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论语》中“美”字义主要为外观形式之美,而孔子所认同美为形式之美与内容之善相互结合美。以实用观点来评价孔子美善合一是一种理论误判,因为孔子美善合一观是一种内在价值结合,或者说是一种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内在目的性结合。道德价值在艺术活动中引入无可非议,相反它能使艺术体验从情感形式快感提升到更为广阔、整全、有机生命境界。就孔子美学研究方法而言,确实不能仅仅抓住一个“美”字,但同时也必须承认,美学研究是离不开“美”这个宇,可以从“美”这个范畴开始研究中国美学史。

  • 标签: 美善合一 审美价值 道德价值 内在价值
  • 简介:“德”字在先秦文献中有“性质”、“属性”义。传本《易传》除大量带有德性内涵“德”字外,还保留了“德”“性质”、“属性”义,如“蓍之德”、“卦之德”、“阴阳合德”、“神明之德”、“杂物撰德”、“和顺于道德”等。准确理解《易传》上述命题意蕴,应将“德”之“性”义作为重要参照。

  • 标签: 《易传》 神明
  • 简介:从《左传》有关记载、《周易》有关传文和以往出土有关战国竹书综合考究,推断《周易》爻题形成是在公元前500年后孔子晚年或再稍晚一点时间;《周易》与其前筮书最大区别是有爻辞;爻题从无到有,是由开始多用或沿用其他种类筮书、筮占方法而走向独尊《周易》发展特点决定;爻题体现着蓍与爻、卦联系,表示爻时位与方位,提示如何积爻成卦,具有多种含义与作用。

  • 标签: 战国楚竹书 周易 爻题
  • 简介:我国环境危机正进一步加剧,资源严重短缺,因此,必须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道路.本文分析了我国当前面临主要环境和资源问题,以及造成我国环境和资源恶化原因,提出了促进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途径.

  • 标签: 环境 资源 可持续发展 途径
  • 简介:本文将传世品陈璋方壶、80年代新出陈璋圆壶铭文与今本及其它史籍相对征,考证出孟子在齐燕战争时(305BC)正在齐国,其时齐国面临着兼并燕国绝好战机,孟子及其朋友储子、匡章等人极力主张伐燕.孟子劝齐宣王伐燕动机是因为他期望周初文王-武王-周公-成王模式能够重现,因此他设计"伐燕"、"取燕"策略也是模仿周初克商及统治商后裔旧套路.孟子有关禅让、仁政和义战理论,与其劝齐伐燕并无矛盾,均可从周初模式中得到圆通解释.这一事件历史复原,有助于分析孟门弟子是如何围绕它对文本进行叠加累造,进而重新排定相关篇章文本编年.这一事件,也应当成为剖析文本形成过程一个界标个案.

  • 标签: 《孟子》 史籍 文本编年 齐燕战争 篇章
  • 简介:最近40年,先秦至西汉《老子》古本出土了四种。这四种本子分别为郭店楚简本,马王堆帛书甲本、乙本和北大藏汉简本,它们大抵反映了从战国中期到西汉中期《老子》一书形成、演变,直到基本定型过程。由此我们很容易看到,早期《老子》文本确实经历了一个章段聚集、离合、重组以及篇章调整复杂演变过程。为何早期《老子》文本会产生如此复杂演变过程?原因有多个方面,不过与“思想”因素关系最为密切。

  • 标签: 《老子》 “文本” 演变 20世纪 早期 反思
  • 简介:通过借鉴徐复观相关思想及对现代新儒家“中体西用”再理解,我们发现,中国文化发展内在机制表现为“传统一反传统~形成新传统”规律,即以中国文化体(即儒家内圣之学、心性之学或曰历史常道者)为核心不断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由此促进中国文化发展。而这一机制核心就是庞朴先生所发现,并为中国古人一直袭用“一分为三”辩证思维。

  • 标签: 文化 机制 徐复观 中体西用 一分为三
  • 简介:“何为知识”,“知识为何具有确定性”,“我们如何知道、相信和理解”知识,这些都是西方哲学古老却又常新问题。其内在核心就是“知识确证”问题。在现当代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中,这个问题有语境论与非语境论两个主要立场。后者还包括了怀疑论、常识实在论、可错论、比较论、不变论和相对主义之间争论。概言之,语境论主张知识在特定语境中是意义明确,人们通过语境就可以理解知识,这也是正统知识论主张;怀疑论则持相反观点,认为这种知识是不确定、不必然;常识实在论认为常识直觉就可驳倒怀疑论;比较论认为知识是通过命题比较来阐明;不变论认为知识不随语境变化;相对主义强调知识语句是在语境中被评价,而不是在语境中被说出

  • 标签: 知识论 语境论 确证问题 决策 相对主义 怀疑论
  • 简介:根据篇内容和结构,可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二十六个章节,第一部分提出"五行"命题;第二部分围绕着善、德,智、圣及相互关系立论并展开,进而引申出"慎独"和"金声而玉振"之说;第三部分围绕德、仁、义、礼及相互关系立论、解说、引申,重点在以德、圣为代表"五行之所和"上.三个部分不仅具有密切内在联系,结构上形成一个完整论述体系,其中可能还有"经"与"解"之别.

