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国家犯罪的学术研究方兴未艾,如何定义国家犯罪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毫无疑问,国家犯罪包涵了国家机构的组织性越轨行为及侵犯人权行为两个重叠的现象。经过多年的研究,“整合理论”模型和“服从型犯罪”模型已成为两种最为人称道的解释国家犯罪的理论方法。长久以来,国家犯罪虽然被试图掩盖,但仍有学者在不倦地寻找研究出路,并创造了多种有效的资料搜集途径。

  • 标签: 国家犯罪 国家机构 暴力
  • 简介:多年来,重庆市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一直聘请法律、心理方面的专家为青少年免费提供法律、心理咨询。起到了一定的社会效果,受到部分青少年及家长的欢迎。为了将这一活动更好地落到实处,重庆市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对参与免费咨询的法律、心理专家进行了充实和调整,现予公布:

  • 标签: 青少年犯罪研究会 心理专家 免费咨询 重庆市 法律 预防
  • 简介:我国“犯罪学教程”中的“青少年犯罪”教材建设处在变化之中,整体看呈现一定差异:体系地位有特别犯罪模式、特别类型论模式与分散模式;涉足领域为单一性、双重性与多重或者整体性倾向;知识形态为单一性基本概念、本土知识与事实知识为主、内在体系结构简略。总体上呈现的特点是:体系上作为一个组成部分,知识内容上呈现一般性与简短性,整体趋向为趋稳性。该部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质劣与量小,未来建设的努力方向是科学化与国际化。

  • 标签: 犯罪学教程 青少年犯罪 学科建设
  • 简介:努力规避惩罚的“理性的犯罪人”在明知真实陈述所带来的刑罚后果的情形下的供述似乎是“非理性的”,这看起来像一个悖论。而实际上犯罪人的供述是在利害权衡之后的理性选择,体现了犯罪人的自由意志而与“理性的犯罪人”的假设并无内在矛盾。

  • 标签: 犯罪人 理性选择 供述
  • 简介:犯罪学定义的长期争论不休是一种正常的学术现象,关键是从中梳理出其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从而找到科学界定犯罪学的思路与方法。就学科定义的常规来看,综合犯罪学是不能成立的,犯罪学是一门研究犯罪现象及其规律性的社会科学,关键是正确理解犯罪现象及其内在的层次与结构,区分犯罪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从而揭示出犯罪学的学科任务。

  • 标签: 犯罪学 学科定义 演变逻辑
  • 简介:研究生命周期内的犯罪分布,可掌握犯罪人的性别和年龄特征。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和郑州金水区人民法院2010年所审理的2461个成年人犯罪案件显示,男性和女性在20岁左右达到犯罪最高峰。男性犯罪的多发段是20—24岁,25岁以后犯罪急剧减少;女性在20—28岁及37—41岁出现两次犯罪多发期。受财产犯罪影响,随着年龄的增加,男性和女性犯罪呈显著下降趋势。然而,非财产犯罪中未发现男性与女性犯罪人的年龄对犯罪有影响。开展人口犯罪学研究,有助于了解犯罪人的群体特征和背景因素,从而有效管理和控制社会秩序。

  • 标签: 犯罪趋势 生命周期 性别 年龄
  • 简介:由于新媒体所具有的拟真性、互动性、趣味性、人本性、持久性、非线性等特性对于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有着强烈的吸引力,青少年非常容易沉迷于新媒体为他们提供的虚拟空间之中,加上极强的模仿能力,当受到新媒体中的不良信息的影响时,就非常容易被引入犯罪的歧途。各种激发新媒体的负面作用的因素导致新媒体在某些时候成为诱发青少年犯罪的温床。激发新媒体的正面作用,遏制新媒体的负面效果,应该运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对新媒体行业进行引导和监管,加强媒体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将各级学校作为青少年接受文化教育的主要机构,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对青少年进行系统、全面的媒介素养教育。

  • 标签: 青少年犯罪 新媒体 犯罪预防 媒体责任
  • 简介:重新犯罪率是衡量社会治安状况的一项重要指标,重视重新犯罪研究有利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决策不断趋于科学化。青少年作为重新犯罪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群体,其犯罪年龄早,社会化不足,具有犯罪人格,对社会的危害长久且严重应引起全社会关注。从创新青少年社会管理角度出发,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应注重对青少年犯罪人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完善并落实社区矫正制度。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加强少年立法工作,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少年司法制度。

