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佛教的弥陀净土信仰在汉魏之际就传入中国内地,两晋开始流行。东晋东林寺僧慧远(334~416)原受学于名僧道安,太元六年(381)入庐山,“远内通佛理,外善群书。”“率众行道,昏晓不绝,释迦余化,于斯复兴。既而谨律息心之士、绝尘清信之宾,并不期而至,望风遥集”。慧远与谢灵运、宗炳、戴逵、刘遗民、雷次宗等相交论道,与鸠摩罗什亦书信往返,讨论佛学。元兴元年(402),慧远与学者名僧123人,集

  • 标签: 净土变 慧远 弥陀净土 净土信仰 罗什 佛理
  • 简介:【网易新闻】近日,广东东莞一轿车强行违法道被后车撞翻,交警认定前车负全责。后车车主将行车视频传上网,并称“只要对方全责就去撞”,并坚持“若重来,还会这么做”,引发网络上一片热议。支持他的人拍手称快,赞同他维护自身权益,给乱开车的人以教训,表示前车“活该”;反对者则对其罔顾前车人身安全的“以暴制暴”表示担忧。

  • 标签: 合情 道车 前车 自身权益 后车 以暴制暴
  • 简介:引言阿弥陀净土的西方净土的制作,可以上溯到中国的南北朝时期。①然而,此等早期作品范例之现存者,不仅数量极少,而且画面构成也很单纯,所画尊像的数目及景物的种类亦少。但进入初唐期后,正如敦煌莫高窟壁画所见,作品数量飞跃增长,而且出现了在覆盖全壁的大画面中图绘数量庞大的尊像和景物的新型范例。亦即可以认为,在中国的西方净土历史上,唐代可谓是一个量与质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划时代时期,是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新型大画面范例,并在全国范围内流布的时期。

  • 标签: 弥陀净土 西方 流布 唐代 画面构成 早期作品
  • 简介:从两个研究平台的交错,我们渐渐地形成如下研究方法。第一,横向研究:敦煌与榆林窟普贤比较,比如象牙数的变化、普贤形象的变化坐姿的变化、大象位置的变化等。第二,纵向研究:敦煌西夏壁画中的“普贤”与唐代“普贤”的区别,在构图框架、颜色,比如乘象普贤的出现与法华信仰的关系、《法华经》的翻译和乘象普贤的出现的时间差。第三,纵横向研究:敦煌壁画《法华经》与《华严经》普贤比较,一个是区域性的普贤比较,一个是不同经普贤形象的比较。佛教艺术经变在敦煌壁画中的展现,可以为纵横向视野的文化转场研究提供生动的资料。我们关注的研究论题框架是:文本与艺术是如何转场的?艺术的特点与文本的特点是什么?时间上和内容上的相异性如何?

  • 标签: 文化转场 敦化经变画 早期佛经汉译
  • 简介:从正德元年(1506)到正德十年(1515),王阳明经历了弹劾刘瑾、贬谪龙场、再入仕途的宦海事变。其中,龙场悟道不仅是其学术思想上的转折点,也是其文学创作上的转折点。此期阳明禅诗呈现出三点新:一者以儒家意象、典故入诗,儒禅交融,更显圆通;二者讲学诗出现,心学与禅学结合,更显老成;三者以"色相"、"本来面目"、"悟"等禅语入诗,诗歌的禅学意味愈加浓厚。此三点新变体现出阳明援儒入佛的努力。

  • 标签: 王阳明 龙场悟道 诗歌 佛禅意蕴 新变
  • 简介:《宗镜录》的根本宗旨乃是藉教明宗,通过阐析教门义理以融通宗门修证。虽然在对教门义理的探讨中,它最终所取依者乃系贤首宗义,不过在整体上却是基于和同会通的立场,并未料简诸宗异同。所以贤首之外,于唯识、天台之教义,凡可为其立旨所用者,也多有资取,而于唯识教理所取尤多。如此一来,保存了其它唯识学典籍中难得见到的材料,或则在对某些唯识学问题的分析上有所深入,因而既有文献学上的价值,也有思想史上的意义,

