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8 个结果
  • 简介:相传,我国佛教四大名山,分别为四大菩萨的道场:四川峨眉山为普贤菩萨的道场,浙江普陀山为观音菩萨的道场,安徽九华山为地藏菩萨的道场,山西五台山为文殊菩萨的道场。其中,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的说法,是出自佛教经典的。《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住处品》云:“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

  • 标签: 文殊菩萨 文殊师利 四大名山 佛教经典 地藏菩萨 华严经
  • 简介:文殊殿是菩萨顶南北中轴线上的第三进殿宇,专为供奉文殊菩萨而建,占地0.4亩,比第一进天王殿大,比第二进大佛殿还大。它所以有这样大的规模,传说是因为文殊菩萨在五台山具有特殊地位,并在菩萨顶显露过真容。文殊菩萨名叫文殊师利,佛经说他久已成佛,只是为利益众生而甘居菩萨地位。五台山是他的演教之区,又是他的居住处。他在五台山上随缘显化,办了许多

  • 标签: 文殊殿 文殊菩萨 文殊师利 成佛 天王殿 广清凉传
  • 简介:在殊像寺,观瞻文殊菩萨造像时,我又一次想到显通寺铜殿内那位遍洒智慧甘露的文殊菩萨。“瓶中甘露常遍洒,手内杨枝不计秋”,人们大多知道,这说的是观音菩萨。没想到,在五台山,是用来形容文殊菩萨的。和观音菩萨一样,甘露文殊禅坐莲台,左手瓶盂,右手杨柳枝,做甘露洒向人间状。

  • 标签: 文殊菩萨 观音菩萨 菩萨造像 显通寺 五台山 智慧
  • 简介:文殊是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常侍释迦牟尼佛左侧。胎藏界之文殊,左手持青莲,表示专司一切如来之智慧,不染着法的无相之智慧;金刚界之文殊,右手持利剑,表示能断一切烦恼。文殊菩萨骑着青毛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是最勇敢的,不怕一切而毅然前进的。文殊手持莲花或手持利剑的形象.都是为了展现这位大菩萨的智慧——前者以莲花象征的纯洁高尚,后者以利剑象征智慧的无所不能。按照佛教的说法,净土不可思议的法门,如果没有文殊第一勇猛的根本大智,是绝对无法证解的。文殊是梵文“文殊师利”(Manjusri)的音译之略,也有译作“满殊尸利”、“曼殊室利”的。“文殊”是“妙”的意思,“师利”是“头”、“德”、“吉祥”的意思。《首楞严三昧经》说:文殊菩萨在过去就已经成佛,号称“龙种上佛”,又名“大身佛”、“神仙佛”;现在世成佛,号为“欢喜藏摩尼宝积佛”,导驾慈航,示居因位;未来世成佛,叫做“普明佛”。如果有人听到普明佛的名号,能灭五无间的重罪。

  • 标签: 文殊菩萨 智慧 中国佛教 释迦牟尼佛 “妙” “头”
  • 简介:一行三昧是文殊禅法,也是佛教的根本禅法。它源于《大般若经》和《文殊般若经》。它既是一种顿悟禅。又是一种渐悟禅和念佛禅。至于自由三昧,也是源于这一根本禅法。所以,它对后世禅学,特别是中国特色的禅宗产生了巨大影响。

  • 标签: 文殊菩萨 文殊说般若经 一行三昧 慧能
  • 简介:作为智慧的化身,文殊菩萨在佛教中的地位是极高的,中国佛教中的汉传和藏传佛教中都有文殊信仰。藏传佛教中萨迦派在这方面极为突出,被认为在文殊信仰方面有一定代表性。探讨萨迦派文殊信仰的重要特征以及这种信仰在历史上的一些表现形态,对于完整地了解中国的文殊信仰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文殊 萨迦派 汉藏佛教
  • 简介:岩山寺古名灵岩寺,在繁峙县天岩村西隅。概况五台山跨越五台、繁峙、代县阜平四县。繁峙境内的岩山寺、吉祥寺、公主寺、宝藏寺、秘摩岩等,均属五台山佛刹之列。由台山北行必经此地。古时大同、浑源、京津、张家口及至朔漠地带佛徒居士朝山进香者,多要至岩山寺歇宿而后登台。也正由于如此,明代以前这里香火隆盛,寺院颇兴。入清以后,随着宗教的衰微,香客渐少,布施贫乏,寺院逐渐败落。处于台山脚下荒僻山村的岩山寺,几乎被人们所遗忘,殿宇拆卸,变卖财产,典当一空;

