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2 个结果
  • 简介:康德类比即实体性类比论证值得研究。它主要目标是论证实体在现象变化中持存。对此,康德给出了三个论证。第版论证从主观领会入手,强调持存物是时间本身经验性表象基底,但由于其存在跳跃和缺漏,最终不令人满意。第二版论证转换角度,强调持存物是时间本身基底,论证简洁明了,弥补了上述不足。为了说明实体为何不生不灭,康德还补充了个论证,它方面捍卫了第类比论证目标,另方面为第二类比做好了铺垫。总的来说,康德类比论证是可以令人接受

  • 标签: 康德 第一类比 实体性 第一版论证 第二版论证
  • 简介:在人尊严这研究领域,方面学者们康德推崇备至,另方面许多学者康德引证乃至研究都充斥着误解。本文首先简述了学术界关于康德尊严观两种对立诠释:种观点认为,在康德看来,尊严就是内在价值,它是尊重基础,每个人都有尊严,所以人人都应该被尊重,因此人尊严也是人权基础。另种观点则认为,在康德那里,根本没有作为形而上学属性内在价值概念,人尊严也不可能是尊重基础,尊重义务出自理性绝对命令;康德尊严观基本上属于传统范式,康德用尊严词只是表达了物比另物高关系,其中并不包含平等含义,因此尊严也不可能是人权基础。本文结合康德文本,康德关于尊严和价值、尊严和尊重、尊严和平等这三重关系做了阐释,分析了以上这两种对立诠释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第,康德所谓人尊严,首先是指有理性的人是自在目的,而不是工具,这表达了人格高于物品思想。康德所谓内在价值或绝对价值,不是指种形而上学属性,而是指自在目的。如此理解内在价值,则以上两种解释之间对立就能得以部分消除。第二,康德谈论人尊严,其重点是强调道德是目的王国由理想变成现实关键,也就是说,道德让人配享尊严。第三,康德而言,人尊严有两个层次:因具有理性而有道德能力从而具有尊严,和履行了道德义务而配享尊严。与此相对应,尊重也有两个层面:自我尊重和相互尊重义务和因履行了道德义务从而配享尊重。第四,康德尊严观在人有尊严而不同于物这基本层面上包含平等含义,但在其重视人因道德而配享尊严这层面上则是不平等。比起他谈尊严文本来,康德其他文本也许能对当代捍卫人权理论提供更大支撑。

  • 标签: 康德 尊严 价值 尊重 人权
  • 简介:康德直观理论是由感性直观、想象力和智性直观三个层次构成。直观在第批判和第三批判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践理性批判》和其他道德哲学著作中,康德明确拒斥了直观作用,这种拒斥集中体现在《实践理性批判》分析论中。然而直观在康德道德哲学中仍然以种间接方式发挥着作用,即康德借助于类比和象征,用可直观之物来表现不可直观之物。从象征角度也可以理解康德提出"德性义务图型"这看似自相矛盾概念。

  • 标签: 直观 道德 图型 类比 象征
  • 简介:本文首先要探讨是,布伦塔诺如何尝试根据存在之类比学说这线索,来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展开系统化。存在者及其多重含义追问集中于范畴分析。海德格尔布伦塔诺解释中决定性要点解读,是极具批判性。他批判经历了不同阶段:首先是对传统判断理论(作为真理位置)解构,然后是存在(ousia)时间性解释,最后是存在真理含义明确提出。与布伦塔诺不同,海德格尔尝试以种源初发生方式揭示范畴发生行为,这取代了布伦塔伦提供种“范畴系谱学”或者种“范畴演绎”尝试。自此,重要是,将构成希腊之现成范畴背景原初经验加以突出:希腊存在论源始规定是从制作(poiesis)范畴中派生出来。同时,要批判性地探讨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存在论阐释可能性和界限。

  • 标签: 存在之统一性 类比的统一性 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 布伦塔诺
  • 简介:在词源学和哲学视角下,文章首先分析和引证了"gemein"为什么会是"下流""无耻",阐述了没有个性和下流无耻关系。文章力图借助词源学方法揭示出,杰出就是意味着对起规范作用边界进行挑战和游戏;而真正天才总是可能冒着被时代误解风险。

  • 标签: gemein 下流 变态 天才
  • 简介:在康德之后现代哲学中,“时代”(时间)意识不断得到发展和强化,其中最典型代表就是黑格尔“历史哲学”和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黑格尔历史哲学把“时代”理解为“理性”得以聚集和“成型”根本原则,并由此将哲学理解为“被把握在思想中时代”。而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不仅把整个“存在”都“时间化”了,也将“时间”功能“实践化”了。而刘小枫先生不久前发表《如何认识百年共和历史含义》文中“启蒙”观念批判和“德政”颂扬之所以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争议,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意识到现代哲学首先应该具备“时代意识”,没有“当代中国”与“中国传统”和“(后)现代西方”所处“时代”差异做出深刻反思,从而产生了认识百年共和我们(当代中国人)“历史含义”上局限性。

