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是作者将要出版《哲学深渊:马克思与德国哲学家对话》导论部分。文章回顾了作者结合马克思与德国哲学家关系来阅读马克思著作历程,例如马克思历史辩证法与胡塞尔现象学"生活世界"理论异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类"概念发展,马克思"主体"与黑格尔"人格"内在联系,马克思存在观与康德、黑格尔和海德格尔存在观比较,另外还涉及维特根斯坦和分析哲学、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和黑格尔形而上学传统等等,都是作者所关注的话题,展示了马克思哲学多方面的理论处境。

  • 标签: 马克思 德国哲学家 关系 比较
  • 简介:穆勒《逻辑体系》论及了莱布尼茨、康德、兰贝特三位德国学者有关思想,而自这本书被译介到德国之后,也受到了狄尔泰、布伦塔诺、弗雷格、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众多德国学者关注。对穆勒《逻辑体系》和德国哲学之间这种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考察旨在为德国哲学研究知识背景提供一个有益补充。

  • 标签: 穆勒 《逻辑体系》 德国哲学
  • 简介:恩斯特·布洛赫(ErnstBloch,1885-197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最重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对马克思主义传统做出创新的人物。布洛赫独特魅力在于,他既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又是一位20世纪最重要哲学家之一。布洛赫一生都在写作,晚年92岁高龄他仍在坚持工作,直到1977年全集问世,它成就了他一生,他著作先后被译成包括斯拉夫文、波斯文、阿拉伯文、日文和韩文在内多种文字。布洛赫于1977年8月4日逝世,这是他生前所接受最后一次重要访谈,是对自身学术思想和政治活动总结性回顾,内容涉及面很广,几乎涵盖他所有学术活动和政治活动:20世纪20年代求学时期、30年代自由作家时期、40年代美国流亡时期、50年代莱比锡大学执教时期、60~70年代图宾根大学执教时期等等,堪称20世纪一部内容丰富哲学史、思想史文献。

  • 标签: 恩斯特·布洛赫 青年时代 流亡 莱比锡岁月 图宾根岁月
  • 简介:康德直观理论是由感性直观、想象力和智性直观三个层次构成。直观在第一批判和第三批判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践理性批判》和其他道德哲学著作中,康德明确拒斥了直观作用,这种拒斥集中体现在《实践理性批判》分析论中。然而直观在康德道德哲学中仍然以一种间接方式发挥着作用,即康德借助于类比和象征,用可直观之物来表现不可直观之物。从象征角度也可以理解康德提出"德性义务图型"这一看似自相矛盾概念。

  • 标签: 直观 道德 图型 类比 象征
  • 简介:康德第一类比即实体性类比论证值得研究。它主要目标是论证实体在现象变化中持存。对此,康德给出了三个论证。第一版论证从主观领会入手,强调持存物是时间本身经验性表象基底,但由于其存在跳跃和缺漏,最终不令人满意。第二版论证转换角度,强调持存物是时间本身基底,论证简洁明了,弥补了上述不足。为了说明实体为何不生不灭,康德还补充了一个论证,它一方面捍卫了第一类比论证目标,另一方面为第二类比做好了铺垫。总的来说,康德第一类比论证是可以令人接受

  • 标签: 康德 第一类比 实体性 第一版论证 第二版论证
  • 简介:逻辑经验主义运动可谓20世纪初期西方哲学发展一个重要部分,我们可以把它核心观点看作一种"知识论"观点:什么样知识是有效?逻辑经验主义者把对这个问题回答建立在一种"意义理论"基础之上:一种有效知识就是那些有意义命题组成知识体系。那么,有意义命题标准是什么呢?他们回答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话题:意义证实原则。本文认为,从石里克对证实原则阐述出发来分析,一个非常流行对"证实原则"反驳并没有人们原来想象那么有力,因为该反驳在论证形式上是有问题