  • 标签: 岩山寺 文殊殿 公主寺 吉祥寺 宝藏寺 释迎牟尼
  • 简介:文殊菩萨在大乘佛教中,位于诸菩萨之首.他在释迦牟尼四十五年的弘法中,始于《华严》,终于《涅槃》,凡是大乘法会,大多有他参加,他在弘扬大乘佛法上,做出了不朽贡献.他不仅是大乘空宗的奠基人,而且也是密教的祖师之一,为大乘佛教所崇奉.这还因为,他的智慧是般若,而般若是三世诸佛之母,一切菩萨之师,所以,在大乘佛教中,他的地位尊崇显赫,思想博大精深,影响广大久远,信仰传遍全球.

  • 标签: 思想现代 文殊菩萨 现代意义
  • 简介:千钵文殊菩萨,自从其本经《千钵文殊经》被判定为伪经以来,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足够注意,这自然与一段时期内一度贬低伪经价值的观念有关,但现在看来,千钵文殊及其本经在中国密教史和五台山佛教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尤其与五台山文殊信仰的进一步确立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千钵文殊之本经《千钵文殊经》,属中土伪造,似无疑义,但千钵文殊与其本经在形成上是否完全一致?其产生的具体过程和背景及其意义、影响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 标签: 五台山 文殊信仰 密教 千手观音 金刚顶 毗卢遮那佛
  • 简介:文殊菩萨是大乘佛教的首席菩萨,那么,关于他的佛教经典有多少?是什么呢?按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展开》第二十一章第一节说:“佛为文殊说的有4种;以文殊为主体或参加问答的有8种;文殊所说部分者有3种;以经文体裁长行或偈颂诵出的:以文殊为主体的有3种;文殊所说一部分的有11种、以神咒的有3种;文殊未参与论议,也被提到的有42种,共计74种。”

  • 标签: 文殊菩萨 大乘佛教 佛教经典 法师 印顺 经文
  • 简介:北宋末成书、南宋初刊行的《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像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但通行的《大正藏》本《图赞》第11、14两参的插图发生了颠倒。参核图像特征和《华严经》可知,《图赞》的另外11幅插图也发生了错位。以《图赞》为底本绘制的明初太原崇善寺壁画的作者意识到了插图存在问题,但并未意识到问题不在插图本身,而在插图顺序错位,因而仅做了有限的修订。插图错位是由于编印过程中编辑者对各善知识的形象认识不够深入而造成的。元至明初《图赞》曾十分流行,但到明末清初时仅有文字部分流传,插图可能于此时在国内失传。

  • 标签: 《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太原崇善寺
  • 简介:文殊菩萨作为大乘佛教中最重要的菩萨之一,在石窟造像中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化,特别是北朝和隋唐两个时期变化很大。通过对北朝至隋唐的石窟造像中文殊菩萨式样变化的梳理,概括文殊菩萨形象的不同式样及其产生和演变过程。

  • 标签: 文殊形象 石窟 造像
  • 简介:镌刻于清代康熙二十二年(1683)的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海棠山摩崖造像,在全国极为罕见,独放异彩。现存190尊造像,分布于73处、163龛中。镌刻造像突出了藏传佛教信徒崇拜和信仰的诸佛、菩萨、救度母、明王、佛母、天王、护法神、祖师、高僧等像。海棠山岩石上镌刻的文殊菩萨造像共有10尊,白文殊菩萨造像有一尊,此外还有一尊文殊菩萨所化现的忿怒相大威德金刚造像。通常文殊菩萨的雕、塑、画像都是坐或骑在狮子背上,而海棠山雕刻的文殊菩萨造像都是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因造型较为复杂,所以均采用了坐在各异的莲花座的造像。这些造像的造型无一雷同,在全国独一无二。