  • 标签: 历史哲学 时代意识 现代性 后现代
  • 简介:《法哲学原理》所回应是近代政治哲学中个根本问题:自由概念如何成为现实?它同时也是在追问如何在理论上创造种启蒙时代公共生活方式(它体现为种政治生活和制度安排)。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考察了近代以来两种权利学说(自然权利学说、道德权利学说)这个问题回答,最后提出了自己伦理国家理论。

  • 标签: 自由 自然权利学说 道德权利学说
  • 简介:自然权利学说式国家其政治计划是由洛克给定,目标是要建立个以所有人都同意为基准“契约国家”;而其经济计划是由亚当·斯密给定,其目的是要建立个以自由竞争为基础而形成自由经济市场。该国家承诺将实现所有人自由和权利。但是通过黑格尔自然权利学说“形式自由”批判及当时英国现实五个问题考察,发现它并未能实现自己承诺,反倒走向了自己反面。

  • 标签: 自然权利学说 契约国家 自由
  • 简介:康德关于能思存在之本性论点基于表象“我”具体本性。他认为,经验自我属于个有思想肉体实有,其内感官被心灵自己状态激动,因此和外感官样牵涉被动性。这样心灵或理性只具有相对自发性,是没有归因能力它(物)或精神自动机,从而不是完全自主。不过,如果有个内在于实践理性目的,那么它可能会是完全自主。康德认为这个目的是道德律,我们选择行动方式只有被其蕴涵(而非出于偏好)才表达真正自由。

  • 标签: 我思 统觉 目的 道德律
  • 简介:本文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笛卡尔哲学开端分析出发,梳理出二者笛卡尔前提批判观点,并试图证明二者批判实则将笛卡尔开端中“我思”理解为独立奠定表象世界秩序反思性实体。面对误解,笛卡尔文本足以为自己辩护。“我思故我在”是个有限且不完满开端,文章通过论证这开端有限性,“我在”和由此构建表象世界真实性,试图说明笛卡尔自我发现及这发现意义,并就笛卡尔所建构表象世界真实性海德格尔批评做出回应。

  • 标签: 我思 我在 对象实在性 形式实在性表象世界
  • 简介:本文通过《精神现象学》中相关内容分析与解读,具体展现出信仰本质结构、启蒙对信仰批判、启蒙肯定命题以及启蒙如何走向绝对自由、如何由于自己局限性而走向自己否定。绝对自由最大局限在于没有自己限度,没有建立起自己自律,而只是停留在自由任意性之中,从而最终走向绝对恐怖。只有克服这些局限性,才可能建立起个能够保障所有人最大自由社会。可以借鉴信仰里面某些积极因素,即信仰层面那种富有张力矛盾对立结构,通过设立个超越于现实世界之上理想目标来扬弃启蒙精神有限性,从而导致精神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 标签: 信仰 启蒙 绝对自由 《精神现象学》
  • 简介:在《第三手稿》中,马克思黑格尔批判与有关共产主义论述之间具有某种致性。以私有财产为视角,这种致性表现在:首先在私有财产两种扬弃形式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进行严格区分两种扬弃形式之间具有致性;其次,在私有财产积极本质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考察异化积极意义之间具有致性;最后,在私有财产扬弃方式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发现扬弃破绽之间具有致性。

  • 标签: 私有财产 辩证法 共产主义
  • 简介:先天综合判断第三者问题是康德先验哲学中个非常重要问题。纯粹审美判断作为先天综合判断,其第三者问题同样是康德先验哲学中个重要且合理问题。但是,学界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关于纯粹审美判断演绎所做研究往往忽视了纯粹审美判断第三者问题。研究表明,审美共通感是联结纯粹审美判断主词和谓词第三者,是赋予纯粹审美判断普遍必然性先天根据。因而,可以将纯粹审美判断演绎理解成是针对审美共通感所做演绎。在纯粹审美判断演绎中,审美共通感地位是基础性,因此,它在纯粹审美判断演绎中发挥作用就不仅仅是功能性,更是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 标签: 审美共通感 纯粹审美判断 第三者 判断力批判 演绎
  • 简介: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所说“目的自身”首要个规范性概念,而不是如奥尼尔-森森在其《康德论入尊严》所宣称个描述性概念。森森正确地论证,尊严不是个表达某种模糊属性之价值概念。但是他不承认,尊严基础在于与我们自己种关系,其中,我们作为意志主体规定自己。虽然尊严不是道德律约束我们理由,但是它对我们理解康德责任概念尤其重要。尊严标志着自由和自由法则自然法则在规范性上优先性。

