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墨子社会组织思想琐论刘晨之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墨家学派以其思想的唯物性、人民性、实践性而独树一帜,特别是它关于社会组织思想的许多观点,至今对我们还颇有启发。“兼爱”与“互利”是墨子社会组织思想的基础。墨子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祸篡怨恨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不...

  • 标签: 组织思想 “兼爱” 墨子 “互利” 理论与实践 墨家学派
  • 简介:20世纪后期以来,人类的组织和社会都经历了一个从虚拟化到网络化的发展过程,也使虚拟政府作为一种生成中的政府形式而呈现了出来。当前,虚拟政府在组织方面表现出了较为清晰的特征。就组织构图而言,在虚拟政府中,传统科层机构仍然存在,但其横向结构的重要性将超过纵向结构,从而更多地表现为一个分工—协作体系,而不是命令—控制体系。同时,任务型组织与行动者网络将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使虚拟政府在整体上更具灵活性与开放性。就规则分布而言,促进性规则的比重和重要性都将大大增加,控制性规则则退而承担起一种保障性的角色,从而使虚拟政府的规则体系也表现出更高的灵活性和有机性。

  • 标签: 虚拟政府 行动者网络 任务型组织 控制性规则 促进性规则
  • 简介:本文从政治社会学角度解释基层社会情绪政治化的现象。文章阐述了社会成员的组成关系变化,特别是他们和公共组织的连接通道中断时产生的影响。上世纪50年代,工作单位成为遍地存在的“代理政府”,它们实际上承担着代表、应责、协调和连接的职能。但随着这一角色的收缩和广泛的社会流动发生,社会应责和协调机制式微,个体和公共的连接关系不再,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面临没有组织向自己负责的局面。在基层社会,发挥上述作用的社会机制衰退的程度,可以解释社会情绪的政治性转化。

  • 标签: 个体与公共 社会治理 情绪政治化
  • 简介:清朝奢华铺张的宫廷戏剧演出活动与耗资巨大的皇家经济投入密不可分。本文从宫廷戏剧演出的专门组织机构设置、宫廷戏剧演出的经济支出结构以及皇家投资修筑戏台戏楼、置备戏班行头切末的经济投入等三个方面,考察了清代宫廷戏剧演出活动,评价了皇家经济投入所引致的示范效应对清代戏剧市场化的推动作用,以及对戏剧艺术发展的积极影响。

  • 标签: 清朝宫廷戏剧 组织管理 经济投入
  • 简介:大易深处是科学──易卦与组设计研究王俊龙易卦与组合设计具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自然是相互的:已有的组合设计理论及其成果有助于加深对易卦的认识,同时,易卦所具有的无穷启悟功能也引导着我们从某种特殊的角度对组合设计作进一步地研究。怎样在易卦的启发下进行...

  • 标签: 区组设计 二进制数码 格雷码 乘法规则 易卦 组合设计
  • 简介:在工业社会,人们建立起了官僚制组织从而实现了有效地社会控制。可见官僚制组织是一种"控制导向"的组织,并且在其发展的路径依赖中形成了"控制导向"的思维惯性与行为模式。随着后工业化进程的开启,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迅速增长,官僚制组织不但无法在社会管理中保持其优势地位,反而陷入了"控制悖论"之中,遇到了合法性流失的严重危机。通过对官僚制理论的深层价值分析可以发现,建立在技术理性基础上的"形式公共性"追求是产生"控制悖论"的根源。对于官僚制组织的这一"控制悖论",通过技术的改进去加以解决已经走到了极限,因而只有根据后工业化时代的环境特征去探寻新的替代性组织形式,并在此过程中实现"形式公共性"与"实质公共性"的统一。

