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3 个结果
  • 简介:大学礼育就是以礼为核心对大学开展教育的思想和教育体系,包括大学需要遵守的礼制、礼仪和价值内涵三个方面。在大学中开展礼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无形载体,是提升个人文明素养的重要方法。大学礼育的路径包括课堂教育、日常应用、校园仪式、榜样示范和自我修养等。

  • 标签: 大学生 礼育 儒家
  • 简介:对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用之不竭的重要资源.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话精神,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对做好新时期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有裨益.

  • 标签: 优秀传统文化 大学生 思想教育
  • 简介: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入对当代大学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影响:大学国际主义意识、生态平衡意识、个人意识增强;改革精神、创新精神凸显;对社会公平的诉求、保护环境的意识加剧.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对传统道德观念的传承意识出现弱化.在经济多元、政治多级、文化多样的全球化背景下,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性、创新性和民族性.

  • 标签: 全球化 大学生 观念影响 对策
  • 简介:大学精神与大学尺度是一流大学软实力建设的两个必备要素.本文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成长与发展为例,通过对伯克利成功发展的经验分析以及笔者的近距离观察,从大学精神的物化到大学尺度的规训两个视角,探讨成为一流大学必须具备的基本潜质,也反思了伯克利作为一流大学的无奈.本文还对今后中国大学的改革进行了思考,并从经费多元、治理模式、精神再塑、知识创造四方面提出了中国大学的未来改革方向.

  • 标签: 大学精神 尺度 伯克利 中国大学 教育改革
  • 简介:探求“格物”本义,不仅必须遵循以同时同类文献相证的治学方法,还要了解古人心性修养的认识论特点,在众多的解释中,章太炎之说较能切合经义,曲尽本原。其失在于“诚意”下衍出独立的“慎独”义,将其提到与八目相同的地位来看待,饶宗颐之失是未能严格将以经证经的原则贯彻始终。表现有二:一是以二歧之说解经,笼统言之,不悟其矛盾之处;二是牵引他说,增添经义,未能紧扣本经。裘锡圭以所谓战国时代新的认知思潮来解释“格物”,是不符反映唯心认识论的“格物”本义的。

  • 标签: 《大学》 '格物' 儒家 心性 释义 认识论
  • 简介:10月18~19日在东京大学召开,由中国北京大学、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联合主办,日本东京大学承办。来自上述三所知名高校的教授、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会议,北京大学组织了10余名博士生和硕士生提交英文论文并与会交流。

  • 标签: 日本东京大学 北京大学 国立大学 首尔 学会 硕士研究生
  • 简介:11月8~9日在上海大学举行,由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与俄罗斯最高经济大学人文科学系共同主办,上海大学党委宣传部、上海大学上海合作组织公共外交研究院协办,旨在以开放的视角深化价值观问题研究,推进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 标签: 上海大学 价值观教育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上海合作组织 论坛 学思
  • 简介:近代以来的领域分化是由家庭发端的。家庭功能的分化,现代家庭对传统家庭的取代,为近代社会的出现做好了准备。在此基础上,日常生活、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才得以各自生成。对这一过程,乌托邦思想家有着高度的敏觉,看到了“公”与“私”开始出现的矛盾,因此,他们多有废除家庭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公”与“私”的矛盾最终是在现代政治建构中得到化解的,是在“代议制”中得以调和的。当人们找到了“公共利益”形成的途径时,实际上也找到了建构公共生活的方式。但是,今天的公共生活还流于形式,只是朝着实质性公共生活过渡的准备。

  • 标签: 领域分化 乌托邦 公共生活
  • 简介:7月5—6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和荷兰乌德勒支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自然辩证法史专业委员会、科技与公共政策专业委员会(筹)、学术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和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协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和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承办,主题为“人类尊严与技术理性:自我理解的可能性和挑战”。

  • 标签: 中国人民大学 大学哲学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 荷兰 专业委员会 论坛
  • 简介:本年度共举办2讲。(1)第1讲,12月20日,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丁为祥主讲“儒佛因缘:宋明理学中的批判精神与排拒意识”。(2)第2讲,12月23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根友主讲“当代儒学复兴的三个面向及其可能性”。

  • 标签: 复旦大学 讲座 国学 陕西师范大学 批判精神 宋明理学
  • 简介:本年度举办第32—49期。(1)第32期,3月8日,中山大学哲学系文学锋主讲“从逻辑的聚合到逻辑聚合”。(2)第33期,3月21日,中山大学哲学系王莹莹主讲“同情与汉语长距离反身代词‘自己’——评吉尔吉(Giorgi,2006、2007)”。(3)第34期,4月8日,浙江理工大学胡觉亮主讲“漫谈匹配问题”。

  • 标签: 大学逻辑 中山大学 论坛 认知 浙江理工大学 反身代词
  • 简介:全球治理是全球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全球化诱发的全球问题的增加和积累,使“全球治理”变得日益必要和迫切。建构什么样的全球治理理念,遵循什么样的治理路径,采取什么样的治理方式,将极大地影响着各个国家,以及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治理机制变革的推动者,并正在积极构建中国自身的全球治理战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既有利于促进中国的持续繁荣和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的发展。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前景光明,但必须化解一系列新的挑战。

  • 标签: 全球化 全球治理 中国
  • 简介:预算透明是良好的财政治理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实现财政民主和有效财政监督的生命线。本文从人民主权理论、公民知情权与参与权理论、治理理论和民主财政理论四个方面剖析了预算透明的理论依据。基于英美等国预算透明演变、公共预算形成的历程,提出预算透明度提升的压力模型、推力模型和耦合模型。并结合中国政府预算透明度现状,从法律法规建设、预算信息披露、政府会计改革、财政信息质量四个层次提出提升中国财政预算透明的具体措施。

  • 标签: 预算透明 动力机制 财政治理 财政监督
  • 简介:10月20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由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主办。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司长冯刚,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利、副校长杨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院系的领导和专家代表,全国中小学政治课教师代表,北京师范大学职能部、处及兄弟院系领导、相关院系离退休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代表共300余人出席大会。开幕式上,刘利高度评价思政系60年来在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标准研制以及教师培训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冯刚就加强价值观教育、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与大家交换意见;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江怡教授提出,“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是一个重大问题。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北京师范大学 理论与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政教
  • 简介:3月26~27日在北京召开,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哲学系和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共同承办,主题是“学做人”。来自世界各地的50余位哲学学者参加会议。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吴志攀教授、国际哲学学会联合会主席德莫特·莫兰(DermotMoran)、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谢地坤教授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王博教授主持。

  • 标签: 世界哲学大会 国际学术会议 北京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哲学学会 大学哲学
  • 简介:3月8-17日,纽约市立大学哲学和古典学教授彼得·辛普森(PeterSimpson),就亚里士多德的四部伦理著作作了四次讲座。在讲座中,辛普森教授系统回顾了有关亚里士多德四部伦理学著作真伪的学界争论,用充分的内部和外部证据阐明这些著作是亚里士多德为不同听众撰写的,因有着不同的目的,从而导致了这些著作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别。辛普森教授还用丰富的材料讨论了当前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欧德谟伦理学》和《尼各马可伦理学》在内容上的细微差别。

  • 标签: 《尼各马可伦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 亚里士多德 论坛 辛普森 大学哲学