  • 标签: 石里克 意义 证实原则
  • 简介:有关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一直以来主要集中在他前期与后期思想上。但他哲学在前后转型时,中间曾经历了一个思想剧烈变化过程。1929年,维特根斯坦返回剑桥,并提出与他前期哲学思想不同思想——现象学思想。维特根斯坦将我们感觉的当下经验视作"现象",用来描述这种现象就是他提出"现象学语言"。现象学语言作为描述现象工具以及现象显示场域,在对现象描述中尤为重要,所以阐释现象学语言过程就是展开维特根斯坦对现象思考过程。维特根斯坦将我们对一个实体描述划分为两种描述方法,一种是将它当作物理对象用物理学语言描述;另一种是根据我们感觉直接经验得来现象和现象背后逻辑形式要用现象学语言才能描述。维特根斯坦对于现象学语言描述现象选取一个典型例子就是他多次提到"颜色不相容"现象。颜色不相容就是说"同一个地方不能同时存在两种颜色"。颜色不相容可能性不是事实可能性而是逻辑上可能性,因为颜色不相容是由于颜色系统自身逻辑形式决定,表达它命题,也受到命题内在句法规定。所以现象学语言是一种先验性研究。但是现象作为"似是而非的当下"与在时间中现象学语言是矛盾,并且现象学语言由于自身描述是个体感觉经验,它与私人语言一样,一旦存在就会造成语言表述与交流功能丧失,所以它们不可能存在于共同体中。由于外在与内在原因,现象学语言在1929年底被维特根斯坦放弃了,同时维特根斯坦将目光聚集在了日常语言上,渐渐展开了他后期哲学。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现象学 现象学语言 日常语言
  • 简介:海德格尔和福柯时常被责难为伦理-政治终结者,认为他们不愿意或无能于为合理道德或政治判断提供基础。对海德格尔责难一般都针对他思想高度抽象哲学化形式,他存在论至高无上优越地位以及他对"常人"蔑视,因为这三者破坏了道德原则和政治责任。而谱系学研究则使福柯相信规训母体无处不在,所以并不存在最终自由。静止、规训化力量网络是不可逃离,一种"怀疑式诠释学"取消了任何获得崇高伦理与政治地基希望。本文试图表明海德格尔和福柯确实为我们审慎行为和思想,为我们实践智慧提供了资源。通过规定一种引人注目的关于教养之培育叙事,他们都含蓄地突出了道德与政治判断重要性。

  • 标签: 海德格尔 福柯 叙事 伦理 政治
  • 简介:先验客体概念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由于一方面其意义精微且有层次递进,另一方面又与若干概念意义相近,所以有些许模糊难懂。本文首先对先验客体概念进行梳理,概括出其作为统一性本身、统一性规则与客观性之保障这三重含义。在此基础上阐明它与物自体所体现是先验与超验、认识论与存在论区别。最后考察其与先验主体关联,进一步指出先验客体是先验主体统一性对象化。通过这一系列考察厘清先验客体概念在康德哲学中作用。

  • 标签: 先验客体 表象 物自体 先验主体
  • 简介:本文主要试图分析和阐明前期维特根斯坦逻辑图像论主要内容,尤其着重剖析和阐明了图像本质和表现关系,指出图像是实在模型背后所隐含语义内涵,并且分别辨析了图像摹绘关系、摹绘形式和逻辑形式等图像论核心概念之间关系和差异,揭示了图像如何具有意义逻辑依据。

  • 标签: 图像 模型 表现 摹绘形式 逻辑形式
  • 简介:黑格尔思辨理性观念发生至少要追溯到《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差别》一文。在其中黑格尔自觉地对其所处时代文化做出诊断,指出了内在于其中分裂,以及这一分裂所引起"哲学需要"。黑格尔发现,为了满足这一需要,同时代哲学或是立足于"知性反思",或是立足于与"知性反思"完全对立"理智直观",意图克服文化中各种分裂,实现哲学本身要求。但无论是康德、费希特还是雅可比努力,均宣告失败,实质上仍旧是知性哲学。因此黑格尔提出了旨在获得"绝对同一性"、统一"知性反思"与"理智直观"思辨哲学计划。

  • 标签: 哲学的需要 知性反思 理智直观 先验直观 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