  • 标签: 目的自身 道德律 定言命令 责任
  • 简介:通过质疑语言和规则之间存在强力联系假定,该文认为我们从维特根斯坦关于遵守规则讨论中并不能得出标准解读观点,即认为私人语言是不可能。该文从区分语言和规则以及私人规则和公共规则之间不同角度,为私人语言和私自遵守规则行为存在作了辩护。该文指出,我们并不是通过遵守规则而理解语言,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202节中说个体间公共规则不可能私自地遵守或许是,但是如果存在私人规则的话,那么这些规则当然可以被人们私自地遵守。我们推理过程和实际生活中存在这样私人规则。该文得出结论认为,私人规则遵守不是不可能,只不过不同于公共规则遵守而已。维特根斯坦需要在种特殊限定公共意义上来使用"规则"。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遵守规则 私人语言 私自地 公共规则
  • 简介:梁志学先生近著《自由之路——梁志学文选》所收录34篇文章有10篇是涉及费希特哲学,梁先生作为费希特哲学最著名翻译者,在翻译和研究之间建立起互动关系,他费希特“知识学”基本原理有精确阐发,强调费希特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不能脱离其世界主义和世界公民思想来理解,学者使命在于立足于全人类高度贯彻自由理念和阐明永恒真理,充当社会和历史良心,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当代哲学提供了重要启示。

  • 标签: 梁志学 费希特 自由 世界公民
  • 简介:本文译自1975年由GeraldA.McCool编译出版《拉纳读本》第I章。本章分为三部分:第部分是"存在之光",来自《圣言谛听者》第3章;第二部分是"存在模拟",来自《圣言谛听者》第4章;第三部分是"作为灵在的人",来自《圣言谛听者》第5章。从本文题目即可看出,拉纳深受海德格尔思想之影响。拉纳区分了两个层次:第层次为存在敞开,存在本性是在我们称之为存在自我显现、存在自我光照原发性性中认识和被认识,存在意味着认知与被认知本源性,存在隶属于存在自我显现基本本性。这是般存在学首要陈述。第二层次为人敞开,即人本性是所有存在者绝对敞开。这是形而上学人类学首要陈述。

  • 标签: 拉纳 存在 灵在 存在学 形而上学人类学 圣托马斯
  • 简介:从1765年开始,康德直计划撰写《道德形而上学》。由于批判事业推进和其他事务发展,直到1797年康德才正式出版该书。正式《道德形而上学》不同于预期著作,这些变化体现了康德哲学体系张力。《道德形而上学》与康德所使用讲义在内容上有密切关系,不过后者是在批判哲学角度上考察而纳入其体系。《道德形而上学》涉及纯粹哲学应用到人理性内容,给予了消极定言命令以积极内容。康德没有辩护这种积极内容,这是他希望发展,但是没有发展另外个主题。

  • 标签: 道德形而上学 批判哲学 德行 法权 同时是义务的目的
  • 简介:这是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家德勒兹(GillesLouisRénéDeleuze,1925-1995)运用自己"欲望哲学"重新解读康德三大批判尝试。在这种眼光下,康德先验方法就是从人各种先天机能,包括认识机能(感性、知性、理性)和欲望机能(低级欲望和高级欲望)构造出人生活经验,这些机能是切表象源泉。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哥白尼式革命"实质是把认识先天原则归结到主体先天立法机能,但问题在于如何能够把这种先天机能与后天机能结合起来?单凭先验图型是无济于事,必须把第三批判中"共通感"引入进来才能解释这些机能相互和谐。知性和理性机能后面隐藏着其实是欲望机能,这就是《实践理性批判》所讨论问题。纯粹实践理性为自由立法,这同时也使它成为知性在理论上为自然立法、在实践上为道德律建立类比"模型"决定性根据。而理性与知性后面这种相互配合致同样也立足于理性本身"道德共通感",纯粹实践理性三大悬设都是通过这种道德共通感,特别是其中想象力而现实地作用于感性自然,想象力为自然界设定了终极目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思辨理性从属于实践理性。在《判断力批判》中,加入了种比般感性机能更高情感机能,这就是体现为审美判断力鉴赏机能,它既不关思辨兴趣也不关实践兴趣,仅仅表示各机能活动主体性条件。但它与所有其他机能都相关,构成它们相互协调活动。而这种自由协调活动虽然是超功利,但它本身具有某种理性兴趣作为自己原则。所有机能未决定超感性统体和从其中抽引出来自由和谐是心灵中最深部分,它准备了那最高尚东西到来即欲望机能至高地位,并且使得从知识机能向欲望机能之过渡成为可能�

  • 标签: 先天机能 欲望 共通感 道德律 自由 终极目的
  • 简介:康德在人类学基础上展开自己哲学研究,并把人是什么作为自己哲学全部追求。他在人主体性基础上把立法之人和执法之人结合起来,并因这种结合为自己哲学探讨人是什么规定了三个基本方向,即:人能认识什么、人应当做什么、人能期望什么。在对上述三个问题追寻中,康德得出了三个结论,即:人永远处于走向真理途中、人永远处于走向自由途中、人(作为配享幸福的人)永远处于走向幸福途中。尽管他没有直接解说人是什么,但是,他前述三个问题所得出结论表明:在他那里,人是处于永远走向无限有限人。康德这种理解使他哲学成了西方近代哲学走向现代西方哲学"桥梁";并且,从哲学影响社会方面看,他哲学也是从近代社会走向现代社会"桥梁"。

  • 标签: 理性 有限性 无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