  • 标签: 行政组织 形式公共性 实质公共性 官僚制组织 合作制组织
  • 简介:《论语》中“美”的字义主要为外观形式之美,而孔子所认同的美为形式之美与内容之善相互结合的美。以实用的观点来评价孔子的美善合一是一种理论的误判,因为孔子的美善合一观是一种内在价值的结合,或者说是一种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内在目的性的结合。道德价值在艺术活动中的引入无可非议,相反它能使艺术的体验从情感的形式快感提升到更为广阔的、整全的、有机的生命境界。就孔子美学研究方法而言,确实不能仅仅抓住一个“美”字,但同时也必须承认,美学研究是离不开“美”这个宇的,可以从“美”这个范畴开始研究中国美学史。

  • 标签: 美善合一 审美价值 道德价值 内在价值
  • 简介:“德”字在先秦文献中有“性质”、“属性”义。传本《易传》除大量带有德性内涵的“德”字外,还保留了“德”的“性质”、“属性”义,如“蓍之德”、“卦之德”、“阴阳合德”、“神明之德”、“杂物撰德”、“和顺于道德”等。准确理解《易传》上述命题的意蕴,应将“德”之“性”义作为重要的参照。

  • 标签: 《易传》 神明
  • 简介:从《左传》有关记载、《周易》有关传文和以往出土的有关战国竹书综合考究,推断《周易》爻题的形成是在公元前500年后的孔子晚年或再稍晚一点的时间;《周易》与其前筮书的最大区别是有爻辞;爻题的从无到有,是由开始多用或沿用其他种类的筮书、筮占方法而走向独尊《周易》的发展特点决定的;爻题体现着蓍与爻、卦的联系,表示爻的时位与方位,提示如何积爻成卦,具有多种含义与作用。

  • 标签: 战国楚竹书 周易 爻题
  • 简介:根据篇的内容和结构,可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二十六个章节,第一部分提出"五行"的命题;第二部分围绕着善、德,智、圣及相互关系立论并展开,进而引申出"慎独"和"金声而玉振"之说;第三部分围绕德、仁、义、礼及相互关系立论、解说、引申,重点在以德、圣为代表的"五行之所和"上.三个部分不仅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结构上形成一个完整的论述体系,其中可能还有"经"与"解"之别.

  • 标签: 楚简 帛书 《五行》 篇章结构 “经” “解”
  • 简介:<正>一临淄齐国故城遗址中出土一件陶制板饰建筑构件,属战国遗物,已断为两截,粘接后完整。高20.2cm、最长处40.5cm、厚2.7cm,色灰,质坚,背面粗糙,正面平整磨光并有凹线纹饰,主纹为粗线型对称旋涡纹,有边框,空白处分布六个乳钉纹。板饰外形与主纹共同构成了一只鸱枭(即猫头鹰)

  • 标签: 建筑构件 图腾 饰件 猫头鹰 旋涡纹 纹饰
  • 简介:本文将传世品陈璋方壶、80年代新出陈璋圆壶铭文与今本及其它史籍相对征,考证出孟子在齐燕战争时(305BC)正在齐国,其时齐国面临着兼并燕国的绝好战机,孟子及其朋友储子、匡章等人极力主张伐燕.孟子劝齐宣王伐燕的动机是因为他期望周初文王-武王-周公-成王模式能够重现,因此他设计的"伐燕"、"取燕"策略也是模仿周初克商及统治商后裔的旧套路.孟子有关禅让、仁政和义战的理论,与其劝齐伐燕并无矛盾,均可从周初模式中得到圆通的解释.这一事件的历史复原,有助于分析孟门弟子是如何围绕它对文本进行叠加累造的,进而重新排定相关篇章的文本编年.这一事件,也应当成为剖析文本形成过程的一个界标个案.

