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5 个结果
  • 简介:道教认为人、人类社会、自然都是由"道"产生的,因而"物化"在道教思想中被看成是宇宙普遍存在的一种转化现象。随着道教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道教围绕"道化"、"仙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物化"思想体系,其本质在于人与"道"的对立统一,体现的是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统一。从审美主体的角度看,道教"物化"思想的审美性在于:"道"的审美需要、"虚静"的审美态度、"与道为一"的审美体验、"无我"的审美人生。

  • 标签: 道教 “物化”思想 审美性
  • 简介:道教延续先秦道家,尤其是庄子以来的中国古典美学对于时间、空间的思考,并与其长生久视、飞升成仙的宗教目标联系起来,将对生命价值的追寻落实到对道的永恒探求之中。无论是“白日升天”还是“山林隐化”,无论是缩地装天的道术还是文学瑰丽的想象,都共同讲述着一个打破或者超越时空有限性的梦想。在审美的时空里,修道者逍遥遨游,实现并完成了自我。在改变时间与空间的努力中,在实现从“人”到“仙”的跨越中,呈现出神圣的超越的无与伦比的审美境界。

  • 标签: 道家 道教 审美时空
  • 简介:本文从陈景元美学思想中析出其自然审美观照理念,并以此为依据推演出陈景元以自然适度为美的审美原则,通过对陈景元自然审美思想的探究和解读,对其彰显的古老生态智慧和对当代的现实意义予以阐释。

  • 标签: 陈景元 道教 美学 自然审美 生态智慧
  • 简介:加入世贸组织后,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与之交往和直接面对的是一个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外部世界,这个外部世界将对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带来一系列深刻影响。如果从宗教问题的层面来看,这个外部世界是一个拥有61亿人口,信仰宗教的人数达50多亿之众,占世界总人口80%以上宗教信仰者的外部世界,

  • 标签: 问题研究 宗教渗透 入世后 外部世界 境外 应对
  • 简介:道教山水悟道诗是道教诗歌的一个重大题材,亦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道教形成的一千八百多年历史中,道教山水悟道诗层出不穷。迨至唐代,道教山水悟道诗更臻繁荣,其字里行间或隐或显地绽露出逍遥快乐的审美心态。本文从分析道教徒的诗歌着手,初步探讨了道教徒在特定的道教时空中宗教体验与审美快乐,追踪和探求了这类诗歌的逍遥快乐的审美心态和独特的道教文化意蕴。

  • 标签: 逍遥 唐代 道教山水悟道诗
  • 简介:全球化,从最基本的含义来讲,是指世界各民族、国家和地区超越经济、政治、文化的差异及地理的分割,形成相互制约、联系紧密的国际社会或世界共同体的一种全球整合现象。人类社会的发展证明,各民族、国家和地区由彼此孤立、分散走向彼此联系、相互制约是一种必然的进步的趋势。但是,全球化是一个十分漫长曲折的历程,它是在一体与多元之间的矛盾冲突中逐渐展开的。当今举世瞩目的全球化问题集中表现在经济和科技的全球化,而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则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凭借自己强大的实力,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为了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他们将会进一步谋求控制世界政治格局,在全世界推行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

  • 标签: 国家 世界政治格局 国际社会 优势地位 全球化 集中
  • 简介:佛教教育有二种模式。一是师徒相接的口口相传教育方式;二是学校课堂知识讲解的教育方式。近现代中国佛教教育模式,以佛学院课堂授课为主,成果累累,培养了许多有用的增才。能够适合时代,与时代同步的增才却唯数甚少。对此,作者分析了现代中国佛教教育培养出来的六种人才的情况,指出唯有“不为财色名利的僧人才拟合标准,只是在普度众生方面略有不足”。但是以离开教界行居士护法方向的人才,弘法最得力。所以,现代中国佛教教育,应把居士教育纳入其内,内外并弘,正法久住,实现人间净土

  • 标签: 佛教教育 居士佛教 佛学院 佛教文化 中国佛教 佛教界
  • 简介:伊斯兰教传入新疆以来,大多数维吾尔族宗教上层人士都充当经堂教育的导师,他们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使经堂教育活动更容易为维吾尔族群众所接受。大量的宗教财产被用于经堂教育事业,表现在与清真寺和经文学校分用宗教税"乌守尔"(Osur)、"扎卡提"(Zakat)和"瓦合甫"(wahpa)。[1]在这股办学的热潮中,穆斯林原本给清真寺捐的财产此时转而直接捐助给经堂教育

