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在词源和哲学的视角下,文章首先分析和引证了"gemein"为什么会是"下流的""无耻的",阐述了没有个性和下流无耻的关系。文章力图借助词源的方法揭示出,杰出就是意味着对起规范作用的边界进行挑战和游戏;而真正的天才总是可能冒着被时代误解的风险。

  • 标签: gemein 下流 变态 天才
  • 简介:施莱尔马赫是现代新教神学之父和著名的古典语文学家,他创造性地综合了新教神学的解释传统与古典学界的修辞和语文学传统,使解释从特殊解释转变为般解释(hermeneuticageneralis),由此成为门专门的学科,他也因此被称作"现代解释之父"。他在1805-1833年围绕解释做了近10次学术报告和演讲课。可惜的是,与他的辩证法和哲学伦理学样,他始终没有公开出版他全面深入论述其解释体系的专著。不过,他的解释的基本理论框架始终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保持了连续性和贯性。他在1805年首先以格言的形式陈述了他对解释些随想,接着在1809-1810年以草稿的形式描述了他的理论设想,最终在1819年以更具体的纲要阐述了他对解释的比较成熟的看法,他的1828年和1832-1833年演讲都以此纲要为基础,并增加了些边注和评论。在这个纲要的导言中,施莱尔马赫对解释的本质、目标、种类和方法等作了简明扼要的论述,基本上呈现了他的般解释的理论框架。

  • 标签: 特殊解释学 一般解释学 艺术 语法解释 心理解释重构 解释学的循环
  • 简介:康德的批判哲学蕴含了种先验人类意向,其要义是追求自然与自由在主体中的统。但是,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由于他对现象和物自体的区分,从而导致了自然和自由的割裂。尽管在前两大批判中,康德已经试图对二者关系进行调和,但康德认为,直到《判断力批判》,他才真正解决这问题。然而,康德对这问题的思考却倒向了道德神学的怀抱。因而,他的批判哲学并未真正解决自然与自由之间的矛盾,也未真正结出成熟的先验人类果实。

  • 标签: 批判哲学 先验人类学 自然 自由 “第三者”
  • 简介:有关维特根斯坦哲学的研究直以来主要集中在他的前期与后期思想上。但他的哲学在前后转型时,中间曾经历了个思想剧烈变化的过程。1929年,维特根斯坦返回剑桥,并提出与他前期哲学思想不同的新的思想——现象思想。维特根斯坦将我们感觉的当下经验视作"现象",用来描述这种现象的就是他提出的"现象语言"。现象语言作为描述现象的工具以及现象显示的场域,在对现象的描述中尤为重要,所以阐释现象语言的过程就是展开维特根斯坦对现象思考的过程。维特根斯坦将我们对个实体的描述划分为两种描述方法,种是将它当作物理对象用物理学语言描述;另种是根据我们感觉的直接经验得来的现象和现象背后的逻辑形式要用现象语言才能描述。维特根斯坦对于现象语言描述现象选取的个典型例子就是他多次提到的"颜色不相容"现象。颜色不相容就是说"同个地方不能同时存在两种颜色"。颜色不相容的可能性不是事实的可能性而是逻辑上的可能性,因为颜色不相容是由于颜色系统自身的逻辑形式决定的,表达它的命题,也受到命题内在句法的规定。所以现象语言是种先验性的研究。但是现象作为"似是而非的当下"与在时间中的现象语言是矛盾的,并且现象语言由于自身描述的是个体的感觉经验,它与私人语言样,旦存在就会造成语言表述与交流功能的丧失,所以它们不可能存在于共同体中。由于外在与内在的原因,现象语言在1929年底被维特根斯坦放弃了,同时维特根斯坦将目光聚集在了日常语言上,渐渐展开了他的后期哲学。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现象学 现象学语言 日常语言
  • 简介:现象作为认识论,在对象问题上不同于近代认识论中的对象。近代认识论中的对象都是不言而喻的自然对象或自然客体。胡塞尔现象认识论中的对象是构造的意识对象,是意识体验中被给予的东西,是内在现象,或者说是内在意识和纯粹意识。现象认识论中对象的初阶构造主要包括两部分,部分是最为基本的意识的构造,另部分是时间意识的构造。意识自身的构造共分为四个层级,分别是体验、意向性、执态或行为、注意或统觉。时间意识的构造主要包括滞留、原印象和前摄三部分。

  • 标签: 现象学认识论 对象 初阶构造
  • 简介:黑格尔《逻辑》“量的关系”概念的个基本含义是,它(们)是对当时的数学的自然科学规律的内容的种纯粹、理想而绝对的理解把握。从概念上讲,“量的关系”诸概念是有质的意义的内涵量领域的本质东西,这与数学的自然科学规律是那些可量化的自然现象的本质这点是致的。“量的关系”诸概念的具体规定性来自黑格尔借其量的概念对当时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数学的自然科学成就的理解消化,同时也与整部《逻辑》的结构相呼应;具体说来就是:“量的关系”诸概念在量的水平上映现了整部《逻辑》从存在论经本质论到概念论的发展运动。这发现对我们深入理解“量的关系”概念及整部《逻辑》都颇有意义。此外,本文还澄清了《逻辑》在“量的关系”概念的论述中的某些不足和失误。