  • 标签: 唯识学 义理 教理 教义 会通 和同
  • 简介:《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二十三》(以下简称《药王品》)讲述的是佛向宿王华菩萨宣讲药王菩萨的前身一切众生生喜见菩萨精勤修行、燃臂供养而获得现一切色身三昧的事迹。该经云,在过去无量恒河沙劫有一佛,号“日月净明德如来”,其时有一菩萨,名“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该菩萨一心求佛,精进修习苦行,经一万二千岁证得“现一切身色三昧”后又暗自发心:“我虽以神秘力供养如来,不如以身供养。”

  • 标签: 法华经 菩萨 敦煌 供养 三昧 修行
  • 简介:1月31日,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天主教“清洁及健康生活运动”组织发起主题为“丢弃垃圾,物尽其用!”的标语创作及照片故事比赛。比赛旨在提高年轻一代,尤其是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清洁及健康生活运动”于2006年1月以民间组织的形式成立,致力于推行2005年印尼天主教会全国教务会议所作出的一项决议。该决议呼吁以行动遏止环境恶化。

  • 标签: 民间组织 天主教会 环境问题 印尼 健康生活 印度尼西亚
  • 简介:在"道法自然"的核心美学原则指导下,道教发展出了自己的山居生活模式,营造出一个远离现实社会、与自然相亲、天人合一、独具一格的理想环境。本文从现代环境美学的角度深入分析山居模式的三重意义:首先,它象征着以"道"为最高标准的神圣空间,是修道者最终的归宿和"家园";其次,园林对山居的重构突显出山居环境保真养性、自然天放的审美价值,反映了好道者的环境审美理想与人生境界;第三,道教以一种"介入"的审美方式使山居的生态美学维度从生态平等和生态保护两方面展开,体现了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环境美学追求。

  • 标签: 道教 山居模式 环境美学
  • 简介:投资软环境的优劣关系到西部大开发的成败。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投资力度加大,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工程相继上马,西部地区“硬环境不硬”的局面已有所改观,并有望在今后5年至lO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相比之下,西部地区软环境建设较为滞后,“软环境太软”仍是多数投资者对西部地区的评价。

  • 标签: 西部地区 投资环境 地方经济 政府职能
  • 简介: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首次召开全国性的、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大会,意义重大。首先,从国家层面,说明国家已经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为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其次,从社会层面,生态环境已经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全社会要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 标签: 生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思想 实践 道教 国家战略 环境保护问题
  • 简介:今年一月份“法轮功”痴迷者在天安门广场自焚事件激起了中国佛教等宗教界人士的义愤,大家纷纷呼吁,政府应依法加大打击“法轮功”邪教的力度,创造一个祥和、安定的社会环境

  • 标签: 安定团结 “法轮功” 打击 依法 宗教界 社会环境
  • 简介:五台山佛教文化传承两千年来,与其自身的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是五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地形、地貌、气候为其成为佛教圣地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佛教徒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清修环境。本文试从自然地理、气候等方面来探讨最初佛教徒选址五台山的原因.以及后来五台山佛教蓬勃发展的自然条件。

  • 标签: 五台山 佛教 自然环境 灵鹫山 文殊
  • 简介:本文从环境危机入手,论述人类在自然界中上帝所赋予的特殊地位和道德责任,提倡人类在自然界中遵循规律、关爱生命、节俭生活。

  • 标签: 共同体 受托者 自然定律 谦卑 节俭
  • 简介:佛教的缘起说是其教主释迦牟尼证悟的一种关于宇宙人生的理论。它既是佛教理论的基石、核心,又是佛教区别于其它宗教、哲学、思想的显著特色。重温这一学说,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佛教的基本理论,而且对于我们提高生态环境意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

  • 标签: 生态环境 因果关系 缘起说 大乘佛教 空相应缘起 无自性
  • 简介:五台山佛教文化中的环境伦理思想对保护和发展五台山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五台山佛教环境伦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基本价值取向、环境通德基础、道德约束机制等方面.

  • 标签: 五台山 佛教文化 环境伦理思想
  • 简介:论佛教的慈悲观及其对生态环境的现实意义肖雨慈悲是佛教的根本思想,也是它济世救人利物的一种奉献精神,还是关于生态环境的一种伦理道德。当前,它对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和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都具有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所以,特加论之,且请方家指...

  • 标签: 生态环境 大乘佛教 《大智度论》 《大乘义章》 现实意义 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