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正>《汉书·儒林传》韦贤言“《谷梁》子本鲁学,《公羊》氏乃齐学。”战国时代稷下齐学,丰富多采;其后流衍之迹,线索犹多未泯。今从汉代《公羊》入手,清理旧说,寻求根源,便可窥见上承齐学,灼然无疑。一历来提起《公羊传》的述作,大都信奉戴的说法。唐徐《公羊疏》引《戴序》说:

  • 标签: 董仲舒 公羊传 春秋 司马迁 战国时代 齐学
  • 简介:<正>胡(公元?~1161年),字仁仲,福建崇安人,学者称五峰先生。为南宋初年著名理学家。和其父胡安国一起隐居湖南衡山,讲学著书,创立湖湘学派。胡的代表著作是《知言》。这部书是他“优游南山之下余二十年,玩心神明,不舍昼夜,力行所知,亲切至到”(张栻《胡子知言序》)而完成的。学术史家全祖望对胡的理学成就作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说:“中兴诸儒所造,莫出五峰之上。其所作《知言》,东莱以为过于《正蒙》,卒开湖湘之学统。”(《宋元学案·五峰学案》)胡到底留下了一些什么思想?这是一个需要作深入细致研究的问题。笔者在此只能对胡的理学思想作一粗略的勾勒。不当之处,祈望学界前辈不吝指正。

  • 标签: 胡宏 理学思想 理学家 知言 人性论 哲学本体论
  • 简介:隋代是中国佛教史上一个极为短暂的发展阶段,但是由于统治者对佛教采取鼓励和扶植的政策,隋代佛教出现了非常兴盛的发展态势。而且此一时期还涌现出一批为佛教进一步发展而作出积极贡献的人物,其中,中国僧人琮就是这一时期对佛教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的一位高僧。琮协助来华印度僧人进行佛经翻译,在一定程度上说,隋代五个重要的佛经译场都是由于琮的参与才得以正常进行。同时,他对隋代译场中所译经典制作序言,高屋建瓴地阐释佛教经典的基本义理,促进佛经的流传。此外,琮也撰写了一批涉及佛教、儒释道三教关系和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有价值的著作。作为一位博学而又著述宏富的佛学家,琮是我们认识隋代佛教和了解中国佛教中国化所不可忽视的一位重要人物,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 标签: 彦琮 佛学 贡献
  • 简介:本文将胡置于两宋理学思潮之中,围绕理学家所关注和思考的“性与天道”的理学主题,着重从三个方面来确认和评价胡心性哲学的历史地位:一、分析归纳出胡心性哲学的理论特色,说明胡不同于其他理学家,是开一代新风的人物;二、通过对湖湘学派源流的历史考察,以及对胡氏父子的学术成就的确认,来阐明胡在湖湘学派中所占有的显赫地位;三、阐明胡心性哲学对朱熹理学、陆九渊心学及以陈亮、叶适、吕祖谦等为代表的“浙学”的影响和作用,揭示和表明胡心性之学是从二程过渡到后来相继崛起的朱子理学、陆氏心学、浙江事功之学的中介和桥梁,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 标签: 湖湘学派 心性哲学 胡宏 理论特色 历史地位 陆九渊
  • 简介:他一直坚持编研结合,尝谓:以编辑工作为“公职”,不敢懈怠;以中国哲学研究为“天职”,绝不放弃。在调入哲学研究所后,他更潜心于中国哲学和儒家文化的研究.他的研究主要涉及先秦儒学、老庄哲学、周易哲学、简帛研究、宋明理学、儒家政治哲学以及中国哲学的近现代转型等方面。

  • 标签: 中国哲学研究 李存 儒家政治哲学 近现代转型 编研结合 编辑工作
  • 简介:他会通文史哲,兼综儒释道,契合理情神,重视优秀文化传统的承传和创新,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领域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不同的问题意识导引下从事的一系列备受瞩目的学术研究,使得他成为一个专业意义上的“学人”;将个别的、具体的、微观的学术研究上升为整体的、抽象的、宏大的哲学史观,使得他成为一个学科意义上的“哲学史家”;把书斋里的学问与火热的时代担当感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他成为一个当代意义上的“建设者”。

  • 标签: 李锦全 优秀文化传统 思想文化研究 学科意义 学术研究 “建设者”
  • 简介:伯元的文学之路欧阳健居晚清四大小说家之首的伯元,不是梁启超那样的时代巨子,而是处于政治漩涡之外的小人物;他的人生价值,在于作为一名职业报人和职业小说家的成功事业和开创一代风气的广泛影响。伯元,名宝嘉,又名宝凯,伯元是他的字,别号南亭亭长.又号游...

  • 标签: 李伯元 庚子国变 “游戏” 《官场现形记》 《绣像小说》 弹词小说
  • 简介:<正>荀子和他的学生韩非、李斯都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在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荀子和韩、虽为师生关系,但他们的思想学说却颇不相同。因为韩、曾经师事过荀子,所以向来不少论者认为韩、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治思想,而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法家思想体系。有人明确提出,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史上由礼到法过渡的桥梁。有人把秦始皇、李斯所实行的一套政策,也说成是来源于荀子的学说,甚至把焚书坑儒的责任也算到荀子的帐上。谭嗣同指责荀子的思想“一传而为李斯,而其为祸亦暴著于世”(《仁学》)。梁启超也说:“曾谓李斯坑儒之祸,发于荀卿亦非过言也(李斯坑儒,