  • 标签: 黑格尔《逻辑学》 量的关系 内涵量 牛顿力学 "量的关系"与《逻辑学》全体的映现关系
  • 简介:康德在般判断力下区分了规定的判断力和反思的判断力。然而,受黑格尔的影响,伽达默尔认为,在现实的认识和实践中,二者是很难分开的,伽达默尔不仅意识到了这点,而且将反思判断力与实践智慧联系起来了,这既具有解释的意义,也具有般哲学的意义。它可视为伽达默尔对哲学的个重要贡献。

  • 标签: 判断力 规定判断力 反思判断力 实践哲学 实践智慧 解释学
  • 简介:在黑格尔早期作品中出现的"总体性"倾向只是其应对主题冲突的过渡性策略,更具根本意义的是在对现代社会问题的思考中逐步孕育的中介方法。基于主题、方法和目标的多重转变,《伦理体系》所打造的中介承认理论是黑格尔早期思想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耶拿后期出现的意识哲学转向在很大程度上是承认中介思路的进步完善。

  • 标签: 总体性 中介化 承认
  • 简介:黑格尔《逻辑》从本质论向概念论的过渡历来是黑格尔哲学中最困难的问题,其实质是从必然到自由的过渡问题。以往人们(莱布尼茨、康德)都是从充足理由律来看待这问题,但黑格尔认为这中间还缺少个目的论的环节,因而必须先阐明从现实性到概念的过渡问题,而这是在《小逻辑》本质论的第三章"现实"中展开的。这里的关键在于对"现实性"(Wirklichkeit)这个词的理解,它不同于存在(Sein),也不同于"实在性"(Realitt)或"实存"(Existenz),而是包含有"工作"、"活动"、"创造"即wirken的意思。当我们从它的后果的直接存在去理解它时,它里面的自由创造的含义就被遮蔽了,而显得只是偶然的、与必然性相对立的;只有当我们深入到它的本质中,将它的实体关系、因果关系和交互关系都理解为绝对实体的自身反思或"自因",并把这种自因理解为现实的自否定,这才能揭示出自由与客观必然性的统。这种现实本质的向内反思在基督新教中获得了启示,上帝就在人的心中,必然性不再是外在的命运,而是人自身的自由意志的体现,是超越切偶然性之上而对自身命运的把握(begreifen),这就是概念(Begriff)。概念"自为地就是必然性的威力和现实的自由",存在和本质都是它自身的环节并处于它的整体性的统中。由存在论、本质论和概念论组成的黑格尔的《逻辑》因此便成为个包含自身激活机制的有生命的范畴体系,种高度抽象思辨的生命哲学。

  • 标签: 存在 本质 概念 现实性 自由 必然性
  • 简介:康德的第类比即实体性类比的论证值得研究。它的主要目标是论证实体在现象的变化中持存。对此,康德给出了三个论证。第版论证从主观领会入手,强调持存物是时间本身的经验性表象的基底,但由于其存在跳跃和缺漏,最终不令人满意。第二版论证转换角度,强调持存物是时间本身的基底,论证简洁明了,弥补了上述不足。为了说明实体为何不生不灭,康德还补充了个论证,它方面捍卫了第类比的论证目标,另方面为第二类比做好了铺垫。总的来说,康德的第类比的论证是可以令人接受的。

