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邵先锋,男,1953年7月出生于淄博,籍贯山东滕州。1969年11月入伍即入解放军第一外国语学校(现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大学)学习,1973年12月毕业;在部队长期从事技术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多次获奖并荣立三等功一次。

  • 标签: 齐文化 教授 专家 科研管理工作 外国语大学 外国语学校
  • 简介:2010年4月9日下午,山东大学在中心校区邵馆报告厅隆重举行山东大学终身教授聘任仪式。本刊主编刘大钧教授与文科其他6位教授及理工医科7位院士一同受聘为山东大学首批终身教授。校党委书记朱正昌、校长徐显明出席仪式并为受聘教授颁发聘书。

  • 标签: 终身教授 山东大学 刘大钧 主编 聘任仪式 2010年
  • 简介:本文分析的重点在于将社会运动研究放置于历史社会学视域之下,对社会运动研究代表人物之一利有关社会运动(集体行动)理论进行论述,并以其一部著作为个案,探讨社会运动(集体行动)研究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理路,从而回应社会运动研究过程中的内在理论关怀。

  • 标签: 梯利 历史社会学 社会运动 集体行动
  • 简介:《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前主编,山东大学著名学者李贻良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9月2日20点30分与世长辞,享年72岁。

  • 标签: 当代世界 主编 先生 教授 山东大学 逝世
  • 简介:<正>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杨向奎教授是造诣深厚、博学善思、富于创造的学者。值此杨先生从事教学与科研五十五周年之际,笔者拜访了杨先生,请他谈一些研究心得。现将杨先生论学大要摘述如后。(一)在历史文化方面孔子曾经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这句话,从中国传统文化角

  • 标签: 杨向奎 天人之学 哲学家 中国传统文化 历史文化 和谐
  • 简介:5月12日在安徽皖西学院召开,由皖西学院思政部和老干部处共同主办。会议主题为“张盛彬教授学术思想和学术精神研究”。来自安徽师范大学、山东政法学院、皖西学院政法学院和思政部等单位近20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议由皖西学院思政部主任郝先中教授主持。80高龄的张盛彬教授回顾了自己作为学界“愚公”,如何实现从“移山”到“造山”飞跃的学术人生,并介绍了自己学术探索的历程。郝先中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今后将以学科联络组为纽带,继续全面梳理和深入研究张盛彬教授的学术思想,认真提炼和弘扬张盛彬教授的学界“愚公”精神,以此激发和培养更多的逻辑学新人。

  • 标签: 学术思想 教授 安徽师范大学 皖西学院 学术精神 专家学者
  • 简介:美国著名汉学家李克是中国典籍《管子》的权威英语译者.通过他对《管子》一书长达五十余年的翻译与研究历程,他所选择的翻译策略和翻译规范,以及他对授业导师卜德教授的师承,和他对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学的不断开拓,我们可以窥见其“中国学情结”之一斑,同时文章也梳理了在其翻译与研究中,他与中国友人结下的深厚情谊.

  • 标签: 《管子》英语译者 汉学家李克 翻译策略 中国学情结
  • 简介:刘大钧老师荣获中央文史馆馆员任命。作为他的学生,我为老师感到自豪与光荣。我在山大上本科时,便熟知山大有“文史见长”的传统与特点。当时我的邻村同乡历史系郑鹤声先生即是“八马”之一。

  • 标签: 刘大钧 经学研究 座谈会 教授 书面 中国
  • 简介:2012年6月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中南海紫光阁向新聘任的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颁发聘书,并同参事、馆员座谈。山东大学终身教授、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周易研究》主编刘大钧先生受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并接受了温家宝总理亲自颁发的聘书。

  • 标签: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文史研究馆 终身教授 刘大钧 馆员 主编
  • 简介:<正>孔子是一位千古难得的品德崇高、学问渊博的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在中国称他为圣人。就思想教化传播久远而论,世界上还没有一位能同他比美的,但是他自己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孔学不是宗教,孔子的成就,不是来自上帝而是他承袭前代文化,加以整理吸收,删诗、书、订,礼、乐,作易传,写春秋,再加上自己对社会的灵敏的体验,刻苦努力总结提高的结果。由于历史的局限,孔子的思想当然也不是句句是真理,有许多已经不适用于现代社会了,但是在孔子思想中还有许多对今天现代生活、精神文明有吸收价值的东西。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光大。事实上,近十年来,孔子的学术已

  • 标签: 孔子思想 近十年 精神文明 致词 教育家 现代社会
  • 简介:法律正义,是指体现在实在法的原则和规范中以及法律适用过程中的正义,是实质正义和形式正义的总和.罗尔斯的四个阶段说揭示了社会正义原则向法律实质正义的转化过程,这个模式同样适用于其他正义标准向法律正义的转化.法律正义不是介于法和正义两者之间"第三种规范",它既在法律之内,又在道德(正义)之中.法律正义的结构体系问题旨在探讨法律正义的内在结构即分类、相互关系和具体内容等问题.通过对法律正义的结构体系的多视角全方位的考察,我们将对法律正义形成一个更全面透彻的认识.

