦议院社民党议会党团副主席瓦尔特·科尔博率德国社民党政治家代表团一行7人专程来京出席了研讨会。来自中联部、外交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防信息科技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国防大学、交流协会、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等单位的30余位中方专家学者与会。中联部副部长张志军、德国驻华大使史丹泽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德联邦议院社民党议会党团副主席科尔博和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成仁就中东问题分别作了主旨发言。

  • 标签: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对话 安全 中德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
  • 简介:冷战后日朝两国的政府间对话主要围绕着邦交正常化、历史清算、朝鲜核导问题、'绑架问题'等政策议题展开。安倍晋三2012年执政以来,对朝政策日趋强硬,甚至不惜采取拒绝对话、以压促变的政策立场。但在2018年半岛局势急速转圜的情况下,安倍政府主张'压力先行'的对朝政策陷入困境,导致日本几乎完全被排除在有关各方为实现半岛无核化的对话与合作进程之外。安倍政府不得不转而谋求实现日朝对话并采取了国际协调等政策调整举措。安倍政府实现日朝首脑会晤的前景预期是存在的,但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通过对话来改善日朝关系,则受到多重因素制约,并将对半岛地缘政治产生复杂影响。

  • 标签: 安倍政府 对朝政策 日朝对话 绑架问题 朝鲜核导问题
  • 简介: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强调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对话,并认为其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具有独立于作者的思想。这种理论间接受到了形式主义艺术观的影响,但归根到底源于巴赫金一以贯之的对话世界观。在分析作者与作品中人物的关系时,这种观点并不合理。

  • 标签: 巴赫金 复调小说 苏联 文学理论
  • 简介:5月14—15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联合举办的第六届中德安全对话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以德国联邦议院社民党议会党团副主席科尔博为团长的德国社民党政治家代表团与会。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中国和欧盟安全政策比较及合作前景”。在研讨会开幕式上,

  • 标签: 安全 对话 中德 中国国际交流协会 中共中央 合作前景
  • 简介:Since2017,theQuadrilateralSecurityDialogue(Quad),whichiscomprisedoftheUnitedStates,Japan,IndiaandAustralia,hasbeenfully“resurrected.”1TheQuadisareviveddialogueplatforminorderforthesefourcountriestoreconcileperceptions,coordinateactions,andenhancecooperation.ItalsoreflectstheinherentchangesinAsia’sgeopoliticswhichnowfeaturesthenewUSconstructofthe“Indo-Pacific”region.DuringtherevampingoftheAsia-Pacificlandscape,variousmultilateralmechanismsliketheQuadwillcoexist.

  • 标签: 地区秩序 WHICH 亚太 对话 the SINCE
  • 简介:2015年9月15—16日,第八届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在广西南宁举行。与会的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专家学者、企业家代表围绕“一带一路”与中国一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会议主题和“一带一路”与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路径选择、“一带一路”与中国一东盟产能合作、“一带一路”与中国-东盟互联互通等议题展开了交流对话和探讨。本文对与会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进行综述。

  • 标签: 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 综述
  • 简介:科索沃战争是一场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借口“维护地区稳定”而发动的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的侵略战争。它表明,冷战思维在当今世界仍然存在,并已危及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新干涉主义”正是其集中体现。而科索沃战争不仅没有实现美国和北约的基本战略意图,反而激发了各种复杂的矛盾,使美国和北约处于进退维谷之地。

  • 标签: 科索沃战争 北约 地区稳定 冷战思维 “新干涉主义” 世界和平
  • 简介: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在全球得到广泛回应,不乏对其可测量、可操作、生效条件、适用范围的质疑,并存在误读和滥用。软实力理论对国家实力中文化等因素的强调,对中国等文化资源深厚的国家具有借鉴意义。但是需认识到,奈的软实力理论着眼于美国在战略收缩背景下如何维系全球领导权,中国则面临不同的语境与诉求,需接入符合自身历史传统、社会现实和未来发展的本土思考框架,规避可能面对的“话语陷阱”,形成独立可行的理论话语和实践路径,尤其是要契合中国文化建设的实际目标。中国学界广泛展开了有关“文化软实力”的理论对话与建设,与文化领域的各种实践同步展示了中国对软实力理论的本土诠释与超越,也推动了文化安全议题成为国家文化建设和安全体系的重要关注。基于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文化资源与未来发展目标,基于一种面向未来的“务实、自信、开放、多元”的“文化安全观”,推进以文化传统、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安全为内核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应对外来文化影响、保持文化独立的客观要求,也是为未来发展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的基本举措。