  • 标签: 阜新海棠山 摩崖造像 文殊菩萨 造型艺术
  • 简介:五台山文化的核心是文殊信仰,文殊信仰的灵魂是文殊思想。中道是文殊的主要思想,也是佛法的根本思想及佛教的特色,还是中国乃至东方的根本思想。因此说,中道就成了天下的中正大道,且具有世界观、方法论和促进人和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普世价值。

  • 标签: 文殊菩萨 中道思想 普世价值
  • 简介:第二部分五台山文殊菩萨的多种形象,不仅具有显明的思想性,独特的艺术性,而且具有悠久的历史性。不同时代的不同文殊菩萨形象,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美学追求和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就是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呈现出来的艺术特点,如雍容富丽型,深沉委婉型,俏丽清新型,刚劲洒脱型,等等。这种特点,从纵的方面讲,带有时间性;

  • 标签: 文殊菩萨 五台山研究 艺术风格 南禅寺 广仁寺 艺术作品
  • 简介:文殊说般若经》在般若类经典中特色鲜明,它在强调般若的同时,也强调禅定,主张“甚深般若”与“一行三昧”的结合,这与南北朝后期佛教界提倡“定慧双修”的新趋势非常契合,因此,此经译出后,逐渐受到佛教界的重视,与《摩诃般若》一起成为最流行的般若类经典。隋唐时期《金刚经》的流传更为普及,一些重要宗派的创始人都很重视《金刚经》,天台智、嘉祥吉藏、牛头法融都有《金刚经》注疏。特别是禅宗神会以《金刚般若经》取代《文殊说般若经》。神秀门下,也都适应这一趋势,以《金刚经》作为般若经的代表。此后,中国佛教主要笼罩在禅宗之下,《金刚经》便成为最为流行的般若类经典。

  • 标签: 《文殊说般若经》 甚深般若 一行三昧 《金刚般若经》
  • 简介:《维摩诘经》是一部广为流传的大乘经典,通过维摩诘与文殊等共论佛法,彰显大乘空义。然而,与维摩诘所受重视程度相比,以往对该经中的文殊研究则少之又少,极不相称。通过聚焦维摩诘与文殊初见时的来去之辨,试图在比较梵汉文本间差异的基础上,联系相关平行文本与历代注疏,分析文殊的相关思想与形象。认为罗什、玄奘译本使得原本维摩诘的普通问候多了一层无相的玄理,文殊的回应延续这一思想,继续深入阐发。对话中的语句与思想与《中论》《金刚经》相关内容有极大地相似性,而这一思想在后世的注疏中也呈现不同的诠释和倾向,并勾勒出文殊在思想、境界上与维摩诘相应相称的形象。

  • 标签: 《维摩诘经》 文殊 来去之辨 无相
  • 简介:第四部分佛家偶像是佛教教义的符号。五台山诸多文殊菩萨圣像,不仅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佛教教义,而且体现了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在教义、教理、教规上存在的种种差别。藏传佛教的文殊菩萨成像是五台山文殊菩萨形象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佛家言讲,文殊菩萨“顶结五髻,以表大日之五智;手持剑,以表智慧之利剑;驾

  • 标签: 五台山 文殊 菩萨 五台山研究 吉祥寺 汉地佛教
  • 简介:一部完整佛典的建构包含诸多要素,其中角色的设计乃是一大重心。佛教经典之中的角色众多,不同角色配合本经不同的结构易于表征某些特殊的经本意蕴。在《楞严经》中,文殊菩萨相较于其他主要角色的设定显得较为“隐性”。通过深入发掘文殊菩萨在《楞严经》中的结构性设计及其相关论述,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文殊菩萨这一角色在《楞严经》中的重要性及其相关的深层意蕴。

  • 标签: 佛教 楞严经 文殊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