  • 标签: 法律正义 周旺生 结构体系 价值规范 意识形态
  • 简介:<正>值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在此开幕之际,谨致以最诚挚的祝贺!孔子是在中国诞生的伟大的思想家。作为一位教诲人们应当怎样正确地生活的人,他在人类的历史上起过划时代的作用。在漫长的历史中,孔子的教诲在全世界广泛地传播着。日本自古以来就受到孔子的极大的影响,获益颇深,以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振兴为基础,近年以来孔子的思想对于日本的现代化发生过很大作用的说法也颇为流行。记载孔子言论的《论语》如今仍在日本受到广泛的推崇。而这些情况恐怕不止是在日本存在吧!

  • 标签: 孔子 学术讨论会 日本 江户时代 周年纪念 思想家
  • 简介:冯友兰遗言说“中国哲学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在近些年大陆儒学蓬勃发展的过程中,该中国哲学登场了,中国哲学义如何登场,成为学术界热切关注的一个问题。陈来教授的新著《仁学本体论》是对两千多年来仁学思想的综合创新,以儒家式的、中国式的哲学建构,回应了当代儒学以及中国哲学理论建构的时代问题。本书是当代儒学复兴的奠基之作。

  • 标签: 当代理论 儒学价值 仁学思想 本体论 教授 陈来
  • 简介:<正>著名学者陈鼓应(福建长汀人,1935年生),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副教授,1979年赴美,任加州大学研究员,1984年起兼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陈鼓应多年来致力于哲学史研究,取得了突出成就,先后出版了《老子注译及评介》(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老庄论集》(与张松如合著,山东齐鲁书社出版)、《老庄新论》(香港中华书局1991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于1992年分别出版)、《耶稣新画像》(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悲剧哲学家尼采》(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存在主义》(与孟祥森、刘崎合译,商务印务馆1987年出版),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研究》等报刊发表了数十篇论文,从1992年起,创办并主编了《道家文化研究》学刊(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早年并曾在台湾出版过《庄子哲学》、《庄子哲学探究》等

  • 标签: 陈鼓应 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中国哲学史研究 庄子哲学 今注今译
  • 简介:2012年6月25日,“刘大钧教授载誉归来与中国经学研究前瞻座谈会”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知新楼校董厅举行。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山东大学终身教授刘大钧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山东大学副校长樊丽明主持座谈会,山东大学副校长娄红祥、学校有关部门领导、人文学科各学院院长及师生代表三十余人出席座谈会。

  • 标签: 终身教授 经学研究 座谈会 刘大钧 中国 山东大学
  • 简介:作为20世纪深切关注现实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奇在《理性的毁灭》中对二战的挑起者德意志进行了历史反思和现实分析,由此激发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继者对理性毁灭的深层思考,并对风云变幻下的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与崇高使命发出呼吁。首先,通过考察具有代表性的德意志历史图景,把人类理性的变幻还原到历史原貌中展现,可以以真实的历史感揭示出德意志复兴历史中的民族精神的分裂。其次,我们不仅要从卢奇那里寻找理性毁灭的社会根源,还要把理论视野拓展到后继者的研究文本中,包括第二代法兰克福学派人物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继者侧重于从大众的性格结构、心理趋向、人的自由等方面揭示理性毁灭的深层根源。最后,我们要关注知识分子对理性的诉求。

  • 标签: 人类理性 卢卡奇 毁灭 西方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迷失
  • 简介: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两大学术思潮。在20世纪30年代,陈寅恪先生在冯友兰先生《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中就指出,“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这一论断,实际上指出了先秦以后包括魏晋玄学在内的长期的思想积累对理学思潮形成的影响。后来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下卷中进一步明确指出玄学与道学的联系,“道学的主题是讲‘理’,这是接着玄学讲的”,“在‘穷理尽性’这一方面,道学和玄学就联系起来了”。“道学批判了玄学,也继承了玄学”,“由玄学一转语,便是道学”。

  • 标签: 魏晋玄学 宋明理学 学术理路 文化关怀 《中国哲学史》 朱汉民
  • 简介:2007年11月27日,著名历史学家赵俪生终于走完了自己富有传奇色彩的跌宕人生,享年91岁。一个多月来,当年(1978——1981年)跟先生读研究生时的历历往事一再浮现于脑际,思之夜不能寐。如今,仍在为学途程的弟子们再也不能亲耳聆听先生充满睿智的教诲和批评了,然而更为重大的损失则是史学界失去了一位能开风气之先的大师级学者!公平地说,虑及先生90余年的荆棘人生中所经历的种种挫折与苦难——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

  • 标签: 历史学家 史学研究 赵俪生 述评 师风 传奇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