  • 标签: 经堂教育 上层人士 经堂语 《古兰经》 分用 维吾尔语
  • 简介: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神学院校当然也不例外。但是,近代以来,随着所谓反传统之潮流的兴起,尊师重教之风渐颓,学生与教师相轩轾。神学院、教会的成员同社会上的人一样,鱼龙混杂、泥沙俱下。有相当一部分人存在人格矛盾、人格分裂、双重人格甚至多重人格。包括神学教育在内的基督教宗教教育,不应回避这种现象,而应对此作多方位的分析,尝试用《圣经》和神学的观点和方法作观察和回应。神学教育中应重视人格塑造,是解决

  • 标签: 神学教育 人格分裂 人格塑造 双重人格 宗教教育 人格矛盾
  • 简介:美国家庭非常重视孩子三方面素质的培养:一是个性独立与自信的培养。父母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的个性品格。家境好的孩子很小时就让他们睡自己的房间;家境不太富裕的家庭,也想方设法让孩子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我拜访过一个有8个儿子、2个女儿的大家庭。夫妻俩长年在非洲加纳帮助语言教学,两年前才回到美国。因为买不起更大的房子,

  • 标签: 美国 素质教育 个性独立 个性品格 语言教学 孩子
  • 简介:生活在清末、民国与社会主义中国的能海法师,经历了中国佛教由衰微到复兴再到新生的整个历程。他的教育思想,曾在清末居士佛教兴起与民国庙产兴学之风的双重影响下犹豫徘徊。最终,他选择了“以丛林为学校,以僧众为学僧,以执事为教员,以清规为章程,以寺产为经费”的复古式僧伽教育,同时又吸收社会教育的一些先进理念。他的这一佛教教育模式,正在为现代佛教教育所广泛采用。

  • 标签: 能海 佛教教育 复古式教育 现代教育
  • 简介:济南市清真南大寺,改选后的新寺管会教务组,抓了海里凡的经堂教学工作。寺内10名海里凡原按经堂式教授不同课程,其中念《古兰经》、《伟嘎业》的各一名,学《连五本》的有三名,还有学《阿拉伯语读本》和《亥帖》的,程度参差不齐。原先每早“帮答”拜后在阿訇居室内授课个半小时,其他时间,就各自安排,以致有两名海里凡一年多还没学完《连五本》,也有的躺

  • 标签: 经堂教育 清真南大寺 伟嘎业 《古兰经》 南寺 教学工作
  • 简介:佛教教育问题,是中国佛教能否健康发展的大事,也是党和政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重要课题。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多次表示:“大力培养合格僧才,加强人才建设,是关系中国佛教命运和走向的头等大事,是我国佛教事业建设与发展最紧迫、最重要的任务。”关于如何推进佛教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不论在教内教外。都被时常提起,也有不少好的建议。笔者曾接受过佛教教育,多年来一直兼职几个地区的多所佛学院教学工作,对佛教教育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些想法提出来供大家讨论。

  • 标签: 上海 佛教教育 僧才 人才建设 佛教事业 教育模式
  • 简介:综合国力的增强,为少数民族教育铺垫了坚实的基础。政策的特殊优惠,也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是,如果站在新时代、新的起点线上去审视,面临的现实是:第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化,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既是难得的机遇,也面临着挑战,正如人们常说的:“机遇与挑战共存”。第二,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教育水平差距更加凸现,正如人们所说:“差距越拉越大”。第三,东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和教育设施也有很大的差别。正如人们说的:“穷富不均”。因此,我们必须有全局的观念,站在时代的前沿展开民族教育工作,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丰富教学内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增加教育经费等等,从而不断缩小先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差距。

  • 标签: 少数民族教育 欠发达地区 少数民族地区 民族教育工作 教育经费 东中部地区
  • 简介:曾经有位施主问过戒嗔。向佛祖许愿会成功吗?对于这个问题,戒嗔觉得很难回答。虽然施主们觉得如果诚心拜佛,外加自己足够努力,愿望自然会实现,可事实上,如果许愿不切实际,那么即便烧再多的香、用再多的心思,一样很难达成心愿。

  • 标签: 教育专家 儿童 人生信念 进取心 平和心
  • 简介:在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印光大师(1861—1940)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综观印光大师的一生.他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崇高的声望和地位.是与其自身所具备的高尚的道德品格、精深渊博的佛学以及卓越超群的佛法修持成就密不可分的.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对弟子们施教过程中所运用的一系列教育方法得以确立和体现出来的。

  • 标签: 印光大师 教育方法 中国近现代 道德品格 施教过程 佛教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