  • 标签: 康德 第一类比 实体性 第一版论证 第二版论证
  • 简介:本文通过对《精神现象》中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解读,具体展现出信仰的本质结构、启蒙对信仰的批判、启蒙的肯定命题以及启蒙如何走向绝对自由、如何由于自己的局限性而走向自己的否定。绝对自由的最大局限在于没有自己的限度,没有建立起自己的自律,而只是停留在自由的任意性之中,从而最终走向绝对恐怖。只有克服这些局限性,才可能建立起个能够保障所有人的最大自由的社会。可以借鉴信仰里面某些积极因素,即信仰层面那种富有张力的矛盾对立结构,通过设立个超越于现实世界之上的理想目标来扬弃启蒙精神的有限性,从而导致精神的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 标签: 信仰 启蒙 绝对自由 《精神现象学》
  • 简介:梁志先生的近著《自由之路——梁志学文选》所收录的34篇文章有10篇是涉及费希特哲学的,梁先生作为费希特哲学的最著名的翻译者,在翻译和研究之间建立起互动关系,他对费希特“知识”的基本原理有精确的阐发,强调对费希特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不能脱离其世界主义和世界公民的思想来理解,学者的使命在于立足于全人类的高度贯彻自由的理念和阐明永恒的真理,充当社会和历史的良心,这些思想对于中国当代哲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 标签: 梁志学 费希特 自由 世界公民
  • 简介:本文首先要探讨的是,布伦塔诺如何尝试根据存在之类比的学说这线索,来对亚里士多德的范畴学说展开系统。对存在者及其多重含义的追问集中于范畴分析。海德格尔对布伦塔诺解释中的这决定性要点的解读,是极具批判性的。他的批判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首先是对传统判断理论(作为真理的位置)的解构,然后是对存在(ousia)的时间性解释,最后是存在的真理含义的明确提出。与布伦塔诺不同,海德格尔尝试以种源初的发生方式揭示范畴的发生行为,这取代了布伦塔伦提供种“范畴系谱”或者种“范畴演绎”的尝试。自此,重要的是,将构成希腊之现成范畴的背景的原初经验加以突出:希腊存在论的源始规定是从制作(poiesis)范畴中派生出来的。同时,要批判性地探讨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存在论阐释的可能性和界限。

  • 标签: 存在之统一性 类比的统一性 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 布伦塔诺
  • 简介:本文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对笛卡尔哲学开端的分析出发,梳理出二者对笛卡尔前提的批判观点,并试图证明二者的批判实则将笛卡尔开端中的“我思”理解为独立奠定表象世界秩序的反思性实体。面对误解,笛卡尔的文本足以为自己辩护。“我思故我在”是个有限且不完满的开端,文章通过论证这开端的有限性,“我在”和由此构建的表象世界的真实性,试图说明笛卡尔对自我的发现及这发现的意义,并就笛卡尔所建构的表象世界的真实性对海德格尔的批评做出回应。

  • 标签: 我思 我在 对象实在性 形式实在性表象世界
  • 简介:解神话纲领是20世纪德国著名神学家布尔特曼提出的针对圣经新约中神话叙述的解释方案。解神话作为种圣经解释方法具有丰富的解释内涵。首先,解神话不是简单地去除神话,而是悬隔神话的世界观和思维方式,具有解释之去蔽的意义。其次,解神话不是把生存哲学强行套在圣经上,使之哲学、现代,而是借用其术语对圣经进行生存论分析,将去蔽后呈现出来的意义阐明出来,具有解释之建构的意义。最后,解神话的任务是在具有实践色彩的宣道活动中得以实现,是通过人在宣道中的信仰实践活动来解开圣经的意义,体现为解释的实践智慧。

  • 标签: 解神话 去蔽 生存论分析 宣道
  • 简介:实用主义与德国哲学自始至终保持着种隐蔽而重要的内在关联,这关联最为突出地表现在新老实用主义对黑格尔观念论哲学的批判和继承上。美国新实用主义者理查德·罗蒂将这关系概括为实用主义是种自然的黑格尔主义。在罗蒂这里,自然以及自然主义乃是作为先验哲学的对立面,即"去先验"而得到论述的。因为罗蒂所理解的先验哲学基本上指的就是康德哲学,从而忽视了德国观念论、胡塞尔、海德格尔、德里达等人对先验哲学的推进和发展,如此来也就无法看到后起的先验哲学传统对近代表象主义认识论的成功突破,这突破最早同时也是最为成功地表现在黑格尔这里。黑格尔的思辨逻辑并不像罗蒂认为的那样带来了种先验哲学的自然主义,而是将先验哲学导向了种现象本体论的方向。罗蒂的反表象主义走向了语言行为主义,但是他忽视了黑格尔式的反表象主义策略。

  • 标签: 先验哲学 自然化 实用主义 语言行为主义 表象主义
  • 简介:在《第三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与有关共产主义的论述之间具有某种致性。以私有财产为视角,这种致性表现在:首先在私有财产的两种扬弃形式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进行严格区分的两种扬弃形式之间具有致性;其次,在私有财产的积极本质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考察的异化的积极意义之间具有致性;最后,在私有财产的扬弃方式与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发现的扬弃的破绽之间具有致性。

  • 标签: 私有财产 辩证法 共产主义
  • 简介:先天综合判断的第三者问题是康德先验哲学中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纯粹审美判断作为先天综合判断,其第三者问题同样是康德先验哲学中个重要且合理的问题。但是,学界对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关于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所做的研究往往忽视了纯粹审美判断的第三者问题。研究表明,审美共通感是联结纯粹审美判断的主词和谓词的第三者,是赋予纯粹审美判断普遍必然性的先天根据。因而,可以将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理解成是针对审美共通感所做的演绎。在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中,审美共通感的地位是基础性的,因此,它在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中发挥的作用就不仅仅是功能性的,更是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 标签: 审美共通感 纯粹审美判断 第三者 判断力批判 演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