  • 标签: 楚简 帛书 《五行》 篇章结构 “经” “解”
  • 简介:<正>一临淄齐国故城遗址中出土一件陶制板饰建筑构件,属战国遗物,已断为两截,粘接后完整。高20.2cm、最长处40.5cm、厚2.7cm,色灰,质坚,背面粗糙,正面平整磨光并有凹线纹饰,主纹为粗线型对称旋涡纹,有边框,空白处分布六个乳钉纹。板饰外形与主纹共同构成了一只鸱枭(即猫头鹰)

  • 标签: 建筑构件 图腾 饰件 猫头鹰 旋涡纹 纹饰
  • 简介:在宋元明诸多学者对"大同小康"之论提出各种质疑背景下,清初王夫之明确指出"大同小康"之论存在错简。其后,清代学者任启运、姜兆锡、李绂、孙希旦、黄式三、邵懿辰等,现当代学者钱基博、任铭善、徐仁甫等,围绕错简问题亦各有阐发,只是缘于视角不同,提出见解彼此不尽一致。不过,将各位学者"纠错"主张代入"大同小康"之论文本之后,不难发现,问题并不能有效解决,更常见是"按下葫芦起来瓢"。这说明,"大同小康"之论"其言杂乱,……其文不次"问题固然是客观存在,但归咎于错简却不恰当。事实上,在"其言杂乱,……其文不次"表象背后,"以注为经"当是症结之所在,只要把注释与原文区别开来,"大同小康"之论逻辑不通、文气不顺问题也便不复存在了。

  • 标签: 《礼运》 “大同小康” 错简 王夫之 “以注为经”
  • 简介:道德两难是中西思想传统都曾关注和思考问题。道德两难情况可以分为虚假、弱、强三类。先秦儒家创造了高明经权思想,并以之应对道德两难。如《春秋公羊传》提出了解决道德两难问题三大法则,包括权衡法与两全法。中国传统仁义冲突是“强道德两难”,是先秦儒学着重思考和巧妙应对难题。道德两难解决有时必须以当事人毁灭为代价。通过与康德伦理学、萨特存在主义伦理学以及弗莱彻境遇伦理学等初步比较,先秦儒家经权思想在对付和解决道德两难问题上独特性或优越性得以凸显。

  • 标签: 先秦儒家 道德两难 经权 仁义 冲突
  • 简介:汉唐典籍如《说文》《初学记》等征引《逸论语》五则,自王应麟、朱彝尊以来,皆以其为《齐论语》之《问玉》篇,"问王"为"问玉"之误,已成定论。因其内容、体制与二十篇不同,为张禹所删。《齐论》自班固之后未见典籍称引;现有文献皆无其进入东汉以后传承情况之记录;郑玄校定《张侯论》,参考《古文论语》,并未参考《齐论》,学术史上"考之《齐》《古》"之说有误。考虑到著录《齐论》《汉书·艺文志》实出于刘歆《七略》,而许慎引《齐论·问玉》时已称之为《逸论语》,可以判断《齐论》亡佚时间当在刘歆之后、许慎之前。许慎编纂《说文》,采用《逸论语》,并未全部注明出处,这有助于我们对《说文》编纂与内容来源认识。

  • 标签: 《逸论语》 《齐论语》 《问玉》 《说文》 学术史
  • 简介:战国时期齐国大型墓葬中多皆设陪葬墓,与同时期其他列国殉人墓相比,具有数量多、随葬品丰富特点,其中以陪葬墓中随葬石佩组饰尤具特色。石佩组饰可依其管珠石牌组合方式分成A、B、C三型。A、B型不具地域色彩,女性专用;C型为齐国独有形式,男女不拘,兼可使用。A型石佩组饰使用无身份等级限制,B、C型石佩组饰使用具身份等级约束与限制。齐国石佩组饰应源于西周用玉、佩玉习俗,逐渐发展成独具齐国特色随葬品。

  • 标签: 战国时期 齐国 陪葬墓 石佩组饰
  • 简介:无论是从近代科学革命还是从基督教神学内在蕴含张力来看,现代性困境都是不可避免。面对黑格尔哲学之困境,马克思哲学发展表现为两次颠倒或翻转:一次是从黑格尔式绝对精神那样无限主体或绝对主体向人或现实个人这样有限主体翻转;另一次则是从人出发“人本主义”向从“自然规律”出发“科学逻辑”翻转。旁观者理论哲学方式是传统形而上学一般进路;行动者眼光实践哲学方式则是在对传统形而上学批判中发展起来哲学进路。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科学逻辑 张力 传统形而上学 黑格尔哲学 “人本主义”
  • 简介:在环保领城里,公民社会两类主体应当包括环境利益受到危害社会公众与从事环境保护民间组织(ENGO)。他们本来该作为并列公民社会组分而存在,但在现实中,社会公众虽然可以被赋予环境保护者角色.且他们参与在相关政策中极其重要,但是,由于他们代表环境利益时组织能力不以与表达环境价值时存在满洞,因而与理想公民社会组分有一定偏离。社会公众缺陷恰好能够由ENGO特点得到补偿,作为环境价值与社会责任感双重持有者,ENGO有潜力成为一种辅助与引导社会公众精荚性社会力量.并在二者间建立起合作型公民社会结构。

  • 标签: 农村 工厂排污 社会公众 环保NGO
  • 简介:中国古代对老年人和鳏寡孤独等无助群体,以及贫困无以自存居民所采取不同形式社会救助措施,有效地缓和了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对于维护封建统治发挥了重要作用。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救助措施,调整资源合理配置,建立科学有序救助举措,完善合理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生活救济 保障措施 中国古代 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