  • 标签: 《孟子》 史籍 文本编年 齐燕战争 篇章
  • 简介:组织内部的集体抗争及其参与兴趣是以往社会运动研究很少涉及的领域。那么,一个组织内部如果发生集体抗争,哪些人最有可能参与?本文把那些有意参与的人称为“风险人群”,将其中态度最为坚定的那一部分称为“高风险人群”。本文利用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从入职渠道、组织内部控制、组织内部交往、在组织内的社会经济地位、工作满意度等角度研究了“高风险人群”的特征,以及他们参与集体抗争的兴趣与上述组织过程和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入职渠道的市场性和组织的国家属性越强、个人年收入水平和工作满意度越低、与下级同事的交往越多,参与集体抗争的意愿越强。

  • 标签: 组织 集体抗争 风险人群 社会运动
  • 简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组织维权根植于农民分散利益维护的现实需要之中,预示着农民维权结构从无序朝向有序、从有序程度低朝向有序程度高的演化进程。借助于对农民征地维权组织资源的分析可以发现,农村现有组织尚无法充分满足农民组织化维权的迫切需要。新型农民组织的创设、农村现有组织维权机能的完善、农村不同组织之间关系的协调是促进城镇化进程中农民的组织维权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策略。

  • 标签: 城镇化 农民 组织化 维权
  • 简介:国际非政府组织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因其内在的属性冲突而面临着民主赤字的批评,引发了合法性危机。以行政法理论视之,建立“参与式立法模式”,并通过利害相关方权利的明确、实施信息公开程序、确立国际非政府组织的专家理性与问责机制,是矫正国际非政府组织合法性危机的可行途径。

  • 标签: 行政法 国际非政府组织 合法性 危机 矫正
  • 简介:11月24日在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农业大学召开,主题为“信仰的力量”。会议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院长马永真主持,内蒙古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侯晨曦到会致辞,内蒙古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书记席锁柱教授介绍承办单位概况。内蒙古社会科学院政治学与法学研究所所长贾喜喜研究员、内蒙古财经大学马列学院李晶教授、内蒙古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斯琴博士后、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景剑锋博士、内蒙古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团英等专家学者进行专题发言。

  • 标签: 内蒙古自治区 大学哲学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内蒙古农业大学 座谈会 党委副书记
  • 简介:<正>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一门科学,是在电子技术高度发展、在社会科学中的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交叉边缘学科。它超越国界、阶级、种族的界线。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成果。它使人们对社会传播活动的观察研究有了更新的视野,对传播规律的把握也更准确了。

  • 标签: 社会科学 人民群众 文化成果 传播手段 社会成员 大众传播媒介
  • 简介:汉唐典籍如《说文》《初学记》等征引《逸论语》五则,自王应麟、朱彝尊以来,皆以其为《齐论语》之《问玉》篇,"问王"为"问玉"之误,已成定论。因其内容、体制与二十篇不同,为张禹所删。《齐论》自班固之后未见典籍称引;现有文献皆无其进入东汉以后传承情况之记录;郑玄校定《张侯论》,参考《古文论语》,并未参考《齐论》,学术史上"考之《齐》《古》"之说有误。考虑到著录《齐论》的《汉书·艺文志》实出于刘歆《七略》,而许慎引《齐论·问玉》时已称之为《逸论语》,可以判断《齐论》的亡佚时间当在刘歆之后、许慎之前。许慎编纂《说文》,采用《逸论语》,并未全部注明出处,这有助于我们对《说文》编纂与内容来源的认识。

  • 标签: 《逸论语》 《齐论语》 《问玉》 《说文》 学术史
  • 简介:最近40年,先秦至西汉的《老子》古本出土了四种。这四种本子分别为郭店楚简本,马王堆帛书甲本、乙本和北大藏汉简本,它们大抵反映了从战国中期到西汉中期《老子》一书的形成、演变,直到基本定型的过程。由此我们很容易看到,早期《老子》文本确实经历了一个章段聚集、离合、重组以及篇章调整的复杂演变过程。为何早期《老子》文本会产生如此复杂的演变过程?原因有多个方面,不过与“思想”因素的关系最为密切。

  • 标签: 《老子》 “文本” 演变 20世纪 早期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