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论证"慈善何以可能"是慈善理论研究和慈善实践研究的首要问题。回答这一首要问题,笔者以为需从"财富的本质属性使然、社会运转的内在要求、施助者自身道德认知"三个层面去求索其自在之理。

  • 标签: 慈善 财富 社会运转 道德认知
  • 简介:近代伦理学是一种自由之伦理学”。可是,从表面上看,自由与伦理是矛盾的:自由是行为主体的自我决定,其意向性是无限的;而伦理、道德则关涉到行为规范,规范则意味着限制。但当我们把自由划分为精神自由与行为自由两种,我们就会发现,精神自由(意志自由)固然是无限的,但精神自由的真正实现是需要有理由的支撑的,所以精神自由便能够自主地确立伦理规范。而行为自由并不是无限的,所以需要有伦理规范施加的制约,制约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更大和更长远的行为自由的实现。一句话,精神自由为了行为自由之故而确立伦理规范,从而对行为自由予以限制,最终以换取更大的行为自由的可能性。于是,自由与伦理学就并不矛盾了,而是和谐地贯通在一起。所谓自由伦理学,便拥有了基于自由的伦理学和为了自由的伦理学这双重涵义。

  • 标签: 自由伦理学 意欲 决定论 意志自由 一阶自由 二阶自由
  • 简介:道德的可能性植根于对“虚无”的克服和对人自身存在意义的理解。萨特以“存在先于本质”为理论指引,在人自身自由选择的基础上为道德的可能性确定根据,但却留下了陷入相对主义的可能性。海德格尔将道德的可能性与人自身的生存相联系,试图将思想的道路引向人自身的存在意义,并在语言的本质中展现人的存在意义,并进而为道德的可能性确定基础,但却没有指出道德可能性的具体实现路径。“自身解释学”为理解道德可能性提供了第三条路径,在“生活叙事统一体”中人赋予“善的生活”以伦理目标意义,在伦理目标的指引下道德的可能性以道德规范的形式展现自身的形态。

  • 标签: 虚无 存在 道德 自身
  • 简介:人对物究竟应给予物什么样的道德关爱?这是生态伦理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儒学具有普爱意识,自先贤孟子提出"仁民而爱物"的主张以来,物一直是道德关爱的对象,但同时在"爱有差等"观念的支配下,对物的爱又不同于人,其间显现出普爱与差爱的矛盾冲突。朱熹在本体论上以"生生之仁"确立了人、物的平等意识。而在现实生活世界里,万物所自有的客观等级秩序以及人所面临的不同道德情景,人又会以"差等之爱"的情感方式表现出来。朱熹用"理一分殊"来化解"普爱"与"差爱"的冲突,以"推己于物"和"用之有时,取之有节"的方式展现人对万物的仁爱之情。

  • 标签: 朱熹
  • 简介:当代伦理道德重构必然涉及传统伦理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开发、运用传统伦理资源,所涉及的一个前提性问题是传统伦理资源向当代有效转换如何可能?对这一前提问题的求证,既涉及到重新审查传统伦理的视域范围,也涉及到对传统伦理的实质构成内容、本质规定和价值导向的重新确认,更涉及到传统伦理资源向当代转换的原则确立与方法探讨。此三者,构成本文讨论的基本内容,并企图通过这种讨论,为传统伦理资源的当代转换提供认知视域、价值原则和宏观操作方法。

  • 标签: 伦理本位 以理统情 因革—损益原则
  • 简介:目前,安乐死立法已成为一个不得以任何借口回避的国际性生命伦理问题。为了应对滑坡论证对安乐死立法的质疑,磐路论证主张把苦难、自律、伦理委员会和临终护理等要素有机统一起来,构筑成一条具有一定可行性的安乐死立法的磐石之路。

  • 标签: 滑坡论证 磐路论证 安乐死立法
  • 简介:60年来中国的伦理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广大伦理学工作者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研究成果非常丰厚,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文明建设做了卓有成效的贡献。社会的变化也为伦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关注这些资源,将为伦理学的研究带来新的突破。

