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在台湾多元复合势力主导的环境治理时期,“原住民”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在生态智慧上,他们的传说和故事隐含着爱护野生动植物并希望多样物种持续存在于自然界的心声和环境态度;他们遵守狩猎禁忌,保护了台湾的生物多样性;他们的植物保护活动也有利于生态、水土保育和文化传承。在抗争实践上,他们通过“还我土地”运动反对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国家公园”,还通过反核废料、反水库兴建、反亚洲水泥公司侵占土地等抗争参与台湾的环境治理。“原住民”在参与台湾的环境治理时体现出“自觉性”、“在地性”、“边缘性”的特点。此外,文章还提出继续探索“原住民”多样性文化与台湾环境治理的关系问题以及如何在发展主义话语下进一步研究这些问题。

  • 标签: “原住民” 台湾 生态智慧 抗争实践 环境治理
  • 简介:青海回教教育促进,顾名思义,直接与本省回教民族文化教育相关联,它的酝酿成立和全部活动,都是以此为中心内容的。在青海回族和伊斯兰教发展史上,青海回教教育促进因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而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自然也是研究青海地方史的一个重要内容,理应对其进行历史的回顾和研究。

  • 标签: 民族文化教育 昆仑中学 民族教育 回民小学 回教青年 化隆
  • 简介:<正>1.朝鲜独立同盟的成立1937年“七·七”事变前后,在武汉有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朝鲜青年前卫同盟”,有受中国共产党影响的“朝鲜民族解放同盟”和“朝鲜民族革命党”等各种政治团体。当时在武汉的周恩来同志提出各种抗日的朝鲜人政治团体虽然政治倾向有所不同,但要在抗日的旗帜下联合起来开展反法西斯斗争的建议,在周恩来同志的引导下,1938年10月,四个抗

  • 标签: 朝鲜独立同盟 共产党 周恩来 政治倾向 民族解放 革命党
  • 简介:信用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要素之一,体现着人们经济交往的实质。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当前,失信行为广泛存在于企业的经济活动之中,治理企业失信已成为政府、企业及国人共同应对的经济攻坚战。本文从信用道德、法律制度、产权改革、风险控制、保障系统、信用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治理对策,以期矫治企业失信行为,优化信用发展空间,加速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并促进其持续、快速、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 标签: 企业信用 信用现状 失信治理 信用法规 信用理念 风险制度
  • 简介:教会教育是近代宁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阐述圣母圣心会在宁夏创办教育活动的基础上,从教会教育本地化、专业化、世俗化、城市化、多元化五个方面分析了圣母圣心会教育的变革,从地方发展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圣母圣心会教育对近代宁夏地区的影响,并对圣母圣心会教育进行了客观的评价。

  • 标签: 近代 宁夏地区 圣母圣心会 教育活动
  • 简介:16世纪末,曾于东北建立金王朝的女真族重新崛起。其以势如破竹之势,联合蒙古、征服朝鲜,最终入关,挥师南下,统一全国,建立清王朝。在清入关前,经过努尔哈赤与皇太极两代统治者的努力,后金(清)开始管辖东北海疆。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系统的管理制度。从清王朝此后的边疆政策维度来看,这些制度以及政策为清朝入关后定鼎中原,统治中国提供了政策范本,为清廷顺利解决边患,建立以清王朝为中心的宗藩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标签: 明清鼎革 东北海疆 海疆政策 宗藩体系
  • 简介:近年来,关中地区的雾霾污染愈演愈烈,严重威胁着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的身体健康,雾霾治理迫在眉睫。在对关中地区雾霾治理现状多维度阐述的基础之上,我们对造成雾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剖析。然后,以系统全面性、简明科学性、切实可行性、典型代表性为构建原则,围绕经济绩效、资源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四大指标,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关中地区雾霾治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认为雾霾治理必须转变传统的单中心治理模式,开创公众参与视域下的多元主体协作治理新格局,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雾霾灾害所造成的影响。

  • 标签: 环境风险 关中平原城市群 雾霾治理 绩效评价体系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简介:1全国第二届金史研讨,于1990年8月21日至23日在黑龙江省北安市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筹备工作的有黑龙江省渤海辽金史研究、黑龙江省历史学会、黑龙江省黑河地区行署、北安市文化局以及克山师范专科学校等单位。中国辽金史学会副秘书长孙秀仁同志主持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来自北京、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市自治区,共68人,其中正式代表49人,列席代表19人。