  • 标签: 荀子 李斯 韩非子 比较研究 思想史 思想体系
  • 简介:《春秋》有“义”有“例”。西汉董仲舒作《春秋繁露》,其中多发明《春秋》之大义。而东汉何休作《公羊解诂》,自称“略依胡毋生条例”,又作有《文谥例》,以阐发《公羊》之义例,从此治《公羊》之学者,莫不重视“例”。何休重“例”的传统经徐疏何休的《公羊解诂》而得以发扬光大,进而在清代常州学派刘逢禄的《公羊何氏释例》那里被推到极致,以至于“何休一刘逢禄”这一谱系几乎被视作公羊之正脉。从另一方面看,历来对徐的《公羊解诂》多不重视,学界对该书的评价也不高。

  • 标签: 《公羊》 何休 《春秋繁露》 《春秋》 常州学派 刘逢禄
  • 简介:材的心性论是对阳明良知说的修正,奠定了中晚明重性思想的理论基础。然而论者大多只关注材的心性之辨,而对其统合心性所作的努力缺少注意。本文在“回归性体”这条线索下,从“心性之辨”和“统合心性”两个方面探讨材的心性论,力求更为全面地对其心性论和意义予以定位。尽管材的心性论离开王学,但与朱子学尚有距离,其学说在融合朱王的基础上发展出自身的特点,足以成为晚明哲学天地的一个重要资源。

  • 标签: 李材 心性论 性体 定位
  • 简介:《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前主编,山东大学著名学者贻良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4年9月2日20点30分与世长辞,享年72岁。

  • 标签: 当代世界 主编 先生 教授 山东大学 逝世
  • 简介:道纯的丹道易学独具特色,"常易"与"变易"确立起体用兼备的易学思想框架,对卦爻象的运用使内丹"药物"与"火候"的真正含义得到了详尽阐释,"三家相见"的内丹修炼论使得魏伯阳以来的"三五与一"思想有了清晰完整的理论形态。

  • 标签: 李道纯 内丹 易学 三家相见
  • 简介:光地是清初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但他在承继程朱理学的同时,强调汉宋兼采,融汉学于理学之中。光地的“六经皆理”思想是其经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其一,提出“六经皆理”,强调六经的义理价值。“义理”指百姓日用、修齐治平之理,具有较强的实践精神。其二,治学路径为“尊经明理”,从经学原典中发掘、阐释义理。其三,在具体的治学方法上,提出“求理于经”与“取证于经”两种理路,以经学考证来解决义理问题。

  • 标签: 经学 六经皆理 尊经明理 求理于经 取证于经
  • 简介:美国著名汉学家克是中国典籍《管子》的权威英语译者.通过他对《管子》一书长达五十余年的翻译与研究历程,他所选择的翻译策略和翻译规范,以及他对授业导师卜德教授的师承,和他对宾夕法尼亚大学中国学的不断开拓,我们可以窥见其“中国学情结”之一斑,同时文章也梳理了在其翻译与研究中,他与中国友人结下的深厚情谊.

  • 标签: 《管子》英语译者 汉学家李克 翻译策略 中国学情结
  • 简介:摘要:尚信在《周易》卦序与解卦这两个重大的易学领域,尤其是在卦序和今本卦序问题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性进展。比如,他为今本《周易》卦序找到了六条与易学象数和义理相符的排卦原则,并且能对所有卦体和绝大多数的自然卦在卦序中的确切位置提供解释。其研究有着强烈的方法论意识。他对于今本《周易》卦序以及解卦方法的思考,对易学研究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但同时也免不了在一些问题上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

  • 标签: 李尚信 卦序 解卦
  • 简介:<正>颗,明天启六年(公元1627年)生,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卒,字中孚,陕西周至人,学者通称二曲先生.《二曲集·历年纪略》云:“先生家世甚微,贫不能早学,九岁始入小学从师发学,读三字经.”后因身体有疾辍读,随母舅读《大学》、《中庸》,旧疾时发时辍.因家贫,不能具束修,故不被学塾收受,只好自读圣书,由《大学》、《中庸》而至《论语》、《孟子》,逢人便问学正句.“自是母为人纺棉得米,则杂以糠秕、野蔬,併日而食.先生拾薪采蔬之暇,

  • 标签: 李二曲 明体实用 传统儒学 学术思想 文化内涵 性命之学
  • 简介:《吕氏春秋》之《上农》四篇是我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农学著作。《上农》篇集中论述了先秦农家的重农治国主张,《任地》《辩土》《审时》-篇主要总结了先秦农业生产经验。对《任地》《辩土》《审时》三篇的内容体系问题农史学界有争议。本文认为《任地》《辩土》《审时》三篇既不像夏纬瑛所说具有完整的逻辑体系,也不像许富所说“没有逻辑的必然联系”。

  • 标签: 《吕氏春秋》 《上农》四篇 农家
  • 简介:学勤先生所著《周易溯源》,是以“二重证据法”研究《周易》的典范。《周易溯源》主要对《周易》经传的年代、筮法、帛书《周易》经传以及《易纬》进行讨论,相关结论和方法不但推动了《周易》研究,而且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化史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周易溯源》 《周易》 二重证据法
  • 简介:作为代表性的先秦著作之一,《管子》在西方国家的研究已经有了上百年的历史.但是,能全面、系统、终其一生来研究、翻译《管子》的,恐怕只有美国汉学家克一人.克教授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专注于《管子》的研究、翻译,通过对这一历程的梳理,可以按其不同的研究成果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介绍每一阶段取得的成就及其影响,旨在对克教授表示敬意,同时唤起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管子》的英译及海外传播情况.

  • 标签: 《管子》英译 李克 研究历程 典籍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