  • 标签: 中国人 客观条件 伦理关系 伦理学 研究成果 道德建设
  • 简介:在《伦理学纲要》中,李泽厚阐明了他的"新人性观"。作为对人性问题的一个哲学假定,他提出人性结构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经由人类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他将人性结构划分为三个部分:人性能力、人性情感和善恶观念。其中,人性能力是理性主宰,人性情感是感性动力,善恶观念是理性和感性在应用中的心理表现形式。以人性情感作为动力,经由善恶观念的知性裁定,再由人性能力执行之,这构成了人类的伦理道德行为。

  • 标签: 李泽厚 新人性观 历史 积淀 道德行为
  • 简介:在荀子看来,儒家之道既包含了"天人合一"的形而上旨归,也吸纳了政治(礼、法)和伦理(仁、义)的多重维度。在儒家之道中,外在的礼法制度既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治理国家的必要手段,也是培养仁义等伦理道德情感的教化方式。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幸福"既包含了在心灵活动层面的理论思辨,也涵盖了在实践活动层面的德性实践活动和外在善。对二者而言,设立法律的目的并不只是为了惩罚坏人和维护社会的秩序,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人们德性的塑造。

  • 标签: 德性 礼法 幸福 荀子 亚里士多德
  • 简介:人类社会经历了从公共管理到行政管理再到公共管理的历程。人类伦理关系的普通性决定了在公共行政的领域中研究伦理问题的必然性。但是,20世纪的行政学发展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否定了伦理研究的可能性。随着行政学理论的发展,以及公共行政从政府管理推广到公共管理,公共管理伦理学的建立已经成为时代课题。揭示公共管理伦理产生的可能性,对于公共管理学学科体系的建设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 标签: 公共管理伦理学 行政学 威尔逊-韦伯范式 西蒙范式
  • 简介:威廉姆斯在《平等的观念》一文中从伦理学和政治哲学两个角度分别批评了康德伦理学与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强调了道德主体的认知维度,并以此确立了建立在理解善事物的本质的基础之上的分配方式。诺齐克与古特曼对威廉姆斯的批评落实在政治哲学的层面,并没有触及根本的伦理学理论。相对而言沃尔泽的批评则更具建设性,弥补了威廉姆斯方法论上的缺憾。

  • 标签: 平等 道德能力 分配 理由的相关性
  • 简介:追求理性的公共运用是现代公共生活的核心理念。公共理性作为公民所应具有的理性,运作于市民社会中的公共领域以及国家的公共权力机构,意在生成公共生活的基本规则与关于社会基本结构的正当性共识,以促进公益、维护公民之权益。公共理性的存在与有效运作对于一个共同体的政治治理具有积极的价值与功能。

  • 标签: 公共理性 公民 共识 公共领域
  • 简介:科尔斯戈德在梳理近代以来规范性论证的四种方案中,以“实践同一性”基础上“目的王国”的创建作为沟通“绝对命令”与“道德法则”、“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中介,不仅论证了规范的正当性,而且激活与推进了康德伦理学。如果基于康德的“先验逻辑”来考察科尔斯戈德对康德伦理学的阐发路径,还可以有效地回应柯亨等人对科尔斯戈德的质疑。

  • 标签: 规范 正当性 康德 伦理学 先验逻辑 政治哲学
  • 简介:历史上两个著名的关于人的发育和成长的争论区分了先天/后天因素、遗传/环境,这个区分转化到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上,可以作出能动/习就因素的区分。人的道德品质是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把虚拟情景当作习就因素,那么人的虚拟道德品质是可能的,即是在虚拟情景中形成的道德品质;因为虚拟品质和真实品质共享同一能动性因素,它们的性质和伦理学地位就不可能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虚拟现实进行道德教育,而其必要条件是:第一,在虚拟和真实之间建立无间隙的连接;第二,受教育者认同虚拟现实中的行动和感受。

  • 标签: 虚拟品质 虚拟现实 道德教育
  • 简介:不管是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抑或是理论自信,归根到底还是文化自信。其中,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传统文化在经历扬弃之后转换成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原则,才是获得这种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在这方面的研究中,

  • 标签: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传统理念 中国道德文化 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