  • 标签: 第二届金史研讨会 中国 历史研究 金代研究 社会生活 经济制度
  • 简介:本文介绍了清代满蒙关系史学术研讨会对清代的对蒙政策、天下观与国家观念视野下的满蒙关系、文献与历史地理视角下的满蒙关系、文化的角度的满蒙关系的探讨内容。

  • 标签: 清代 满蒙关系史 重大事件 民族关系 综述
  • 简介:祭社、祭高媒仪式早在先秦时即已成为固定的节日习俗,其祭祀的目的是为了祈求五谷丰产、人口繁衍。它与今天西北地区的“花儿”在形式、功能等诸多方面类似。秦汉年间的移民实边,将早期汉族的这些节日习俗带到了河湟、洮岷地区,从而使先秦祭社、祭高媒节日逐渐变成“花儿”的早期形式,并得以延续到今天。

  • 标签: “花儿会” 祭社 祭高媒 遗俗
  • 简介:基层社会自治具有特定的法律含义。自然村是基层社会自治的自然单元,必须培育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民族思维,创建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模式,推动国家治理重心向农村基层下移。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村民委员承担了过多的政府事务,基层政府存在严重的利益化趋势,基层社会组织治理作用发挥缺位,基层社会治理法律规范体系不完善。民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的法治举措是:构建适合农村基层社会实际的社区治理体系,完善适合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实际的政府治理体系,打造适合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实际的社会组织体系,建设适合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实际的法律规范体系。

  • 标签: 民族地区 社区治理 基层政府 社会组织 村民自治 法治体系
  • 简介:在中国早期的物业管理中,物业管理业主委员的主体资格问题带有浓重的行政管理的色彩,《物业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使人们对业主委员主体资格问题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从《物权法》的视角来看,业主的物业管理业是私权,应该实现业主的民主自治管理。

  • 标签: 物业管理 业主委员会 主体资格
  • 简介:“因俗而治”是明清统治者根据土司地区少数民族实际情况制定的民族政策。明清中央政府的“因俗而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行政体制方面,实施“多轨制”;二是在管理制度方面,体现“差异化”;三是在司法制度方面。注重“变通性”。地方土司政权的“因俗而治”主要是通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司法制度得以实施。明清中央政府实施“因俗而治”的前提是必须维护中央王朝的统治,凡无碍于中原王朝统治的风俗习惯可“因俗”,而有碍于中原王朝统治的各种制度则不能“因俗”。“因俗而治”政策的实施效果极其显著:既推动了边疆土司地区的内地化,又推动了国家法制建设的渐进化。明清时期的“因俗而治”政策是适合土司地区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实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

  • 标签: 因俗而治 明清时期 土司地区 国家治理 民族政策
  • 简介:民族地区公共事务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民族地区公共事务治理具有治理环境复杂性、治理内涵广泛性、治理主体政治特殊性和治理客体非均等化等特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治理环境、治理主体和治理内容等方面,已形成诸多符合民族地区特点的民族地区公共事务治理经验。但是,新形势下民族地区公共事务治理基础、治理内涵、治理主体能力、治理模式等约束性条件有待改进。基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可从理念现代化、组织和机制现代化、制度现代化和方法现代化去构筑民族地区公共事务治理现代化的战略体系并实施相关策略。

  • 标签: 民族地区 公共事务治理 现代化
  • 简介:由加拿大外交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联合主办,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和西南民族大学承办的“中加原住民/少数民族特征:从传统到现代”研讨,于2006年3月6日至3月7日在四川成都西南民族大学举行.在为期两天的学术研讨会上,中加两国的专家和学者围绕“中加原住民/少数民族特征:从传统到现代”这一主题,对两国的原住民/少数民族如何通过文化、语言、艺术等形式保护本民族的属性进行了交流与研讨.此外,在学术研讨会中,还安排了三部加拿大原住民影片,并就影片所展示的加拿大原住民的文化、艺术和风俗习惯展开了热烈讨论.

  • 标签: 民族特征 少数民族 原住民 传统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 西南民族大学
  • 简介:2014年9月28日,乔健先生从事人类学研究六十周年座谈会在山西大学举行,来自海内外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六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图为座谈会会场

  • 标签: 座谈会 人类学 山西大学 专家学者 科研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