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参与式扶贫和协同式扶贫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扶贫模式。参与式扶贫源于西方发展理论,强调扶贫对象的参与。由于其存在着理论上的瑕疵和实践上的"久扶不脱贫"的贫困治理困境,发展进程极为缓慢,逐渐被协同式扶贫所取代。协同式扶贫是一种理想的扶贫模式,强调扶贫主体的多元化、扶贫目标的一致性、扶贫系统的开放性、扶贫过程的动态性和扶贫行动的合作性。无论从扶贫主体、扶贫内容还是扶贫方式来看,协同式扶贫与参与式扶贫相比,均有其自身的优势。协同式扶贫扶贫过程中有利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现行的精准扶贫将逐渐走向协同式精准扶贫。实现协同式精准扶贫,需要扶贫信息的协同、扶贫制度的协同、扶贫文化的协同和良好社会资本的培育。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精准扶贫的协同效应,实现贫困治理绩效的最大化。

  • 标签: 精准扶贫 协同式扶贫 参与式扶贫 协同理论 贫困治理
  • 简介:文章从文化与发展的关系入手,分析了民族八省(区)贫困的原因,认为民族地区的贫困与文化有关。在经济发展理念和模式、市场竞争机制、公司经营理念、管理经验和资源利用等方面,民族地区文化与发展之间存在着张力。同时,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和生态文化对精准扶贫也产生了一些阻碍作用。因此文章提出民族地区应该在文化自觉、自省的基础上,通过客观认识市场经济规律,立足资源优势,选择生产优势的经济发展模式来打好扶贫攻坚战。

  • 标签: 文化 精准扶贫 民族地区
  • 简介:针对四川兴文县苗族旅游扶贫的案例研究发现,民族旅游扶贫中的吸引物建设有别于以市场为导向的传统旅游开发,因为不同利益相关者选择民族旅游吸引物的出发点各不相同:当地政府常基于上级政策和扶贫效果来决策,开发商则以低成本开发与清晰的产权为出发点,当地居民则以自身的可参与性来选择,而游客所青睐的是吸引物是能'舞台化'的'原真性'。因此,扶贫背景下的民族旅游吸引物建设过程,实际上是开发商在政府主导下综合考虑当地居民和游客诉求的结果,是一个兼顾各利益主体期望的旅游生产过程。

  • 标签: 民族旅游 旅游吸引物 旅游扶贫
  • 简介:经过多轮扶贫攻坚行动,中国的贫困越来越向少数民族地区集中,而少数民族的贫困表现出多维特征。使用多维贫困方法对彝族、藏族、苗族和土家族共1190个农户进行贫困测量,并分析其扶贫政策优先序。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在收入贫困、教育情况、健康状况、资产、公共服务等单维贫困测量中表现出较为严重的贫困状态。农户的多维贫困发生率高于传统测量的收入贫困发生率。在少数民族的扶贫政策制定中存在优先序问题,应优先关注多维贫困分解中贡献率高的贫困维度。不同民族的扶贫政策优先序存在一定差异。最后提出了少数民族减贫的政策建议。

  • 标签: 少数民族 单维贫困 多维贫困 优先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