  • 标签: 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 文化安全 文化安全观
  • 简介:当前,中国崛起态势“如火如荼”,美国首强地位“自恐不保”,中美关系逼近“振荡期”,业已存在的现实摩擦与可能爆发的矛盾冲突亟待有效的手段予以管控,相互疑虑日益增长的趋势亟需特别的渠道予以扭转,实现这些目标刻不容缓。正如1972年历史开启中美关系的对话那样,中美急需切实管用的沟通对话机制,通过经常性、机制的接触,起到增信释疑的作用,有助于保持中美两国政治、经济、安全乃至军事关系的稳定,最大限度减少不稳定因素,最大限度控制风险的扩大化。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应运而生,因之而兴,为推进中美关系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该对话机制也有需要改进提升的地方。由此,如何深化中美对话机制、为塑造新型大国关系营造好的氛围,值得我们思考并为此提出见解、建议。

  • 标签: 中美关系 新型大国关系 战略与经济对话
  • 简介:美巴反恐合作已有十年,两国在反恐合作机制方面既取得了阶段成果,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和矛盾。美巴矛盾和基地组织的新特点,不仅加大了今后美巴联合反恐的困难,也很难使美国反恐战争走出"越反越恐"的怪圈。在后拉登时代,如果不反思前一阶段的反恐合作,美巴将难以开启未来反恐新局面。

  • 标签: 美巴合作 反恐 进程 反思
  • 简介:按照洛特曼的文化对话机制,当两种异质文化接触和交流时,接受者接受外来文化通常要经过五个阶段。而且,要使对话能够进行,需要具备一系列条件。18世纪从彼得大帝开始俄罗斯拉开了与西方文化广泛交流的序幕,这个时期是俄罗斯接受外来文化的第一阶段。到了19世纪反法战争的胜利使俄罗斯人的民族意识和个人意识空前觉醒,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年代是文化发展的大好契机,俄罗斯民族抓住了这一契机,贵族精英阶层进行了深刻的文化反思进而达到实践的文化自觉,促成了19世纪俄罗斯文化的高涨,迎来了俄罗斯文化的黄金时代。这是俄罗斯接受外来文化的中间阶段,也是关键阶段。从此,俄罗斯文化开始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洛特曼所说的文化接受的最后一个阶段。

  • 标签: 俄罗斯 文化 Ю.М.洛特曼
  • 简介:本文以中国潮剧在泰国本土化的两种形态一酬神潮剧和泰语潮剧为研究对象,探讨泰国华族与佬族是怎样在泰国潮剧这一场域中实现国家与社会地位关系的转变的,进而尝试分析潮剧如何超越国界与族群社区,在泰国多元文化结构中获得特殊的社会意义,同时揭示体现在泰国渐剧发展形态中的艺术与社会政治、不同文化、不同艺术传统之间的关系。

  • 标签: 酬神潮剧 泰语潮剧 社会场域
  • 简介:2015年是人类空前的浩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二战的破坏可谓空前,但其是否绝后,却还有待观察与思考。正如我们可以把战争分为“热战”与“冷战”一样,和平同样也可分为“冷和平”(假和平)与“真和平”。“冷和平”是一种非常不稳定的国际关系状态,“冷和平”容易给人以和平的假象,以为和平就是必然的,战争离我们很远,从而使得某些中小国家容易“任性”,大国容易缺乏包容,低端政治问题容易“越位”,这反而容易酿成真正的大危机与大危险。近期西方战略学者发出的“基辛格之忧”与“哈斯之问”也反映了对“冷和平”的忧虑。国际社会如果对“冷和平”状态认识不够、处置不当,则有可能导致国际战争的再现与和平的终结。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结合中国的国家安全与大国博弈的背景,对国际安全与战争问题做战略思考,可以发现:从历史维度来看,人们对国际战争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从现实维度来看,当前中小国家“任性”乱为,大国博弈暗流涌动,“冷和平”状态令人担忧;从未来维度来看,中关关系与中日关系是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最重要的大国关系因素,也是中国对国际战争问题进行战略思考与未来展望时所无法回避的。中国要妥善谨慎地处理好中关关系与中日关系,未来爱好和平的中国将会成为遏制国际战争的重要力量。

  • 标签: 国际安全 冷和平 国际战争 大国博弈 中美关系 中日关系
  • 简介:“集体性失明:反思中国学界对伊战、阿战的预测”一文通过分析部分中国国际问题专家十年前对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的预测与判断得出一个悲观的结论,并由此对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与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近乎“休克式”反思。该文在材料选择与使用方面均存在明显缺陷,其悲观的结论不能不让读者质疑;且文章“破”多“立”少,不利于推进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深入发展。

  • 标签: 选材 用材 观点 质疑
  • 简介: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爆国际金融大危机,大危机引致大冲击,导致大衰退,引发经济、社会、政治等系列危机,对世界经济、国际政治产生深远影响。在大危机的压力下,相关国家加强金融监管,国际社会致力全球治理,然而应对举措更多地集中于扬汤止沸,停留在表面文章。作为危机元凶的金融垄断资本,其实力与势力非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增强;贪婪与投机非但没有被遏制,反而不断强化。如此,解决旧危机的果,极有可能成为引发新危机的因。

  • 标签: 金融危机 十周年纪念 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