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6 个结果
  • 简介:美国俄亥俄州西部有一座叫做贝勒丰坦的小镇,属洛根县管辖,距离州府哥伦布市约90公里,人口只有1.3万。2015年8月18日凌晨3点钟,小镇警察局接到一通报警电话,打电话的是一名女子。只听她说道:'我的儿子没有呼吸了。'接电话的警员表示立即派警察到她家,于是警局开始紧张地忙碌起来,调度、出警,尖利的警笛划破了小镇的宁静,谁也没有注意到报警人声音里那异乎寻常的平静……第三个死亡的婴儿警方很快赶到了报警女子所在的公寓,给他们开门的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年轻女孩。调查人员不由疑惑地问:

  • 标签: 父爱缺失 缺失悲剧
  • 简介:<正>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矛盾冲突最多的篇章之一就是斯大林的镇压,它在30年代猝然落到在苏联寻求政治避难的外国共产党员、社会民主党人以及其他反法西斯力量的代表身上。由于斯大林力图把共产国际变为自己的个人控制工具,他就依靠着自己的亲信和法律保护机关,确切地说是镇压机关,在1937年残酷地打击了设在莫斯科的领导着青年共产国际和红色工会国际、国际工人援助会以及国际革命战士救济会的机关和共产国际的积极分子。

  • 标签: 青年共产国际 斯大林 共产党人 世界共产主义运动 社会民主党 共产党员
  • 简介:谁是凯伦·马修斯英国西约克郡德比市的佛斯顿霍尔监狱是一座封闭的女子监狱,总共关押着310名犯人。这些女性犯人大多并非因为极端危险的暴力犯罪而获刑,因此她们在狱中的生活除了丧失自由,在改造之余,还可以在公共娱乐室观看大屏幕等离子电视,或者根据专业心理干预及个人意向进行一些回归社会的培训,表现良好者甚至可以获得PS游戏机作为嘉奖。这是英国高福利社会一方面的体现,同时也因为维持监狱福

  • 标签: 摩尔塞得路悲剧
  • 简介:从9月下旬至今,以色列军队与巴勒斯坦激进势力之间爆发大规模的相互报复行动,巴以冲突再度升级。巴以局势再度紧张是今年上半年以色列定点清除哈马斯领导人亚辛和兰提斯之后的继续反弹。当时,由于以方高度戒备,巴方激进组织的报复誓言一时没能成为现实。

  • 标签: 巴以关系 以色列 巴勒斯坦 政治矛盾 沙龙
  • 简介:国家统一实施的高考、考研以及各类专业考试,均涉及考生入学、人职、晋升等切身利益,因考试成败事关人生前途命运,一些考生或家长不惜重金,获取考题、甚至违法作弊,还以为无其他恶意,大不了给个处分之类了之。却不知购买考题、考场作弊、报复监考老师等行为,因涉嫌严重违法、犯罪而“摊上大事”的例子比比皆是。

  • 标签: 专业考试 考场作弊 违法 悲剧 国家统一 切身利益
  • 简介:<正>海湾战争以美国率领的多国部队的彻底胜利而告结束。硝烟散去,世界的目光又重新回到原来的焦点——巴勒斯坦问题和阿以争端。战后中东面临重组;人类要在此谋求新的和平与安全。无论在中东、在西方,还是在联合国舆论一致认为,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和阿以争端是中东实现永久和平的关键所在。

  • 标签: 巴勒斯坦问题 以色列 海湾战争 伊拉克 巴勒斯坦人 阿拉伯国家
  • 简介:苏南冲突是苏联领导人为了冷战的需要而对苏联东欧集团内部进行清理和整肃的产物。从苏联方面来讲,主要原因就是:南斯拉夫在对外事务中不同苏联协商和协调,在诸如巴尔干联邦问题、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关系问题上擅自行动,表现出太强的自主倾向,甚至想要充当巴尔干地区的领导人和苏联集团内部的第二号领袖,挑战直到最后公然向苏联的霸权进行挑战。苏南冲突的结果削弱了苏联东欧集团的力量和苏联在东欧的势力范围。

  • 标签: 冷战 东欧 苏南关系 冲突
  • 简介:本研究基于全国五城市已婚青年的调查数据,以是否有孩子为标准将在职青年分为两组,分别探讨其"家庭-工作"冲突的影响因素。统计结果表明:对于无孩子的青年而言,夫妻关系对"家庭-工作"的冲突有显著影响,夫妻关系越好,"家庭-工作"的冲突程度越低;对于有孩子的青年,除夫妻关系外,职业特征、职业价值观和育儿观念分歧对"家庭-工作"的冲突程度亦有显著影响,具体表现为:那些夫妻关系越差、工作时间相对固定、将工作视为自我实现方式的,以及与父母在育儿观念上存在分歧的青年,"家庭-工作"冲突的程度越高。

  • 标签: 在职青年 “家庭-工作”冲突
  • 简介:南奥塞梯是格鲁吉亚的一个自治州,面积不足4万平方公里,对于波澜壮阔的世界格局来说,实在是一滴小得不起眼的“毛毛雨”。然而,恰恰是这不起眼的地方,导致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大动干戈,引发北约大军与俄军自冷战结束以来最紧张的对峙。有人说,南奥塞梯引发的战事,将成为“9·11”之后世界格局的又一个拐点。