  • 标签: 青少年犯罪 重新犯罪 少年立法 非监禁刑 短刑犯监狱 社区矫正
  • 简介:我国政府高度关注犯罪活动对城市生态安全的影响,注重运用刑事司法手段打击犯罪,以维护城市的生态安全,这一点是需要坚持和发扬的。但随着我国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在思路和对策上也要做一些顺应性的调整。要将偏重依赖刑事司法措施解决犯罪问题,发展为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在依靠力量上,要改变过分依赖国家资源的习惯,鼓励、促进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志愿者的参加,以提高治理的实效。在坚持综合治理总方针不变的前提下,突出“发展、效率、人本、法治”的思路和重点。

  • 标签: 发展 效率 人本 法治
  • 简介:社区既是链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过渡地带”,又是影响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的基础性社会空间。因此,青少年犯罪预防必须立足社区,联通家庭和学校。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是社区预防犯罪的重要力量,应该使其在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实际工作中,社区组织应当树立培养“资源”的意识,整合家庭、社区资源,形成一整套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的社区干预结构体系。

  • 标签: 青少年犯罪预防 社区干预 社区组织
  • 简介:网络时代下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打击与预防是—个十分宏大的命题,也是—个令人心情沉重的话题。对这一复杂课题,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打击网络犯罪一线执法人员,我们在工作实践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对一些问题也作了思考。由于在座的嘉宾主要是来自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以及检察院和法院的同仁,我希望将我所遇到的案例、困难和思考与大家共享。

  • 标签: 青少年违法犯罪 网络时代 预防 执法人员 网络犯罪 研究机构
  • 简介:未成年人福利制度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和制度,制度设计本身没有那么功利,但是,对未成年人的福利投入与犯罪数量增减的关联性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其中应当有规律可循。西方国家社会福利与少年司法的演变大致分为区别对待阶段、福利为本阶段、“福利+分流”阶段、“福利+民营+恢复性司法”阶段。我国目前处于第一阶段初步完成、第二阶段刚刚起步时期,结合我国现阶段未成年人社会福利与犯罪预防的相关问题,笔者认为,完善未成年人福利制度,需建立健全未成年人福利法律、进一步完成福利为本阶段启蒙和宣传、着力解决城市化过程中未成年人权利保护问题、稳定家庭关系及重建家庭伦理。

  • 标签: 未成年人 社会福利 犯罪预防
  • 简介:各位代表、各位嘉宾:在全国各地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积极投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大好形势下,中国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举办“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论坛”,同时纪念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我对论坛的举办和研究会成立三十周年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工作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 标签: 青少年违法犯罪 预防 论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青少年犯罪研究会 伟大实践
  • 简介:标签理论倡导的非犯罪化、转处、正当程序、非监禁化、赔偿与补偿等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独佳视角。立足现有的立法成果和司法改革进程以及未成年人犯罪的现实情况,标签理论的启示主要有:坚持非犯罪化,践行刑事和解,落实社会调查制度;坚持非监禁化,扩大行刑社会化,深入贯彻社区矫正;扩大免除前科报告义务的范围,细化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慎用逮捕等羁押性强制措施,制订实施规则;倡导社会观护理念,区别对待,积极践行附条件不起诉。

  • 标签: 未成年人犯罪 标签理论 实然 应然
  • 简介:本文从“漂流理论”的视角入手,分析“漂流少年”形成的环境因素和心理成因,指出运用精神分析学,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与道德发展等心理学理论,可以识别和预测青少年犯罪的一些原因。运用“漂流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秉持“预防胜于矫治”的概念,对青少年犯罪实施“三层次预防”的模式,加之适当改进青少年犯罪的刑事司法业务,才能收到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功效。

  • 标签: 漂流理论 心理分析 三层次预防
  • 简介:福建省清流县5名曾经失足的少年日前领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犯罪记录封存告知书。这意味着他们从此摘掉“少年犯”的帽子,和其他同龄人一样继续持“清白”档案,在升学、就业时享有与普通人同等的权利,免除前科报告义务。

  • 标签: 少年犯罪 清流县 福建省 封存 法院 “礼物”
  • 简介:新生代农民工犯罪高发问题,不仅是社会不平衡发展的体现,同时也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通过对侵财类犯罪的新生代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总结出这一人群在基本情况、打工经历、收入消费、犯罪情况等方面的特征和状况,为预防这一群体犯罪提供启发和参考。

  • 标签: 新生代农民工 侵财类犯罪 特征
  • 简介: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是应当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调研情况表明,重庆市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呈现出犯罪主体低层次,以侵财型犯罪、单独作案、初犯为主等特点。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既有自身原因,也有外部原因。为有效预防和减少新生代农民工犯罪,可以考虑从完善社会保障措施、创新管理模式、加强教育培训等方面进行积极应对。

  • 标签: 新生代农民工 犯罪 特点 原因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