  • 标签: 冲突 格鲁吉亚 南奥塞梯 世界格局 冷战结束 自治州
  • 简介:<正>1986年12月,在中亚的哈萨克共和国首都阿拉木图发生了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就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以来第一次民族冲突,造成人员伤亡。1987年8月,在纳粹德国同苏联签署关于将波罗的海3个共和国并入苏联的条约48周年之际,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发生了大约100万人的示威游行。

  • 标签: 民族冲突 苏联 戈尔巴乔夫 共和国 阿拉木图 纳粹德国
  • 简介:<正>海湾战争结束后,一度被搁置的阿以冲突重新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如何推进中东和平进程再次成为国际社会讨论的中心问题。战后两个多月来,美国国务卿贝克四次出访中东,奔走斡旋于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企图制订出一个有关各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以便开始阿以之间酝酿了十年之久的和平谈判。然而,事情的发展看来并不那么顺利。迄今,贝克的

  • 标签: 以色列 国际会议 阿以冲突 阿拉伯国家 巴勒斯坦人 巴勒斯坦问题
  • 简介:<正>1988年苏联科学院斯拉夫学和巴尔干学研究所就1948-1953年苏南冲突问题举行圆桌讨论会。苏刊《工人阶级与当代世界》1989年第三期报道了这次会议的内容。一、冲突的原因和发展过程该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吉比安斯基就这个问题作了主要发言。他说,1948年以前,苏南关系的第一个方面,是两者的基本社会政治目标和

  • 标签: 苏南冲突 苏南关系 斯大林 苏联 情报局 共产国际
  • 简介:在民怨纷扰、危机隐伏的局势面前,朝野上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种共同的隐忧。在学界也不例外,在关注敌意因子是如何被引发并积累起来的,自然也会担忧社会敌意因子的增盛会导致社会紊乱。在笔者对社会敌意的研究中,意外地发现了另外一样东西,一种可以自发消解社会变革和敌意冲动的力量。即在我们的国民性中有着其他文化并不多见的文化因子——社会懈怠。

  • 标签: 冲突消解 国民性 社会变革 文化因子 敌意
  • 简介:邻避冲突是城镇化过程中带来复杂问题,不同邻避设施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区别。本文从法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指出环境邻避冲突的原因及其本质,分析征收庇古税等传统法经济学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不足之处,进而提出环境邻避冲突的系统解决途径:在决策阶段完善信息公开渠道,扩大公众参与途径,同时建立多元的利益补偿机制和保险制度。

  • 标签: 邻避设施 环境邻避冲突 负外部性
  • 简介:为了报复巴勒斯坦武装人员近日对以色列发动的多次自杀性袭击行动,以色列从2月20日开始,对巴勒斯坦自治区发动了新一轮海陆空全面军事打击。以军出动坦克、飞机和军舰,对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在加沙和拉马拉的总统府以及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巴军事目标进行了多轮立体式、全方位袭击。至此。持续了近17个月的巴以流血冲突再度严重升级。

  • 标签: 巴勒斯坦 阿拉法特 沙龙 巴以冲突 民族权力机构 发动
  • 简介:选举援助是冷战后联合国在“建设和平”领域兴起的一项重要活动。由于参与角色的差异,联合国在冲突后国家的选举事务当中发挥的作用大为不同。联合国的选举援助意在达成两项目标:确保作为和平协议之一部分的大选顺利推进,减少因选举引发的纠纷和暴力冲突;协助冲突后国家建立基本的选举制度并发展其自主的选举能力。为达成这两项目标,联合国主要在三个领域当中发挥重要作用:选举进程的推动、选举暴力的抑制、选举制度的建立及其能力培育。联合国对冲突后国家的选举援助有助于大选的平稳推进及选后的政治转型,对其选举制度的建立和能力培育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不过,这种以支助某次大选为特征的选举援助也存在一些缺陷。

  • 标签: 世界政治 联合国 选举援助 冲突后国家 国家建设
  • 简介:叙利亚危机爆发已两年多,迄今仍看不到结束迹象。随着危机不断深化,内战规模日益扩大并呈现明显外溢效应,性质逐步向地区性教派冲突方向演化发展,地区不同国家和势力纷纷卷入冲突。由于西方及部分地区国家不断强化对叙反对派的支持,叙在僵局中愈陷愈深,西方媒体甚至直言“叙利亚已死”。叙利亚问题政治解决的重重阻力使其未来走向尚不明朗。

  • 标签: 教派冲突 叙利亚 西方媒体 外溢效应 政治解决 地区性
  • 简介:8月14日,黎巴嫩真主党和以色列开始执行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的1701号决议案,历时一个多月的黎以冲突终于告一段落。表面上看,这场地区战争的主体是以色列和黎巴嫩真主党,实际上参与战争的远不止这两个国家。有人将这场战争称为“代理人战争”,以色列是美国的代理人,真主党游击队是伊朗、叙利亚的代理人,这种说法尽管与事实有一定的差距,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黎巴嫩、以色列之外的国家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所有对中东局势有影响的力量中,

  • 标签: 黎以冲突 美国 以色列 真主党 黎巴嫩 代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